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900年前的一天,騷動和忙碌打破了多瑙河畔的平靜。河邊連綿的營地中,一支大軍整飭集合完畢,隆隆開拔。士兵們齊整地跨過大船連接成的浮橋,波濤中映射著甲冑的冷光。隊伍中那一桿杆銀色的鷹旗,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奪目……
這是羅馬軍團出徵達契亞的壯觀場面,這場戰爭被圖拉真記功柱忠實地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有句話說得好:「羅馬軍團因後勤保障而取勝」,圖拉真記功柱正好能讓我們一窺帝國軍事後勤的奧秘。
達契亞戰爭的背景羅馬疆域圖,達契亞在帝國東北部邊界之外達契亞地區位於多瑙河以北、喀爾巴阡山一帶,以盛產黃金聞名。
公元87年,德凱巴魯斯成為達契亞人新的領袖。他野心很大,企圖在多瑙河北岸建起統一的王國。為了宣示這一野心,他甚至侵入了羅馬的領地——多瑙河南岸。倉促迎戰的羅馬軍團被打得潰不成軍。前線總指揮官麥西亞行省總督薩比努斯在戰鬥中陣亡。
達契亞軍隊主要由達契亞貴族武士(左),達契亞部落戰士(中)和達契亞北方邊民(右)組成前線戰敗的消息震動了羅馬。皇帝圖密善在87—88年發動達契亞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羅馬人雖能取得主動,但由於內亂和其他邊境地區的襲擾,不得不與達契亞人約和。這引起了羅馬人的強烈不滿。公元96年,與元老院長期不和的圖密善皇帝被人暗殺。羅馬期待著一位偉大統帥能夠報仇雪恨。公元98年,這位偉大統帥終於出現了。
鷹旗勁旅:羅馬軍團的編制圖拉真於公元98年接替涅爾瓦繼任羅馬皇帝。作為一名出色的統帥,他認為,羅馬優秀的指揮官總會在戰鬥中毫不猶豫地投入比敵方更多的兵力,速戰速決,這樣既能減少軍費支出、降低糧草壓力,還可有效消除交戰區人民的不滿情緒。
圖拉真皇帝,第一個行省出身的羅馬皇帝,羅馬帝國疆域在他治下達到頂峰圖拉真計劃在將來的達契亞戰爭中,投入三倍於上次戰爭的兵力。在多瑙河防線7個軍團的基礎上,他還抽調萊茵河防線的2個軍團以及新編的2個軍團參與作戰,使參戰的羅馬軍團達到8萬。
羅馬軍團的結構在共和時期馬略改革以後確定了下來,直到羅馬帝國中期沒有明顯變化。
1.兵源和招募:
羅馬軍團的士兵必須擁有羅馬公民權。士兵的來源有三種:募兵、徵兵和替代兵役(被徵召者可以交錢代役)。士兵服役16年,隨後作為老兵再延期服役4年。士兵退役時能拿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或一小塊土地。
2.軍團編制:
羅馬軍團主力一般包含10個大隊的兵力,其最基層是8個士兵組成的小隊。
10個小隊構成一個著名的羅馬百人隊,由百夫長指揮;2個百人隊為一個中隊,由一位資深的百夫長統領;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相當於六個百人隊,共480名士兵。以上是羅馬軍團第二至第十大隊的編制。
軍團的第一大隊與眾不同,由5個「雙倍」的百人隊組成,每隊160人,共800名士兵,全是軍團精銳。
3.技術隊: 600人,負責操作輕重石弩等投射武器。
這樣就組成了一個大約6000人的軍團,以步兵為主,包括少量騎兵、軍官和文職人員。
一個羅馬軍團的軍陣羅馬軍隊在戰鬥中還要投入輔助軍團及具備特殊技能的部隊,由行省居民組成,在退役時可獲得羅馬公民權。日耳曼士兵、敘利亞弓箭手、茅利塔尼亞騎兵都是輔助軍團的特色兵種。它就是羅馬帝國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軍團士兵和輔助軍團士兵(最右側),二者在裝備上有明顯差異從左往右依次是羅馬軍團士兵、百夫長和輔助軍團敘利亞弓箭手(圖拉真時代)圖拉真發動的達契亞戰爭,集結了羅馬帝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兵力:8萬人的軍團,7萬輔助部隊,總計15萬大軍,即將跨過多瑙河,指向他們必須徵服的目標。
