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戰爭,遠徵數千裡的遊牧民族,後勤補給秘密是不起眼的羊

2021-01-20 網易

2021-01-01 08:00:14 來源: 戰爭事典

舉報

  

  在罐頭之類的現代軍事後勤手段出現前,軍隊後勤供應一直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

  今天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數十萬大軍的徵戰都發生在高人口密度的農業區域, 而且這些數字中也包含不小的水分。冷兵器時代將大軍投放到遠方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供養自己的軍隊。古代社會沒有鐵路,運輸大宗物資主要依靠水運,因此中國近代以前的大城市和商業中心全部依水而建, 水運繁榮的城市也為軍隊徵伐帶來了方便。如果沒有水運的便利條件,數十萬大軍就要依靠廣泛搜集區域內的各種物資來供養自己。中國如此,西方軍事強國也是如。亞歷山大東徵時明文規定,軍隊在脫離河流地區時不得遠離超過行軍路程4 天的裡程, 因為大型牲畜能夠馱運供每名戰士8 天食用的物資,計算回程因素,恰好是4 天。羅馬軍團的活動範圍也不超過河流以外150 公裡,他們和日耳曼人的分界線就是萊茵河。

  古代文明國家之間的戰爭受限於物資轉運條件,兩個相隔數千公裡的文明國家,比如兩漢和羅馬不可能出現數十萬大軍鏖戰的場面,因為任何一方都不能讓數十萬大軍經過上千公裡的沙漠、草原等非農業低人口密度區域。真正能遠徵數千裡完成十萬軍隊遠徵的是遊牧民族,其秘密就在毫不起眼的羊身上。

  遊牧民族起源於最早的畜牧部落,我們今天熟悉的遊牧民族在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紀的喜克索斯人。他們馴化了馬匹,第一次在人類戰爭史上應用了戰車。這種軍事優勢讓他們徵服了埃及, 也讓馴化馬匹的技術開始流傳。古代畜牧部落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投石索,牧羊娃大衛擊殺腓力斯巨人歌利亞用的就是這種古老的技巧,這是放牧羊群給人類帶來的第一個軍事上的進步。古代的畜牧部落經常是戰爭的挑起者,但卻不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利用馬匹的機動性。人類利用馬匹作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馬匹馴化技術和騎兵戰術發展成熟後,遊牧民族開始真正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遊牧民族稱雄於冷兵器時代的主要奧秘就是他們擁有數量龐大的馬匹,匈奴、突厥、蒙古等在歷史上留下巨大陰影的遊牧民族都擁有上百萬馬匹。但文明國家中也有同樣擁有巨量的馬匹,漢武帝時代的西漢一樣可以出動數十萬馬匹遠徵漠北,唐朝的馬匹存量最高時達七十多萬,被亞歷山大滅掉的波斯帝國僅一個皇家馬場就有十幾萬的馬匹存量。

  擁有巨大馬匹存量的漢唐等軍事強權,之所以沒有達到匈奴、蒙古一樣遠徵數千裡橫跨歐亞大陸的軍事成就,原因就在不起眼的羊身上。在中國古代將領擊敗遊牧民族的戰報裡,除了斬首數字經常會出現繳獲很多隻羊的記載,這些可憐的羊當然很有可能成了邊關將士打牙祭的美味。遊牧民族的戰士當然不是主動給邊關將士勞軍的,這些羊是他們戰時的食物來源。不過這些羊主要提供的不是肉,而是奶。遊牧民族的主食其實是奶食,羊肉只是過年過節和冬天不得已的選擇。時至今日,羊奶製成的各色食品至今仍是草原人的主食。

  今天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的平均養殖水準是百分之二十八的牲畜出欄率,也就是說每一百隻羊每年可以利用的數量是二十八隻。這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今天各種疫苗、獸醫用藥層出不窮,牧民也可以利用準確天氣預報來防災,古代遊牧民族的出欄率恐怕要減半。如果以百分之十五的出欄率計算,擁有上百隻羊的牧民家庭也很難保證他們可以頓頓吃羊肉。重要的是,草原遊牧民族無法長時間保存肉食,在遇到雪災、旱災時他們也只能忍痛吃掉自己的羊。

