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打仗時如何保障後勤補給?

2020-12-15 澎湃新聞

大約1900年前的一天,騷動和忙碌打破了多瑙河畔的平靜。河邊連綿的營地中,一支大軍整飭集合完畢,隆隆開拔。士兵們齊整地跨過大船連接成的浮橋,波濤中映射著甲冑的冷光。隊伍中那一桿杆銀色的鷹旗,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奪目……

這是羅馬軍團出徵達契亞的壯觀場面,這場戰爭被圖拉真記功柱忠實地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有句話說得好:「羅馬軍團因後勤保障而取勝」,圖拉真記功柱正好能讓我們一窺帝國軍事後勤的奧秘。

達契亞戰爭的背景

羅馬疆域圖,達契亞在帝國東北部邊界之外

達契亞地區位於多瑙河以北、喀爾巴阡山一帶,以盛產黃金聞名。

公元87年,德凱巴魯斯成為達契亞人新的領袖。他野心很大,企圖在多瑙河北岸建起統一的王國。為了宣示這一野心,他甚至侵入了羅馬的領地——多瑙河南岸。倉促迎戰的羅馬軍團被打得潰不成軍。前線總指揮官麥西亞行省總督薩比努斯在戰鬥中陣亡。

達契亞軍隊主要由達契亞貴族武士(左),達契亞部落戰士(中)和達契亞北方邊民(右)組成

前線戰敗的消息震動了羅馬。皇帝圖密善在87—88年發動達契亞戰爭,雙方互有勝負。羅馬人雖能取得主動,但由於內亂和其他邊境地區的襲擾,不得不與達契亞人約和。這引起了羅馬人的強烈不滿。公元96年,與元老院長期不和的圖密善皇帝被人暗殺。羅馬期待著一位偉大統帥能夠報仇雪恨。公元98年,這位偉大統帥終於出現了。

鷹旗勁旅:羅馬軍團的編制

圖拉真於公元98年接替涅爾瓦繼任羅馬皇帝。作為一名出色的統帥,他認為,羅馬優秀的指揮官總會在戰鬥中毫不猶豫地投入比敵方更多的兵力,速戰速決,這樣既能減少軍費支出、降低糧草壓力,還可有效消除交戰區人民的不滿情緒。

圖拉真皇帝,第一個行省出身的羅馬皇帝,羅馬帝國疆域在他治下達到頂峰

圖拉真計劃在將來的達契亞戰爭中,投入三倍於上次戰爭的兵力。在多瑙河防線7個軍團的基礎上,他還抽調萊茵河防線的2個軍團以及新編的2個軍團參與作戰,使參戰的羅馬軍團達到8萬。

羅馬軍團的結構在共和時期馬略改革以後確定了下來,直到羅馬帝國中期沒有明顯變化。

1.兵源和招募:

羅馬軍團的士兵必須擁有羅馬公民權。士兵的來源有三種:募兵、徵兵和替代兵役(被徵召者可以交錢代役)。士兵服役16年,隨後作為老兵再延期服役4年。士兵退役時能拿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或一小塊土地。

2.軍團編制:

羅馬軍團主力一般包含10個大隊的兵力,其最基層是8個士兵組成的小隊。

10個小隊構成一個著名的羅馬百人隊,由百夫長指揮;2個百人隊為一個中隊,由一位資深的百夫長統領;三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相當於六個百人隊,共480名士兵。以上是羅馬軍團第二至第十大隊的編制。

軍團的第一大隊與眾不同,由5個「雙倍」的百人隊組成,每隊160人,共800名士兵,全是軍團精銳。

3.技術隊: 600人,負責操作輕重石弩等投射武器。

這樣就組成了一個大約6000人的軍團,以步兵為主,包括少量騎兵、軍官和文職人員。

一個羅馬軍團的軍陣

羅馬軍隊在戰鬥中還要投入輔助軍團及具備特殊技能的部隊,由行省居民組成,在退役時可獲得羅馬公民權。日耳曼士兵、敘利亞弓箭手、茅利塔尼亞騎兵都是輔助軍團的特色兵種。它就是羅馬帝國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

圖拉真時代的羅馬軍團士兵和輔助軍團士兵(最右側),二者在裝備上有明顯差異

從左往右依次是羅馬軍團士兵、百夫長和輔助軍團敘利亞弓箭手(圖拉真時代)

圖拉真發動的達契亞戰爭,集結了羅馬帝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兵力:8萬人的軍團,7萬輔助部隊,總計15萬大軍,即將跨過多瑙河,指向他們必須徵服的目標。

足食足兵:羅馬補給體系

要維持15萬大軍的日常補給,並把部隊從容送過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河,還要隨時保障交通線的安全與暢通。羅馬人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呢?

