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胡藍之案」,都是朱元璋剪除功臣元勳的大案,總的目的是鞏固皇權統治。「胡惟庸案」廢除了相權,以利於朱元璋大權在握,集權專制;「藍玉案」則有點為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提前做好準備。胡惟庸被殺之前,官至明朝的左丞相,為百官之首,那麼,藍玉是何人呢?
01戰功卓著
藍玉是明朝大將常遇春的小舅子,在姐夫的提攜下,很快展現出軍事上的天賦。多次作為明朝開國元勳的副將隨軍出徵,:
1371年,跟隨傅友德出徵四川,攻克四川成都;1372年,作為徐達的先鋒官,遠徵蒙古,打敗了擴廓帖木兒,致使其殘部北逃;1378年,與沐英一道徵討西蕃的叛變動亂;1381年,跟隨傅友德、沐英出兵雲南,肅清了盤踞在雲南的元朝勢力。期間,藍玉因戰功封為永昌侯,俸祿二千五百石,超過當時的軍師劉伯溫,並賜予世襲爵位的鐵劵。與此同時,在打江山的階段,朱元璋通過政治聯姻,對元勳加以籠絡,形成「命運共同體」。
常遇春的女兒便選作太子朱標之妻,成為了太子妃;藍玉的女兒,許配給了朱元璋的十一子蜀王朱椿。可見,藍玉不僅是太子朱標的舅舅,還是朱元璋的親家,且屢立戰功,可謂是顯赫一時。
02不斷犯錯
相比於地位更高,位列明朝開國元勳第一梯隊徐達、常遇春的處世低調,藍玉則顯得過於高調,又是一例「軍事上巨人,政治上侏儒」的反面教材。位卑而高調,不致死罪,因為實力不夠;位尊而高調,殺機四伏,因為威脅到了皇權。
1388年,元朝勢力以為「敵謂我軍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設備。」藍玉反其道而行之,打了元朝勢力,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但卻得意忘形,碰了元主的妃子,一個不該碰的女人,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朱元璋大為惱火。《明史記事本末》記載:玉還朝,上切責之,戒以率德改行。為此,原打算封為梁國公,改為封藍玉為涼國公,意在敲打,要其冷靜一下;北徵還朝路經喜峰口,正值下半夜,城門緊閉。藍玉為進城駐軍,竟然縱容士兵毀壞城門。其在軍中也不按朱元璋制定的法令,不僅私自提拔將士,還對犯錯誤的士兵施以黥刑;隨著藍玉地位的提升,不斷有依附其的「義子」,這些人乘勢暴橫,強佔了東昌(山東聊城)的民田。御史前去問罪,藍玉不僅不責備這些「義子」,反過來抄起傢伙,招呼御史;立下大功,藍玉不甘久居人下,不滿於自己受封太子太傅而大發牢騷。明明是大老粗,又眼紅馮勝、傅友德的」太子太師」(太子老師),儼然要超越第一梯隊的明朝開國元勳。
03致命一擊
朱元璋還能容忍這些或大或小的過失,是不得不顧忌太子。太子朱標宅心仁厚,與朱元璋的殘暴濫殺形成鮮明對比,曾經多次為了維護幾位弟弟,與老朱發生過爭執。以藍玉這樣的囂張跋扈,想必也沒少得到朱標的庇護。
作為文韜武略都略勝一籌的燕王朱棣,又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自然對於皇位有覬覦之心。只不過礙於一直以來,「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基本法,老朱才沒有在朱標生前更換太子。身為太子一黨的藍玉,為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自然是維護朱標,而與朱棣時有摩擦,變得關係緊張。
1392年,朱標的離世,使得藍玉失去了最後的護身符,而朱元璋也少了顧慮。朱棣在自己哥哥的追悼會上,對老朱說了一句「諸公侯縱恣不法,將有尾大不掉之憂」,意思是因功封爵的這些元勳跋扈違法,以後將是大麻煩。藍玉成為了此時明朝的重要將領。首當其衝,朱棣指的正是藍玉。
04逮捕處死
朱元璋也深感:以藍玉為代表的武將,桀驁不馴,將嚴重影響到以後朱允炆的統治,以他的資歷顯然無法駕馭;而老一輩忠於自己的馮勝和傅友德,又是「廉頗老矣,不能飯了」。為了自己子孫的千秋萬代,背上罵名也要痛下殺手。
於是,在朱導演的總策劃下,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照方抓藥,一同逮捕的還有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等人,總共牽連致死者達兩萬餘人。藍玉本人以謀反罪被剝皮實草,傳示各地,史稱「藍玉案」。
史籍記載:於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是說明朝開國元勳經過胡、藍兩案,基本差不多了,所剩無幾。以結果論,有理由懷疑:知父莫若子,深知朱元璋秉性的朱棣,借著父親之手,為自己鋪平道路。等於朱元璋是間接「助攻」了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原來,朱棣才是那隻黃雀。
05結語
可以經受誘惑遠比忍受貧窮要難得多,這便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所在,「奢、儉」是欲望上的一張一弛,是不可逆的。因為權力會放大人性中的陰暗面而不可收拾。正如藍玉一般,隨著功勞越來越大,自我急速膨脹,最終走向了毀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