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真正的「謝爾曼」坦克

2021-01-19 老周新視野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謝爾曼」坦克

李巍 周明

摘要:最近一部抗日神劇中,居然出現了一戰著名坦克「謝爾曼」。實際上,「謝爾曼」中型坦克總產量近5萬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產量最大的坦克,成為美軍的標誌性裝備,不過除了發動機性能比較出色,其他方面的性能卻盛名難卻,受到不少盟軍坦克兵的批評,但是作為英美盟軍最具代表的坦克,還是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1:這就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謝爾曼」坦克

難副盛名的「饅頭」坦克

美國陸軍對M4中型坦克的定義是:一種全履帶式戰鬥裝甲車輛,安裝下列火炮中的一種:75毫米坦克炮、76毫米坦克炮或者105毫米榴彈炮,車輛乘員室前置,發動機室後置。美軍官兵則根據M4外形敦實飽滿而戲稱為「饅頭」,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4無疑是英美盟軍裝甲部隊的骨幹,被視為最能代表英美裝甲部隊的坦克型號。很多西方歷史專家學者仍然認為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坦克之一,是盟軍贏得戰爭的大功臣。

但是很多英美盟軍的老兵卻對M4的拙劣表現極為不滿,特別對M4中彈之後很容易起火而將M4坦克叫作「朗森打火機」,因為朗森打火機最經典的廣告詞是「一打就著」!美國陸軍第3裝甲師的老兵貝爾頓·庫柏在他的回憶錄《死亡陷阱》裡對M4中型坦克的評價非常尖銳:「美國陸軍無論做怎樣的保證、聲明、和承諾,都無法告慰成千上萬死傷的坦克兵和依靠謝爾曼坦克掩護的步兵。提供質量比敵方差距如此懸殊的武器長達兩年之久,無論是誰負責供應美軍坦克,都必須為此承擔罪責。我實在不能理解居然有人能夠如此瀆職而逃脫懲罰。」

庫柏的話不無道理,作為對手的德軍坦克兵也對M4坦克很是不屑:「我們看到一隊謝爾曼坦克開過來,就彼此打趣說,美國佬又送來一打朗森打火機,那些薄皮坦克又高又直,個個挺著一門短筒小炮,在我們的瞄準鏡裡三公裡之外就能看見,一炮打過去,馬上就燒得像節日的焰火,裡面的人都會被活活燒死……為什麼一個擁有底特律汽車城的國家會造出這種爛坦克讓他們的士兵去送死呢?」甚至德軍士兵還把M4坦克叫做「湯米爐」——一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能夠迅速點火的可攜式行軍爐。

顯然M4坦克並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的中型坦克,但憑藉其龐大的裝備數量,以及蒙哥馬利、巴頓等盟軍名將出色的戰術指揮,才使其擁有了英美盟軍最重要坦克的盛名。

圖2:在「謝爾曼」坦克掩護下的美軍步兵班

平心而論,M4坦克的設計並不是很拙劣,相反還具有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坦克是整個戰爭中性能最可靠的坦克,沒有之一,動力系統的可靠耐用就連歷來以「皮糙肉厚」而著稱的蘇聯坦克都自嘆不如,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軍「虎」式坦克每行駛1000公裡就需要返廠大修,而M4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戰地維護就足夠正常使用數千公裡。故障率極少,使得M4坦克在出勤率方面更是大大領先,從而將裝備數量上的優勢更是發揮到淋漓盡致。

其次,M4坦克還有幾項技術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比如炮塔轉動裝置是所有參戰坦克中最快的,轉動一周還不到10秒。還有M4也是戰爭中唯一裝備了火炮垂直穩定儀的坦克,能夠在行進中瞄準目標開炮。

另外,便於大批量生產也是M4的一大特點,美國先後有10家工廠生產M4坦克,採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流水生產線原理,生產速度相當驚人,而且同時還降低了成本。美國在戰爭中總共生產了287000輛各種坦克裝甲車輛,其中M4坦克就將近5萬輛,而德國在戰爭期間所有坦克加在一起的總產量也不過24360輛,還不到M4的一半!

