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緣何說秘魯和中國是「老鄉」?

2020-12-12 搜狐網
參加1876年費城世博會的李圭。


  就地理位置而言,南美諸國應該是世界上離中國最遠的國家,如果說尼克森在1972年的訪華是橫跨太平洋的握手,近日李克強總理此次南美之行,恐怕要算是斜跨太平洋的握手了。據報導,此次不僅是政治經濟的握手,還有文化的握手,甚至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找「老鄉」。在與李總理的會見中,秘魯部長會議主席卡特裡亞諾稱:中國移民很早就來到過秘魯,而一位秘魯作家稱:秘魯的土語、音樂等與中國的語言、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像「老鄉」一樣。李克強點頭稱是,並表示:「我們是老鄉」。

  中國人最早可能了解到秘魯這個國家,大概是在利瑪竇的世界地圖之中,當時秘魯被音譯為「孛露」,至於更為具體的文字記述,則在稍後來華的艾儒略《職方外紀》中。艾儒略似乎頗為重視秘魯,在美洲的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秘魯,當然他也曹隨蕭規,將秘魯書為「孛露」。

  關於秘魯的文字一共有八段,摘要介紹了當地的風俗、物產及奇聞異事,其中有一段講到的中秘之間的相似之處,卻也恰是關於語言的:

  「其土音各種不同,有一正音,可通萬裡之外。凡天下方言,過千裡必須傳譯。其正音能達萬裡之外,惟是中國與孛露而已。」

  明末清初中文世界中出現關於秘魯的記載,基本都出自於來華傳教士的中文著述和中國人對於相關文字的摘引,即便到了《海國圖志》與《瀛寰志略》的時代,亦只是據西洋人談西洋而已,並非身臨其境。不過在晚清,國人尤其是官方派出的外交人員逐步走出國門,親身體驗海外種種,留下了豐富的記錄,開始了中國人以己手寫親目所見的時代。

  此時的秘魯已經獨立,成為秘魯共和國,在國家數量並不多的當日,也算是立於世界諸國之林,自然要參與國際上的各種事務,故而雖然中國外交官未必親履其地,倒也能有所交集。

  1876年,李圭受到指派,前往參加美國費城的世界博覽會,當年正是美國獨立一百周年,而費城又是《獨立宣言》的起草地,故而此次世博會,意義非凡。

  根據李圭的描述,中國展區位於整個世博園區的西南一塊,左邊就是秘魯的展區,可謂世博會上的鄰居,雖然認為秘魯「地方最小無可記」,但是李圭還是記錄了一份讓他記憶深刻的秘魯展品——乾屍:

  「秘魯有大櫃一具,內界木板,外罩玻瓈,置屍骸數具,皆坐像。筋骨不散,皮肉乾枯,作黑色,毛髮亦未落,衣皆花布,遍體縛細繩,掛小銅鈴、小刀、蚌売等物。不辨其為男為女,又一小孩,以棉絮包裹,亦坐像,絮已黑硬如鐵。櫃頂置頭骨十數具,有長若馬首者,有極圓大倍於常人者,發黑而長,尚連於頂,皮狀頗駭人,詢知為三千年以上之屍,由地內挖得,出土又二十七年矣。骨肉仍不消脫,不知當日用何法以殮也。」

  對於當時基本沒有接觸過屍體解剖和木乃伊展示的中國人來說,秘魯赫赫有名的乾屍展品的確是過於駭人,令人印象深刻。不過驚駭之餘的李圭還是冷靜地記錄了秘魯乾屍的兩個重大特點,一是不同於埃及的木乃伊,秘魯乾屍多為坐姿,據說乃是因為模仿胎兒在母親腹中的形象而然,如若這一解釋是真實的,可謂雖坐化不忘母親十月懷胎之苦,頗契合中國傳統的「慎終追遠」之義。另一個特點是秘魯的乾屍陣中的確存在不符合人類常態的巨型頭骨,有好事者曾因此猜測這些頭骨乃是神秘人類所遺,抑或揣測為外星人的頭骨云云。即便今日來看,南美的一些文明遺存形態,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釋,極具神秘主義色彩,以此為題材、元素的外星文明科幻電影並不在少數,恐怕頗得韓非子「畫鬼最易」之真諦吧。

