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遠集團在永盛輪兩次穿越北極航行的基本港城市大連舉行北極東北航道商業價值和常態化運營研討會。
本次會議主題為「實踐與發展」,旨在通過總結「永盛」輪2013年首航北極、2015年「再航北極、雙向通行」項目的實踐經驗,持續推動北極東北航道常態化運營;同時持續拓展北極航運商業價值,為中歐、中俄海上貿易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的融化速度加快,夏季北極東北航道、西北航道海上通行成為了可能,由此帶來的商業開發和環境保護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持續關注。但是有專家認為,現在談這條航線還為時過早。
北極航線商用?
制約因素仍眾多
中遠「永盛」輪成功實現北極東北航線往返通航後,業界對這條連接亞歐大陸的新航線有頗多期待。不過關於北極航線的商業通航,目前還處於探索與嘗試階段,我國也只由中遠集團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進行了兩次試航。因此對其商業化的前景,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這主要由於東北航線冰情的不確定性,以及較高的船舶租金和破冰護航費用,使得未來一段時間,商船在東北航線運營的總成本較高。但由於東北航線航行距離短,節省航行時間,在相同時間內可完成更多航次,因此在總收益方面還是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如果未來東北航線通航時間延長,則其經濟優勢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同時,隨著北極海冰的不斷融化,以及北極海域航行資料的不斷完善,北極海域的航行條件會逐漸改善,船舶也將隨著貿易往來的日漸頻繁,逐漸往大型化方向發展,航經東北航線的船舶單位運輸成本會隨之降低,經濟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北極航線要實現商業通航,另一個問題是北極航行環境的挑戰。北極地區的氣候、水文環境隨著年份、季節的不同,有著很大區別。即使同樣是夏季,溫和的夏季和炎熱的夏季對通航的影響也有很大不同。此外,能見度對通航環境也有明顯影響,而海面能見度又受多項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北極航行屬於特殊水域航行,所受的影響和條件制約要遠遠多於傳統航線。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北極航線的運行還要考慮航運需求因素,即北極航線的貨流結構問題。通常意義上講,北極航線運輸有四種貨流,一是北極範圍內的貨流,二是通過北極範圍的過境貨流,三是北極範圍內輸出的貨流,四是北極範圍輸入的貨流。不管哪種貨流,目前來看,貨量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現階段,還不存在一個完善的北極航線問題國際協調機制,該區域問題的協調主要依賴現有的國際法規和國際組織。此外,目前北極航線問題的法律制定、航線歸屬權、海權劃分爭議的解決等,都還沒有實質性進展。隨著冰區航行技術和國際社會對北極航線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圍繞北極航線可能還會產生新的問題。
成為亞歐新航線?
只是一個選項
由於諸多現實問題,特別是北極極端環境的不可預知性,筆者認為,北極航線在短期內還只是商業通航的一個選項,並非極其必要的代替性航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早作規劃,未雨綢繆。
首先,北極東北航線將對我國沿海港口格局和產業分布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高緯度的港口,如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等將會受益。低緯度港口,如廈門港、廣州港、深圳港等,則會受到衝擊。
還有學者暢想,如果全球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北極航線得以全年正常通行,那麼靠近東北的圖們江出海口,將成為我國通往歐洲和北美東海岸的最佳出發點。目前已有學者考慮藉助運河打造圖們江出海口,以解決困擾我國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和經濟發展問題。
北極航線一旦開通,這種想法很有可能成為現實。借運河出海的有利條件包括,東北地區河流眾多,水系發達;通過開通運河,可將東北水系連成交通運輸網;東北水系與俄羅斯遠東水系相連,通往北極航線。屆時,在我國經濟版圖中,圖們江出海口區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地位將被改寫。
而航運企業作為未來我國北極航線運輸的主要承擔者,更是要早做籌謀。
一方面,應考慮未來依託北極航線可能產生的大北極物流平臺對北極及周邊地區物流業的影響,抓緊制定自身北極航線經營戰略;另一方面,可加緊研發冰區航行船舶通信技術,培養掌握船舶冰區航行駕駛技術的專業船長,儲備可配置於冰區航行船舶的身體素質過硬、冰區航行知識紮實的專業船員等。
不管如何,北極航線是連接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橋梁,降低貿易成本,進而促進貿易往來,對我國未來經濟格局有著重要影響。
儘管有聲音認為,北極是北極國家的北極,非北極國家無權參與和討論北極權益問題。但事實上,北極及北極航線問題已上升為重要的國際問題,不應該以是否屬於北冰洋沿岸國家來決定一國是否擁有參與解決北極問題的權利。
我國應持續強調北極及北極航線問題的國際性特點,並聯合北極航線地緣延長線上的國家,以及其他與我們在北極航線問題上有共同利益的國家,共同維護北極航線的相關權利,爭取在北極航線上的利益。
詳盡閱讀請關注《中國航務周刊》1130期(10月28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