圖3:「謝爾曼」坦克側視圖

儘管M4坦克具有機動性和數量兩大壓倒性優勢,但是火力貧弱裝甲防護羸弱兩大缺陷在戰場上就非常致命,這也是M4坦克損失慘重的根本原因。M4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美軍裝甲部隊戰術思想所造成的。在戰爭爆發前,歐美各國都在探索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但只有蘇德兩國從西班牙內戰中對自己的裝甲戰術進行了實戰檢驗。遠離歐洲戰火的美國自然沒有實戰的切身體驗。當時擔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總司令的萊斯利·麥克奈爾中將倡導的裝甲戰術,核心思想是將坦克分為兩種,一種主要負責攻擊敵方步兵的步兵坦克,另一種則主要負責攻擊敵方坦克的巡洋坦克,如果步兵坦克遭遇對方坦克的話就應該立即召喚巡洋坦克前來支援。M4坦克按照這一作戰分工是作為攻擊步兵的步兵坦克,所以也就自然不需要強大的火力和堅固的防護,如果遇到德軍坦克,就趕緊召喚諸如M10、M18之類的坦克殲擊車。從理論上看這種戰術思想還不錯,但根本沒有經過實戰檢驗,屬於典型的紙上談兵,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M4遇到敵方坦克哪裡還來得及召喚坦克殲擊車,經常需要直面德軍坦克,成了和德軍對抗的頭號主力。而坦克殲擊車卻很少有和德軍坦克交手的機會,只好充當野戰火炮,來給步兵提供炮火支援。最終兩者都是舍長取短。加上麥克奈爾是美軍中的老資歷,就連艾森豪都是他一手提拔的,所以對於他的這種錯誤思想,即便有人意識到有問題,也沒法反對,最終就只能讓美軍基層官兵用鮮血和生命來為這種錯誤思想買單了。

馳騁戰場的M4

1942年6月,德軍非洲軍團攻佔了北非重鎮託布魯克,非洲軍團司令隆美爾晉升為陸軍元帥。英軍在北非的戰局岌岌可危,因此正在美國訪問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立即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求援,請求美國儘快提供更多的武器裝備。為此,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從美軍的現役裝備中調集了300輛M4中型坦克和100輛M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緊急運往北非援助英軍。7月,滿載M4坦克的運輸船隊從美國啟航,途中1艘運輸船被德軍潛艇擊沉,因此美國又立即派出1艘運載著52輛M4坦克的快速運輸艦趕往北非,以彌補運輸途中的損失。9月,總共有318輛M4坦克運抵北非,這批M4坦克中絕大部分是M4A1隻有少量的M4A2。

圖4:1942年8月第一輛運抵英國的「謝爾曼」坦克

1942年10月,英軍剛剛裝備的M4坦克就參加了北非的阿拉曼戰役。當時德軍非洲軍團裝備的坦克主要是III號,以及少量IV號長身管型。而III號坦克的坦克炮只能在500米以內擊穿M4的裝甲,而M4坦克則可以在1000米距離輕鬆擊穿III號坦克,因此M4坦克在北非戰場上擁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僅僅12天就摧毀了德軍200多輛坦克,讓曾經所向無敵的德軍非洲軍團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戰後隆美爾在日記裡寫道:「敵方的新式謝爾曼坦克,比我們所有的型號都要先進。」實際上當時非洲軍團已經有了足以壓過M4的「虎」式,只是裝備數量太少,難有作為。

1942年12月,裝備M4坦克的美軍第1、第2裝甲師參加了在北非登陸的「火炬」行動,面對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戰鬥力薄弱的維希法國軍隊,M4坦克自然沒有對手。但好景不長,很快就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美軍在凱瑟林山口遭到德軍伏擊,被擊毀200多輛美軍坦克,其大部分是M4中型坦克,而德軍僅僅投入了33輛「虎」式重型坦克。在其中一次戰鬥中,6輛「虎」式就輕鬆擊毀15輛美軍M4坦克,其中1輛M4坦克是在2700米距離上被「虎」式坦克一炮擊毀!直到北非德軍向盟軍投降,德軍的33輛「虎」式總共擊毀了盟軍坦克150輛,其中大部分是M4坦克。