  言歸正傳,中國和秘魯正式的外交關係起自同治十三年(1874)。前一年秋,秘魯專使葛爾西耶(Garcia)攜副使愛勒謨爾(Elmore)來到中國,與北洋大臣李鴻章談判籤約之事。1874年6月,中、秘兩國籤訂了《通商條約》。此後愛勒謨爾即履任首任秘魯駐華公使,不過相對應的,中國並沒有立即派出駐秘魯公使,直到光緒四年(1878),陳蘭彬前往美洲正式出任駐美、日、秘三國公使(這裡的「日」不是日本,而是西班牙,當時稱作日斯巴尼亞)。

  實際上這一職位的設置,主要是服務於中美外交關係,即駐美公使,同時兼領西班牙和秘魯使事,而且不同於郭嵩燾、曾紀澤等人的駐英法公使每年分別在倫敦、巴黎居住數月,駐美、日、秘公使往往主要居住在美國,只是在遞交國書或者有特殊事件時,才會前往西班牙和秘魯。

  陳蘭彬和副使容閎,曾經護送帶領留美幼童前往美國留學,兩人分別前往過古巴與秘魯考察華工問題,容閎還專門在中秘談判期間向李鴻章匯報過秘魯華工情況,此次出任正副使,也算得上人盡其才。然而在任期中,正好遇到了秘魯的一樁大事,也是南美歷史上的一樁大事——南美太平洋戰爭。

  南美太平洋戰爭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就是「鳥糞戰爭」,這場戰爭是玻利維亞與智利為了爭奪阿塔卡馬沙漠中的鳥糞和硝石資源所引發。硝石的主要用途是製造火藥,為重要的軍用物資自不待言,鳥糞則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肥料,是玻利維亞頗為依賴的出口商品。戰爭本在玻利維亞與智利之間展開,但是因為秘魯與玻利維亞籤訂有同盟條約,故而也被捲入戰端。

  鳥糞戰爭的重要一役即智利軍隊奔襲秘魯首都利馬之戰,秘魯守軍潰敗,首都失守,無力再戰。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秘、智之間的戰爭,使得當地華工也遭了殃。

  根據陳蘭彬的記錄。因為智利攻入秘魯首都利馬,中國在秘魯的數萬華人華工已有數千人被智利軍隊擄去,急需救援,而陳蘭彬身在美國也鞭長莫及。另外所謂「粵人亦有助紂為虐」被一些研究者解讀為太平天國部分軍隊輾轉至秘魯,參與了鳥糞戰爭,但實際情況如何,證據還不確鑿。

  張蔭桓繼陳蘭彬和鄭光藻之後,為第三任出使美、日、秘大臣。他留有《三洲日記》,詳細記錄了出使三年的每一天,使得我們今日得以一窺一百多年前清代外交官眼中的秘魯。

  張蔭桓於光緒十四年五月十一日(1888年6月20日)來到秘魯首都利馬,抵岸時照例有醫生上船診查傳染病情況,不過交涉之下,整個使團包括隨員都順利放行,據說連美國公使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張蔭桓自述「幸矣」。甫登上秘魯的土地,中國使臣已經感受到了當地獨特的自然情況:「此間終歲無雨無雷,而時有地震,震亦甚微」。一周以後,張蔭桓前往總統府遞交國書,據其記載,當日的情景如下:

  「午初,秘廷派音樂一部來署,伺應兵官兩員,戎服領導,樂奏於廷。當令翻譯接待兵官,犒以酒。申初秘廷總兵官、外部參贊駕宮車來迎,餘與參贊同車,隨使各員及領事等分乘三車,同抵秘宮。兵隊鼓樂,分別繞至正殿,秘總統免冠立候,餘趨前宣頌詞,總統即朗誦敬答,乃接受國書,此與美國先接國書後答頌者少異。總統旋約至後殿,指晤諸部臣,復導見其夫人,於後宮置酒稱賀而出。外部送至殿門,即有馬步軍兵擁護回署。觀者如堵。秘廷總兵官、外部參贊仍伴送,少頃外部親來,代總統答拜,款以酒,徐往外部署一周旋,兼拜吏、刑、兵、戶各部。」

  就日記來看,車駕、軍樂、頌答、國書、酒會,西方式的遞交國書禮儀無一不備,只是在遞交國書的時間次序上略異於美國。張蔭桓在秘魯還接見了華商眾人,其中總部在香港的商號「永安昌」是利馬當地最大的華人商號,在巴拿馬、智利等國也有分號,張稱讚其「層疊約束,條理精密,數萬裡外不能欺飾」,所以才能持久繁盛。