  遊牧民族進攻農業民族的最佳時間就是秋季,秋高馬肥正好是他們的戰馬最能發揮體力的好時候。在漢族等農業民族看來無法讓大軍通過的草原、荒漠並不能阻止攜帶大量羊群的遊牧民族通行。正是這種生產生活和軍事活動的高度一致性,讓遊牧民族成了近兩千年來各個主要文明國家的噩夢。羊群的移動速度就是遊牧民族長途行軍的標準速度,羊群吞食行軍路線上遇到的每一種可以食用的植物,然後轉化為羊奶,這些羊奶製成的奶製品就是遊牧民族軍隊的主要食物。

  蒙古人遠徵時的肉食供應主要靠他們採集、捕獲到的小動物,羊肉並不是他們的主要肉食來源,歐洲傳教士筆下的蒙古人把野味、老鼠,甚至人肉都當成是為數不多的肉食來源。很顯然,如果羊肉是主要肉食來源的話,蒙古人是不會把精力放在這些事情上。一般的蒙古牧民如此,落魄的蒙古貴族也是如此,成吉思汗早年和母親一起生活時就四處採集各種小動物充當肉食,甚至因為一條魚就殺死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根據成吉思汗早年的其他生活片段,我們知道他們家那時候也是有羊的,這只能說明一般蒙古家庭根本沒有辦法讓羊肉成為主要的肉食來源。

  蒙古大軍遠徵前,先依靠商人、使者、間諜傳回來的情報制定詳細的行軍路線圖,他們固然不用考慮行軍路線上的人口稠密程度,但幾十萬匹戰馬、上百萬的羊群每天所需要的飲用水和青草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蒙古人的西徵大軍中,所攜帶的馬匹、羊群每天要吃掉方圓二十平方英裡(一平方英裡相當於2.6 平方公裡)以上的青草,羊群吃掉的青草轉化的奶食維持了他們徵服活動所需的熱量。羊群就是遊牧民族活動的糧食倉庫,這些活動「乾糧」決定了遊牧民族行軍的速度,也決定了他們的行軍季節。

  

  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青海、甘肅等地的戰爭中發生在秋天的次數最多,發生在冬天的最少。因為當時的吐蕃軍隊還保留著大量部族特徵,在夥食上非常依賴羊群的供應。唐朝軍隊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們紛紛利用吐蕃軍隊轉移牧場的有利時機進入爭議地帶,修築堡壘、囤積物資。一旦來年吐蕃軍隊回返,他們面對的又將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頂住吐蕃人進攻後的唐朝軍隊會在爭議地區大規模屯田,減少後方的供應,在唐朝和吐蕃戰爭中利用這點最好的就是主張「唾面自乾」的婁師德。婁師德是御史文官出身,卻是開荒種田的好手,他放下前程去西北戰場立功,更在公元682 年贏得了對吐蕃執政家族——噶爾家族重量級成員論贊婆八戰八捷的勝利。