雖然「虎」式是重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本來就不在一個量級上,但M4坦克的缺陷卻在這場戰役中全面暴露了出來,首先對發動機裝甲防護不足,只要中彈就會起火進而引爆彈藥;其次M4坦克的車體很高,容易被發現,而且被擊中的慨率也更大。美軍坦克兵對此只能自嘲地說,「我們是全世界最顯著的坦克兵!」另外就是M4坦克的油耗太大,讓補給能力本來就不如美軍的英軍叫苦不迭。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驚人的油耗也讓德軍即使繳獲了M4坦克也不敢放手使用,因為燃料供應非常困難的德軍根本養不起這頭油老虎!

北非戰場的德軍投降後,英美盟軍在西西里和義大利登陸,但在義大利戰場很少出現大規模的坦克戰,M4也少了一展身手的用武之地。但在歐洲另一端的蘇聯戰場,M4坦克卻要活躍得多。美國援助蘇聯的4063輛M4都是使用柴油發動機的M4A2,幾乎佔到M4A2總量的三分之一還多。之所以給蘇聯的都是M4A2是因為蘇聯的汽油品質較差,對影響M4汽油發動機的正常工作。最早裝備M4坦克的蘇軍第5近衛坦克旅對M4是這樣評價的:(M4坦克)「跑起來速度很快,很容易投入追擊作戰,戰術能力強,榴彈的破壞力和穿甲彈的穿甲能力都能滿足要求。其缺點是目標高大,尤其是在草原作戰中目標明顯」。而且在蘇聯泥濘或積雪路面上行駛時,M4坦克的機動型優勢很難發揮,因為M4在最初設計時就沒有預想到會在這樣的地形下使用,特別是M4的橡膠履帶在冰雪上非常容易打滑,蘇軍坦克兵只好將鐵絲纏在履帶上來增加阻力。蘇軍也發現M4坦克的短身管75毫米炮威力平平,所以還將部分M4換成了T-34威力較大的長身管76毫米炮。總體來說,蘇軍對M4的評價並不高,只要有T-34坦克,他們就不願意用M4坦克。但不能否認,美國援助的M4坦克在蘇聯坦克損失最為慘重的困難時期確實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圖5:進入東歐的蘇軍「謝爾曼」坦克

德軍新型「黑豹」和「虎」式坦克已經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逐漸出現,但是美軍高層對於發現德軍新型坦克的零星報告並不在意,還是一廂情願地以為M4的75毫米、76毫米足以擊穿德軍所有坦克的正面裝甲,因此並沒有加快後續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

此後兩年間,戰場上德軍坦克發展日新月異,而美軍依然是固步自封,還是M4挑大梁唱主角,技術上基本沒有明顯提升。到了1944年6月的諾曼第戰役時,德軍裝甲師已經全面換裝,IV號G型和「黑豹」坦克各佔一半,還有由強大的「虎」式坦克編成的十幾個重坦克營,整個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早已今非昔比,M4坦克兩年前的技術優勢已經蕩然無存。

因此,在諾曼第戰役中,裝備M4坦克的美軍裝甲師遭受了極其沉重的打擊。美軍第3裝甲師在諾曼第登陸時擁有232輛M4坦克,到戰爭結束時,累計有648輛M4被擊毀,另有700輛M4被擊傷,修復以後重上戰場,戰損率高達驚人的580%!美軍第2裝甲師在諾曼第登陸後的兩天裡就損失57輛M4坦克,坦克兵傷亡363人。到了1945年1月的阿登戰役,美軍裝甲師的人員傷亡已經相當慘重,甚至出現了有坦克卻沒有坦克兵的尷尬局面,導致許多M4坦克的車組乘員3個人,而不是規定的5個人。而且這還是在美軍掌握絕對制空權,火力兵力都至少具有德軍一倍以上優勢下獲得。如果雙方勢均力敵的話,M4坦克還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呢。

舉幾個典型戰例,1944年7月1日,1輛德軍「黑豹」坦克在諾曼第西部地區和至少30輛M4坦克遭遇,雙方在350米的距離上激烈交火,只用了30分鐘,「黑豹」就敲掉了17輛M4坦克,而「黑豹」正面裝甲至少挨了26發75毫米炮彈,側面裝甲至少挨了17發75毫米炮彈,還是毫髮無損,然後調頭撤退,後部裝甲又挨了11發75毫米炮彈——還是沒事!

