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最新的航運和燃料消耗數據的分析顯示,隨著海冰融化,北極航線的海況開始利於船舶航行,越來越多的船舶在這一管理鬆散的極地水域穿越,使氣候變暖進一步惡化。
圖片來源網絡僅供示意
2016年至2019年期間,西伯利亞沿岸冰區中最繁忙的航道的交通量增長了58%。根據挪威Nord大學極地物流中心(Center for High North Logistics)的研究人員收集的數據,去年,船舶在北海航線上共航行了2694次。
貿易由大宗商品生產商所推動,船舶主要往來於俄羅斯、中國和加拿大,通過北極航線輸送鐵礦石、石油、LNG和其他燃料。
COVID-19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航運市場大幅放緩,但它未能阻止北極航線的交通量增長。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2020年上半年船舶航行935次,而去年同期為855次。
交通量的增加引起了大家對環境的擔憂。大型船舶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黑煙。而煙塵覆蓋附近的冰雪後,不會將太陽的熱量反射回大氣層,而是大量吸收,這加劇了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暖速度。
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北極的升溫速度至少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近年來,各國政府也正因此而為在北極航線行駛做充分的準備。
清潔北極聯盟的首席顧問西安·普裡爾(Sian Prior)表示:「讓人擔憂的正是北極海冰的減少和發展航運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已經發生。」
LNG船在北海航線交通流中所佔比例最大。根據非營利的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收集分享的數據,這些LNG船在2019年燃燒了239,000噸燃料,而在2017年僅有6,000噸。
有記錄以來最早解凍
北海航線,位於西伯利亞和挪威海岸,是該地區最繁忙的交通動脈。據航運專家估計,這使得貨船在歐洲和亞洲之間航行至少可以節省10天的時間。
這條航線比經好望角的航線短約6000海裡,比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程短2700海裡。
根據Nord極地物流中心(Centre for High North Logistics)的數據,這條捷徑吸引船舶在2019年進行了2694次航行,而2018年為2022次,2017年為1908次,2016年為1705次。這些航行每年由200-300艘船舶完成。
今年,俄羅斯北部異常溫暖的天氣導致西伯利亞海冰提前融化。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大學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科學家表示,這股熱浪與氣候變化有關,在7月下半月之前開啟了北海航線,標誌著該地區最早完全解凍。
隨著夏季熱浪進一步減小著海冰的面積,北海航線交通量預計將持續增加。
根據航運情報平臺MarineTraffic的數據,去年的9月是該地區在該航線航行的船舶數量最多的月份,有34艘船舶通過,而8月份為29艘。
北海航線以外的交通量也在增加。
政府間北極理事會工作組的一項研究顯示,2019年,共有1628艘船舶進入北極地區,比2013年增長25%。
Nord大學極地物流中心(Centre for High North Logistics)的常務董事Kjell Stokvik表示:「過去的幾年見證了這裡交通量的持續增長。只要國際市場對燃料和礦物貨物有需求,這種趨勢就會持續下去。」
他表示,俄羅斯特別地通過在北極開發能源和礦產項目來推動跨北極貿易。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設定了到2025年每年通過北海航線運輸8000萬噸貨物的目標,是目前的兩倍多。
對兩極環境保護的差別
環境保護主義者還關切北極水域燃油洩漏的風險,那裡惡劣的條件使清理工作特別具有挑戰性,洩漏還將對那裡敏感的生態系統產生毀滅性影響。
1989年,阿拉斯加南部的Exxon Valdez號的原油洩漏,在長達1300英裡(2100公裡)的海岸擴散了幾個月,導致威廉王子海峽內大量海洋動植物死亡。
這次事故被認為是人為造成的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規定,即要求在該地區使用雙層船體。
對兩極的重視程度相差千裡。儘管沒有貨物通過南極水域,但南極水域卻受到了法規的嚴格保護,包括2011年通過的一項運載重型油料的禁令;而北極的航行規則卻要寬鬆得多。
兩極水域均受IMO極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規則(Polar Code)管轄,該規則鼓勵船舶避免在北極使用或運輸重油。
IMO正在推動到2024年全面禁止在北極使用和運輸重油的規則。IMO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我們計劃採取行動來減輕任何潛在的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然而,環保主義者指出,目前IMO成員國正在談判的規則草案中還包括一項條款,內容是在2029年前,在北極海岸線上作業的船舶可被豁免。
這一豁免最終將有利於當今北極地區一些最活躍的貨主國,包括俄羅斯和加拿大。清潔北極聯盟的Prior表示,這樣的「大漏洞」將使監管「幾乎毫無意義」。
「如果該草案落實的話,在目前使用北極航線的船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有四分之三或更多,在2029年7月1日之前不需要實施禁止在北極使用和運輸重油的禁令。」
而當被問及上述豁免是否會破壞擬議的監管時,IMO發言人說:「這是成員國在相關論壇討論後做出的決定。」
資料來源:路透社(喬納森·索爾報導;麥可·奧瓦斯卡繪圖;凱蒂·戴格爾和普拉文·查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