2016年04月22日 10: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廣祿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東吳赤烏十年(247),東吳大帝孫權建立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佛法在江南肇興,至南朝時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由此,在中國南北方分別形成建康和洛陽兩大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極言南朝寺廟數量之眾多,形象地描述了南朝時期佛法興盛的狀況。
建初寺是江南地區首座寺廟。247年,康僧會自交趾(今越南)經廣州北上,來到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弘揚佛法,因康僧會求得舍利,孫權「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佛陀裡,由是江左大法遂興」。(慧皎《高僧傳·康僧會傳》)
清代孫文川所撰《南朝佛寺志》記載:「建初寺在古宮城南七裡,吳大帝赤烏十年天竺康僧會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大帝為會建塔於此,以金陵始有佛寺,故號建初,併名其地為佛陀裡。寺前立大市,又稱大市寺焉。」
康僧會以傳教弘法為己任,在建初寺設壇傳經、弘揚佛法,並且譯註《吳品經》《六度集經》《安般守意經》《法鏡經》等佛教經典。其傳法活動,對江南佛教的弘揚傳播與後世興盛具有源頭作用。康僧會在江南譯經傳法40餘年,東吳天紀四年(280)病卒,為江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埋下了種子。
「自從有了康僧會建初寺的興起,佛教文化就註定會有一次空前的燦爛。這個偉大時刻,在初唐時期就被收集上了敦煌壁畫。」六朝博物館的六朝佛脈專題,這樣敘述佛法在江南的興起。作為江南首寺,建初寺是重要的佛教聖地和佛教文脈,後世屢經毀建、更替,其原址在學界亦多有爭議。2014年,復建建初寺工程啟動,復建工作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三藏殿為基礎,地址在今南京市應天大街與雨花路交口東北側、航天晨光醫院以西,位於新修建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西南角。
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在正在施工的工地上、藍色圍擋內,兩座古色古香、東西相對的傳統建築已經建設完畢,西側建築上懸掛「建初寺」匾額,落款為傳印——現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東側建築懸掛「大雄寶殿」匾額,大佛等塑像已搬入建初寺大殿。
據了解,復建後建初寺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規劃佔地10畝左右,在目前兩座主要建築的基礎上,還將修建大雄寶殿、舍利殿、禪堂、講堂、念佛堂、圖書館等。除建初寺,南京的六朝名寺還有長幹寺、定山寺、同泰寺、雞鳴寺、棲霞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