1944年7月27日,諾曼第地區,德軍武裝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的王牌坦克手巴克曼中士駕駛「黑豹」和美軍15輛M4坦克迎面相遇,巴克曼將「黑豹」坦克停在路口,單槍匹馬迎戰美軍坦克,一舉擊毀9輛M4坦克,美軍不得不召喚空中支援,這才炸傷了巴克曼的「黑豹」坦克,但最終還是被巴克曼全身而退。

美軍對繳獲的「黑豹」坦克進行了實彈測試,發現M4坦克的75毫米炮即使在100米距離之內都根本無法擊穿「黑豹」的正面裝甲。震驚不已的美國人趕忙將M4坦克原來的40倍徑短身管75毫米炮換成54.5倍徑長身管75毫米火炮,但穿甲威力依然沒有太顯著的提高。客觀來說,「黑豹」坦克雖然說是中型坦克,但車重已經超過了40噸,完全可以算是重型坦克了,M4坦克和「黑豹」正面對決,確實也不太公平。

面對火力兇猛防護厚實的德軍坦克,M4隻能利用數量上的優勢以及自身的機動性能出色和炮塔旋轉迅速的長處,通常是幾輛坦克在正面吸引德軍坦克注意力,掩護另外幾輛繞到德軍坦克的側面進行攻擊。但是還有很多時候,M4根本來還沒能發現德軍坦克,就被觀測設備性能卓越的德軍坦克發現,並遭到在M4的有效射程之外的攻擊,往往連德軍坦克在哪裡都沒搞清楚,都化為了熊熊燃燒的火球。

同時一線部隊急不可耐地要求增派能夠和德軍重型坦克相抗衡的M36坦克殲擊車和英軍在M4坦克基礎上升級的「螢火蟲」坦克,因此在戰爭後期M4坦克的表現實在難以恭維,主要原因是美軍高層沒能及時預見到德軍坦克技術發展的迅猛勢頭,從而及時提升坦克的技術水平,導致M4在技術全面劣勢的被動情況下和德軍坦克浴血苦戰,付出很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

可以說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完全就是憑藉M4在數量的絕對優勢,幾乎是4:1甚至5:1的交換比來和德軍拼消耗,再加上壓倒性的空中優勢和炮火優勢,最終將德軍性能出色但數量少的坦克徹底淹沒。

圖6:1945年6月在法國一處坦克停放場裡的「謝爾曼」坦克

反過來,英國人就要現實多了,他們將美國援助的M4坦克換裝自己的17磅炮,也就是58.3倍徑76.2毫米火炮,研製出了「螢火蟲」坦克。「螢火蟲」坦克可以在1000米距離有效擊穿德軍「黑豹」和「虎」式坦克,是當時英美盟軍唯一一種能夠在遠距離和德軍重型坦克正面對戰的坦克。

在中印緬戰區,美國本來沒有計劃向中國提供M4坦克,因為美國給印度的英軍運去了大量M4坦克想用在

英帕爾的反擊,但由於英帕爾地形複雜,難以大規模使用坦克,就順水推舟送了中國35輛M4A4型坦克。1944年4月,第一批12輛M4A4型坦克交付中國,編入駐印軍戰車第1營。駐印軍的M4A4塗裝很有特色,不單在車身寫上「突擊」,還在炮塔上畫上貓眼和貓須,意思就是把日本鬼子當老鼠一樣一口吞下。M4到底是中型坦克,整體作戰性能要大大勝過之前美國提供的M3輕型坦克,如果說日軍對M3還能勉強應付的話,那麼M4對於日軍就是摧枯拉朽橫掃千軍如卷席了。

