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2020-12-12 騰訊網

亞歷山大大帝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被譽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統帥之首。從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24年,在將近十年的歲月裡,亞歷山大從希臘半島出發,跨過達達尼爾海峽奔襲小亞細亞,並旋即沿著西亞地峽南徵至尼羅河流域,不費一兵一卒佔領了埃及,隨後又蕩平波斯帝國,繼而將大軍開拔至中亞阿姆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平原。

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起來的馬其頓帝國(又稱亞歷山大帝國)的版圖空前遼闊,它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的又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同時也是大航海時代以前從歐洲深入亞洲腹地的唯一一次徵服。那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於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質子外交」是在縱橫捭闔、詭詐多變的環境下,一方勢力迫於形勢壓力,為了取信於人而將本國王公貴族子弟作為人質的行為,常見於均勢秩序中,希臘城邦時代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其中的典型。腓力二世來到底比斯之後,領略到了希臘的辯論技巧、政治手段、文化思想、戰鬥方式和統兵技巧,同時也看清了希臘各城邦因長期相互徵伐而江河日下的現實,這讓他萌生了率領馬其頓南下統一希臘的野望。

後來,腓力二世作為國王的父親和兄長先後逝去,他得以回國攝政以扶持年幼的侄子,並在公元前359年羽翼豐滿之後取而代之、自立為王。成為國王之後,為了實現心中的宏大遠景,腓力二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腓力二世改革」。歷代變法改革勢必會因觸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血流漂杵,然而馬其頓王國位於希臘文明的邊緣地帶,歷史包袱並不大,改革難度相對較小,這一點和秦國(戰國時期,諸夏秩序中的邊緣國家)商鞅變法很像。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與腓力二世改革幾乎同時),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後兩次在秦國實行變法革新,雖然最後商鞅本人因種種原因而未得善終,卻避免了人死政息的下場。

作為秦孝公的繼承者,秦惠文王繼續秉持「商君之法」以期望達到富國強兵之野望,同樣的,腓力二世改革的內容也獲得了兒子亞歷山大二世的繼承。上臺之後,腓力二世採取聯姻、分封等手段團結國內各個部落,將馬其頓各方勢力整合起來,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逐漸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腓力二世削弱了馬其頓原先的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均有希臘城邦制度的影子)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一人之手,建立了集權君主制度。不過在南下徵伐希臘諸城邦的過程中,腓力二世因地制宜地效仿當年雅典和斯巴達的做法,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並建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以確立對希臘半島的控制。

※ 工農商貿與金銀雙本位貨幣制度 ※

腓力二世之所以對內強化專制集權,對希臘城邦卻採取了相對寬鬆的科林斯同盟的方式進行掌控,這是有原因的。希臘半島屬於巴爾幹半島的南部區域,地形狹窄、山地密布,不適合大規模農業耕種,卻因為海岸線漫長以及地中海航運條件相對較好等因素,逐漸發展成為海外商業型文明。雖然包括斯巴達等多利安人後裔建立的城邦仍然大多以農耕為主,但並不妨礙海洋對全希臘的影響。由於不論是航運(萬眾一心的克服海上風險)還是貿易(契約精神)均強調平等原則,故而希臘半島始終難以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社會權力結構,這也是腓力二世依託於科林斯同盟控制半島的原因。

不過,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波希戰爭之後,雅典和斯巴達的爭霸戰爭),馬其頓就因雅典掌握愛琴海、黑海等處的制海權,考慮到參與海外貿易有利可圖而與雅典結盟,這說明彼時的馬其頓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農耕-獵牧社會了。為此,腓力二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鼓勵國內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為了促進與希臘、波斯等地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推行了金銀雙本位貨幣制度。由於當時波斯人在貿易中使用的是金幣,而希臘人卻採用銀幣,故而馬其頓決定同時使用金幣(阿提卡制)和銀幣(色雷斯制),這樣馬其頓就可以在色雷斯和雅典的貨幣流通範圍內自由貿易了。

