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曼古歹戰術若碰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結果會如何?

2020-12-12 撿史官

當年蒙古軍隊憑藉著殺傷力巨大的曼古歹戰術,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而與之相類似的是,在歐洲早前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發明了一個馬其頓方陣,憑藉著這個陣法,亞歷山大在歐洲幾乎也是所向披靡。

只不過這兩支「特種部隊」並沒有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不知道誰強誰弱,那假如這兩支部隊真的相遇了,又會有什麼樣的一個戰爭結果呢?

成吉思汗的曼古歹戰術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曼古歹戰術需要將軍隊分成三部分。

走在前面的是拿著弓箭的騎兵部隊,其特點就是機動性高可以遠程打擊,等到對方追擊的時候可以迅速逃離,通俗的來講就是「敵跑我打,敵追我逃」,有一點遊擊戰的味道。

這樣的一支部隊與敵軍部隊進行反覆糾纏從而達到疲敵之效果。

——無論對方部隊戰鬥力多麼至高,精神多麼的充足,這樣幾個回合下來,一個個便會變得無精打採,陣法也會被打亂,整體的作戰力也都會下降很多,士氣沒了,戰鬥力也就小了。

在騎兵弓箭手後面的是近戰戰車部隊,通過戰馬和戰車的橫行直撞,徹底打亂敵人的陣腳,從心理上給敵軍對帶去很大的壓力。緊跟在戰車部隊之後,就是拿著砍刀的正規騎兵了。

因為經過弓箭手蹂躪之後的部隊,本來已經身心俱憊,在經過戰車那麼一橫衝直撞,戰鬥力幾乎為0,拿著砍刀的騎兵部隊就可以像砍玉米一樣收割人頭了。

偶爾在最後面還會有步兵部隊,其實也就是收拾戰場的,對於一些尚未死透的敵人來上最後致命一擊,以及俘獲那些準備投降的人。當年蒙古軍呢正是仗著這樣的一個陣型,完美的擊敗了歐亞大陸的其他國家。

綜合的來說,曼古歹戰術就是結合遠程攻擊和近戰虐殺綜合而成的打擊戰術,在冷兵器時代算是先進的戰術了。

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出現之前軍隊打仗的時候都是一擁而上,各自為戰,有點像散散亂亂的感覺。而馬其頓方陣的特點就是可以將部隊排列成高作戰性能的一個戰術方陣,通過長矛以及短刀的相結合,對敵人造成大面積的打擊效果。

其實原理也特別的簡單——由軍隊組成的一個作戰方陣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前面的一些士兵拿著短刀。第2排和第3排的則是拿著一個長矛向前伸著,而給第1排的士兵形成一個完美的軍事防護,第1排的士兵必須要求那些驍勇善戰作戰力比較強的。

當對方的單兵衝過來的時候,二排和三排的長矛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交錯的防禦體系,讓進攻的單兵難以近身。趁著這些單兵衝擊之時,第1排拿著短刀的士兵可以給予其致命一擊。對馬其頓方陣的優勢來說就是可以減少自我的傷亡性,但是攻擊性比較弱,一般都是處於一種被動防禦戰爭的狀態。要是主動衝擊的話方陣非常容易散,只能夠慢慢的向前走。如果對方有強大的戰車作戰系統,很輕鬆就將這樣的一個方陣給衝垮了。

等到後來,馬其頓方陣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在方陣和敵人進行衝殺的時候,會另外派出兩支騎兵部隊從兩面的側翼包抄過去,三角形的姿態進行圍住,而這個時候馬其頓方陣的長矛便可以發起衝擊,一直向前跑,扎死一個算一個。由於側翼退路完全已經被騎兵給攔住,這個時候對方的士兵一般都會選擇投。

當年亞歷山大也正是憑藉著這樣的一個方陣橫掃了歐亞大陸,畢竟方陣的作戰系統要比單兵的作戰的戰鬥力強悍很多。

曼古歹戰術與馬其頓方陣孰強孰弱?