從1945年1月開始,戰車第1營開始協同步兵投入反攻。最典型的是在1945年2月,戰車第1營1連的M4和3連的M3一起掩護步兵進攻新維,結果突然遭到8輛日軍坦克的攻擊,但是日軍坦克對M4坦克的裝甲毫無作用,M4立即還擊,只經過短短10分鐘,就擊毀日軍5輛九五式輕型坦克和1輛九七改式中型坦克,另外2輛日軍坦克徹底喪失鬥志掉頭就逃,這也是中印緬戰場上唯一的一場坦克戰。經過這場坦克戰,日軍坦克再無挑戰M4的勇氣,只要看到駐印軍坦克就丟棄重裝備落荒而逃,甚至連2輛裝滿油料的全新坦克都扔下了,隨後駐印軍的推進幾乎毫無抵抗長驅直進。對付日軍皮薄餡大的小坦克,M4絕對是綽綽有餘。不過在印緬的戰役結束,美國就把這批M4坦克要了回去,沒讓駐印軍帶回國內。

除了英國和大英國協國家、蘇聯、中國外,自由法國和波蘭也都得到了美國提供的M4坦克,在整個戰爭中,美國援助各盟國的M4坦克總數高達22030輛,佔M4各型號總產量的45%。

本文節選自「二戰武庫系列」《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克》一書

二戰武庫系列,是知兵堂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合作出版,第一批共三本,分別是《長空鐵翼:二戰十大戰鬥機》、《鋼鐵艨艟:二戰十大戰艦》和《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克》。

《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克》全面詳盡介紹二戰期間各主要參戰國的十種著名的坦克,包括德國的IV號、黑豹和虎式坦克,蘇聯的KV坦克和T34坦克,美國有M3輕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英國的馬蒂爾達和邱吉爾坦克,以及日本的九七式坦克,從而一窺二戰坦克和裝甲戰的全貌。

全書320頁,25萬文字300張歷史照片,印刷精美,單冊定價58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全球戰爭。這場戰爭對世界進程、國際格局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在戰爭實踐中,一些軍事技術得到飛躍發展,一些新式武器經受了嚴峻考驗。

《二戰武庫系列》叢書詳細描述參戰各國的戰爭政策、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兵力等在陸海空的立體戰爭舞臺上展開了激烈較量,重點揭秘了閃電戰和大縱深為代表的戰役進攻戰術的地面主要突擊力量的十大坦克,雄霸海洋、獨領一代藍色風騷的十大戰艦,遂行獨立空中戰役的十大戰機。相信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

——《世界軍事》雜誌編輯 劉少源

《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克》

在二戰的陸戰戰場上,坦克是毫無爭議的王者,德國的閃擊戰更是將坦克的突擊威力發展到了巔峰,可以說講二戰就離不開坦克,戰場上的鐵血拼殺,自然也推動了坦克技術和戰術的飛速發展,本書選取了二戰中最著名的十款坦克,從這些坦克的研製和生產,對二戰坦克的技術和作戰運用進行了詳盡的說明,對於喜愛二戰坦克的朋友來說,本書無疑是很值得一看的。

——網易新聞高級主編,網易軍事頻道主編曾濤

《裝甲雄風:二戰十大坦克》

坦克馳騁在平原沙漠,猶如現代版的鐵騎縱橫,二戰中納粹德國的閃擊戰更是將大集群坦克的突擊發揮到了極致,在北非的沙漠上,在蘇聯的草原上,坦克鐵馬金戈的廝殺,更是戰爭中最為激動人心的篇章。本書選取了十款最著名的坦克,全方位地介紹了研製、生產和使用,對二戰坦克的技術發展和戰術運用進行了一番詳盡介紹,可以使人對二戰的坦克有了更新更深的了解。

——騰訊軍事頻道主編黃治茂

對於軍史愛好者來說,「知兵堂」是一個低調卻魅力四射的出版品牌。本次知兵堂和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一口氣推出了三本「二戰十大武庫系列」,曰戰艦,曰戰機,曰坦克,帶你重回二戰現場,那裡有更多「血戰鋼鋸嶺」式的殘酷與人性光輝。