※ 馬其頓方陣、重騎兵與海軍艦隊 ※

伴隨著高效制度的建立、經濟貿易的發展,腓力二世同樣也沒有忽視對軍事的重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地處與小亞細亞半島隔海相望的巴爾幹腹地,馬其頓軍隊同時兼具了波斯人和希臘人的雙重特徵。早在波希戰爭期間,馬其頓就曾被波斯裹挾(同樣倒向波斯的還有溫泉關戰役後的底比斯)南侵希臘半島,卻因對希臘文明心馳神往而屢屢通風報信。在戰爭期間,馬其頓人汲取了波斯輕騎兵的諸多機動迂迴戰法,並結合自身特點逐漸形成了重騎兵的兵種。

同時,在腓力二世作為質子遊歷底比斯期間,他通過觀摩希臘人的軍事演習、訓練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逐漸摸透了希臘重甲步兵的戰法和優缺點,並借鑑了底比斯名將伊巴密濃達的兵法,創立了後來揚名天下的「馬其頓方陣」。受制於希臘半島上山地密布的地貌特徵,希臘城邦始終以近身搏鬥的重步兵方陣為主,馬其頓的改良主要側重於加長了兵器的長度(馬其頓長矛能達到6~7米),以此確保短兵相接之時能夠讓更先一步攻擊敵人。當然,長矛方陣是以犧牲掉部分防禦能力和靈活性為代價的,但馬其頓人通常會在方陣的兩翼配置重騎兵以作為側翼保護、包抄敵人陣型、穿插對手的工作。除此之外,馬其頓方陣還有弓箭手、投槍手等兵種,這種多兵種作戰的方式很顯然帶有波斯軍隊的影子。

憑藉這樣一支多兵種相互配合的軍隊,腓力二世很快就徵服了希臘半島(亞歷山大大帝繼位之後,希臘城邦叛亂,卻依然不敵馬其頓方陣),並著手準備東徵波斯帝國的相關事宜。為此,腓力二世還著手組建了一支由大約160艘戰艦組成的馬其頓海軍,卻因遇刺身亡而遭受中斷。後來亞歷山大大帝繼位之後,憑藉對馬其頓方陣對希臘軍隊的克製作用,迅速平定了叛亂,並延續著腓力二世的既定方針對波斯帝國展開徵伐,最終在亞歐非三大洲綻放出了馬其頓的榮光。

綜上所述,由於馬其頓地處希臘城邦邊緣區,且與亞洲地理位置較近,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兩地文化、經濟等影響。憑藉這種海洋與內陸、商業和農耕的樞紐位置,腓力二世圍繞內政、經濟和軍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亞歷山大大帝東徵奠定了穩固的地緣條件和物質基礎。

