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是如何被瓜分的?

2021-02-13 西方那些年

在羅馬稱霸西地中海之前,整個地中海世界都以希臘馬首是瞻,西地中海世界一直是希臘文明所輕視的地方,在大多數希臘人眼中,西地中海的世界是極為荒蠻的,那裡的民族也是極為野蠻的,希臘人自視甚高的作風由來已久,這不僅是因為其輝煌燦爛的文化背景,更是因為他們領先於世界的制度和成就,故而希臘人不屑於和羅馬人打交道,連在拉丁姆平原建立殖民的興趣都沒有,前文塔蘭託人羞辱羅馬使節的行為正是希臘人自命不凡的典型表現。

希臘人是最早喜愛上殖民的民族,他們因為地域限制,不得不讓過剩的人口向海外遷徙,這一歷史進程少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清楚地發現,希臘人在海外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其文化也迅速推廣到更多的地方,伊特魯裡亞、迦太基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羅馬人同樣也是希臘文明的忠實崇拜者,他們的貴族階層很熱衷於請希臘學者擔任下一代的老師,例如西庇阿就是一個典型的希臘愛好者,所以在羅馬的發展過程中,希臘文明對它產生了很多影響,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考察希臘後出臺的成文法,以至於這兩個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希臘歷史上最讓人心生嚮往的卻不是雅典、斯巴達等文明城邦,恰恰是一個在希臘世界裡最野蠻民族反而成了希臘史上的傳奇,它就是馬其頓帝國。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地區,與羅馬只隔了一個伊庇魯斯,在羅馬與伊特魯裡亞糾纏不清的時候,公元前382年,一個名叫腓力的王子在馬其頓首都培拉出生,他早年作為人質被軟禁在底比斯城,在無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白手起家,不斷壯大隊伍,攻城略地,用了約二十年時間奪回了本應屬於他的王位。腓力在位期間,馬其頓國力極具增長,已經成為可以統領希臘各國的盟主了,可以說,腓力王是馬其頓傳奇的起點,不過,他一生最傳奇的還不是他的奮鬥史,而是他生下了一個更加傳奇的國王: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與伊庇魯斯聯姻後的政治果實,他的母親出自伊庇魯斯王室,與皮洛士的父親同屬一個家族,20歲的亞歷山大在父王腓力被刺身亡後登上王位,在錯綜複雜的政局中,亞歷山大團結了混亂的馬其頓王國,他以極具魄力的手段統一了希臘各國,讓曾經輝煌一時的雅典、斯巴達俯首稱臣。亞歷山大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為了打敗宿敵波斯,他率領強大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和夥伴騎兵橫掃兩河流域,一舉奪取了傳說中的巴比倫城,並自封為第一個埃及法老;他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他率領的遠徵軍一直向東打到了印度恆河流域,先後徵服了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他是第一個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的希臘君王;他有著超過同時代人的思維,當別人還在排斥異族時,他已經開始著手融合東、西方民族了,他以迎娶亞洲人為妻來示範群臣,他建立了很多亞歷山大城,讓馬其頓的殖民地遍布東方世界。只可惜天妒英才,亞歷山大大帝在33歲時被冥王哈迪斯召喚,其龐大的遠徵計劃戛然而止,由於沒有嫡系繼承人,他的帝國隨著他的逝去頃刻間就解體了。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的病榻上將王權戒指交給了圍在身邊的高級將領們,當人們詢問誰來擔任帝國繼承人時,亞歷山大言辭不清地說了句「kratistoi」,這既可以理解為「最強者」,又可以理解為帝國首席統帥克拉特魯斯的名字,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亞歷山大在死前派克拉特魯斯率軍去了歐洲,目的是為了奪取馬其頓攝政安提帕特的歐洲統治權,據說是因為安提帕特意圖謀反。此時,克拉特魯斯還在馬不停蹄地向馬其頓進發,如此一來,亞歷山大的遺囑變成了爭議,巴比倫的高級將領們爭吵不休,每個人都指望在繼承人問題上為自己撈取最大的好處,克拉特魯斯自然被他們直接pass掉了,本該成為亞歷山大遺囑執行人的他反而被排除在核心統治圈之外。在馬其頓軍中,步兵多為平民,騎兵多為貴族,因此步兵和騎兵各自形成了一個小團體,圍繞亞歷山大的繼承問題,步兵派和騎兵派立即爆發了衝突。步兵統帥梅利埃格支持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弟弟阿里戴烏斯為王,而騎兵統帥帕迪卡斯以阿里戴烏斯是智障為由,要求立王后羅克珊娜腹中還未出生的孩子為王,雙方爭執不下。期間還有人呼籲高級將領們組成攝政會議共同執政,甚至還有人說要擁立帕迪卡斯為王,面對僵持,帕迪卡斯內心深處的優柔寡斷暴露了出來,他沒有趁著事態尚未惡化前立即解決王位繼承問題,反而提議等到羅克珊娜的孩子出生後再決定。