先來計算一下羅馬軍團的日常補給量。

1.口糧:羅馬軍團步兵每人每月的糧食配給約合小麥26.5公斤,騎兵每人每月則為75公斤,輔助軍團步兵配給量與軍團兵差不多,輔助軍團騎兵的配給量略低,約為53公斤。每月配給量8-15天分發一次。在行軍期間,每名步兵攜帶7-13公斤小麥,騎兵攜帶19-36公斤小麥。

2.草料:騎兵馬匹的草料主要是大麥。每月分發給軍團騎兵和輔助軍團騎兵的大麥分別為226公斤和161公斤。和口糧一同分發。每名軍團騎兵攜帶46-113公斤大麥,每名輔助騎兵則攜帶40-80公斤。

3.單兵裝備:每名軍團步兵至少要裝備鎖子甲、頭盔、脛甲、標槍、盾牌、短劍和匕首,加上工具、衣物、飲食器皿等雜物,總重量超過30公斤。軍團騎兵則至少裝備一套盔甲、一面盾牌和一根重矛,總重量略輕於步兵。

羅馬軍團步兵的標準裝備一覽

4.重型器械:從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的時代開始,重型武器已經成為軍團制式裝備。每個步兵大隊裝備1部弩炮,每個百人隊裝備1部蠍弩,合計每個軍團擁有10部弩炮和30部蠍弩。1部蠍弩重12公斤,發射的標槍每枚重約0.5公斤;弩炮則是需要就地取材製作的大型遠程武器,大小不等,金屬構件必須預先製作並攜帶好,彈丸為石質,每枚重約6.5公斤。

達契亞戰爭中羅馬軍團使用的標準遠射武器,左為弩炮,右為蠍弩

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1個羅馬軍團的基礎物資供應量:糧草159,000公斤,步兵裝備162,000公斤。輔助軍團的供應量略低於軍團,大致相當。

圖拉真集結在多瑙河畔的15萬大軍,相當於25個軍團,至少需要隨軍攜帶3975噸糧草和4050噸單兵裝備,還不包括額外的車船、彈藥、葡萄酒和肉畜副食等雜項所需補給。

要供應如此之多的軍資器械和兵馬糧草,沒有完善的後勤保障是不可能辦到的。羅馬人深諳其道。圖拉真在公元98年冬天開始著手多瑙河前沿基地的建設,直到公元101年3月正式入侵前夕,多瑙河一線已經修建成了規模巨大的要塞化後勤基地。

圖拉真記功柱的第一幅雕刻展現了多瑙河要塞體系。要塞建築為磚石結構,顯系長期使用而建。外圍有一圈木柵。畫面左側的觀察哨所有火把伸出,是為羅馬人的烽燧體系。哨兵們在四周警戒。這都是羅馬人軍團兵營的標準配備。上畫右側是軍糧倉庫。

大部分軍團兵營佔地20-25公頃,駐紮一個軍團。在地點的選擇上考慮交通方便和水源充足。英國南威爾斯羅馬第二軍團軍營包括了司令部、金庫、軍官住宅、以及大浴場、醫院和能容納六千人的劇場。

羅馬人的大部分倉儲中心都設置在靠海臨河的地方,目的是方便運輸調配。水運要比陸運高效得多:一艘大型羅馬海船可一次運送大約70-600噸物資(內河運輸取決於河流情況,運量比海運少),而一頭騾子只能運送100公斤,騾子拉的兩輪車運載300公斤,一輛牛車運載600公斤。

軍事物資以倉庫為節點通過陸上運輸送到各個軍團。依靠分段設立倉儲中心的方法,羅馬人將長途運輸變成了短途運輸,避免了後勤物資的損耗和延誤,使大軍團的補給成為可能。

羅馬貨船在碼頭裝載貨物。在吃水淺,水流量不大的河流中,可通過拉縴或者小船轉運的方式持續補給

穩操勝券:羅馬的戰略與後勤

圖拉真在第一次達契亞戰爭中兵分兩路,通過架設浮橋的方式跨越多瑙河。

記功柱的一個畫面展示了渡河的情景:羅馬軍團兵開始橫渡由船隻連成的浮橋。羅馬式浮橋為了減小水流衝力,船頭必須對著上遊,每艘船之間必須有間隙防止碰撞,還要用粗木連接固定。最後才是鋪設木板。橋面還有木柵防止人馬物資意外墜河。