——著名書評人,資深媒體人張明揚

比起百科全書式的事無巨細,一個時代的代表性武器無疑更有助於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未來的方向。《二戰武庫系列》無疑就是快速了解這些典型代表的一條捷徑,讓好奇歷史的人也能掌握二戰科技的沿革,也讓專業的愛好者們擁有一份重要而全面的歷史資料。

——觀察者網特約獨立評論員施洋

相關焦點

  • 圖說:M4「謝爾曼」坦克生產線 亂而有序 獨特的美式工業奇蹟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大洋彼岸的美國這才意識到自己陸軍現役的坦克,包括生產線上的,以及繪圖板上的都是落伍產品。根據歐洲戰場的經驗,1940年8月美國開始在M3「格蘭特/李」的基礎上,研製全新的中型坦克。1941年9月定型,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並開始建立生產線,甚至是全新的坦克廠批量生產這種坦克。
  • 「饅頭」坦克?M4謝爾曼有何優缺點?答案揭曉
    而美國的坦克在二戰中算的上是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 二戰期間, 美國還研發了一款中型坦克, 也就是M4謝爾曼坦克。 在太平戰爭中, M4謝爾曼坦克在對戰日軍的坦克部隊時展現出了較高水平的戰鬥力和防禦能力。 可是卻在, 歐洲戰場上, 被戲稱為饅頭, 在面對裝備更強的德國坦克時候, 謝爾曼被炮彈擊穿, 還受到了虎豹對坦克的襲擊, 使得美國的坦克在德國的炮火和的坦克轟擊下, 慘不忍睹。
  • 俄打撈「黃金」謝爾曼坦克
    近日,俄海軍北方艦隊從巴倫支海底打撈上了2輛二戰時期的美制「謝爾曼」坦克。出乎意料的是,這兩輛坦克整體保存完好。圖為打撈上來的坦克合影。專家猜測,這兩輛坦克應屬於二戰時期,美軍利用運輸船隊從海上援助蘇軍的軍援物資的一部分,但航行途中被德軍擊沉,自此一直塵封海底。
  • 謝爾曼坦克:對日軍作戰讓我找到了當虎式的感覺
    謝爾曼坦克的體型其實不小,車體長度為5.84米,比虎式的6.28米只短0.44米,車高甚至超過了虎式,但整體重量卻輕了20多噸(虎式56噸,謝爾曼30噸出頭),這個差距主要來自於兩者的裝甲防護方面。此外虎式的主炮威力遠遠強於謝爾曼,因此在實際戰鬥中,擁有重火力和厚甲的虎式坦克在面對謝爾曼坦克時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雙方的作戰交換比也比較懸殊。
  • 進擊的謝爾曼,二戰後出現的一些M4改進型坦克
    也不知道法國人灌了什麼迷魂湯,埃及人把這些炮塔買去「升級」自己的M4A4坦克。很快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人也發現這種炮塔無法重新裝填,並且裝甲也太過薄弱,完全不適合一線戰鬥。以色列繳獲了12輛安裝FL-10炮塔的埃及謝爾曼,這些坦克被重新改裝為M-50超級謝爾曼或105毫米謝爾曼M-4。
  • 坦克史上經典的伏擊戰,豹式坦克的輝煌,單騎挑戰「謝爾曼」們
    直到德軍意識到盟軍不會在法國南部登陸,諾曼第才是真正的主戰場後,這才命令「帝國師」全速從法國南部的波爾趕緊增援。由於在途中遭到盟軍炮火和空中優勢的攔截,「帝國師」在7月初才抵達指定集結地。
  • 被過度吹捧的M4「謝爾曼」坦克,在應急產品中,它也是略遜一籌
    眼看著戰爭已經變得迫在眉睫,擁有一輛新坦克成為了一件必要的事情。但憑藉自身原有的技術和設計理念,達成這一目的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計劃準備將75mm坦克炮按在炮塔上面,但試來試去也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炮塔。後來鑑於法國B1坦克的成功,美國人決定將75mm炮直接裝在車體上,頂部繼續採用炮塔結構,所誕生的就是M3中型坦克。