足食足兵:羅馬補給體系要維持15萬大軍的日常補給,並把部隊從容送過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還要隨時保障交通線的安全與暢通。羅馬人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
先來計算一下羅馬軍團的日常補給量。
1.口糧:羅馬軍團步兵每人每月的糧食配給約合小麥26.5公斤,騎兵每人每月則為75公斤,輔助軍團步兵配給量與軍團兵差不多,輔助軍團騎兵的配給量略低,約為53公斤。每月配給量8-15天分發一次。在行軍期間,每名步兵攜帶7-13公斤小麥,騎兵攜帶19-36公斤小麥。
2.草料:騎兵馬匹的草料主要是大麥。每月分發給軍團騎兵和輔助軍團騎兵的大麥分別為226公斤和161公斤。和口糧一同分發。每名軍團騎兵攜帶46-113公斤大麥,每名輔助騎兵則攜帶40-80公斤。
3.單兵裝備:每名軍團步兵至少要裝備鎖子甲、頭盔、脛甲、標槍、盾牌、短劍和匕首,加上工具、衣物、飲食器皿等雜物,總重量超過30公斤。軍團騎兵則至少裝備一套盔甲、一面盾牌和一根重矛,總重量略輕於步兵。
羅馬軍團步兵的標準裝備一覽4.重型器械:從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的時代開始,重型武器已經成為軍團制式裝備。每個步兵大隊裝備1部弩炮,每個百人隊裝備1部蠍弩,合計每個軍團擁有10部弩炮和30部蠍弩。1部蠍弩重12公斤,發射的標槍每枚重約0.5公斤;弩炮則是需要就地取材製作的大型遠程武器,大小不等,金屬構件必須預先製作並攜帶好,彈丸為石質,每枚重約6.5公斤。
達契亞戰爭中羅馬軍團使用的標準遠射武器,左為弩炮,右為蠍弩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1個羅馬軍團的基礎物資供應量:糧草159,000公斤,步兵裝備162,000公斤。輔助軍團的供應量略低於軍團,大致相當。
圖拉真集結在多瑙河畔的15萬大軍,相當於25個軍團,至少需要隨軍攜帶3975噸糧草和4050噸單兵裝備,還不包括額外的車船、彈藥、葡萄酒和肉畜副食等雜項所需補給。
要供應如此之多的軍資器械和兵馬糧草,沒有完善的後勤保障是不可能辦到的。羅馬人深諳其道。圖拉真在公元98年冬天開始著手多瑙河前沿基地的建設,直到公元101年3月正式入侵前夕,多瑙河一線已經修建成了規模巨大的要塞化後勤基地。
圖拉真記功柱的第一幅雕刻展現了多瑙河要塞體系。要塞建築為磚石結構,顯系長期使用而建。外圍有一圈木柵。畫面左側的觀察哨所有火把伸出,是為羅馬人的烽燧體系。哨兵們在四周警戒。這都是羅馬人軍團兵營的標準配備。上畫右側是軍糧倉庫。
大部分軍團兵營佔地20-25公頃,駐紮一個軍團。在地點的選擇上考慮交通方便和水源充足。英國南威爾斯羅馬第二軍團軍營包括了司令部、金庫、軍官住宅、以及大浴場、醫院和能容納六千人的劇場。
羅馬人的大部分倉儲中心都設置在靠海臨河的地方,目的是方便運輸調配。水運要比陸運高效得多:一艘大型羅馬海船可一次運送大約70-600噸物資(內河運輸取決於河流情況,運量比海運少),而一頭騾子只能運送100公斤,騾子拉的兩輪車運載300公斤,一輛牛車運載600公斤。
軍事物資以倉庫為節點通過陸上運輸送到各個軍團。依靠分段設立倉儲中心的方法,羅馬人將長途運輸變成了短途運輸,避免了後勤物資的損耗和延誤,使大軍團的補給成為可能。
羅馬貨船在碼頭裝載貨物。在吃水淺,水流量不大的河流中,可通過拉縴或者小船轉運的方式持續補給穩操勝券:羅馬的戰略與後勤圖拉真在第一次達契亞戰爭中兵分兩路,通過架設浮橋的方式跨越多瑙河。
