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素來以它魔幻的8D地形而聞名。今天的重慶,已經成為一座知名的網紅城市,各種奇特的交通方式更是令許多外地遊客大呼過癮。可是,曾經有一種交通方式在重慶很流行,現在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那就是無軌電車。
提起無軌電車,許多年輕人或許毫無記憶,但我們的父輩一定會充滿懷念之情。陪伴了山城四十八年的電車,直到2004年才徹底退出我們的生活。現在,儘管電車已經完全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這座城市還是保留著許多電車留下的痕跡。在觀音橋,在朝天門,在楊家坪,在石橋鋪,在沙坪垻,那些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電車大拆除中僥倖保留下來的電車電桿偶爾會闖入我們的視線,它們就像一個個看透世事的滄桑老人,孤獨而又無奈地矗立在道路旁。它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無言地訴說著一段曾經的輝煌。
在重慶慶公交歷史上,無軌電車無疑是亮點之一。重慶市區陸續發展了401、402、403、404、405共5路電車,總計47.5公裡,日客運量約50萬人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種綠色環保的公交車成為重慶城市公交系統的主要運營車輛,承載著許多老重慶人的美好回憶。當時的電車,只經過重慶城的繁華區域。1路電車是重慶的第一條無軌電車,從上清寺通至小什字;2路電車,起於沙坪垻三角碑,止於解放碑夫子池;5路電車,最早於1972年開通,是重慶的第二條電車線路,也是從江北區觀音橋到渝中區解放碑的第一條公交線路。
重慶的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開通於1956年,成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慶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04年,在山城大街上奔馳了近半個世紀的電車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此退出了重慶的城市公共運輸。今天,重慶的大街上早已沒有了電車的影子,電車雖然淡出了重慶人民的視線,但有關於它的記憶會永遠存在於老一輩重慶人的心裡,它也是重慶城市歷史文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頁。
現在,洪崖洞五樓重逢1980街區裡就停著這樣一輛5路汽車,安安靜靜地向現在的人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和流金歲月。
洪崖洞五樓重逢1980街區是洪崖洞景區經過全面升級後推出的新產品,整個街區以「故城·故事、重慶·重逢」為主題,圍繞重慶市井氣和老巷場景文化,真實還原80、90年代市井百態。
以前的5路電車,從觀音橋起始,途徑華新街、上清寺、文化宮、觀音巖、七星崗,最後到達解放碑。而現在停在洪崖洞重逢1980街區裡的這輛5路電車,雖然並不會移動,但它就像是一臺時光機器,連接了過去與現在,串起了街區內各個不同的老場景。一起「坐」上5路電車,穿越時空,來一場時空之旅。
第1站-供銷合作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供銷合作社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為聯結城鄉、聯繫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對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物價、保障供給、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2站-打銅街:打銅街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在小什字和東水門碼頭之間。舊時候,街道的命名往往依據所經營的行業而來,打銅街也不例外。因為重慶城裡的銅匠工人都聚集於此,整條街遍布打銅鋪,所以自然就被命名為打銅街。因為是連接重慶上、下半城的通道,所以打銅街成為了重慶城內非常繁華的一個街區。在當時,解放碑的名氣和熱鬧程度遠不及此。
第3站-大陽溝菜市場:大陽溝,這個已經消失了的重慶地名,隱沒在無數老重慶人的久遠記憶裡,存在於老一輩歇後語的字裡行間——「大陽溝的鯽殼,不擺了」。雖然大陽溝菜市場已經不在了,但「大陽溝」這三個字對於許多老重慶人來說是絕對丟不掉的。曾經的大陽溝菜市場包括八一路東段、正陽街、五一路東段和中段以及依仁巷。在什麼都需要票證的年代,太陽溝幾乎負責半個重慶城的副食品供應。
第4站-菜園壩站:八十年代,菜園壩站是重慶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菜園壩站又稱重慶站,是重慶最老的火車站之一。2006年重慶北站啟用後,菜園壩站的地位逐漸被取代,但它依舊承載著老重慶人的記憶,記錄過老山城的繁華,見證著重慶的發展。
第5站-山城照相館:照片承載了人們美好的回憶。照相機快門按下的一瞬間,就仿佛定格下了永恆。在現代社會,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拿出智慧型手機記錄下身邊的點點滴滴。但在過去的八十年代,相機還沒有成為每家每戶的必需品,更沒有手機這種東西,拍照必須要到專門的照相館。
第6站-Disco廣場和山城寬幕電影院:Disco廣場中央有一堵用上個世紀的老式電視機搭建的電視機強,每個電視畫面都播放著不同的畫面,特別有意思。山城寬幕電影院裡面播放的是全重慶唯一官方授權的鄧麗君全息音樂秀,無需穿戴任何設備即可實現與鄧麗君的近距離「接觸」。
目前,洪崖洞五樓重逢1980街區已經全面對外開放。正值中秋國慶雙節之日,快來洪崖洞,坐上記憶中的那輛5路電車,重回八十年代,追憶往昔美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