羅馬軍團渡河場景復原圖

渡河後,圖拉真皇帝全副戎裝向士兵演講。他在演講中首先列舉確定的因素,包括士兵人數、軍糧調配情況等,而把不確定因素放到演講最後,如士氣,求戰欲望等。羅馬統帥都明白:只有後勤這一確定因素得到保障,才能充分調動士氣這一不確定因素。

作戰動員完畢以後,羅馬人也不立即發動進攻,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敵人的領土上修建要塞。不分軍團兵還是輔助兵,所有人都在參與這項工程。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要由軍團兵中掌握熟練土木工程技術的老兵們負責。

通常羅馬人不太喜歡破釜沉舟,長驅直入的冒險,他們更喜歡步步為營,有備無患。

羅馬人在入侵後不久便與達契亞軍隊展開了第一場大戰,史稱「塔帕伊戰役」。

這次戰役極其激烈殘酷,記功柱上的戰鬥畫面連著有好幾個。 畫面中,羅馬軍團士兵身穿鎖子甲,輔助部隊穿皮製胸甲。畫面中央半裸衝殺的是日耳曼士兵。一名士兵甚至叼著敵人的首級。羅馬騎兵也闖入敵陣之中,衝散踐踏了達契亞士兵。

塔帕伊戰役歷史場景圖

塔帕伊之戰以羅馬方面的勝利而告結束。羅馬士兵爭相拿著砍下來的敵軍頭顱向皇帝邀功。但是達契亞人只是稍挫兵鋒,戰鬥並沒有馬上結束。

此後羅馬軍隊採取襲擊戰略,一路掃蕩達契亞人的領土,他們屠殺成年男子,將老弱婦孺當作奴隸裹挾到多瑙河南岸。圖拉真旨在通過這種方式打擊達契亞人的士氣,破壞他們的經濟和後勤供應,達到迫降的目的。

戰事持續到公元101年冬季,達契亞的氣候不再適宜繼續作戰。圖拉真留下一半軍隊,自己隨同另一半軍隊回到南岸基地過冬。

擊退了達契亞人的一次反擊之後,到了公元102年春季,圖拉真再次渡過多瑙河親徵達契亞,這次德凱巴魯斯頂不住了,羅馬人持續壓迫式的作戰讓達契亞人喪失了眾多的堡壘和城鎮。在平原的戰鬥中,兵種單一的達契亞軍隊也不是多兵種合成的羅馬軍團的對手,連吃敗仗。大批達契亞貴族被殺被俘,甚至連國王的妹妹也落入羅馬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德凱巴魯斯終於不得不向圖拉真投降,不過他似乎沒有親自出面,而是派了一批貴族,到羅馬人的軍營前放下盾牌和劍,跪地求和。記功柱刻畫了這個場面:

達契亞貴族投降

圖拉真並不認為一次和談可以徹底解決達契亞問題,但是他也並不想被人指責為勞師糜餉,所以他把達契亞代表送往羅馬,讓他們和元老院去談。和談結果是德凱巴魯斯獲得「羅馬友好同盟者」的名號。達契亞成為羅馬的「同盟國」。雙方互遣戰俘。達契亞不得攻擊多瑙河北岸與羅馬友好的部族。

為了紀念這次遠徵的勝利,元老院為圖拉真舉辦了盛大的凱旋式,這位49歲的統帥獲得了「德基烏斯」的稱號,意為「達契亞的徵服者」。

徵服之路:第二次達契亞戰爭

如果說第一次達契亞戰爭中,羅馬人在基地建設、倉儲和輜重運輸方面展現了強大能力的話,那麼在第二次戰爭中,他們又展示了卓越的道路和橋梁修築技術,為徹底徵服達契亞奠定了基礎。

公元105年春,達契亞單方面撕毀和平條約,又挑起了戰端。德凱巴魯斯向羅馬在達契亞境內正在鋪設道路的第七克勞狄烏斯軍團以及多瑙河下遊的羅馬領地同時發起了進攻。他顯然清楚羅馬人修路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道路一旦完工,羅馬軍團可瞬息直達自己的首都。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麼羅馬人修路的本事究竟有多厲害?

