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海風中,位於山東日照市嵐山區的兩座5100立方米煉鋼高爐拔地而起,成為這座昔日漁港的新地標。承載著全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任務的山東鋼鐵日照精品鋼基地項目落戶嵐山後,138項全國乃至全球首創的前沿鋼鐵產業科技在這裡迅速孵化、成熟,產品已進入歐洲寶馬、中國一汽大眾等知名公司。
根據規劃,山東一半的鋼鐵產能將要布局在嵐山區。嵐山區在萬畝灘涂上加快構築現代化臨港經濟體系,「黃海明珠、鋼鐵新城」全面破題。
日照鋼鐵集團第5條ESP生產線的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世界上長度最短的熱軋鋼卷生產線將在這裡誕生。」該項目組負責人彭朝飛告訴記者:「普通鋼材生產線動輒上千米,而這條ESP軋線長度僅為180米,佔地面積只有傳統熱軋生產線的三分之一;板材厚度僅有0.6毫米,比其他企業產品要薄一半多;上千攝氏度的鋼水直接通過一臺連鑄連軋機就能生產出熱軋鋼卷,效率提升50%,能耗降低70%,碳排放減少30%。」
ESP全稱「無頭帶鋼生產線」,由於無需對帶鋼頭和尾端進行剪切,成材率高達98%以上,代表了當今世界熱軋帶鋼技術的最高水平。2013年以來,日鋼集團主動壓縮400萬噸螺紋鋼產能,投資300多億元建設ESP生產線,助力日鋼從普通碳素結構鋼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車板、貨櫃板等產品轉型。目前,其產品已出口至5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佔比80%以上,型鋼應用於港珠澳大橋、香港高鐵站地基建設、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等工程。去年,日鋼集團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17億元,同比增長20.3%;實現淨利潤87億元,同比增長17.9%。
依託於兩大鋼企,嵐山區規劃建設了6大板塊、14類細分產業的鋼鐵配套產業園區。目前,涵蓋鋼鐵精深加工、高檔冶金、先進裝備製造、新型建築材料等產業的26個「吃鋼嚼鐵」項目已經入駐園區。
挺起「鋼鐵脊梁」後,嵐山區連續兩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山東省區縣前列。但嵐山區深知,建設「鋼鐵叢林」的同時,環境保護更加重要。他們鐵腕治汙,執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以「零容忍」的態度保持督察與問責力度,在「鋼鐵叢林」中保住綠水青山。
嵐山區大力完善能源轉化體系,實現海水淡化與化工利用、煤氣回收與發電利用、爐渣加工與建築利用的良性循環。此外,他們還投資17.3億元,造林2.8萬畝,修復海岸線8.1公裡、恢復溼地3000畝,實施「七大環保提升工程」,委託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展大氣汙染源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治理。山東鋼鐵日照精品基地項目環保投入64.7億元,佔總投資比重達七分之一,廢氣排放遠遠低於標準值。日鋼集團已累計投資90多億元用於節能環保、循環經濟建設,今年還將投入7500萬元實施「煙囪消白」工程。
「我們將繼續做好『建鏈、補鏈、強鏈』文章,搶抓新舊動能轉換機遇,搭乘高速發展的產業快車。在不遠的將來,一個世界級的現代化鋼鐵工業製造基地必將崛起於黃海之濱。」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說。(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通訊員 解玉升 王 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