  吐蕃人如此,蒙古人也一樣。蒙古人的軍事行動也是秋季開頭,原因也還在羊身上。

  今天我們司空見慣的涮羊肉傳說就是忽必烈時代蒙古士兵發明的。他們有閒情逸緻吃羊肉的原因在於蒙古人獲取了大量的漢地糧食,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結構。元朝蒙古人家庭普遍喜歡喝羊肉湯。這個習慣甚至傳到了漢族上層社會那裡,元大都的漢人官僚子弟也普遍把羊肉湯當成自己的早點。到了明朝,蒙古人在內蒙古也有了不少耕地,羊肉才再一次在草原上的中上階層風行。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戰爭:食物、戰爭、歷史的奇妙聯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最不利的因素還有一個——他只有30天的補給。因為馬其頓多年徵伐希臘,國庫空虛,他也沒幾個真正意義上的存款,所以他只有30天的補給就發動遠徵了。然而,就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亞歷山大居然還真的就成功了。
  •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19世紀初期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著作《戰爭論》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一場戰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戰略眼光是一個方面,戰場戰術是另一個方面,而剩下的則是後勤保障。」由於中世紀歐洲封建割據勢力林立,城堡與城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紛爭不休,因此後勤保障往往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方面,只有因地制宜地採取正確的補給策略,軍隊將領才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勝利機遇。
  • 半自動洗羊、薅羊毛,帶你感受高原哈薩克遊牧民族同羊兒的生活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各國的人民仿佛都處在緊張的情緒裡,然而就在這會兒,阿爾卑斯山上卻有一群可愛的小傢伙兒正在悠閒地洗澡。據外媒17日報導,在海拔超過14,000英尺的地方,-40度的低溫都沒有阻擋"羊羊"們洗澡。
  • 庫車往事:中古時代遊牧民族對龜茲的爭奪
    富饒的龜茲就此稀裡糊塗地捲入了對中原王朝的新一輪戰爭。樓蘭美女想像復原圖為了快速解決戰鬥,也為了防止派出的大軍承受沉重的後勤壓力,更為了防止大軍自立,北魏這次只派出了萬度歸帶領5000精銳輕騎兵,快速穿越白龍堆前往西域,突襲各種敵對勢力。
  • 羅馬帝國打仗時如何保障後勤補給?
    隊伍中那一桿杆銀色的鷹旗,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奪目……這是羅馬軍團出徵達契亞的壯觀場面,這場戰爭被圖拉真記功柱忠實地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有句話說得好:「羅馬軍團因後勤保障而取勝」,圖拉真記功柱正好能讓我們一窺帝國軍事後勤的奧秘。
  • 穿過毛烏素沙地匯入黃河的無定河,農耕與遊牧民族必爭的「界河」
    事實也確實如此,地處季風影響尾閭的無定河,其河水主要以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補給為主,特別是在上遊流經的荒漠段,地下水補給甚至佔到了80%以上,而下遊流經的黃土丘陵段,地下水補給才減少至30%。黃昏下的無定河,因地處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的臨界地帶,歷來是中原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必爭之地。
  • 卡什加人:生活在伊朗的遊牧民族,兩次世界大戰都積極支持德國人
    位於西亞的伊朗,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在伊朗的歷史上,由於曾多次遭到外族的入侵,因此也使伊朗成為了擁有許多民族的國家。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遊牧的突厥人和蒙古人曾在伊朗建立了許多王朝,這些王朝創建者的後裔很多仍然生活在伊朗,而本文要介紹的卡什加人,便是生活在伊朗的一個遊牧民族。
  • 歷史上長期欺負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為何被清朝收拾得服服帖帖?
    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漢族帝王對周圍的「夷狄」一般抱的是存而不論的蔑視心態,在對遊牧民族的統治方式上,漢族統治者大多採取的是羈糜、軍事打擊等手段,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收一時之效,但卻不能長久。因此,在整個清朝中前期,對邊疆遊牧民族的治理都是不遺餘力的,一方面採取政治聯姻等手段,一方面又輔之以一定的軍事打擊,軟硬兼施下,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要穩固,歷來對中原王朝造成強大威脅的遊牧民族也在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打擊之下,完全歸順了清朝。
  • 舌尖上的韓戰 心酸的中美兩軍後勤夥食對比_遊俠網 Ali213.net
    對於韓戰「現代化戰爭」的定義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上,還體現在後勤體系上,這場戰爭首次讓中國軍隊真正意識到了後勤的重要意義。這組舌尖上的韓戰圖收取了對戰雙方的資料,看後讓人感慨萬千。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北方遊牧民族一般沒有固定居住地,以遊牧為生,離中原王朝非常遠,而且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大軍北上,生活物資無法解決,且遊牧民族發現打不過中原軍隊,就向北逃遁大漠深處。況且中原軍隊無法在大漠長期居住,剛剛收拾完一個遊牧部落,退軍之後又被另一個遊牧部落填補上。一、歷史上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經常對中原地區進行騷擾、打劫,搶完就跑,使中原王朝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 漠北沉浮:漠北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矛盾因何而起?
