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的鐵血爸爸!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至少有他一半功勞!

2020-12-13 史學先驅

前言

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才能非凡,建立了一個佔據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發展,由於他的光芒太過耀眼,以至於提起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首先想起的就是他那有本事的兒子。但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做出的成就同樣不可小覷,腓力二世對於馬其頓王國的強盛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在他的帶領下,才讓馬其頓王國從邊緣小國慢慢走向了權利中心,並且,他創造了威震一方的馬其頓方陣,這種方陣很有殺傷力,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期間,正是靠著這種方陣多次大破敵軍,打的大流士三世潰不成軍。

正如秦始皇能夠一統六國離不開先輩們的努力,腓力二世也為亞歷山大大帝一統希臘,徵服波斯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鋒芒不應該被亞歷山大大帝擋住。據說,每當腓力二世徵服了一個地方,亞歷山大就會難過到哭出來,說土地都留給父親去徵服了,也不給自己留點(大帝從小就好戰)。這位奠基人的成就面對自己的兒子也毫不遜色。

一把爛牌如何起死回生?

公元前382年,腓力二世誕生當時的馬其頓城邦,馬其頓地處邊緣地帶各方面都相當的落後,被掌握主權的希臘人認為是一個蠻橫、落後的部落,根本就不帶他玩。馬其頓城邦為什麼不被希臘城邦接納?因為當時的希臘認為這馬其頓人說的根本不是純正的希臘語,而且他們的民風、文化、政治體系各方面都非常的彪悍,接近"野蠻人"。其實也不能全怪希臘城邦這麼想,馬其頓有點風俗確實難以理解,他的成年禮非常的奇葩、血腥,單手殺死一頭獅子就是馬其頓年輕人的成年禮!這誰不害怕?在希臘人的腦海中,馬其頓人的印象就是和野獸打交道的醉醺醺水手,他們壓根兒就看不上這種野蠻的城邦,甚至可以說是歧視,不接納,難以合作也不難想像了。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馬其頓城邦壓根沒有長子繼位一說,依靠實行系統內選,全憑實力說話。這新國王的執政能力是必須要經過馬其頓貴族的認可,新君主要能打敗舊君主才能夠登上王位,所以,那些登上王位的君主們也在時刻提防著其他能威脅自己王位的不利因素馬其頓自身國家發展不足,還經常被北面、東面、西面的敵人欺負、掠奪,儼然一個小受氣包兒,除了這些,城邦的外面遍布強敵,處境很不樂觀

後來,由於自身實力和別的城邦差距太大,他不得不依靠當時實力雄厚的底比斯城邦。在公元前367年,腓力二世被送往底比斯城邦作為人質,這段旅途他"因禍得福",讓他學到到了在他老家馬其頓根本學不到甚至無法想像的高等教育,在那裡學到了希臘將軍們的各種兵法和政治手段,以及士兵是怎麼戰鬥的,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在提醒他,自己的家鄉是有如此多的的不足之處。

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那樣渴求知識,他不斷的充實自己,在底比斯城邦的這段學習經歷,讓他認識到了自己國家和其他的部落究竟差距在哪兒,他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並且得出了一個結論:希臘城邦即使表面再繁華,但是平靜下面也是暗潮湧動,互相徵伐遲早要四分五裂的,而他正是要抓住這個機會幫助馬其頓王國徹底翻身!這個念頭在他腦海中越來越強烈,很快的,這個機會就擺到了他的面前,在馬其頓國王腓力的兄長陣亡之後,他的幼子繼位,腓力回國幫助他的侄子治理朝政,在公元前359年的時候,勢力漸漸龐大的腓力奪取幼主政權成為了新一屆馬其頓的國王。

新王上臺三把火

登上王位的腓力二世終於能名正言順的實現自己的願望了,他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在馬其頓城邦點燃了三把火,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政治上,通過聯姻、分封等各種手段拉攏貴族們,將馬其頓城邦整合為一個堅實可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要多多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就把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利削的少少的,將軍隊和經濟大權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算是"馬其頓版的中央集權制"了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在經濟上,他也積極鼓勵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還實行了幣制改革,採用了金銀雙本位制,促進和波斯、希臘的貿易交流。其中影響最大的就要數軍事改革了,在他目睹了希臘的軍隊的強大之後,就決定也要為馬其頓打造一支能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軍隊,並且還要保證這支軍隊對國王絕對的忠誠,當馬其頓方陣就是這個時候創立的。