記功柱的一個畫面展示了渡河的情景:羅馬軍團兵開始橫渡由船隻連成的浮橋。羅馬式浮橋為了減小水流衝力,船頭必須對著上遊,每艘船之間必須有間隙防止碰撞,還要用粗木連接固定。最後才是鋪設木板。橋面還有木柵防止人馬物資意外墜河。
羅馬軍團渡河場景復原圖渡河後,圖拉真皇帝全副戎裝向士兵演講。他在演講中首先列舉確定的因素,包括士兵人數、軍糧調配情況等,而把不確定因素放到演講最後,如士氣,求戰欲望等。羅馬統帥都明白:只有後勤這一確定因素得到保障,才能充分調動士氣這一不確定因素。
作戰動員完畢以後,羅馬人也不立即發動進攻,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敵人的領土上修建要塞。不分軍團兵還是輔助兵,所有人都在參與這項工程。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要由軍團兵中掌握熟練土木工程技術的老兵們負責。
通常羅馬人不太喜歡破釜沉舟,長驅直入的冒險,他們更喜歡步步為營,有備無患。
羅馬人在入侵後不久便與達契亞軍隊展開了第一場大戰,史稱「塔帕伊戰役」。
這次戰役極其激烈殘酷,記功柱上的戰鬥畫面連著有好幾個。 畫面中,羅馬軍團士兵身穿鎖子甲,輔助部隊穿皮製胸甲。畫面中央半裸衝殺的是日耳曼士兵。一名士兵甚至叼著敵人的首級。羅馬騎兵也闖入敵陣之中,衝散踐踏了達契亞士兵。
塔帕伊戰役歷史場景圖塔帕伊之戰以羅馬方面的勝利而告結束。羅馬士兵爭相拿著砍下來的敵軍頭顱向皇帝邀功。但是達契亞人只是稍挫兵鋒,戰鬥並沒有馬上結束。
此後羅馬軍隊採取襲擊戰略,一路掃蕩達契亞人的領土,他們屠殺成年男子,將老弱婦孺當作奴隸裹挾到多瑙河南岸。圖拉真旨在通過這種方式打擊達契亞人的士氣,破壞他們的經濟和後勤供應,達到迫降的目的。
戰事持續到公元101年冬季,達契亞的氣候不再適宜繼續作戰。圖拉真留下一半軍隊,自己隨同另一半軍隊回到南岸基地過冬。
擊退了達契亞人的一次反擊之後,到了公元102年春季,圖拉真再次渡過多瑙河親徵達契亞,這次德凱巴魯斯頂不住了,羅馬人持續壓迫式的作戰讓達契亞人喪失了眾多的堡壘和城鎮。在平原的戰鬥中,兵種單一的達契亞軍隊也不是多兵種合成的羅馬軍團的對手,連吃敗仗。大批達契亞貴族被殺被俘,甚至連國王的妹妹也落入羅馬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德凱巴魯斯終於不得不向圖拉真投降,不過他似乎沒有親自出面,而是派了一批貴族,到羅馬人的軍營前放下盾牌和劍,跪地求和。記功柱刻畫了這個場面:
達契亞貴族投降圖拉真並不認為一次和談可以徹底解決達契亞問題,但是他也並不想被人指責為勞師糜餉,所以他把達契亞代表送往羅馬,讓他們和元老院去談。和談結果是德凱巴魯斯獲得「羅馬友好同盟者」的名號。達契亞成為羅馬的「同盟國」。雙方互遣戰俘。達契亞不得攻擊多瑙河北岸與羅馬友好的部族。
為了紀念這次遠徵的勝利,元老院為圖拉真舉辦了盛大的凱旋式,這位49歲的統帥獲得了「德基烏斯」的稱號,意為「達契亞的徵服者」。
徵服之路:第二次達契亞戰爭如果說第一次達契亞戰爭中,羅馬人在基地建設、倉儲和輜重運輸方面展現了強大能力的話,那麼在第二次戰爭中,他們又展示了卓越的道路和橋梁修築技術,為徹底徵服達契亞奠定了基礎。
公元105年春,達契亞單方面撕毀和平條約,又挑起了戰端。德凱巴魯斯向羅馬在達契亞境內正在鋪設道路的第七克勞狄烏斯軍團以及多瑙河下遊的羅馬領地同時發起了進攻。他顯然清楚羅馬人修路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道路一旦完工,羅馬軍團可瞬息直達自己的首都。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麼羅馬人修路的本事究竟有多厲害?