可是從將軍到士兵都不喜歡這樣的結果,他們各懷鬼胎,都指望能在此事裡攥取好處,其中步兵統帥梅利埃格心中最是憤憤不平,這與他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因為他也是亞歷山大麾下久經戰陣的高級將領,但因為性格耿直,說話口無遮攔,對亞歷山大的東方政策頗有微詞,因而沒能得到亞歷山大的青睞,當資歷和能力都不如他的帕迪卡斯等人逐漸升至騎兵指揮官時,元老級別的梅利埃格依然原地踏步,而大帝病逝前居然將王權戒指交給了後輩帕迪卡斯,他頓感恥辱,於是便想把帕迪卡斯拉下馬來。梅利埃格巧妙地煽動了步兵的不滿情緒,突然發動政變圍攻帕迪卡斯等高級將領,帕迪卡斯等人被迫躲入停放大帝遺體的房間,但步兵依然用標槍投擲帕迪卡斯等人,不少人因此受傷,高級將領們被迫同意了梅利埃格的條件,承認阿里戴烏斯為王,這才得以活命。但是梅利埃格沒有把事情做絕,反而放任帕迪卡斯留在府邸之中,哪知帕迪卡斯等人趁夜逃離了巴比倫城,迅速將城外的騎兵聚集了起來,他們立即包圍了巴比倫,切斷了城市的糧食供給,如此便將梅利埃格及步兵們圍困在城內,成功逆襲。隨著圍困的繼續,城內的物資供應逐漸不足,步兵們便感到後悔了,他們不斷給梅利埃格施加壓力,要他與帕迪卡斯和解,梅利埃格突然有種眾叛親離的感覺,只好服軟求和,帕迪卡斯當即應允,最終大家投票決定兩王並立,由阿里戴烏斯繼承王位,若羅克珊娜能生下男孩則一併為王。羅克珊娜也十分的爭氣,還真的生下了個男孩,取名「亞歷山大」,史稱「亞歷山大四世」,整個帝國由帕迪卡斯擔任攝政,梅利埃格擔任副攝政。就這樣,巴比倫城同時出現了兩個馬其頓王。

表面上,步兵暴動讓阿里戴烏斯登上王位,梅利埃格出任了副攝政,但實際上,最高權力依然掌握在帕迪卡斯手中,騎兵將領對步兵們已經產生了深深的敵意,帕迪卡斯很快就宣布要舉行一場和解儀式,用宗教的形式重新團結騎兵和步兵。儀式的當日,所有騎兵和步兵均來到城外的平原列陣,突然,帕迪卡斯事先安排的伏兵立即控制了梅利埃格等人,帕迪卡斯隨即宣布處決煽動暴亂的300名步兵,這些人被扔到大象腳下活活踩死,梅利埃格也在不久之後被悄悄處死,帕迪卡斯藉此順利剷除了步兵派。消除了不同聲音後,高級將帥們立刻聚集起來,再次確定了兩位馬其頓國王的地位,並重新劃分了帝國的權力,包括高級官員的任命和領土的劃分,其中最主要的也就10個人值得關注,他們分別是帕迪卡斯、安提帕特、克拉特魯斯、安提柯、託勒密、萊西馬庫斯、培松、攸美尼斯、列昂納託斯、樸塞斯塔斯。安提帕特是三朝元老,自腓力王時代便在馬其頓軍中效力,威望最高,也曾是亞歷山大的歐洲統帥。克拉特魯斯是亞歷山大遠徵時的首席名將,曾獲得無數次大戰的勝利,他作戰勇猛,也深受士兵們愛戴,被譽為僅次於亞歷山大的將軍。帕迪卡斯是亞歷山大提拔的新秀,在遠徵中有不俗的表現,近期剛剛榮升為騎兵統帥。安提柯也是軍中宿老,常年徵戰四方,在亞歷山大的伊蘇斯會戰中獨自承擔了大部分進攻,可謂功勳卓著,他有一隻眼睛失明了,號稱「獨眼將軍」。攸美尼斯則是亞歷山大的首席秘書官,長期從事文職工作,他雖不是馬其頓人,但頗受亞歷山大信賴,在遠徵中運籌帷幄,堪稱是大帝的智囊,近期也被破格提拔為將軍。至於其他幾個將軍,他們都是亞歷山大身邊的近臣大將,威望極高。以上10人聚集起來瓜分了馬其頓帝國,他們以新國王阿格裡烏斯和小亞歷山大的名義,達成了一個土地劃分的協議,被稱為「巴比倫分封」,具體勢力劃分如下:攸美尼斯為卡帕多西亞總督(該地區尚未被徵服,虛銜);列昂納託斯為赫勒斯滂總督,把持著亞洲和歐洲的海上通道;其它各地的馬其頓人總督基本不變,難以控制的波斯總督也只能維持原樣,可以剪除的波斯總督統統換掉,這便是「巴比倫分封」。而克拉特魯斯只得到一個「國王守護者」的虛名,領兵駐守在奇裡乞亞一帶,亞歷山大交給他的任務也無人再提,若不是雅典人發動的叛亂讓克拉特魯斯名正言順地進入歐洲,否則曾經的第一統帥連立足之地都沒有。