落魄王子到希臘城主,需要20多年

一系列改革讓馬其頓城邦一躍成為愛琴海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昔日強盛的底比斯城邦隨著軍事力量的衰退漸漸退出了霸主的地位,雅典的實力也在慢慢恢復,想要回到強盛時期怕是不能夠了。而此時的腓力二世一直在虎視眈眈,他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稱霸希臘的願望。

在公元前355年的時候,爆發了神聖戰爭,多個城邦均捲入了這場戰爭中,腓力二世大破弗西斯軍隊,最大的贏家非他莫屬,他不僅獲得了神廟捍衛者的名號,溫泉關以北的其他地區也被他收入囊中,馬其頓城邦迅速崛起讓其餘的希臘城邦們感覺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害怕,於是,在雅典的號召下,底比斯等主要城邦都開始聯起手來對抗馬其頓,決定將這個不懷好意的好戰分子趕出希臘。

馬其頓方陣

面對這麼多人的挑釁,腓力二世毫不畏懼毅然迎戰,率軍出戰,喀羅尼亞之戰打響了,面對人數眾多的希臘聯軍,他也絲毫不畏懼,拿出了自己訓練已久的馬其頓方陣,在這場戰役中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也參與了,希臘軍大敗。本次戰爭以馬其頓城邦再次獲勝告終。

馬其頓士兵

他知道,這場戰爭僅僅才是開始,一統希臘才是他的目標,他本來想著雅典城邦的抵抗會更頑強,他需要將軍隊訓練的更加強大才行。沒想到,僅僅是喀羅尼亞之戰就徹底擊潰了雅典人的信念,長時間的養尊處優使得雅典失去了雅典人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最終雅典等城邦承認了馬其頓霸主的地位。次年,腓力二世以戰勝者的姿態召開了城邦大會,宣布各城邦不準內亂。

從寄人籬下一無所有的虛名王子成了希臘城邦裡的國王霸主,將一把爛牌打出了超神的感覺,稱他為雄主也不為過。可能是人的欲望一直都在不斷的膨脹,他徵服了希臘之後還要想要更廣闊的領土,他盯上了地大物博的波斯帝國,他準備厲兵秣馬後就向波斯帝國開戰,可能是他的好運氣用光了,他的這個願望還沒實現,就被一場飛來橫禍給打斷了。

腓力二世

公元前336年的時候,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被害身亡,據說他的死因也是個謎,有人認為是馬其頓的保守的貴族對他痛下殺手,有人認為是波斯帝國為了阻止他東徵將他刺死,亞歷山大知道這件事卻沒有統治腓力二世。更有甚者說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為了繼承王位決定親自動手,不管死因如何,亞歷山大帝國的奠基人就此落幕,腓力二世去世的時候正當壯年僅47歲,他的東徵夢想終究是被兒子完成了。

評價

腓力二世可以稱為當時最好的戰術家和戰略家!他在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創造性做法帶來的是實打實的好處,為後來的亞歷山大帝國和希臘化時代的開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時代裡,他憑藉著一己之力創造並且發展了最好的軍隊和作戰方式,在後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能作為這一時代的先進代表之一,以至於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和在基礎上分裂出來的馬其頓王國,其實上都是按照腓力二世是打造出來的模板進行的。

在當時的那個時候,他既想融入了希臘,可是又跟雅典有衝突,希臘人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好,想讓希臘完全的接納他們,腓力二世其實是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工作的,他的安邦的能力絲毫不輸他打天下的能力,只可惜他過早的死去,將馬其頓王國內戰分裂的隱患留給了亞歷山大,而亞歷山大又只顧著打仗,沒有回頭看看國內,更沒有很好地加強中央集權。

如果腓力二世是壽終正寢的話,他大概會也會建立一個這樣帝國,它的疆域可能沒有亞歷山大帝的邊界寬廣,但是內政遠比亞歷山大帝國的穩固,內戰的隱患也會給更少,並且,他作為一個長者,政治手腕方面絕對比亞歷山大的更高明。