其實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遇到了成吉思汗的騎兵部隊,再加上曼古歹戰術的話,馬其頓方陣可能會失去其所有的戰爭意義,將會毫無勝算。

首先,蒙古軍隊有強大的騎兵部隊,而且他們的弓箭射程相對較遠,雖然缺少一定的穿甲能力,但還是可以給敵兵部隊造成很大的損傷。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不是所有的士兵都是穿著戰甲上戰場的,更多的為了輕便都穿都是普通的戰衣,最多帶上一塊護心鏡罷了。

而馬其頓方陣本來也就是一個防護性的方陣,根本沒辦法發起主動的攻擊。蒙古騎兵中的弓箭手完全可以利用超遠打擊毀滅方陣系統。

而且當年蒙古軍隊中還有著一定的戰車部隊,對這些戰車部隊稍加改裝,在馬身前面裝上一根橫棍,並且兩邊並裝上大刀的話,先讓戰車戰隊向前衝,就可以衝破馬其頓方陣,而且在方陣一旦被衝散,便成為了單兵作戰的士兵,從而也就並沒有那麼強的戰鬥力量了。

蒙古騎兵本來殺傷力就比較大,機動性比較高,若是等到方陣衝破之後,蒙古騎兵在趁機殺入,那麼馬其頓方陣也就不存在了。

而後期的方陣雖然比較成熟,配上了騎兵部隊和弓箭手部隊,不過他們也是不可能耗過蒙古軍隊的曼古歹戰術。因為曼古歹戰術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敵方部隊進行擾亂,馬其頓方陣的弓箭部隊還有騎兵部隊是在方與敵方交戰之後才會出現的。

等到方陣騎兵還有弓箭部隊出現的時候,可能方陣已經被打亂了,方陣一旦被衝散,從側翼包圍上來的騎兵還有戰車根本不會對這些蒙古軍隊造成致命的打擊,反而可能會被反向屠殺。

那麼馬其頓方陣有逆襲曼古歹戰術的可能嗎?

如果將馬其頓方陣進行簡單的改編的話,或許是可以擊敗曼古歹戰術,畢竟曼古歹戰術的特點就是先讓騎兵用弓箭打亂對方的陣型,而馬其頓方陣的特點就是軍隊排列整齊。

因此在戰爭初期完全可以讓馬其頓士兵拿出盾牌進行一個統一的防守。在蒙古弓箭手進行遠距離攻擊的時候就用盾牌擋住對方的弓箭不不前進也不後退。同時讓方陣所配備的騎兵還有弓箭手埋伏在2邊,等到蒙古騎兵接近之時,埋伏在兩邊的弓箭手趕快衝出來對蒙古弓箭手形成一個絕對的包圍之勢。

如果能夠將這些弓箭手給包圍住,並且能夠消滅蒙古軍隊的這些先頭騎兵,自然也就可以給後方的蒙古軍隊造成一個心理上的打擊。

在蒙古先頭騎兵被包圍之後,馬其頓方陣中的士兵可以放下盾牌並用弓箭發起遠攻,只要是弓箭密度達得到了,無論是蒙古軍隊的戰車還是後面的重騎兵都會造成嚴重的傷亡,從而可以減弱進攻之勢。

然後側翼的騎兵在進行配合攻擊,很有可能會打敗蒙古軍隊的曼古歹戰術,不過這也紙上談兵的理論猜想罷了,只是理論上說得過去,畢竟讓一個士兵既會使用長矛又會使用盾牌,而且還是一個拉弓射箭的好手,是不太現實的。

而且打仗的時候也未必兩側都有隱藏並且做出伏擊的地方,所以用馬其頓方陣打敗曼古歹戰術,實在是理論性偏多。

其實二者真正較量的結果在歷史中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曼古歹戰術的行程時間要比馬其頓方陣晚了1000多年,馬其頓方陣在西方經過了1000多年的優化變遷,仍然沒有守住西邊,被蒙古騎兵輕輕鬆鬆的給衝破了。畢竟當年蒙古鐵騎的軍事範圍已經觸及到了希臘等地。