「條條大路通羅馬」。從公元前312年修築第一條幹道阿皮亞大道開始,到了圖拉真時代的五百年間,已有超過29條大型軍事公路以羅馬為中心以輻射式向外擴散,連接帝國113個省份的372條大道,總長超過40萬公裡,其中8萬5百公裡為鋪石道路。
羅馬道路由弧形的石頭組成,這些石頭形式和高於路面的行人道可以方便排水,而道路兩旁除有行人道外,還有馬道和排水溝渠。羅馬道路的建設有賴於精確的測量工序,包括透過切割山坡,用橋連接河流和溝壑,溼滑的地面部分用木樁作地基支撐。
羅馬人在道路設計和修建過程中極其重視輜重運輸安全問題。為防止伏擊,道路儘量筆直、高於地表且兩側10米之內不能有樹叢。帝國時期,軍隊負責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與沿線社會秩序。在與達契亞接壤的多瑙河邊境道路上,每隔12公裡就有一個防禦堡壘,負責維護道路安全、搜集軍事情報與監控周邊局勢。
德凱巴魯斯的襲擊非常成功,達契亞人俘虜了軍團長朗基努斯和十名羅馬士兵。達契亞國王準備用這張「王牌」,向圖拉真要求有利於自己的和談條件:第一,羅馬承認多瑙河北岸直到黑海的全為達契亞領土;第二,羅馬向達契亞賠償戰費。只要羅馬接受這兩個條件,他就釋放俘虜。而朗基努斯軍團長卻因為不屈威脅服毒自殺了。
為了懲罰背信棄義的達契亞國王,圖拉真決定發動第二次戰爭。這一次,他要徹底摧毀達契亞。
為了方便調動部隊,圖拉真於公元103年委託希臘建築師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羅斯負責修建橫跨多瑙河的長橋。在阿波羅多洛斯的指揮下,大橋建成僅用一年多。採伐石材和木材等工作由輔助部隊負責,需要建造技術的主體施工部分由軍團兵負責。
大橋落成後的規模令人驚嘆:全長1135米,高27米,寬12米,橋體由20個石質橋墩支撐,橋墩間隔33米,可通行一艘三列槳戰船。
圖拉真大橋施工場景想像圖羅馬軍團在凝結著他們強大軍事後勤能力的圖拉真大橋上昂首闊步的同時,達契亞王國的末日也臨近了。
德凱巴魯斯不敢與羅馬人正面對決,轉而通過遊擊戰的形式遲滯羅馬軍團的進攻。為對付以後勤為目標的襲擊,羅馬人採用在敵方境內修築要塞控制交通樞紐,限制襲擊者的機動,並在襲擊者撤退時進行追擊的方法,「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了達契亞遊擊部隊活動空間,使其不能構成太大威脅。
公元106年夏天,圖拉真以10萬大軍包圍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羅馬軍團用弩炮或者拋石器摧毀城牆,士兵結成龜甲陣接近城牆,從缺口的位置攻入城內。薩米澤傑圖薩陷落,國王的親信布奇利斯向羅馬人投誠,打開國庫,獻出總計165,000公斤純黃金和331,000公斤白銀。
德凱巴魯斯和他的追隨者在圍困期間向東逃離,但羅馬騎兵緊追不捨,為避免捕獲受辱,德凱巴魯斯割喉自殺。
達契亞王國滅亡了,它被併入羅馬帝國的行省 ,該地豐富的金銀礦藏每年為帝國貢獻七億銀幣的巨額財富。公元113年,圖拉真在羅馬大競技場附近設立「圖拉真記功柱」,以紀念他自己在達契亞的輝煌勝利。
平心而論,達契亞人的勇猛頑強並不遜色於羅馬人。然而,他們所仰賴的膂力和血氣,終究不能與羅馬軍團——這個有著高度組織性、出色技術能力和強大後勤保障支撐的戰爭機器相匹敵。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