    矛盾激化的結果是戰爭,中原王朝與漠北部族之間的戰爭幾乎沒有消停過。漠北,指的是中國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廣大區域。清代特指烏裡雅蘇臺將軍轄區,清末統稱外蒙古。現在分屬於今天的俄羅斯、蒙古國、中國、哈薩克斯坦四個國家。中原,指的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 豐富的兵種,發達的後勤通訊,徵服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有多先進?
    要知道這些國家的軍隊數倍於成吉思汗,金國曾在一戰中就擺出45萬大軍,但是依然被蒙古軍隊打敗。那麼,成吉思汗的鐵騎為什麼所向披靡?蒙古大軍又是怎麼配置的呢?一、蒙古鐵騎——遊牧民族的軍事改革蒙古鐵騎被軍事學家譽為古代世界最強大的騎兵,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徵服者集團。成吉思汗作為蒙古鐵騎的締造者,在建軍之初就為這支軍隊注入了靈魂。
  • 一組遊牧民族的知識;內燃機和鐵路終結了遊牧帝國的戰略優勢
    一,遊牧民族,指「逐水草而居」,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二,有史可查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布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
  • 漢人王朝無法統治長城南北,遊牧民族為何能統一中原和草原地區?
    而一旦遊牧化之後,就意味著中原式的人際關係結構全部崩塌,無法再按照儒家的方式來生活了。而只要你的生活方式遊牧化, 就不是漢人了。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派兵驅逐遊牧者可以,但是要統治漠北,必須駐軍。駐軍的後勤補給靠中原運輸顯然不行,路途太遠。正是中原王朝的儒家文化對地理上的依賴,使得中原王朝越不過長城以北,只能在中原地區發展。
  • 東漢末年沒有遊牧民族入侵,唐朝之後的遊牧民族卻越來越難打了?
    所以每當遊牧民族想要侵犯漢朝的時候,他們都很難打敗漢朝,因為那個時候遊牧民族才第1次統一了北方的草原建立起一個帝國。相比於漢朝的封建文化,遊牧民族那個時候才進入奴隸制文明,而且他們也沒有冶煉技術,他們的武器十分的粗糙。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被40萬匈奴精銳騎兵圍困的時候,匈奴騎兵不僅無法打敗劉邦,反而自己還傷亡慘重。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牧民們生活在肥沃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非常喜歡綿羊這種好管理、善遷徙的牲畜,憑藉它們溫順的特點,牧民可以帶著經馴化的綿羊開展較長距離的遷徙,一路從羊毛、羊奶和羊肉中獲得給養。
  • 英西戰爭慘敗,「無敵艦隊」變成諷刺,西班牙怎麼就衰落了?
    西班牙雖然在戰爭打響之前,倉促進行了蓋倫帆船的臨時建造,但是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和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有一定的差距,這成為了後來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的重要原因。戰術思想的落後以及後勤補給嚴重不利導致無敵艦隊慘敗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的因素,還有西班牙傳統、落後的海上作戰思想,以及由於遠徵英國導致海上戰線拉的過長,後勤補給始終難以保持。
  • 色楞格河,蒙古的母親河,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
    穿越歷史的時空,從蒙古歷史再往上追溯幾千年,色楞格河都無愧於北方遊牧民族搖籃的稱號。烏蘭烏德自然風光02遊牧民族的搖籃匈奴是第一個見諸於中國史冊並於中原糾集了上千年的遊牧民族到了秦末漢初之際,匈奴的一代天驕冒頓單于東滅東胡,西敗月氏,向南佔領河南地(今天河套平原),向北收降丁零、堅昆等部,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遊牧帝國,至此,北方引弓之民,併為一家。由於匈奴的騎兵很強大,漢初不得不以和親政策示弱於匈奴。
  • 馬島戰爭中不作為的阿根廷陸軍:英軍還沒登陸,其實已不戰而敗
    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已經過去了近40年的時間,但是這一場戰爭中無論是英國還是阿根廷方面,大到戰略抉擇,小到戰術安排,很多方面其實都還有研究價值。尤其有意思的是,這一仗對於英國來說是跨越了大半個地球的「萬裡徵戰」;而對阿根廷來說卻是一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但是在後勤供應方面,卻是英軍佔據了全面優勢,而阿軍則是全面劣勢。
  • 五代以後,為何中原農耕文明多被草原遊牧文明吊打?
    看看海灣戰爭的結果吧,號稱世界第四強國的伊拉克軍,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時,因雙方的武器在科技含量上存在幾代的代差,使得雙方的作戰理念完全不同,在美軍的降維打擊下,僅使用空戰,薩達姆的部隊就立馬癱瘓,機器如同廢鐵一般,象徵性的抵抗42天,在犧牲幾十萬士兵,而對方僅犧牲數百人的巨大差距之下,而不得不投降認輸。所以說,武器領先對方一個代差,可以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