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漫長多姿,在歷史長河中無數霸權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在世界舞臺上展露頭角,爾後最終又消失在歷史的塵囂之中。
很多個世界性的大帝國都曾經登上歷史舞臺,像人類展示著他的強大,但是有這麼一個國家,原本是寂寂無名的小國,沒想到十幾年的時間,突然間徵服了大片領土,成為了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然後突然就分崩離析,從此消失,像是人類的一場夢一樣。
這就是馬其頓帝國,他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十幾年的時間徵服了幾乎所有已知的土地,如果不是有帕米爾高原當著,壓力上大很有可能會和東方的中國一決雌雄,徵服了已知的土地,這種級別的英雄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
但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樣,亞歷山大的成功也不是突然的,他的成功要得益於其父親腓力二世留下的遺產,正是這位世界級別的好父親給兒子留下的遺產,才最終讓亞歷山大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1)夥伴騎兵
原本馬其頓屬於希臘世界北部的一個偏遠小國,國內也是紛爭不斷,二十三歲繼承王位的腓力二世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落後而又內亂紛擾的國家,但腓力二世絕不是平庸之輩,在他的改造下,馬其頓將慢慢崛起成為一個強國。
當時的馬其頓地方貴族勢力過大,經常動不動就勾結外族威脅國家,還時不時搞點小叛亂什麼的,讓本來就是希臘世界邊緣角色的馬其頓更加寂寂無名混亂不堪。
腓力二世上臺後,面對如此的局面,充分吸收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明白只靠武力解決國內不團結的問題是不可能的,就算一時用武力鎮壓了判斷,但時間一長又會有新的叛亂份子出現。
腓力二世處理問題的智慧後來給了亞歷山大大帝深遠的影響,面對「敵人」,有時候武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腓力二世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來一個絕好的主意,這個主意不但消弭了地方的叛亂,而且還留下了馬其頓最強的軍事隊伍「夥伴騎兵」。
腓力二世的辦法很高明,他把那些地方上的貴族都集中到宮廷之中,讓他們和王族一起接受各種教育,地方貴族和王族一起接受教育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這樣又助於國家認同感和凝聚力,只有把地方上各個勢力都團結起來才能讓國家發揮出最大的實力,下一代在一起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了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大家認識統一了之後,慢慢的也就沒人想著要背叛這個國家了,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會為這個國家而戰。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人共同學習文化和騎射格鬥知識,這些不但在軍事技術上有著統一的標準,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有著深厚的情義,這一點是任何制度和榮譽都無法比擬的。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只有最親密的關係在能在戰場上互相信任,把危險的地方留給信任的人去守護,這樣的軍隊才具有最強大的戰鬥力。
事實上這些人的共同的學習,後來就成為了亞歷山大大帝遠徵中最核心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他們稱之為「夥伴騎兵」,任何一種命名都沒有夥伴兩個字在戰場上意義重大。
腓力二世正是依靠這種地方貴族和王族一起學習的辦法,留給亞歷山大了一隻最團結也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後來正是以這支武裝力量為核心,馬其頓帝國開啟了他的輝煌時代。
(2)聯盟策略
再強大的個人也沒有集體的力量強大,前面說道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是他軍事力量的核心,但是這只是馬其頓內部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要想徵服世界,還必須要有同盟軍,腓力二世找的這個同盟軍就是希臘世界諸城邦。
中國有句俗話叫既生瑜何生亮,這句話用在希臘身上也非常合適,希臘世界文化發達,經濟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在打敗了波斯帝國之後,希臘世界本該迎來自己的輝煌時代,沒想到希臘城邦中兩個實力最強的帶頭大哥為了爭奪誰是老大,居然打了起來。