  在秘華商也心向祖國,比如「遠安公司」就因為捐錢賑濟國內災害,享有善名,李鴻章還親自題寫「好義樂施」匾額。使事之餘,張蔭桓還參觀了利馬的動物園博物館,見到了秘魯特產之獸,據其描述為「鹿頭羊尾駝足,毛短色赬,土人名曰秘公耶,秘之土產也,皮可御潮溼,一褥值四十金」。這四不像的「秘公耶」,其實就是現今網絡流行的「神獸」羊駝的近親兄弟——駝馬,又稱為小羊駝(Vicuña)。

  繼張蔭桓之後,崔國因出任駐美、日、秘三國公使,他也留下了《出使美日秘日記》。崔國因於光緒十七年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3月1日)抵達利馬,五天後遞交國書。此次遞交國書,相較張蔭桓那次並無太大區別,除了改為先遞國書後頌答外,還增加了一個告知皇帝大婚的程序。當年正是光緒皇帝成年大婚,按照外交禮儀,需要通知邦交國,以「同喜」之義。崔國因在秘魯逗留的時間不長,所以沒有留下太多親身實見的記載,倒是留下不少秘國概況性的文字,比如關於人口:

  「居民二百六十三萬一千餘,生番二十五萬餘,外國工商七萬八千餘。內中國六萬餘人,義國七千人,法國二千餘人,日國一千六百餘人,德國一千六百餘人,英國、奧國、瑞士、葡萄牙、美國人數甚少。」

  可以發現在秘魯二百六十多萬人口中,中國人就有六萬多,遠高於義大利、法國等,是為當日中秘交往頻繁之證。此外,崔國因還詳細記述了秘魯的官制、進出口、鐵路、軍備以及首都利馬的情況。

  關於中國和秘魯的「老鄉」關係,晚清國人卻也有所述及,雖然沒有出自外交官的筆下。王韜的《甕牖餘談》中有一篇題為《亞美利加古風俗》的文章,其中提到中國和美洲文化頗有親緣關係,墨西哥秘魯等地帝王親耕巡守,民間嫁娶媒妁等俗「皆如中國古禮」。秘魯的結繩記事也與《易經》中的記載產生了關聯,弢園老人甚至還設想了一條由華至秘的路徑:

  「想中國與秘魯相隔,雖有半地球之遙,而其間猶有陸路可通。自中國之東北隅至滿洲,即中滿洲之東,過白令海峽,(計此海股相越不過百餘裡,一舟可杭)於是從亞細亞而入亞美利加,遵亞美利加而南,則過墨西哥,至墨西哥則去秘魯不遠矣。」

  孫詒讓也曾有過類似的懷疑:

  「竊疑彼洲西北端與亞細亞洲僅隔一白令海峽,距離不遠。相傳古亞洲人有自海峽渡海而至墨洲者,今墨西哥、秘魯、智利尚有其遺蹟。」

  這一路線雖然不免有紙上談遷徙、地圖說繁衍之嫌,但是竟然與當今考古學證實的東亞人遷徙美洲路線基本相合。前一陣,關於中國和美洲巖畫的相似性,由研究者宋耀良揭示,想必此後會有更多的相關證據被發現,以佐證中國和美洲之間的文化交流。

  百餘年後李克強總理親率代表團訪問拉美地區,政治、經濟之外,還強調文化的交流,以加深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今天適逢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復旦歷史系本來是拉美史研究的重鎮,由老一代學者程博洪等老先生領銜。拉美雖然與中國相隔半地球,但歷史上頗有淵源,希望今天對拉美地區的認識、拉美史的研究,不僅要超越張蔭桓、崔國因等人簡單的記述,也應該站在程先生等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

  (作者系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學者)

history.sohu.com false 澎湃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5437 report 5284 參加1876年費城世博會的李圭。就地理位置而言,南美諸國應該是世界上離中國最遠的國家,如果說尼克森在1972年的訪華是橫跨太平洋的握手,近日李克強總理此次南美之

