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2020-12-12 騰訊網

古代的超級遠徵,這可是一個聽上去很魔幻,但是確實存在的問題。畢竟從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波斯,漢武帝討伐匈奴,再到成吉思汗掃蕩中亞 東亞。這都是切切實實存在過的。

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是如影隨形的——這麼規模龐大的遠徵,在古代的條件下究竟是如何解決後勤的呢?其實這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上圖_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馬其頓王國國王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徵向來為人稱道。之所以亞歷山大被人崇拜,一方面是他短暫的時間之內就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另一方面他遠徵的軍事奇蹟也是讓無數人為之傾倒。但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一個問題——亞歷山大到底是如何解決後勤問題的。

首先一點,亞歷山大的遠徵可非同一般,他是從希臘出發,跨越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了安納託利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主要領土,然後掃蕩強敵再向東進發攻擊波斯。

我們肯定知道,渡海作戰是非常困難的,當年一戰時期英國在達達尼爾海峽想攻擊土耳其就吃了大虧,被奧斯曼打的丟盔卸甲,加裡波利戰役導致4萬多士兵慘死,亞歷山大大帝當時的情況還遠不如英國人。因為英軍是有制海權的,但是亞歷山大的希臘軍隊沒有制海權,強大的波斯海軍掌握著他們的退路,一旦退路被斷,遭遇強敵沒能站穩腳跟,那就只能下海餵魚了。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最不利的因素還有一個——他只有30天的補給。因為馬其頓多年徵伐希臘,國庫空虛,他也沒幾個真正意義上的存款,所以他只有30天的補給就發動遠徵了。然而,就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亞歷山大居然還真的就成功了。

上圖_ 前334-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

其實有兩個秘訣。

第一, 亞歷山大減少了輔兵的數量。

眾所周知,古代軍隊有兩大組成,輔兵和戰兵,輔兵主要是進行後勤運輸,挖掘戰壕,修建工事等工作,戰兵則是作戰用的,一般來說輔兵都是數倍於戰兵的,所以古代往往說幾十萬大軍,都是輔兵為主,戰兵很少。沒有輔兵的幫助,戰兵會處處掣肘。但是亞歷山大大規模的削減了輔兵的數量,戰兵也能攜帶糧食,這主要是因為亞歷山大的軍陣中步兵的甲冑較少,除了武器沒太多負擔,所以可以自己攜帶很多口糧,這就讓軍隊消耗大大降低。

第二, 亞歷山大因為波斯有海軍優勢,所以乾脆就沿海進軍專打各種港口城市。

波斯的艦隊一定要回到港口補給,所以港口一定有大量口糧,亞歷山大乾脆以戰養戰,用步兵拿下港口來幫助自己補給。這一招非常厲害,波斯瞬間就慫了,甚至直接提出和亞歷山大平分帝國(當然亞歷山大拒絕了)。

上圖_ 亞歷山大戰波斯

不過亞歷山大這一套方式對於漢朝來說可是不可複製的。

首先,漢朝的對手是根本沒什麼基地的匈奴人,其次,漢朝要遠徵匈奴,就得穿越茫茫大草原,這裡沒什麼以戰養戰的玩意,就連供給戰馬的牧草其實也不是隨處可得的。畢竟一般的草場是很難供應戰馬的。

那麼漢武帝又是如何解決後勤問題的呢?

漢武帝針對遠徵匈奴的軍事行動,採取了三個主要的後勤措施。

1.漢武帝對衛青和霍去病的軍隊定位是強大的遠徵騎兵軍隊,其後勤補給有專門的部隊負責。

秦漢時期的後勤十分依賴水運,比如司馬錯攻楚,率領巴蜀之眾順流而下,大駁船萬艘,載運糧食沿途補給。再比如秦始皇時期,為了進攻南越,秦始皇特地修建了超大規模的運河工程「靈渠」。但是這種後勤方式在打匈奴的時候是不可複製的。

因此,漢武帝決定用步兵來擔負主要的後勤任務,大草原之上,騎兵就相當於機械化軍團,主要用於追擊和截殺匈奴的主力,伺機決戰防止被匈奴拖住,步兵則承擔後勤與支援,由於步兵行動緩慢,但是負載能力強,可以充當移動的補給源頭。

同時,衛青霍去病的騎兵部隊大規模使用馬匹協同運輸,所謂「私負從馬十四萬匹」可見當時供應的後勤軍馬之多。

上圖_ 霍去病 西徵雕像

2.漢武帝通過鹽鐵官營的手段,改變了主要的軍餉發放。

在秦漢時期,很長一段時間軍餉供應都是很成問題的,原因也很簡單——沒錢。但是漢武帝通過鹽鐵官營保證了專款專用,所謂:「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莞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這也就保證了軍餉不會出現短缺的情況,畢竟鹽鐵一旦保證其它的也就好說了。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

