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力二世徹底改組了馬其頓軍隊後,戰果如何呢?

2020-12-12 歷史的悠久

腓力二世徹底改組了馬其頓軍隊,在其他希臘城邦大量使用僱傭兵的時候,馬其頓步兵全部由馬其頓本地的職業士兵組成。他們從馬其頓農民中徵募而來,按照籍貫地區編成方陣中的連,因此非常團結,並且兼具職業士兵的作戰技巧和公民兵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那個時代,馬其頓軍人至少是環地中海地區最好的士兵。

在裝備上,腓力二世保留了馬其頓人傳統的重裝步兵防具,同時引入希臘地區的新銳裝備——雙手長矛。馬其頓人稱他們的長矛叫「薩裡沙」(Sarissa,希臘語σρισα)。長矛的長度不斷加長,在腓力二世時代超過了四米,在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時代超過了五米,繼業者戰爭時期據稱有超過六米的長矛。由於馬其頓缺少如此直長的木材,薩裡沙長矛甚至需要把兩根木柄用青銅環連接起來製造。

馬其頓人使用長矛時有一個壞習慣是喜歡握在矛柄末端前一至兩米處,這大概是希臘單手短矛留下的遺蹟。薩裡沙長矛的末端還有一個裝有尖刺的配重球,按照馬其頓人的刺殺技法,這種結構會讓超長矛彆扭的手感有所改善。中國槍法講究「後手不露柄」,即後手一定要握在柄的末端。這樣一是可以在刺殺時儘量利用長槍的長度,二是後手可以從末端推動槍柄,控制刺殺精度,增加刺殺力道。只有在被敵人近身以後,中國槍法才會採用「長槍短用」的握法與之搏鬥。馬其頓長矛的握法使其矛身長的優勢並不能完全發揮,刺殺力量和精確性也有所不足。

根據歷史學家的說法,馬其頓方陣的長矛手排成16乘16的巨大方陣,前五排士兵將長矛放平刺殺,後面的士兵作為預備隊。但是根據現代復原工作,真正能夠有效刺殺的其實只有前兩排士兵。從第三排開始,士兵因為被前排士兵所遮擋,根本看不到敵人,他們的長矛也只能起到威嚇作用。這在文藝復興時期一些表現瑞士方陣作戰的繪畫中也有所反映。若要後排士兵也能夠有效刺殺,則前排士兵只能跪下或蹲下,這樣整個方陣也就失去的機動和衝擊的能力。

▲瑞士方陣:槍陣中真正能夠有效刺殺的也只有前兩排士兵,後排士兵只能威嚇或擔任預備隊

儘管馬其頓方陣因為其壯觀的超長矛而聲名赫赫。但馬其頓戰術體系最為精華的部分一直是她的騎兵。馬其頓騎兵以夥伴騎兵為核心,吸收了斯基泰、波斯、色薩利等周邊擅騎民族騎兵戰術的精華,雖然總兵力不多,但是戰鬥力超群。他們使用長矛作為主要作戰武器,這可能是從斯基泰人那兒學來的。斯基泰金飾中有躍馬挺槍的形象,持矛方式也和馬其頓騎兵近似。在這方面,波斯人顯得有些後知後覺。儘管他們騎術精湛而且很早就披上了鐵甲,但是騎兵的肉搏武器卻長時間停留在短斧、短劍、軍用鋤之類短兵器上面。這使得他們常常被劣勢數量的馬其頓騎兵發動的長矛衝鋒所擊敗。