");}

相關焦點

  • 李克強抵達利馬對秘魯進行正式訪問
    新華社利馬5月22日電(記者 俞錚、郝亞琳)應秘魯總統烏馬拉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當地時間5月22日下午乘專機抵達秘魯首都利馬空軍基地,開始對秘魯進行正式訪問。李克強總理夫人程虹同機抵達。秘魯外交部長桑切斯前往迎接。禮兵在紅地毯兩側列隊,向李克強總理夫婦致敬。中國駐秘魯大使黃敏慧也到空軍基地迎接。
  • 新華國際:數讀李克強總理訪問秘魯
    此訪不僅推動雙方務實合作取得重要成果,而且促進了兩國乃至中國和拉美人文領域的交流和互學互鑑,就讓我們透過一組組數字來了解一下。    【143億美元+10項合作協議】    李克強總理訪問秘魯期間,中秘籤署了雙邊產能、能源、礦業、基礎設施建設、檢疫、醫療、航天等10項合作文件。
  • 人民網:李克強出訪拉美給中國人帶來的籤證便利
    2015年5月17日起,李克強總理離京訪問拉美四國,並經停愛爾蘭和西班牙。總理出訪十多天的時間裡,籤證互惠工作貫穿始終,便利人員往來的好消息不斷傳來,中國護照的「含金量」不斷提高。人民網記者盤點了總理此次出訪期間有關籤證便利的消息。    還等什麼?趁著這股東風,帶上護照,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 李克強贈秘魯博物館三星堆黃金面具複製品(圖)
    當地時間23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秘魯出席中拉文明互鑑系列活動,與兩國文化界人士一同參觀查文文化、印加文化文物和中華文明起源圖片展。總理說,這些文物和圖片蘊藏著兩國的文明基因和獨特文化密碼。   李克強的另一句話,則跨越了30000多裡空間:「中國有小米,秘魯有玉米和馬鈴薯,這些農作物在彼此國家和世界各處落地生根,養育著不同國度的人民——這是中秘兩國農業文明對人類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這正是一個文明跨越時空握手的場合。當地時間5月23日,正在秘魯訪問的李克強總理在利馬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出席了中國-拉丁美洲文明互鑑系列活動。
  • 秘魯人稱中國人是老鄉,到處是中國餐館,對中國特別友好
    雖然和中國遠隔萬裡,但秘魯有華裔和有華人血統的人250萬,為全國人口10%(有的說是500萬,佔20%)。在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中,遙遠的秘魯居然名列前十之內。由於華人之多,秘魯人都稱中國人是他們的老鄉(Paisano)。中國人到秘魯,只是1849年後的事。1820年,秘魯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後,百廢待興,需大批勞動力。許多以廣東人為主的華工被販賣到秘魯。
  • 專家:李克強訪問秘魯對提升雙邊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網5月26日訊 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袁東振做客人民網,以「李克強訪問秘魯與中秘關係解讀」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網友:您認為此次李克強總理訪問秘魯,對發展兩國關係有那些重要意義?袁東振表示,李克強總理對拉美四國,包括對秘魯的訪問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訪問,對於提升中國和拉美地區的整體合作、雙邊合作都具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推進的意義。具體地來說,可能會有這麼幾個方面的意義:第一,為中秘經貿合作的轉型和升級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目前拉美地區對中秘經貿合作有新的訴求、新的期望,希望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中拉之間的貿易模式,把經貿關係、經貿合作實現一個轉型、一個升級。
  • 遠在南美的秘魯人,為什麼稱中國人為老鄉?汶川地震曾降半旗默哀
    如果說到秘魯,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會對這個遠在南美的國家感到十分陌生。但是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秘魯人對我們中國人卻一點也不陌生。秘魯雖然和中國遠隔萬裡,但該國華裔和有華人血統的人達到250~500萬,為全國人口10%~20%。
  • 中國與秘魯:四百多年前中國人就來到秘魯
    秘魯人親切地把中國人稱為「老鄉」,兩國傳統友好深深紮根在兩國人民心間。1613年就有中國人利馬生活記載中國與秘魯同為文明古國,兩國友誼源遠流長。早在400多年前,雙方便開闢了海上航路,開啟越洋之交。《1613年定居在秘魯的利馬城的印第安人名錄》中留有中國人在利馬生活的記載。
  • 李克強拉美四國行三大看點
    中國總理李克強於5月18日至26日出訪巴西、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四國。    這是繼前年和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拉美加勒比七國、雙方確立了構建中拉關係「五位一體」新格局和「1+3+6」務實合作框架之後,中國國家領導人對拉美的又一次重要訪問。
  • 中國與秘魯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即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中國與秘魯等拉美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Ruta Marítima de Seda)和「馬尼拉大帆船」(Galeón de Manila)即「中國之船」(Nao de China)就開始貿易、文化和人員往來。