3.漢武帝首創了超大規模的屯田來供應前線。

當時漢武帝決定「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戌之。」這一決定直接使得漢朝的軍隊可以在前線提供糧食,實現了自給自足,同時通過修建一系列的據點讓匈奴在河套地區的活動範圍大大縮減,以至於「漠南無王庭」。

不過還是要說一點,漢武帝這些操作也不能避免一個關鍵問題——古代條件下後勤供應長距離遠徵的代價還是太高了,漢武帝不僅耗竭了文景之治以來漢朝的所有積蓄,而且導致「戶口減半」,可見古代的遠徵被稱為「國運之戰」是毫不為過的。

上圖_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 成吉思汗

不過這裡最後還是得提一下成吉思汗的遠徵,相比以上兩位,成吉思汗的遠徵似乎是難度最大的,畢竟馬其頓遠徵是靠海運外加鎖定港口奪取基地,漢武帝是有漢朝強大國力支撐,但是蒙古既沒有什麼海運,也沒有強大的國力,所以成吉思汗的策略就是一個字——搶。

通過掠奪以戰養戰,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後勤,所以對於整個蒙古西徵的路途來說,佔據的核心地區都是比較富庶的,比如玉龍傑赤和撒馬爾罕這樣的城市,當然這樣的後勤也伴隨著不可避免的殺戮和破壞。

文:天光破雲

參考資料:

【1】《史記》司馬遷

【2】《歷史》西羅多德

【3】《蒙兀兒史記》屠寄

【4】《亞歷山大遠徵記》阿里安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VS成吉思汗 誰才是最強的徵服者?
    成吉思汗出身也不錯,只是童年遭遇比較慘。鐵木真出身乞顏 孛兒只斤部,是部落首領也速該的兒子。但也速該在鐵木真九歲時被塔塔爾人用毒酒毒死。部落離散,鐵木真也只好依附於其他部落,童年過著採摘野果野菜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出身時就獲得一筆優質的政治遺產,而鐵木真的帝國是自己從零打造的。
  • 同樣為徵服者,為何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成吉思汗卻被稱為野蠻人
    成吉思汗在西方人的眼中,是毀滅西方的「野蠻人」,就像我們看希特勒一樣,希特勒是小號鐵木真。鐵木真徵服西方,只是一時的野蠻戰勝文明罷了。歷史的進程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而不是相反。西徵時打的東歐小國更是窮得掉渣,像樣的盔甲都買不起。成吉思汗是一個屬於過去的歷史人物,他和他子孫的侵略行為,與和平發展的現代文明價值觀嚴重相悖,不宜宣傳模仿,連歷史上的大侵略國家俄羅斯都會與金帳汗國撇清關係,把自己描繪成受害者與道義一方。
  • 舌尖上的戰爭,遠徵數千裡的遊牧民族,後勤補給秘密是不起眼的羊
    在罐頭之類的現代軍事後勤手段出現前,軍隊後勤供應一直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制約。  今天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數十萬大軍的徵戰都發生在高人口密度的農業區域, 而且這些數字中也包含不小的水分。亞歷山大東徵時明文規定,軍隊在脫離河流地區時不得遠離超過行軍路程4 天的裡程, 因為大型牲畜能夠馱運供每名戰士8 天食用的物資,計算回程因素,恰好是4 天。羅馬軍團的活動範圍也不超過河流以外150 公裡,他們和日耳曼人的分界線就是萊茵河。
  •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正如指出的那樣,亞歷山大一路走來。所有這些人都是偉大的指揮官,但亞歷山大是唯一一個以領導前線而聞名的。成吉思汗必須是一個強大的戰鬥勇士來團結蒙古人。蒙古人是非常厲害的戰士。
  • 為什麼總有國外學者說漢武帝是侵略者、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
    他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 成吉思汗怎麼死的?成吉思汗逝世六盤山
    有的歷史學家說,因為有了成吉思汗,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正是 因為成吉思汗的徵戰,打通了歐亞大陸的聯繫,建立了各個國家之間的往來關係。成吉思汗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他們先後徵服了俄羅斯、阿富汗直到印度北部。在 廣袤的歐亞大陸上,成吉思汗就是戰神的象徵,使所有人聞風喪膽。
  • 為什麼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而成吉思汗則是「野蠻人」?
    成吉思汗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鐵木真(sp?)。成吉思汗在他們的語言中意味著所有人的統治者或統治者。所以他是一個「偉大的」而不是野蠻人。如果你問他為什麼在歷史上被視為「barbo」,請考慮這一點。蒙古人有辦法做事。
  • 成吉思汗與蒙餐蒙藥
    成吉思汗與紫銅火鍋據傳,成吉思汗率兵大舉進攻西夏時,有一天,因為連續作戰糧草供應不足,戰士們個個挨飢受餓,戰鬥力下降。成吉思汗十分心痛,於是一狠心命人殺戰馬充飢,可因為戰事緊亂,鍋盆早給弄丟了,該如何烹製馬肉呢?
  • 亞歷山大、成吉思汗和牛頓誰更偉大?一代思想之王給出了最好答案
    這個問題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好問題:在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就曾有人問: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牛頓誰更偉大?先說亞歷山大大帝:古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 中原王朝為何誕生不了像成吉思汗,亞歷山大帝可以縱橫歐亞的帝皇
    成吉思汗,雖然是蒙古人的首領,但是從古至今,他所生長的這塊土地,跟漢人之間的紛爭,幾千年來,始終沒有停止過,北方的這塊土地,曾經被中原的王朝徵服過,驅趕過,乃至覆滅過,論根基,中原的朝代比北方的遊牧民族更強大,論文明,也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無法比擬的,成吉思汗卻能縱橫歐亞大陸,讓無數國家膽戰心驚
  • 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國會怎樣?秦帝國領土會比成吉思汗的還大
    個人認為亞歷山大走錯路,是他的運氣,不然來到秦國就有來無回,讓華夏大地知道西方有那麼廣闊的土地,秦始皇統一的領土只怕要比成吉思汗還要大。客觀地說,亞歷山大徵服世界動用五萬軍隊,這在當時的歐洲和非洲來說,這已經是個很龐大的數字。
  • 成吉思汗是在和西夏王妃睡覺時被咬死的嗎?
    成吉思汗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從蒙古一個小部落起家,經過幾十年的四處徵戰,最終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1227年,成吉思汗在徵伐西夏的時候突然去世,享年66歲。成吉思汗的突然離世留給了後人許多猜疑。雖然在遠徵西夏時,成吉思汗年歲已高。
  • 羅馬帝國打仗時如何保障後勤補給?
    圖拉真集結在多瑙河畔的15萬大軍,相當於25個軍團,至少需要隨軍攜帶3975噸糧草和4050噸單兵裝備,還不包括額外的車船、彈藥、葡萄酒和肉畜副食等雜項所需補給。要供應如此之多的軍資器械和兵馬糧草,沒有完善的後勤保障是不可能辦到的。羅馬人深諳其道。
  • 成吉思汗的曼古歹戰術若碰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結果會如何?
    而與之相類似的是,在歐洲早前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發明了一個馬其頓方陣,憑藉著這個陣法,亞歷山大在歐洲幾乎也是所向披靡。只不過這兩支「特種部隊」並沒有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知道誰強誰弱,那假如這兩支部隊真的相遇了,又會有什麼樣的一個戰爭結果呢?
  • 成吉思汗可以打到遙遠的歐洲大陸,用了這一招,日本人卻東施效顰
    成吉思汗可以把蒙古鐵蹄踏入遙遠的歐洲,靠的就是一個策略,「畜力行軍」「以戰養戰」,說白了就是讓牲畜拉著糧食,當糧食吃完的時候還可以吃掉這些牲畜,攻下城池之後,再補充牲畜和糧食
  • 如果當年亞歷山大打到了中國,和秦一戰,究竟勝負如何?
    秦惠文王時期,內修民生,外拓疆土,可以說,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崛起;而與之相比的是亞歷山大大帝,先看看亞歷山大大帝活了多久(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一共活了33歲,雖然秦惠文王也就活了26歲,但是秦惠文王有他老爹秦孝公打下了堅實的國家基礎啊!可是亞歷山大大帝有什麼?
  •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打下橫跨歐亞的遼闊江山,如今都包含哪些國家
    在蒙古的機場、酒店、計程車、市民廣場,無處不是成吉思汗的畫像、雕塑和紀念碑,還有數不清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商品,祭奠成吉思汗的聖燈800年間從未熄滅。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讚譽成吉思汗為「一代天驕」,拿破崙也曾說過「我不如成吉思汗」。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成吉思汗是在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亞洲人。
  • 因當時中原戰事已經無利可圖,成吉思汗才藉機發動西徵
    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第一次西徵時,蒙古已經將金國重創,但是金國作為大國,它的優勢就是戰略縱深廣。在沒有色目人幫助蒙古人建立完善的後勤系統前,蒙古軍隊越過長城進入農耕區後,騎兵的所有優勢都變成了劣勢。
  • 成吉思汗是民族的英雄還是悲劇呢?他創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
    歷史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呢?成吉思汗在外國評價比中國高很多,包括伊朗、阿富汗的歷史學者,都認為成吉思汗是英雄,帖木兒遠遠比成吉思汗殘暴。成吉思汗在西亞中亞看來,是一種徵服者,屠殺不是主流。 在西方看來,成吉思汗是天才,殘暴是附加品 。當然,他們肯定更崇敬亞歷山大。
  • 恃強凌弱|西夏靠這四字,扛住成吉思汗6次攻伐,拖了蒙軍22年
    公元前1227年,蒙古帝國的建立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遠徵西夏途中染上了疾病,死於六盤山,終年66歲。在成吉思汗彌留之際,任命三子窩闊臺為繼承人,並制定聯宋滅金戰略,同時通知部下大將們,在攻克西夏都城後,務必將西夏皇帝和大臣一網打盡。為什麼成吉思汗如此痛恨西夏朝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