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身邊必定都有一幫得力的大將和出眾的謀士,一旦時局穩定必定要大肆封賞功臣,西漢時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明朝時朱元璋追封了六個異姓王,他們的下場到底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國號「漢」,中國歷史上最為矚目的一個大帝國誕生了。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他們分別是:
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然而,當劉邦坐穩了皇帝位後,面對著這些曾經為掃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勳的諸侯王們,劉邦的做法很明確,他舉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漢初的這八位異性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
1、韓王信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徵討,韓信逃往匈奴,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2、趙王張耳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秦末漢初人物,大梁(今開封市西北)人,家在外黃(今商丘市民權縣西北)。 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世為避漢文帝諱,恆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國(今邢臺市)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3、淮南王英布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4、楚王韓信
韓信(-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 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 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 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 背水一戰擊敗趙國, 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 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 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籤訂鴻溝協議。 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 反被項羽擊敗。 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之後被人誣告貶為淮陰侯。 後呂后與蕭何合謀, 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5、梁王彭越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後因被告發謀反,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6、燕王臧荼
臧荼(?-前202年),燕王韓广部將,援救被秦朝章邯包圍的趙國。又隨項羽入關中。
漢元年(前206年),項羽分天下為十八路諸侯,立臧荼為燕王,都薊。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之後,臧荼攻滅韓廣。漢三年(前204年),韓信破趙國陳餘。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進言,派使者送信給燕王,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臧荼和楚王(原為齊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原為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原為衡山王)吳芮、趙王張耳共同尊奉漢王劉邦為皇帝。漢高祖登基兩年後把謀反的燕王臧荼殺掉。
7、燕王盧舘
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好友,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 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劉邦當泗水亭長時,常隨出入上下。楚漢戰爭中,官至太尉,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綰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以樊噲、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綰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盧綰死於匈奴,享年63歲。
8、長沙王吳芮
吳芮(約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漢交替時期的百越部落領袖,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傑出人物。南昌城贛江岸邊的滕王閣第四樓,有一幅巨大的江西歷史文化名人壁畫。在這些傑出人物中,鄱陽縣人吳芮居第一。他是第一個響應秦末農民起義的秦吏,項羽分封諸侯,吳芮被封為衡山王; 漢朝建立,改封為長沙王。卒於公元前201年,諡「文王」。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朱元璋大封功臣,他們分別是 魏國公徐達 、 曹國公李文忠 、衛國公鄧愈 、信國公湯和、鄂國公常遇春、西平候沐英。他們死後皆被追封為王。
1、開平王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2、中山王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3、東甌王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視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後設衛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4、寧河王鄧愈
鄧愈(1337~1377年),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天生魁梧,勇武過人。16歲領兵抗元。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賜其名為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江蘇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累積軍功屢次升官,歷任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諭德。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徵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
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5、岐陽王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曹國長公主就去世了,父親李貞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二年之後才在滁州見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見到李文忠,十分喜愛,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
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文忠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
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徵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詔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軍事機構),兼主管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賜葬鐘山。
6、黔寧王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明太祖的朱元璋養子。
沐英出身貧苦,自幼顛沛流離,八歲時被農民義軍將領朱元璋收為義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徵戰,開始軍旅生涯。十八歲時,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帥之職隨鄧愈徵討吐蕃,因軍功被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雲南平定後,沐英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大興屯田,勸課農桑,禮賢興學,傳播中原文化,安定邊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義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標的去世,遭受打擊而患病,兩個月後病逝於雲南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至明末。
由此可見,西漢開國八王劉邦誅殺六王,明朝開國六王皆是老死或者病死,不由想起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賜石守信等良田美宅,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