巴比倫分封標誌著馬其頓帝國進入諸侯割據的時代,但是這樣的割據很快就變成了帝國的解體。掌握帝國大權的攝政王帕迪卡斯並非亞歷山大在世時的首席將領,其內心深處自然是發虛的,為了鞏固地位,他向當時的帝國二號人物安提帕特送去了聯姻的請求,而掌握馬其頓本土的安提帕特也樂意用政治聯姻來加強其歐洲攝政王的地位,於是他將寶貝女兒尼西婭遠嫁巴比倫,新舊攝政王的聯合使得馬其頓帝國暫時趨於穩定,然而這一切都是暫時的。申請入群、開白、互推、轉載,請添加微信好友(ID):ddzj771166。  
誠邀有志於學習普及西方歷史的社會各屆人士關注本號,供稿置評,宣傳推介,共同打造讓國人能夠讀懂的西方史。

相關焦點

  • 古馬其頓人與亞歷山大帝國2
    三、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又稱馬其頓帝國,由著名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
  • 巴比倫分封:瓜分500萬平方公裡,10將軍切割亞歷山大帝國
    繼承人之爭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的病榻上將王權戒指交給了圍在身邊的高級將領們,當人們詢問誰來擔任帝國繼承人時,亞歷山大言辭不清地說了句「kratistoi」,這既可以理解為「最強者」,又可以理解為帝國首席統帥克拉特魯斯的名字,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亞歷山大在死前派克拉特魯斯率軍去了歐洲,目的是為了奪取馬其頓攝政安提帕特的歐洲統治權
  • 馬其頓帝國
    菲利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創造性地改造了步兵作戰方式,訓練有素的馬其頓步兵組成固定的方陣協同作戰抵住敵軍正面衝擊,弓箭手縱隊提供支援火力專門針對戰車的馬匹,騎兵部隊則衝擊敵軍兩翼。這種立體的攻擊火力在當時可謂所向披靡,步兵方陣被稱為「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則將馬其頓戰法發揮到極致。
  •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的馬其頓王國,大國夢與軍事同盟的破碎!
    亞歷山大帝國崩潰,馬其頓的生存狀況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曾出現了很多疆域內部的小國。這些國家都希望通過自己掌握整個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但是在經歷40年內戰以後,帝國重新統一的夢碎。帝國被肢解為三個王國,其中馬其頓王國佔領了原先的馬其頓,希臘和小亞細亞等地,成為當地中海的一個強國。
  • 帝國遺民:馬其頓帝國的亞洲希臘殖民者後裔
    亞歷山大一手打下的馬其頓帝國公元前4世紀,依靠當世第一的馬其頓軍隊與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亞歷山大在短短十年內就消滅了此前控制世界核心文明區域的波斯帝國居於上層的馬其頓貴族和希臘居民,建立中心城市,吸納本地人繼續到擴展的新城區居住。當地人在繳納固定賦稅之餘,不需要承擔軍事遠徵義務。本地貴族也可以通過聯姻和學習希臘文化的手段,逐步加入新貴階層。本地商人則與跨區域的希臘商販合作,將貿易量不斷提升。所以,亞歷山大的希臘式帝國,實際上跟像是過去波斯帝國的翻版。
  • 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看秦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同與不同
    但是當這兩大帝國都失去共同的天才領導者以後,共同走向了滅亡。兩大帝國也都曾有帝國繼承者在帝國崩潰以後也爆發了一系列的帝國戰爭。但最終亞歷山大帝國被三大希臘化王國瓜分,並沒有完成統一,而劉邦則繼承了秦始皇的遺志,完成了大漢的統一,雙方之間的差別明顯。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與秦國十分類似?繼承制度不確定的帝國麻煩!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組成聯軍對波斯帝國進行遠徵。撲克牌中紅桃K——亞歷山大大帝腓力二世死後,年方二十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也接過了父親徵服波斯的夢想。還要割讓半個波斯帝國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一員大將帕曼紐心滿意足地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接受這個條件。」亞歷山大則毫不動心,他說:「我不是帕曼紐,我是亞歷山大。」公元前332年初,遠徵軍抵達濱海要塞提爾(今黎巴嫩的蘇爾),遭堅決抵抗,經7個月陸海夾攻,破城。此役,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俘。此後,亞歷山大又用兩個月時間攻佔加沙。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其實從未有過帝國,一般只稱作馬其頓王國。只有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才被稱作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強盛一時,但在歷史長河中如同曇花一現。也很快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下面就來說說馬其頓王國的興衰史。馬其頓位於希臘東北部的邊緣地帶,與希臘沿奧林匹斯山隔開,西為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