這一打不要緊,一下子就打了近三十年,整個希臘世界全部都卷了進去,其他城邦紛紛站隊,這就是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又被人們稱作是古代的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徹底消耗了希臘世界的實力,內鬥不要緊但他們都忘了敵人還在那裡看熱鬧,這個敵人就是波斯帝國,自從希臘衰落之後,波斯帝國秉承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不斷欺壓騷擾希臘世界,整個希臘可以說是苦波斯久矣。
這個時候馬其頓崛起了,他明白要想有更大的作為就必須有更大的作為,於是腓力二世以復仇為名,成立了一個叫做「科林斯同盟」的組織,腓力二世擔任統帥,聯合希臘各個城邦準備遠徵波斯,徹底打敗這個經常欺負自己的老對手。
這就充分體現了腓力二世的統治智慧,馬其頓在崛起的過程中,也成遭到過希臘聯軍的抵制,馬其頓稱霸之後,並沒有把他們當做是敵人,而是把他們統統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更大的敵人,這種處理國際關係的智慧,深刻的影響了亞歷山大大帝,此後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徵,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巧妙運用統治技巧和處理國際關係的勝利。
正當腓力二世躊躇滿志的時候,他突然就被刺殺了,一切都落在了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頭上,人間失去了一個偉大的父親,但世界從此多了一個人類極限的天才,年紀輕輕的亞歷山大沒有辜負父親留給他的夥伴騎兵和科林斯同盟,正是依靠這由內而外的兩支可靠力量開始了自己的徵服生涯。
亞歷山大打出的旗號就是遠徵波斯,為希臘人復仇,從這裡開始他講走向世界,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者,但在此之前還有一個遺產需要說一下,這也是好父親腓力二世留給兒子的遺產,但通常會被人們所忽略,這就是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斯多德。
(3)哲學王的遺產
亞里斯多德的地位再西方你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孔子加墨子的這麼一個形象,他不但開創了西方的哲學傳統,是西方當之無愧的哲學之王,而且還是西方很多近代科學的鼻祖,這一點亞里斯多德比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走的更遠。
亞里斯多德師從蘇格拉底,在蘇格拉底死後開始了各國遊歷,不過一到詔令結束了亞里斯多德的遊歷生涯,這就是腓力二世的召喚,當時的在腓力二世的領導下,馬其頓已經蒸蒸日上,但是腓力二世顯然不滿足這些,他要為下一代考慮,於是他請回了當時已經名聲在外的亞里斯多德回到自己的家鄉,作為自己13歲兒子的家庭教師。
13歲對於一個人來說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事情腓力二世請來了當時最有影響了的學者做自己孩子的老師,亞歷山大無疑是幸運的,以亞里斯多德的見識和智慧,他給亞歷山大灌輸的思想一開始就是以世界為基準的,一開始就是形上學的偉大標準,而不是什麼普通的知識。
在亞里斯多德的教育下,亞歷山大的思想發生著質的飛躍,很多人都會忽視這一點,為什麼亞歷山大對徵服世界有著如此強烈的欲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從小受到的教育,因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本就是高超的,是思索人類所要面對的問題,是終極的,所以他的弟子所要做的也是終極的事情,思索的同樣的世界級別的問題。
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作為兒子的亞歷山大是幸運的,其他有形的遺產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有這個內在的動力和影響是無形的,同時也是最根本的,對於徵服世界的思想,一直趨勢這亞歷山大不斷遠徵。
亞歷山大在遠徵的前線還在讀老師校訂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並且非常崇拜裡面的英雄阿格硫斯,正是這種對英雄的崇拜讓亞歷山大有了不同於常人的信心和勇氣,成了他徵服世界的內在動力。
腓力二世妥善處理國際關係的做法也對亞歷山大影響深遠,面對廣袤的被徵服土地,亞歷山大的做法是多元化的,他會主動融入當地社會。
他在徵服埃及後,穿越大沙漠進入錫瓦綠洲,拜會了埃及最高神阿蒙神的神殿。他甚至在徵服亞洲的過程中,認一位女統治者為乾媽,還在娶了中亞的異族女性為妻。
這種多遠化的模式,讓亞歷山大有了眾多的頭銜,諸如馬其頓國王、希臘世界的統帥、「亞洲之王」,並且讓亞歷山大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地位都非常崇高,以至於雖然亞歷山大突然離世後帝國便消失了,但亞歷山大個人的各種事跡一直在世界各地流傳,並且不斷的被演繹和神話,最終讓亞歷山大大帝變成了一個一直活躍在人們心目中的大IP。而這一切的起始,都離不開其父親腓力二世給他打下的基礎和留下的寶貴遺產。
總結:亞歷山大能夠取得世界級別的歷史成就並不是什麼偶然事件,背後有著其父親的精心培育和留下的寶貴遺產,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很多偉大的成就絕不是一蹴而就能夠完成的,背後肯定有著你看到或者看不到的積累和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