  • 橫掃日本鬼子的謝爾曼坦克,卻被德軍嘲笑為打火機和謝饅頭
    「謝爾曼」坦克是二戰著名的坦克的坦克之一,他們的足跡遍及了二戰的各個戰場,是美國在二戰中早期最重要的中型坦克。這款明星級坦克憑藉著良好的可靠性能以及出色的機動能力,為盟軍贏得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連不少專家學者都對「謝爾曼」讚譽有加。「謝爾曼」的優點很突出,但它的缺點更突出。
  • 盟軍的M4謝爾曼坦克為何 「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
    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發、製造的坦克。通稱謝爾曼,又譯雪曼或薛曼(Sherman),這個名字是英軍起的,來源是美國南北戰爭北軍的將軍威廉·特庫賽·謝爾曼。圖為一架配有假主炮的M4A4謝爾曼。
  • 無敵小飛象,二戰美軍謝爾曼坦克中的巨無霸
    諾曼第登陸後,美軍發現自己的謝爾曼坦克難以抗衡德軍的動物園,而新的重型坦克潘興依舊未能裝備部隊,於是依靠原有謝爾曼坦克應急製造了一批M4A3E2型坦克,首次作戰在1944年6月法國聖洛並且很受歡迎,由於裝甲厚中體體型巨大,部隊就以動物園裡的小象給該型坦克綽號Jumbo。圖為美軍743裝甲營的一輛小飛象。
  • 坦克自駕遊!實操《狂怒》同款謝爾曼M4A3E8,汽車被轟成馬蜂窩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把這兩輛車打出洞的是二戰時期的謝爾曼坦克。二戰時美軍大部分型號的坦克都以歷史將軍的名字命名,這款也不例外。它因美國歷史上南北戰爭中赫赫有名的北軍將領「威廉-特庫賽-謝爾曼」而得名。提及這款謝爾曼,很多人會想到二戰美國陸軍裝甲部隊,這支部隊的絕對主力便是「M4謝爾曼」中型坦克。不過我們開炮的這輛是M4的師哥兼學長:謝爾曼M4A3E8。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臺所有零部件完好,仍可以正常使用的坦克。當然現在它已經退役,成為大家的玩具。
  • 「謝爾曼」為啥是二戰神車?一共生產5萬輛,37比1圍毆虎式坦克
    特別是在陸戰中,二戰中的多款經典坦克大放異彩。其中,由美國研製的M4「謝爾曼」坦克儘管在單車戰力性能上,無法與德制「豹」式等眾多坦克相媲美,卻被公認為是最成功的「二戰神車」,也是世界坦克研發史上最著名的中型坦克代表。據相關數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了近50000輛M4「謝爾曼」,是二戰期間產量最高的坦克(僅次於蘇聯的T-34)。
  • 謝爾曼坦克真有那麼差嗎?即便在蘇德戰場,它也比T-34好用多了
    可能有人會說,謝爾曼坦克的裝甲質量不咋地,這個誰都不會否認,蘇軍使用的謝爾曼M4A2坦克曾被反坦克槍擊毀,德軍攻擊機使用的20毫米機炮也能輕鬆擊穿它的頂部裝甲。但T-34的前裝甲防禦能力只相當於70~80mm的垂直裝甲,而謝爾曼前裝甲能達到90mm的防禦效果,整體來看還是謝爾曼佔上風;另一個原因是,美國交付給蘇軍的謝爾曼M4A1存在粗製濫造的問題(上文已經提到它們一開始並不可靠),它的裝甲鋼質量不如T-34,雖然數據上很美,實際表現卻很感人,不過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
  • 圖說:塞班島戰役 美軍「謝爾曼」坦克成為戰場的絕對主宰
    圖為至今還殘留在塞班島沙灘上的美軍M4「謝爾曼」坦克。直到1943年底,日本軍方都認為塞班島是一個沒有受到任何威脅的後方基地,因此駐軍主要由沒有作戰經驗的預備役人員組成,大多數年齡已經超過40歲,許多人還患有疾病。最嚴重的問題是近一半的守軍甚至沒有槍械,因為日軍認為前線更需要步槍。