  • 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看秦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同與不同
    但是當這兩大帝國都失去共同的天才領導者以後,共同走向了滅亡。兩大帝國也都曾有帝國繼承者在帝國崩潰以後也爆發了一系列的帝國戰爭。但最終亞歷山大帝國被三大希臘化王國瓜分,並沒有完成統一,而劉邦則繼承了秦始皇的遺志,完成了大漢的統一,雙方之間的差別明顯。亞歷山大帝國為何崩潰與秦國十分類似?繼承制度不確定的帝國麻煩!
  • 曇花一現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為何迅速毀滅
    公元前336年,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被擁立為王,一年多以後,即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親率大軍開始了著名的十年東徵,東徵結束後,他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的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然而,僅僅一年後,亞歷山大大帝溘然長逝,帝國隨之分崩離析。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帝國的迅速毀滅呢?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由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 亞歷山大死後的世界,堪稱西方版「三國演義」!
    戳下方,聽亞歷山大死後的世界巨人雖逝,但留下了一個當時佔地面積最大、地跨三大洲,卻不甚牢固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死後,東地中海世界瘋狂上演了一部西方版的「三國演義「。他22歲時,就曾率領不到四萬人的軍隊揮師東徵,以摧枯拉朽般的速度輕鬆攻滅了波斯帝國。
  • 最年輕的世界徵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的原意是「人類的守護者」,出生於前356年,是馬其頓帝國的王子,從羅馬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名人傳》的描述的事跡來看,亞歷山大內在基因中一方面複製了父親作為王者的超群智力、強健體魄和勃勃雄心,同時又從母親那裡遺傳到對事物細緻入微的洞察和寬容善良的品性。
  • 世界帝國興亡史系列——亞歷山大帝國1
    亞歷山大帝國1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由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公元前319年,帝國攝政安提帕特去世。這引發了新一輪的戰爭,史稱第二次繼業者戰爭。在這次較量中,幾方勢力相互纏鬥,形勢錯綜複雜。馬其頓名義上的國王之一——腓力三世在此次混戰中被殺害。不久,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亞絲亦被處死。
  • 亞歷山大滅亡波斯,還俘虜了一萬波斯貴婦,他是如何處理的?
    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年輕的時候就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亞歷山大16歲的時候,就率領部隊鎮壓了馬其頓北部的起義。18歲的時候,他在馬其頓人與希臘人的重要決戰喀羅尼亞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 亞歷山大滅亡波斯,俘虜一萬多波斯貴婦,分給部下後為何被殺?
    亞歷山大滅亡波斯,俘虜一萬多波斯貴婦,他如何面對美色? 亞歷山大是世界史上著名的軍事奇才,位列歐洲歷史上最偉大四大軍事統帥之首,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出生於公元前356年,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兒子,老師是著名智者亞里斯多德。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彼時,亞歷山大拿下希臘全境、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更是開進印度河流域,在橫衝直撞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
  • 沃格林∣亞歷山大的帝國召喚
    希臘與馬其頓之間,儘管內部結構有巨大的差異,亞歷山大的出現還是很容易被當成希臘歷史的延續,故有必要強調這個新政權的異域性(strangeness)。就這個時代而言,儘管我們擁有豐富的信息,但馬其頓的崛起和亞歷山大的帝國締造仍是個謎。阿爾特多費爾,伊蘇斯之戰(木板油畫),約1529年  關於馬其頓人的身份,至今仍沒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