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沒有接受教育之前,都會做出一些比較過格的行為,此時家長必須要注意糾正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告訴孩子這些行為是不對的,並教育孩子,讓孩子產生正確的認識。壞習慣、錯誤認識都得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次不管,次次受傷,孩子犯的錯,最後都會反饋到父母身上。孩子打長輩是最需要被糾正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出現這種行為,父母的責任最大,早晚孩子也會這樣打自己的父母。
笑笑有晚飯後散步的習慣,她和老公經常到家附近的小花園遛彎,花園裡晚上總會有很多孩子和家長來玩。一聲尖叫嚇了笑笑一跳,她順著聲音看過去,是一個3歲的男孩正在尖叫,邊叫還邊用手捶打身邊的奶奶,看得出很用力。笑笑很生氣,和老公過去準備制止孩子,沒想到孩子媽媽也在身邊,看見有人過去,立刻阻攔,寶媽笑著和大家說:「他和奶奶玩呢!」孩子奶奶在一邊不敢說話,孩子怒視著每一個過來的路人。笑笑把這一幕拍了下來,發在朋友圈,還配了一句話「你家孩子沒教養的樣子真醜!」
孩子動手打長輩,父母的責任是最大的,發現孩子有打人的苗頭,家長就應該即刻制止,將孩子這種錯誤的意識扼殺在搖籃裡,如果孩子第一次做這樣的行為卻沒有被制止,那麼以後類似的情形就會經常出現。孩子會把打人當成習慣,不懂得尊重長輩,沒有感恩之心。
★父母要先教孩子做人,再求孩子的成績。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成績是最重要的,只關注孩子會什麼才藝,卻沒有教孩子做人,導致孩子的內在素質不足,不懂禮貌和禮儀,這樣的孩子就算能力再強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喜愛。父母要先教孩子做人,再求孩子的成績。
★父母要懂得分寸,愛孩子也要有尺度。
父母都疼愛自己愛孩子,但是更要明白,愛也是有尺度的,有些事即使是孩子也不應該做,不能因為年齡小就允許孩子犯錯。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打人不但不管,還會覺得很有意思,鼓勵孩子,孩子三觀未成,很容易產生錯誤認知,所以家長一定要知道尺度,讓孩子明確對錯,形成較強的是非觀。
★父母要懂得感恩,給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的很多習慣和想法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家庭氛圍很重要,家長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責任,給孩子樹立榜樣。父母要感恩家中的老人,要多看看、多照顧老人,要讓孩子尊重老人,知道老人的辛苦,多幫助老人做家務,緩解老人的壓力。
尊重長輩是孩子必須具備的品德,孩子如果連家中的長輩都不尊重,那麼孩子更不會尊重其他人,孩子在外面會受到別人的鄙視與孤立,所以提高孩子素質非常關鍵。
您家孩子尊重老人嗎?您是如何引導孩子形成尊重長輩的意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