▲夥伴騎兵:傳奇般的夥伴騎兵原是腓力二世的衛隊,其中相當部分成員是與亞歷山大大帝一同長大的髮小,可謂「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相關焦點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登上王位的腓力施展自己在底比斯的所學,在馬其頓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1)政治上,腓力二世通過聯姻,分封等各種手段,團結國內各個部落,整合馬其頓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同時,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裡。(2)經濟上,腓力二世推行了幣制改革。
  • 希臘史:馬其頓的崛起與腓力二世
    按照希臘標準,馬其頓人的風俗習慣奇異而粗俗:馬其頓年輕人的成年禮就是單手殺死一隻獅子。在希臘人頭腦裡,馬其頓人差不多都是醉酒的水手,跟野獸打交道的野人。希臘人有這種歧視,當然,後來的馬其頓人也有這種歧視,使他們政治上互不相容,難以合作。直到公元前4世紀的後半葉,馬其頓在希臘的政治中扮演的角色都非常有限。儘管馬其頓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他們在政治上是軟弱的。
  • 腓力二世,靠才華和能力當上馬其頓國王的人
    馬其頓作為一個面積很小的邦國,能夠迅速崛起,並在之後一鳴驚人、稱霸三大洲,腓力二世可謂功莫大焉。事實上,腓力二世原本並非馬其頓王位的繼承人。公元前359年,馬其頓舊王去世,人們推選舊王的兒子為新王。但新王年紀尚輕,腓力以叔叔的身份輔佐。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那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於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
  • 世界史:腓力二世
    腓力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的思想境界大大超過了他那個時代的範圍。」英國著名史學家赫· 喬· 韋爾斯曾這樣評論。的確,他那傑出的政治才能、獨特靈活的外交策略,使馬其頓扶搖直上。他的軍隊兵鋒所指,所向披靡;聚斂的財富,堪與波斯帝國比肩,帝國輝煌的篇章由此揭開。
  • 牛爸常伴牛娃同時出現:亞歷山大的鐵血父親--馬其頓霸主腓力二世
    大戰後的兩大集團,雅典被消滅,斯巴達也因戰爭元氣大傷,給邊陲的馬其頓的腓力二世創造了歷史難得的機遇,在腓力二世打下的基礎下,牛娃--雄才大略的亞歷山大才有機會登頂西方歷史四大軍事統帥之首,橫掃歐亞。事實證明牛娃的出現常常伴隨著背後的牛爹。
  •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
    腓力二世在古老的馬其頓王國做了什麼,才被人認為是暴君?希臘北部薩洛尼卡城西南的韋爾吉納村,有一座古老的陵墓馬其頓王陵,這裡「沉睡」的是一位野心勃勃、妄圖徵服天下的國王一古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二世。雅典最傑出的演說家德漠斯提尼認為,腓力二世是蠻人、僭主和暴君。
  • 不光玩方陣還玩衝擊重騎兵,腓力二世讓馬其頓崛起的關鍵?
    當時的波斯帝國的統治者所無法預知的是,一名馬其頓貴族——腓力二世的新式馬其頓軍隊,竟然會在公元前4世紀摧毀整個波斯帝國的東方統治。腓力二世的年輕時代,曾在希臘底比斯軍事家伊巴密濃達那兒默默無聞的當人質。
  • 腓力二世勵精圖治,欲要建立更大功業之時,卻意外被陰謀刺殺?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馬其頓,在凱洛尼亞戰役中徹底摧毀了希臘城邦的反馬其頓聯盟。並且在公元前337年,召開科林斯會議,確立希臘霸主地位,開啟了輝煌的馬其頓時代。此前許多希臘城邦鄙視馬其頓的君主制,甚至都不承認馬其頓是屬於希臘的,結果在這次會議上,希臘不僅承認馬其頓屬於希臘,並且承認馬其頓領導希臘,服從腓力二世的調遣。這次會議上,腓力二世組成了希臘聯盟,由他做希臘盟主,雖說身為盟主,可是他不過問希臘諸城邦事務,只是聯盟軍隊的最「統帥,任何城邦派出的士兵,必須聽他調遣。
  • 帝國是如何建成的?腓力二世的崢嶸歲月:集權力+改貨幣+融貿易
    等到實力恢復的差不多,伯羅奔尼撒戰爭又隨之爆發,此後希臘城邦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北部這個默默無名且暗自高速發展的馬其頓。因此馬其頓的崛起並且逐漸成為日後的大帝國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當然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腓力二世。
  • 腓力二世勵精圖治,欲要建立更大功業之時,卻意外被陰謀刺殺?王后幹...
    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統一馬其頓,在凱洛尼亞戰役中徹底摧毀了希臘城邦的反馬其頓聯盟。 並且在公元前337年,召開科林斯會議,確立希臘霸主地位,開啟了輝煌的馬其頓時代。
  • 疑似腓力二世的陵墓是真的嗎?專家至今難下定論