  • M4謝爾曼為啥那麼高?只因用了航空發動機,現如今M1坦克也在用
    說到M4謝爾曼坦克大家可能不會陌生,它有個非常著名的外號叫「朗森打火機」,但是它還有一個比較可愛的外號叫「謝饅頭」,除了有薄皮大餡之意外,其實也指的是它的外形比較圓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這謝爾曼坦克的高度有點高,翻看了一下部分坦克的數據,發現其實謝爾曼的高度並不算高,各車型的在2.8~3米之間,而德國的虎式高度也在3米,但為啥看起來謝爾曼就感覺高呢?主要是因為它的車體較高,相比大部分的坦克車底,謝爾曼的車體的確要高一點。那為啥謝爾曼的車體高度會高呢?
  • 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卻被四輛虎式坦克狙擊,謝爾曼根本不敵
    但是紀錄片中講到一個細節,讓爆炸君非常感興趣,片中說登陸後的盟軍本想向諾曼第地區的軍事重鎮卡昂挺進,卻不料遭到了德軍四輛虎式坦克的狙擊,使得盟軍只好暫且放棄進攻。說實話這個細節讓小編我著迷不已,德軍的虎式坦克真的有那麼厲害嗎?這段歷史的具體真相還有哪些細節?今天小編就找了一些資料,來解答自己內心的這個疑惑。
  • 蘇聯接受美制坦克,但將謝爾曼大量退役,因為T-34產量還是充足的
    事實證明,謝爾曼不適合東線戰場,原因如下:第一,防禦力和攻擊力都不夠。蘇聯援助給蘇聯的M4謝爾曼受到歧視,只要蘇軍還有庫存T-34,就沒有人願意駕駛謝爾曼。這是因為,謝爾曼的75毫米火炮的威力弱,難以對擊穿德軍強化過的4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虎豹坦克就更別說了。而且謝爾曼的防禦力較弱,正面裝甲厚度不如T-34,遇到德軍反坦克炮非常危險,基本一炮就完。第二,汽油要求高,耗油量巨大。謝爾曼使用汽油,而不是T-34的柴油,而且對於汽油的要求很高。
  • 謝爾曼為什麼有「朗森打火機」的稱號,蘇聯為什麼不想用謝爾曼?
    謝爾曼為什麼有「朗森打火機」和「謝饅頭」的稱號,蘇聯為什麼不想用謝爾曼?主要是設計理念的不同。M4謝爾曼坦克設計的初衷,不是和敵人坦克對轟的。和所有美軍中型坦克一樣,M4謝爾曼坦克M3式75mm火炮主要是殺傷敵人有生目標,摧毀敵人工事,擊毀敵人輕型裝甲目標。同時,M4謝爾曼坦克要求簡單容易製造,可以大量運輸到海外。
  • 美國二戰裝甲盤點,萬能底盤謝爾曼坦克堪稱美國版T-34!
    圖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重30.3噸,搭載一臺400馬力汽油機,時速38.5公裡,主炮口徑75毫米。毫無疑問,謝爾曼坦克是美國二戰時期最優秀的裝甲,其於美軍的地位,相當於德國之四號、蘇聯之T-34。M4坦克很靈活,擅長近身作戰,在特定條件下,貼身作戰的謝爾曼坦克依靠炮塔的高轉速,甚至能對虎豹裝甲造成麻煩。
  • 帶潛水員的M4謝爾曼坦克,協助諾曼第登陸的特殊工程坦克
    當二戰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盟軍反攻歐陸就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可鑑於西歐沿海地區都被德軍控制,如何發起強有效的大規模登陸戰就成為重點研究課題,不過可供選擇的登陸地點並不多,保障登陸通道暢通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為此相關的工程車輛展開了研製,它們被稱為「海灘裝甲救援車」,簡稱BA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