相關焦點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二、腓力改革腓力二世年少時曾在底比斯做人質,這段時期內的他接受了伊巴密濃達的教育,這讓他學到了當時希臘世界最為先進的戰術戰法。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359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登上王位的腓力施展自己在底比斯的所學,在馬其頓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1)政治上,腓力二世通過聯姻,分封等各種手段,團結國內各個部落,整合馬其頓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同時,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裡。(2)經濟上,腓力二世推行了幣制改革。
  • 牛爸常伴牛娃同時出現:亞歷山大的鐵血父親--馬其頓霸主腓力二世
    大戰後的兩大集團,雅典被消滅,斯巴達也因戰爭元氣大傷,給邊陲的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創造了歷史難得的機遇,在腓力二世打下的基礎下,牛娃--雄才大略的亞歷山大才有機會登頂西方歷史四大軍事統帥之首,橫掃歐亞。事實證明牛娃的出現常常伴隨著背後的牛爹。
  • 腓力二世,靠才華和能力當上馬其頓國王的人
    馬其頓人講希臘語,崇拜希臘的神。但是,在國家構建方面,馬其頓人又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馬其頓國王是國家的元首和最高統帥,在內政外交上都擁有很大的權力。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馬其頓國王就可以像中國的帝王那樣不受任何限制地為所欲為。
  • 古馬其頓人與亞歷山大帝國2
    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的成長受荷馬《伊利亞特》及其中人物阿喀琉斯和傳說人物海格力斯影響。亞歷山大小的時候,腓力二世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做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在米埃札的導師。普魯塔克記載,前344年,12歲的亞歷山大看到一匹被他人認為不能馴服的馬,名字叫布西發拉斯。他只是柔和的對馬說了幾句話便成功地馴服了那匹馬。
  • 不光玩方陣還玩衝擊重騎兵,腓力二世讓馬其頓崛起的關鍵?
    當時的波斯帝國的統治者所無法預知的是,一名馬其頓貴族——腓力二世的新式馬其頓軍隊,竟然會在公元前4世紀摧毀整個波斯帝國的東方統治。腓力二世的年輕時代,曾在希臘底比斯軍事家伊巴密濃達那兒默默無聞的當人質。
  • 世界史:腓力二世
    為了進一步控制貴族,腓力建立了侍從制,把朝中顯貴的兒子招到宮中接受訓練,充當國王的貼身侍從,這樣他們的家族就不敢輕易犯上作亂,還給國王培養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大臣。腓力還進行了貨幣改革,鼓勵工商業貿易的發展。隨著馬其頓領土的擴張,對豐富的金銀礦區的佔領和稅收的增加,馬其頓的國庫日益殷實起來,為馬其頓對外徵服提供了雄厚的經濟保障。最讓馬其頓聲名鵲起,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是腓力創立的馬其頓方陣。
  •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希臘北部薩洛尼卡城西南的韋爾吉納村,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馬其頓王陵,這裡「沉睡」的是一位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天下的國王一古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雅典最傑出的演說家德漠斯提尼認為,腓力二世是蠻人、僭主和暴君。
  • 希臘史:馬其頓的崛起與腓力二世
    國王並非絕對由長子來繼承,而是在王室系統內實行選舉制,新國王要經過馬其頓貴族的認可,更多的是看他的執政能力,而非長幼嫡庶。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新君必須打敗對手才能保住王位,即使在登基之後他也不得不時刻留意禍起蕭牆的事發生。王位不穩,加上外有強鄰,這使得馬其頓一直衰弱不振。公元前357年,為侄子阿明塔斯當了兩年攝政王之後,腓力二世當選為國王。
  • 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隨著馬其頓國力的日益增強,尤其是隨著腓力二世的上位,希臘軍事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腓力二世不僅在軍事組織、戰略戰術上擁有傑出的才能,而且還是在希臘贏得霸權統治地位的第一位國王,儘管他並未建立一個全希臘地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卻通過各方協議確保自己能全面調用希臘各國的軍事資源。