馬其頓方陣真的能夠抵制住曼古歹戰術的話,那麼蒙古的鐵騎也不會在那裡如入無人之境了。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帝國的馬其頓方陣,遇到秦朝虎師會潰敗?「歪果仁」不服
    其中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亞歷山大,而東方最為矚目的,則是秦始皇了,這兩位大帝無一不是帝王中的佼佼者,秦始皇的事跡不用小編多說,每個人都知道他的事跡。而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王國出生,就像中國的秦始皇一樣,雄才大略,不但先一統希臘,還進軍中東,掃蕩外敵,當時的三大文明流域,沒有一個國家是其一合之敵,那時的三個文明古國都被他一人佔領。
  • 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國會怎樣?秦帝國領土會比成吉思汗的還大
    亞歷山大東徵時期是秦昭襄王時期,當時的秦國已經變法大成,秦軍戰力空前強盛,秦軍也經歷了魏武卒方陣的歷練(秦國變法前曾經被魏武卒方陣虐得很慘),結果魏武卒方陣對秦軍沒有任何威脅而退出歷史舞臺。馬其頓方陣碰到這時期的秦軍,剛開始可能會佔一兩次便宜,結果必然被秦軍團滅。
  • 亞歷山大VS成吉思汗 誰才是最強的徵服者?
    如果說歷史中最強大的徵服者,帝國的建立者,那麼亞歷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是我們最先想到的名字。那麼有人會進一步問:他們倆誰是更為強大的徵服者?兩人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帝,但所處年代不一樣,地理位置民族文化也是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從不同角度來討論。
  • 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方陣立下大功,與秦朝鐵軍相比如何?
    彼時,亞歷山大拿下希臘全境、橫掃中東、佔領埃及,更是開進印度河流域,在橫衝直撞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這裡頭,攻滅波斯帝國的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會戰更是使得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在古代地中海唱響,也成就了亞歷山大不可戰勝的傳奇。
  • 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畢竟從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波斯,漢武帝討伐匈奴,再到成吉思汗掃蕩中亞 東亞。這都是切切實實存在過的。 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是如影隨形的——這麼規模龐大的遠徵,在古代的條件下究竟是如何解決後勤的呢?其實這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 如果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遇上羅馬軍團會如何呢?
    如果亞歷山大不是進軍東方,而是選擇徵服歐洲,羅馬人能夠抵擋得了亞歷山大戰無不勝的馬其頓方陣嗎? 羅馬軍旗 第三,羅馬軍團的戰鬥力並不弱於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雖然沒有沒有和羅馬軍團較量過,可是馬其頓方陣卻的的確確和羅馬軍團比試過。
  • 同樣為徵服者,為何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成吉思汗卻被稱為野蠻人
    成吉思汗是一個很會選人用人的教育家,大將個個能獨當一面,兒孫個個有謀有略,每個人都可以放出去分兵發育,各種人才匯集,造就了他三代的輝煌,兒孫徵服了大半個亞洲大陸,他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家。蒙古軍隊對於他們的對手的確在組織紀律和訓練度上有很大的優勢,但當時周圍其他國家都是屬於衰落期。
  • 馬其頓方陣稱霸歐洲,若對上秦軍會如何?歐洲人的想法搞不懂
    在很多歷史論壇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假設秦軍與馬其頓方陣對戰誰會獲勝的討論,那麼今天小編也帶大家去討論一下,到底誰會更勝一籌!所向披靡的秦軍秦王一掃六合,統一天下,依靠的便是所向披靡的秦軍,相比於其他國家,秦軍的裝備更加先進,弓箭射程更遠,陣法更加靈活,軍隊更加龐大。
  • 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腓力二世的軍事變革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59年—前336年間擔任巴爾幹半島國家馬其頓的國王,在位期間對馬其頓的軍務進行了全面改革,最重要的是把多兵種混合成了一支完整的作戰部隊,同時,他還重新為步兵方陣配備了武器:戰士們當時手持的是薩利沙長矛(Sarissa,即馬其頓長矛。
  • 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最後會慘敗給羅馬?
    這種方陣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使馬其頓方陣成了軍隊最銳利的進攻武器,為遠徵準備好了充分條件,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 從波斯到印度,讓世界都「壓力山大」 光說不練假把式,馬其頓方陣無論多麼牛掰,拿到戰場練一練才能窺見其殺傷力。於是,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軍隊橫掃希臘、波斯、埃及、印度……無論波斯戰車還是印度戰象,在馬其頓方陣面前,都像一隻待宰的小綿羊。
