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國航天報》刊發《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回到闊別多日的「娘家」》的重要消息,報導了歷經發射在軌、再入返回等大考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於15日回到「娘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的盛況。令人倍感自豪的是,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總體主任設計師楊慶的「娘家」,正是安徽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筆者曾以「央視新聞報導校友楊慶領銜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研製工作」在本網報導他的事跡,並被多家校外媒體轉載,校外媒體也以「他從安徽一所非211逆襲到985,現在是我國新載人飛船核心設計師」為題對楊慶作相關報導。楊慶的事跡在校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安徽理工大學校友和師生深為這名「高大上」畢業生的不凡業績而倍感自豪。楊慶本科階段在安徽理工大學學的是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原火工品專業),現在從事的是載人飛船總體設計工作。筆者帶著相關疑問,對楊慶作進一步的報導。
載人飛船和本科所學專業是否有關
或許有人疑問楊慶本科所學為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與載人航天和飛船設計有關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筆者不便向楊慶本人求證載人飛船及他所從事的工作是否和本科所學專業有關,為此,查找相關公開資料,據國際在線2005年10月17日「小小火工品傾注眾人心」報導:「神舟六號飛船配套的火工品主要承擔了非電傳爆系統點火、艙段機構解鎖分離、推桿分離、拋傘艙蓋等任務。可以說,整枚火箭、整艘飛船,從上到下,從離開大地到返回地球,都有航天火工裝置在發揮著關鍵作用。箭、船飛行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按程序進行的,任何一發火工品該爆時不爆,不該爆誤爆,都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可以看出,火工品系統是飛船整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飛船有序和安全運行。鑑於此,筆者斷言,作為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的總體主任設計師,和其本科所學的專業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脫不了干係」!
大學四年師生眼中的楊慶
楊慶2000年從浙江考入安徽理工大學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四年的大學生活楊慶是如何度過的,讓我們聽聽他的老師、同學是如何評價他的吧。
作為一名「理工男」,楊慶在大學時以低調、專注和富於創新意識而被師生所熟知。在我校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專業學習期間,楊慶擔任班級團支書,學習努力、做事踏實、為人可靠,輔導員彭成松老師評價他「學習有毅力、工作有思路、為人很低調」。
在任課老師眼中,楊慶身上同樣有著隱藏不住的光芒。時任《爆炸理論》課老師郭子如激動地說,楊慶同學思維敏銳,學習興趣濃厚,探究意識強烈,同時「胸懷鴻鵠之志,一心報效國家」,品學兼優,可堪大任。
在楊慶的班長何君眼裡,他為人處世都比較純粹,沒有太多的私心雜念,作為班級團支部書記的楊慶一直熱心為同學們服務,做好班級日常工作。同時學習努力,目標明確,憑著過人的勤奮,以高分考上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可以說,大學四年賦予了他奮鬥的底色,「安理時光」記錄下了他最美的青春記憶。
安徽理工大學「逆襲」正當時
「逆襲」是當下網絡流行詞彙,源於日本某部動畫片,大意是出生不怎麼顯赫的人物,經過自身的努力終於成為「高大上」人物。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後,媒體便以「逆襲」成功來描繪楊慶。如果僅從楊慶「逆襲」成功的個案說起的話,難以理解安徽理工大學深厚的辦學底蘊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水平。下面,筆者簡要梳理一下安徽理工大學的辦學歷史和人才培養質量。
首先,安徽理工大學具有優秀的辦學基因。安徽理工大學創建於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國最早開展礦業人才培養的兩所高校之一。1955年學校由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合肥礦業學院,1958年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71年與煤礦有關的學科專業等整建制遷回淮南,發展成現在的安徽理工大學,因此,學校具有名校的辦學基因。
其次,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的廣泛讚許。恢復高考後的本科畢業生中,彭蘇萍、袁亮、陳湘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在全國省屬地方高校中實屬不多見。近年來,學校的人才質量更是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如2016年,學校首批入選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稱號(全國50所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稱號(全國99所高校);學校兩次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被評為「安徽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連續七年被評為「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標兵單位」;連續兩年在全省就業動態監測體系測評中獲第一名。學校在《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競賽評估結果(本科)TOP100》排行榜榜單中位居全國第58名,等等。本科教育階段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這一點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認同。上述一系列榮譽與稱號的取得帶有規律性的總結折射出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正是基於辦學傳統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自信,學校緊緊抓住「雙一流」創建的機遇,明確提出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學」的奮鬥目標,並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相信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和廣大校友的鼎力相助,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定能「逆襲」成功,邁入「雙一流」的行列!
(撰稿、核稿:化工學院 錢元、汪泉,王大賢 編輯、審稿:宣傳部 夏雅鳳,婁志勇、阮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