  • 在南美洲的中國「老鄉」國家,祖先據說來自中國,和國人十分相像
    在南美洲的中國「老鄉」國家,祖先據說來自中國,和國人十分相像雖然我們國家是一個漢族為主要人口的國家,但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經過數次民族大融合,也就沒有所謂純正的漢族血統了。說到華人、華裔或者中國人後裔我們常常會想到一些東南亞的居民,以及離我們很近的韓國和日本,畢竟這些國家在封建王朝時候當過中國的附屬國。尤其是日本,受到漢唐文化影響十分深遠。但是,遠在南美的秘魯,他們國民面相看上去和中國人十分像,連文化也有吻合之處!
  • 【我在中國當大使】秘魯駐華大使:有10%秘魯人祖籍中國
    在秘魯,西班牙語「老鄉」一詞用來專指中國後裔,中國廣東話「吃飯」一詞演變為中餐廳的統稱……一個個細節,足以說明中國這個太平洋對岸「鄰居」在秘魯人心中的特殊分量。克薩達說,19世紀華人移民漂洋過海到秘魯後,憑藉聰敏勤奮很快紮下根來。如今,擁有中國血統的人佔秘魯總人口近1/10,遍布商業、科學、文化等秘魯社會各行各業。秘魯人對生活中的中國面孔習以為常,「中國元素是秘魯文化的組成部分」。
  • 李克強在塔什幹和曼谷說了什麼?
    李克強在塔什幹和曼谷說了什麼?8張海報為你截屏!
  • 「我在中國當大使」秘魯駐華大使:有10%秘魯人祖籍中國
    在秘魯,西班牙語「老鄉」一詞用來專指中國後裔,中國廣東話「吃飯」一詞演變為中餐廳的統稱……一個個細節,足以說明中國這個太平洋對岸「鄰居」在秘魯人心中的特殊分量。克薩達說,19世紀華人移民漂洋過海到秘魯後,憑藉聰敏勤奮很快紮下根來。如今,擁有中國血統的人佔秘魯總人口近1/10,遍布商業、科學、文化等秘魯社會各行各業。
  • 李克強達沃斯詳解中國「吸引力」
    「這一過程需要外國企業的積極參與,因為開放與改革相生相伴,在很多方面開放可以倒逼中國改革。」總理說,「外國企業會帶來新的技術、管理經驗,對中國企業和產業升級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外國企業也會和中國企業一起,倒逼政府提高服務水平,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李克強說,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新經濟在壯大、服務業在成長,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在推進,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 李克強達沃斯極目遠眺 以滑雪暢論中國經濟
    中新網達沃斯1月22日電 題:李克強達沃斯極目遠眺以滑雪暢論中國經濟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速度、平衡和勇氣!」  在擁有歐洲最佳高山滑雪場的瑞士達沃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1日用當地人熟知的滑雪運動「三要素」為喻,告訴世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 誰「洩露」了習近平和李克強的生日?
    7月1日6:34,印度總理莫迪在其中文官方微博上,祝福李克強總理生日快樂,祝願他長命百歲,並附上一張在5月訪問中國時與李克強在天壇的自拍照。截至1日下午5點,已經獲得上萬次轉發,2.7萬次點讚。這是李克強生日在媒體上的第一次曝光。如果不是這條微博,很多人都不知道,李克強的生日是7月1日。
  • 李克強會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總理
    11月29日,正在烏茲別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塔什幹會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總理拉蘇爾佐達。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新華社塔什幹11月29日電(記者沙達提 苗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地時間29日下午在塔什幹分別會見吉爾吉斯斯坦總理薩特巴爾季耶夫、哈薩克斯坦總理艾哈邁託夫和塔吉克斯坦總理拉蘇爾佐達。    在會見薩特巴爾季耶夫時,李克強說,中吉是友好鄰邦,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開啟了雙方關係發展的新時代。
  • 秘魯大使:秘魯和中國會成為更好的合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第一時間》)秘魯是世界主要食品生產國之一,而中國是秘魯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在本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秘魯作為主賓國之一在國家館不遠處的秘魯「超級美食」企業展臺,秘魯大使克薩達收到了一份來自秘魯百人代表團的禮物,羊駝毛做的帽子和圍巾,一拿到手大使馬上開始穿戴起來,並且開玩笑說,秘魯的羊駝毛非常昂貴,自己會好好珍惜這份禮物。
  • 秘魯,跟中國挺近的
    此次去秘魯採訪也只有五六天時間,匆匆一瞥,所寫所述也只能是浮光掠影。  和中國人有百年緣  在我去秘魯之前,秘魯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席爾瓦對我說,秘魯大約有10%的人有華人血統,秘魯的中餐館也很多。但是,秘魯國家統計局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在秘魯人口中,印第安人佔41%,印歐混血人種佔36%,白人佔19%,其他人種只佔4%,於是我對席爾瓦的說法頗有些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