  • 曾徵服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的馬其頓方陣,為何會慘敗給羅馬?
    巔峰時期,他領導下的亞歷山大帝國成了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了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而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 這種方陣在其子亞歷山大大帝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使馬其頓方陣成了軍隊最銳利的進攻武器,為遠徵準備好了充分條件,世界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格局發生了奇特的變化。
  • 亞歷山大、成吉思汗和牛頓誰更偉大?一代思想之王給出了最好答案
    我相信有些人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而有些人則會在心裡把偉大的歷史人物盤算一遍,然後慎重的選出一個。這個問題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好問題:在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就曾有人問: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牛頓誰更偉大?先說亞歷山大大帝:古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
  • 亞歷山大死後,馬其頓帝國是如何被瓜分的?
    腓力在位期間,馬其頓國力極具增長,已經成為可以統領希臘各國的盟主了,可以說,腓力王是馬其頓傳奇的起點,不過,他一生最傳奇的還不是他的奮鬥史,而是他生下了一個更加傳奇的國王:亞歷山大。亞歷山大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為了打敗宿敵波斯,他率領強大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和夥伴騎兵橫掃兩河流域,一舉奪取了傳說中的巴比倫城,並自封為第一個埃及法老;他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他率領的遠徵軍一直向東打到了印度恆河流域,先後徵服了超過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他是第一個建立起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的希臘君王;他有著超過同時代人的思維,當別人還在排斥異族時,他已經開始著手融合東、西方民族了,他以迎娶亞洲人為妻來示範群臣
  • 羅馬徵服馬其頓之戰,羅馬連戰連勝,馬其頓方陣為何走下神壇!
    馬其頓戰爭是羅馬在徵服巴爾幹半島過程中發生的戰事,前後進行了三次,這三次戰爭,羅馬連戰連戰。曾經所向無敵在亞歷山大東徵途中屢建奇功的馬其頓方陣,在靈活機動的羅馬軍團面前顯得笨重僵化,不堪一擊。馬其頓三戰皆敗,國家滅亡,淪為羅馬的四個自治區。其後,不甘心失敗的馬其頓人興兵反抗,有被殘酷鎮壓。
  •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
    在亞歷山大、成吉思汗、漢尼拔和匈奴阿提拉的戰鬥中,誰是最好的?正如指出的那樣,亞歷山大一路走來。所有這些人都是偉大的指揮官,但亞歷山大是唯一一個以領導前線而聞名的。成吉思汗必須是一個強大的戰鬥勇士來團結蒙古人。蒙古人是非常厲害的戰士。
  •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繼續東徵碰上秦國會怎麼樣?
    網上,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繼續東徵碰到秦國會怎麼樣的討論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拿秦始皇時的秦國來對比。公元前336年,馬其頓王國國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以鐵腕鎮壓了希臘人反馬其頓運動,組建起一支由3萬步兵、5000騎兵構成的遠徵軍,在公元前334年春天渡過赫淪斯滂海峽,開始了歷史性的東侵徵程。
  • 不光玩方陣還玩衝擊重騎兵,腓力二世讓馬其頓崛起的關鍵?
    當時的波斯帝國的統治者所無法預知的是,一名馬其頓貴族——腓力二世的新式馬其頓軍隊,竟然會在公元前4世紀摧毀整個波斯帝國的東方統治。腓力二世的年輕時代,曾在希臘底比斯軍事家伊巴密濃達那兒默默無聞的當人質。
  • 馬其頓方陣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為何卻敗給了羅馬人,原因是什麼
    其中就有一個名為「馬其頓方陣」的陣法,不但威名傳遍了古代的地中海區域,更是助亞歷山大大帝成名,成就了一個橫跨古希臘、古埃及、以及古印度等三大文明古國的龐大帝國版圖。更是使得亞歷山大大帝位列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一。
  • 為什麼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而成吉思汗則是「野蠻人」?
    成吉思汗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叫鐵木真(sp?)。成吉思汗在他們的語言中意味著所有人的統治者或統治者。所以他是一個「偉大的」而不是野蠻人。如果你問他為什麼在歷史上被視為「barbo」,請考慮這一點。蒙古人有辦法做事。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那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於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