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北京中軸線 感受古都魅力
圖為北京中軸線。千龍網發千龍網北京11月14日訊 有人將北京比作一本讀不完的書,中軸線無疑就像是書脊。這條軸線肇始於元,長7.8公裡,南起永定門,貫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一線牽一城,線上匯集了北京城建築的精髓。一城聚一線,北京城的變遷在線上留痕,線也隨之不斷生長。
-
北京城的中軸線
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每元會、聖節及元宵三夕,於樹身懸掛諸色花燈,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 世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劉太保秉忠,即劉秉忠,是元大都的設計者。麗正門是大都南部正中的城門,與今之正陽門相對,位於長安街南側。麗正門外的一株大樹,被劉秉忠選為大內中軸線的基點。大內與大都的中軸線相重合,換言之,大內與大都是一條中軸線,選擇大內中軸線基點就是選擇大都中軸線的基點。
-
圖說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
在北京城布局中,有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裡的中軸線,以皇室建築為主的京城主要建築由南至北依次聳立其上。其餘較低的建築配置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這樣就體現了天子居中,布局層層展開,象徵了皇權至尊的地位,也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大統一的思想。
-
景山,中軸線上的鎮山
在北京中軸線上,作為皇家園林開闢成的公園,景山公園似乎並不是特別起眼,它的正南是故宮博物院,西側是北海公園,一個是明清兩代的紫禁城,一個是從遼代的帝王就開始經營、費盡了五個朝代帝王心血的皇家行宮和苑囿,它的建築規模和景觀設置,無論從哪個方面都遠遜於兩個鄰居,但它在皇城內的皇家建築體系中卻從不是無足輕重的
-
[文明中華]歷數「北京中軸線」上的那些重要節點
(資料圖片) 2001年起,航空攝影愛好者馬文曉開始將鏡頭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中軸線上的建築巍峨森嚴,琉璃瓦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芒。」得到的航拍照片深深震撼著馬文曉,「中軸線完美地體現了北京城規劃的哲學和美學思想。」 10年後,在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這段長達7.8公裡的中軸線正式進入申遺程序。
-
元大都中軸線北端為何是鐘鼓樓?
宋金時出現三層回字型都城 在元大都城建造之前,中國古代的都城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變遷,最主要的都城先在西安和洛陽,是從西周和東周時期開始的,歷經秦漢到隋唐時期,都城模式基本固定,皇城和宮城大多是在都城的北面,而都城和皇城、宮城的中軸線也往往不是在一條直線上。 到宋金時期,都城建造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成為都城套皇城、皇城又套宮城的三層回字型式。
-
探秘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端終點在哪裡?(上)
北京用一條中軸線就可以將外城、內城、皇城和宮城串聯起來,主體建築沿中軸線兩端平衡對稱分布、高低錯落有序,形成了一幅獨特而壯美的畫卷。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從最南端的永定門開始,一路向北,將外城與內城串聯起來。
-
北京學聚焦中軸線內涵 助力中軸線申遺
9月25日,「北京中軸線內涵挖掘與文脈傳承——第22次北京學學術年會」在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召開。來自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60多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地方文化工作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此次共收到論文46篇。
-
旅行路上陳年舊事:感受溫情,我在皇城邂逅好心女
晚上7點左右到達晉城車站,看到車站內有麵包車寫著晉城—皇城相府旅遊專車,車上才幾個人,問了車上得到證實,不出車站就直接上皇城相府,票價8元,約等了半個鐘頭,人差不多了,就上路了。車上不斷播放著我們那個時代的紅太陽懷舊歌曲,很使我感到親切。
-
老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從晨鐘暮鼓的鐘鼓樓,到承天啟運的天安門
一條中軸線,三代帝王都。這條7.8公裡的南北向軸線,可謂昔日皇城故都的精華點萃。從北向南,主要建築依次是鐘樓、鼓樓、萬寧橋、地安門、景山、故宮、天安門、(長安街)、中華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永定門。
-
新時代的中軸線
而跨越歷史長河、統領城市空間的北京中軸線則是這座偉大城市的脊梁和靈魂,如果您想了解北京風韻、北京歷史,那麼就一定要從北京中軸上看歷史、學歷史,中軸線記錄了封建王朝的滅亡以及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北京中軸線,就像是書脊,這條軸線肇始於元,長7.8公裡,南起永定門,貫穿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一線牽一城,線上匯集了北京城建築的精髓。
-
老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築,從晨鐘暮鼓的鐘鼓樓,到承天啟運的天安門
一條中軸線,三代帝王都。這條7.8公裡的南北向軸線,可謂昔日皇城故都的精華點萃。從北向南,主要建築依次是鐘樓、鼓樓、萬寧橋、地安門、景山、故宮、天安門、(長安街)、中華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永定門。
-
北京城的中軸線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何謂中軸線?通俗而言,是指在建築群中可以統領全局的中心線。在世界各國,我國對中軸線最為重視也最為強調。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營建大都時首先選擇中軸線的基點。元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這樣記述: 世皇帝建都之時,問於劉太保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麗正門外第三座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
-
北京中軸線上尋古獅
正陽門多對石獅為明代雕刻北京的中軸線以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貫穿南北,約八公裡長。明代建都城時,確定了以中軸線為中心的對稱方式建設皇城。「唯王建國,辨方正位」,面南為尊,是建築中軸線的設計思想。中軸線的建築是以對稱布局為主,而對稱的布局自然會產生強烈的中軸效果。實際上,北京城內的東西兩城地域面積並不相等,而是東小西大。中軸線並不等於中心線,北京城東城牆到中軸線的距離,比西城牆到中軸線的距離短二百多米。從正陽門到崇文門的距離要比它到宣武門的距離近二百多米。
-
漫步探尋文化地標,感受中軸線歷史魅力~
漫步探尋文化地標,感受中軸線歷史魅力~ 2020-12-03 12: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夜讀| 北京城的中軸線是怎樣一步一步形成的?
牆內為皇城,皇城之外才是大都城牆。其次,選定積水潭的東北岸為整個都城的幾何中心,即今天鼓樓的位置為中心點,建立「中心閣」,並與皇宮的中軸線相接,由此確定了元大都的南北中軸線。其三,在金萬寧宮的基礎上營建宮城,使宮城與太液池並排相偎,形成宮苑一體,可謂虎踞龍蟠,相得益彰。
-
中軸線 北京記憶中的地標(圖)
近期,中軸線上將有17個保護項目陸續實施。壯美的依舊壯美,可惜的是,中軸線上,還有不少同樣驚豔的古建築,已無可挽回地湮滅在歷史中,它們曾經如同今天的鳥巢一樣,是北京的「地標」,卻在今天只剩下了「地名」。
-
北京城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
然而,地安門作為北京皇城的四門之一,曾經和天安門、東華門、西華門並駕齊驅,1955年因「改善交通」被拆除。 今年北京「十二五」規劃提出,根據中軸線的歷史特色、周邊文物景觀,以及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市將全面推動和實現中軸線及故宮周邊地區、皇家園林、壇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
北京中軸線的傳承與發展
尤其是紫禁城和天安門廣場,形成了傳統中軸線上的核心,也構成了整個北京城的幾何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首先,傳統中軸線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中軸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要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為背景來研究。目前中軸線景觀的保護存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