參考文獻:《古代希臘》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看秦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同與不同
    當時佩爾迪卡斯認為應該將王位繼承人留給亞歷山大還未出生的兒子。因為他最為正統,而在此之前應由自己處理政務。但是這遭到了其他集團領導者的強烈反對,在很多馬其頓人看來,亞歷山大最正統的繼承人並不是還沒有出生的兒子,因為他有一半波斯血統。亞力山大有一個智商較低的兄弟以及曾經的一個私生子。這兩個人都是典型的馬其頓人,而且也都比還未出生的孩子更有保障。
  • 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看秦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同與不同
    當時佩爾迪卡斯認為應該將王位繼承人留給亞歷山大還未出生的兒子。因為他最為正統,而在此之前應由自己處理政務。但是這遭到了其他集團領導者的強烈反對,在很多馬其頓人看來,亞歷山大最正統的繼承人並不是還沒有出生的兒子,因為他有一半波斯血統。亞力山大有一個智商較低的兄弟以及曾經的一個私生子。這兩個人都是典型的馬其頓人,而且也都比還未出生的孩子更有保障。
  • 亞歷山大握著劍來建立帝國,他是如何佔領波斯的?
    故事是這樣的:在戈爾迪烏姆城的一座神廟裡有一輛舊馬車,轅杆用一條皮帶縛緊,並緊緊纏繞在一起。曾有人預言說,誰能解開這個死結,誰就能統治世界。亞歷山大沒多費時間去解這個結,看樣子它比鞋帶上的一個死結還難解開,如果人們正好很急的話。他做了我的母親從來也不曾允許我做的事:他拿著他的劍,當中一劍把這個結砍斷。這同時意味著:"我手中握著劍來徵服世界,並以此來應驗這個古老的預言。"他也這樣做了。
  • 曇花一現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為何迅速毀滅
    公元前336年,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被擁立為王,一年多以後,即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親率大軍開始了著名的十年東徵,東徵結束後,他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的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然而,僅僅一年後,亞歷山大大帝溘然長逝,帝國隨之分崩離析。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帝國的迅速毀滅呢?
  • 他能打江山更能守衛江山,他是亞歷山大帝國國君
    其中有一位偉人,也就是我們默認的英雄代表,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眾所周知,作為英勇善戰的統領,他的一生南徵北戰,在擴張和徵服的道路上從不止步,在他的時代,他的版圖也是前所未有的壯大,除了這些被記載的功績,最值得注意的還是他的雄韜偉略,他不僅是個優秀的軍事家,更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政治家。這個人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他為什麼能夠享有這樣的美譽呢?他又是怎麼能成就了跨越時空的的王朝的呢?
  •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是如何被瓜分的?
    亞歷山大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為了打敗宿敵波斯,他率領強大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和夥伴騎兵橫掃兩河流域,一舉奪取了傳說中的巴比倫城,並自封為第一個埃及法老;他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他率領的遠徵軍一直向東打到了印度恆河流域,先後徵服了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他是第一個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的希臘君王;他有著超過同時代人的思維,當別人還在排斥異族時,他已經開始著手融合東、西方民族了,他以迎娶亞洲人為妻來示範群臣
  • 亞歷山大帝國怎麼短期就滅亡的?
    330BC,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馬其頓帝國先後攻佔了希臘、波斯,最東打到了今巴基斯坦,佔領地區包括今天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埃及、利比亞及巴爾幹半島,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馬其頓帝國內部分為馬其頓、西亞、埃及三足鼎立,亞歷山大大帝想徵服全世界。
  • 曾經佔領一半地球的亞歷山大為什麼不佔領中國?
    內個時候亞歷山大還不知道有一個中國。 亞歷山大的野心很大,他妄想統治整個世界,他曾經讓他的軍隊把整個世界當自己家一樣,但是當他的軍隊在印度河流域趕到時,遇到了強大的阻力遠徵,讓大象印度軍隊嚇壞了亞歷山大的軍隊。這一次,厭戰情緒在軍隊裡也越來越大,所以亞歷山大被迫撤出。當他回到自己的首都正在考慮一個新的計劃進入的時候,突然死亡。
  • 內憂外患腐蝕軍事帝國,一代霸主隕落,亞歷山大帝國也已窮途末路
    頗具軍事謀略之能的亞歷山大先是平定希臘叛亂,後再率兵東徵,徵服了波斯,又繼續擴張帝國的版圖。不過,如此龐大的帝國沒有自己的疆域。因為亞歷山大的野心是巨大的,他並不只甘心做某一區域的霸主,他的目標是世界的霸主,他要構築的是世界帝國之夢。 但這個夢卻在他的徵途中夭折,廣闊的疆域也都四分五裂。