    18歲的他回國後,集合軍隊,從他叔叔手中奪回了本應屬於自己的王位,建立了強盛的馬其頓王國,他就是腓力二世。腓力二世生前的功績是被全世界考古學家所肯定的,但兩千年後關於發現他陵墓的定論,卻遲遲未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說一說關於腓力二世陵墓的一些爭論。
  • 馬其頓王國的早期歷史,孕育出亞歷山大的國度是如何成就的?
    在西方歷史的早期時候,希臘北部有一個馬其頓王國。說起馬其頓王國,我們聽過比較有名的還是它的馬其頓方陣和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東方的歷史。那麼,馬其頓王國究竟起源於何時?它的早期歷史又是如何開始的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馬其頓王國西接伊利裡亞、東鄰色雷斯,與希臘半島隔著奧林匹亞山。
  • 腓力二世用這一招決絕了國內問題,還為兒子留下了稱霸世界的資本
    (1)夥伴騎兵原本馬其頓屬於希臘世界北部的一個偏遠小國,國內也是紛爭不斷,二十三歲繼承王位的腓力二世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落後而又內亂紛擾的國家,但腓力二世絕不是平庸之輩,在他的改造下,馬其頓將慢慢崛起成為一個強國。
  • 古馬其頓人與亞歷山大帝國2
    當阿塔魯斯在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說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估計是在暗喻小老婆克麗歐佩特拉的孩子將會代替亞歷山大成為王國繼承人), 亞歷山大回答:「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說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腓力扶著他的侍衛阿塔魯斯站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向他嘲弄道:「你們瞧啊!
  • 馬其頓方陣:一個由16384人組成的軍事方陣打的30多個城邦毫無還手之力!
    時勢造英雄,當時混亂的希臘半島急需一位強有力的人物出面維持局面,而這個人不是出自希臘本土,而是來自它的北方鄰居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的侵略活動是所有希臘人不願回憶的傷痛,但它還是發生了,並徹底終結了古希臘文明。馬其頓王國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東部和南部的沿海平原、北部和西部的內陸山地。內陸山地非常偏僻,卻隱藏著非常珍貴的木材、金屬和礦藏。
  • 馬其頓帝國是怎樣興起和衰落的?
    馬其頓又分為上馬其頓和下馬其頓。上馬其頓地勢險要,為馬其頓人居住地。下馬其頓是瀕臨愛琴海的平原地區,是馬其頓人發展農業的地方。馬其頓人的起源很複雜,很可能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和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地勢偏僻,早期希臘人並不將馬其頓視為希臘城邦的一員。馬其頓人彪悍勇猛。被很多希臘人稱作異族蠻人。馬其頓人國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到現在依然是一個謎團。
  • 馬其頓是如何從一個「蠻夷」變成了進步之國
    思想文化的轉變才是脫離蠻夷的根本原因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兒子佩爾迪卡斯二世在位,但是他的兩位兄弟一直反對其在位,所以一直在謀劃著篡位的想法。於是他們跟雅典進行暗中勾結,得知這個消息後的佩爾迪卡斯與雅典就結下了梁子,以至於後來竭力慫恿伯羅奔尼撒同盟對雅典進行攻擊並且讓色雷斯各族發生暴亂。
  • 馬其頓方陣與多兵種作戰: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世界的戰術
    在腓力二世及其子、繼任者亞歷山大的統治下,戰爭的規模達到了歷史新高:軍隊規模越發龐大,兵種也更加細化,希臘和馬其頓的士兵們在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作戰,當時幾乎人人參戰,普通市民即是戰士。腓力二世的軍事變革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59年—前336年間擔任巴爾幹半島國家馬其頓的國王,在位期間對馬其頓的軍務進行了全面改革,最重要的是把多兵種混合成了一支完整的作戰部隊,同時,他還重新為步兵方陣配備了武器:戰士們當時手持的是薩利沙長矛(Sarissa,即馬其頓長矛。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羅馬作為繼希臘、馬其頓之後崛起的強大國家,正處於國家發展的上升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時期就已經徵服了希臘地區,成為希臘地區的第一強國。亞歷山大繼任後,更是將帝國帶到強盛的頂峰。成為地中海以及西亞地區的第一強國。雖然在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隨之分裂。但本土的馬其頓王國依然是希臘地區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