  • 亞歷山大的鐵血爸爸!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至少有他一半功勞!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做出的成就同樣不可小覷,腓力二世對於馬其頓王國的強盛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在他的帶領下,才讓馬其頓王國從邊緣小國慢慢走向了權利中心,並且,他創造了威震一方的馬其頓方陣,這種方陣很有殺傷力,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期間,正是靠著這種方陣多次大破敵軍,打的大流士三世潰不成軍。
  • 亞歷山大東徵時為何沒進攻中國?一幅千年前的希臘地圖,揭開真相
    這位皇帝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與奧古斯都凱撒、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同被稱為歐洲四大土地徵服者。 公元前356年,亞歷山大出生在位於地中海北部的馬其頓王國,他的父親就是當時馬其頓王國的國王腓力二世。
  • 如果亞歷山大大帝繼續東徵碰上秦國會怎麼樣?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王國國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以鐵腕鎮壓了希臘人反馬其頓運動,組建起一支由3萬步兵、5000騎兵構成的遠徵軍,在公元前334年春天渡過赫淪斯滂海峽,開始了歷史性的東侵徵程。
  • 腓力二世徹底改組了馬其頓軍隊後,戰果如何呢?
    腓力二世徹底改組了馬其頓軍隊,在其他希臘城邦大量使用僱傭兵的時候,馬其頓步兵全部由馬其頓本地的職業士兵組成。他們從馬其頓農民中徵募而來,按照籍貫地區編成方陣中的連,因此非常團結,並且兼具職業士兵的作戰技巧和公民兵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那個時代,馬其頓軍人至少是環地中海地區最好的士兵。
  • 一代大帝的崛起:亞歷山大爭奪王位,遠徵希臘
    腓力二世見狀非常氣惱,他站在一張椅子上,手扶阿塔魯斯,就在他準備抽劍之時卻從椅子上摔了下來,還遭到了亞歷山大的嘲笑。後來,亞歷山大被腓力二世驅逐出了馬其頓王國,他與奧林匹婭斯先是去往母親的娘家伊庇魯斯,後來亞歷山大又只身前往伊利裡亞。不過沒過多久,腓力二世就在眾人的勸說下將在外漂泊的亞歷山大召回了馬其頓。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攝政王腓力二世臨危受命,政局穩定後,腓力二世廢黜幼主,自立為王。在腓力二世的經營下,馬其頓開始崛起為一個地區強國。腓力二世當政後銳意改革,強化王權。改革幣制,推動商業發展。並建立了對國王個人效忠的常備軍。
  • 腓力二世的崢嶸歲月:集權力+改貨幣+融貿易
    等到實力恢復的差不多,伯羅奔尼撒戰爭又隨之爆發,此後希臘城邦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北部這個默默無名且暗自高速發展的馬其頓。因此馬其頓的崛起並且逐漸成為日後的大帝國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當然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腓力二世。
  • 腓力二世用這一招決絕了國內問題,還為兒子留下了稱霸世界的資本
    (1)夥伴騎兵原本馬其頓屬於希臘世界北部的一個偏遠小國,國內也是紛爭不斷,二十三歲繼承王位的腓力二世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落後而又內亂紛擾的國家,但腓力二世絕不是平庸之輩,在他的改造下,馬其頓將慢慢崛起成為一個強國。
  • 腓力二世勵精圖治,欲要建立更大功業之時,卻意外被陰謀刺殺?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馬其頓,在凱洛尼亞戰役中徹底摧毀了希臘城邦的反馬其頓聯盟。並且在公元前337年,召開科林斯會議,確立希臘霸主地位,開啟了輝煌的馬其頓時代。此前許多希臘城邦鄙視馬其頓的君主制,甚至都不承認馬其頓是屬於希臘的,結果在這次會議上,希臘不僅承認馬其頓屬於希臘,並且承認馬其頓領導希臘,服從腓力二世的調遣。這次會議上,腓力二世組成了希臘聯盟,由他做希臘盟主,雖說身為盟主,可是他不過問希臘諸城邦事務,只是聯盟軍隊的最「統帥,任何城邦派出的士兵,必須聽他調遣。
  • 世界帝國興亡史系列——亞歷山大帝國1
    腓力的親信和朋友科林斯人迪馬拉圖斯結束父子對峙的局面,他善意的提醒腓力這樣可能的風險,理智的腓力接受了。其後腓力和亞歷山大的矛盾並沒有完全緩和,但是突然的,在腓力二世參加其女兒的婚禮時,被他的舊友保薩尼阿斯刺殺身亡,亞歷山大的時代來臨了。(2)鞏固政權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臣兼外交家的安提帕特推舉為新國王。
  • 腓力二世勵精圖治,欲要建立更大功業之時,卻意外被陰謀刺殺?王后幹...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馬其頓,在凱洛尼亞戰役中徹底摧毀了希臘城邦的反馬其頓聯盟。 並且在公元前337年,召開科林斯會議,確立希臘霸主地位,開啟了輝煌的馬其頓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