  • 世界帝國興亡史系列——亞歷山大帝國1
    (一)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生於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
  • 沃格林∣亞歷山大的帝國召喚
    希臘與馬其頓之間,儘管內部結構有巨大的差異,亞歷山大的出現還是很容易被當成希臘歷史的延續,故有必要強調這個新政權的異域性(strangeness)。就這個時代而言,儘管我們擁有豐富的信息,但馬其頓的崛起和亞歷山大的帝國締造仍是個謎。阿爾特多費爾,伊蘇斯之戰(木板油畫),約1529年  關於馬其頓人的身份,至今仍沒有共識。
  • 古馬其頓人與亞歷山大帝國2
    三、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又稱馬其頓帝國,由著名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
  • 建立龐大帝國的亞歷山大,33歲就得病謝幕,到底可惜不可惜?
    被稱為徵服者、萬王之王的亞歷山大,自從334年出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主動率軍入侵強大的波斯以來,屢次以弱勝強,通過三年時間的多場戰役,包括兩場決戰,成功打敗了波斯,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身死,波斯帝國滅亡。至此,亞歷山大統治了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土地。
  • 亞歷山大部將,在亞洲建立的希臘帝國,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徵,先後徵服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十年之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熱而病倒,十天後就死去了,其時還不滿33歲。與中國歷史上的「人亡政息」一樣,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由部將發起的繼承者戰爭連續不斷,帝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走向了瓦解。
  • 亞歷山大馬賽克:帝國之戰
    畫面展現了伊蘇斯戰役 (Battle of Issus 333 BC) 的場景:年輕的亞歷山大與其軍隊正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交戰。畫面左側的亞歷山大騎著愛馬Bucephalus,冷靜地盯住波斯國王大流士。戰車上的大流士和他身邊的士兵們神色恐慌,奮力向右側撤退,尋找生路。
  • 古代著名軍事家:亞歷山大,他有多厲害
    古代著名軍事家:亞歷山大,他有多厲害,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幹半島的廣大區域內,曾經出現過一個馬其頓帝國,它的創立者就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繼承王位。
  • 亞歷山大部將,在亞洲建立的希臘帝國,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徵,先後徵服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十年之後,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熱而病倒,十天後就死去了,其時還不滿33歲。與中國歷史上的「人亡政息」一樣,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由部將發起的繼承者戰爭連續不斷,帝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僅僅維持了很短的時間便走向了瓦解。
  • 建立龐大帝國的亞歷山大,33歲就得病謝幕,到底可惜不可惜?
    被稱為徵服者、萬王之王的亞歷山大,自從334年出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主動率軍入侵強大的波斯以來,屢次以弱勝強,通過三年時間的多場戰役,包括兩場決戰,成功打敗了波斯,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身死,波斯帝國滅亡。至此,亞歷山大統治了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土地。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然而,在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卻意外遇刺身亡,這場組織了一半的遠徵暫時中止了。關於他的死因,後人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馬其頓的守舊貴族不滿腓力改革;有人認為是波斯國王要以此阻止腓力二世東徵;還有人認為是亞歷山大母親奧林匹婭斯為了亞歷山大的王位繼承權派刺客殺死腓力二世。
  • 2300多年前坐擁當時最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對西方文化有多重要?
    「亞歷山大」(Alexander)是今天國人經常能夠聽到的一個西方名字,它不僅是一個常見的英文人名,也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的名字,甚至有一種有害藻類叫做「亞歷山大藻」,有一種病被命名為「亞歷山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