「條條大路通羅馬」。從公元前312年修築第一條幹道阿皮亞大道開始,到了圖拉真時代的五百年間,已有超過29條大型軍事公路以羅馬為中心以輻射式向外擴散,連接帝國113個省份的372條大道,總長超過40萬公裡,其中8萬5百公裡為鋪石道路。

羅馬道路由弧形的石頭組成,這些石頭形式和高於路面的行人道可以方便排水,而道路兩旁除有行人道外,還有馬道和排水溝渠。羅馬道路的建設有賴於精確的測量工序,包括透過切割山坡,用橋連接河流和溝壑,溼滑的地面部分用木樁作地基支撐。

羅馬人在道路設計和修建過程中極其重視輜重運輸安全問題。為防止伏擊,道路儘量筆直、高於地表且兩側10米之內不能有樹叢。帝國時期,軍隊負責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與沿線社會秩序。在與達契亞接壤的多瑙河邊境道路上,每隔12公裡就有一個防禦堡壘,負責維護道路安全、搜集軍事情報與監控周邊局勢。

德凱巴魯斯的襲擊非常成功,達契亞人俘虜了軍團長朗基努斯和十名羅馬士兵。達契亞國王準備用這張「王牌」,向圖拉真要求有利於自己的和談條件:第一,羅馬承認多瑙河北岸直到黑海的全為達契亞領土;第二,羅馬向達契亞賠償戰費。只要羅馬接受這兩個條件,他就釋放俘虜。而朗基努斯軍團長卻因為不屈威脅服毒自殺了。

為了懲罰背信棄義的達契亞國王,圖拉真決定發動第二次戰爭。這一次,他要徹底摧毀達契亞。

為了方便調動部隊,圖拉真於公元103年委託希臘建築師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羅斯負責修建橫跨多瑙河的長橋。在阿波羅多洛斯的指揮下,大橋建成僅用一年多。採伐石材和木材等工作由輔助部隊負責,需要建造技術的主體施工部分由軍團兵負責。

大橋落成後的規模令人驚嘆:全長1135米,高27米,寬12米,橋體由20個石質橋墩支撐,橋墩間隔33米,可通行一艘三列槳戰船。

圖拉真大橋施工場景想像圖

羅馬軍團在凝結著他們強大軍事後勤能力的圖拉真大橋上昂首闊步的同時,達契亞王國的末日也臨近了。

德凱巴魯斯不敢與羅馬人正面對決,轉而通過遊擊戰的形式遲滯羅馬軍團的進攻。為對付以後勤為目標的襲擊,羅馬人採用在敵方境內修築要塞控制交通樞紐,限制襲擊者的機動,並在襲擊者撤退時進行追擊的方法,「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了達契亞遊擊部隊活動空間,使其不能構成太大威脅。

公元106年夏天,圖拉真以10萬大軍包圍達契亞首都薩米澤傑圖薩。羅馬軍團用弩炮或者拋石器摧毀城牆,士兵結成龜甲陣接近城牆,從缺口的位置攻入城內。薩米澤傑圖薩陷落,國王的親信布奇利斯向羅馬人投誠,打開國庫,獻出總計165,000公斤純黃金和331,000公斤白銀。

德凱巴魯斯和他的追隨者在圍困期間向東逃離,但羅馬騎兵緊追不捨,為避免捕獲受辱,德凱巴魯斯割喉自殺。

達契亞王國滅亡了,它被併入羅馬帝國的行省 ,該地豐富的金銀礦藏每年為帝國貢獻七億銀幣的巨額財富。公元113年,圖拉真在羅馬大競技場附近設立「圖拉真記功柱」,以紀念他自己在達契亞的輝煌勝利。

平心而論,達契亞人的勇猛頑強並不遜色於羅馬人。然而,他們所仰賴的膂力和血氣,終究不能與羅馬軍團——這個有著高度組織性、出色技術能力和強大後勤保障支撐的戰爭機器相匹敵。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後勤保障與中世紀戰爭:因地制宜的補給謀略,才能抓住勝利的機遇
    19世紀初期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在著作《戰爭論》曾經說過一段名言:「一場戰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戰略眼光是一個方面,戰場戰術是另一個方面,而剩下的則是後勤保障。」由於中世紀歐洲封建割據勢力林立,城堡與城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紛爭不休,因此後勤保障往往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方面,只有因地制宜地採取正確的補給策略,軍隊將領才能抓住那些轉瞬即逝的勝利機遇。
  • 強大的後勤:可樂、香菸、巧克力,美國大兵是來打仗還是度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全世界自古以來的道理,打仗,首先必須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後勤保障包括武器彈藥、服裝、糧草等,這些是打仗必備的。二戰期間,要是問誰的後勤補給最好,那肯定是美軍了,美軍不光自己管夠,還順帶著給了盟友一部分。
  • 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是如影隨形的——這麼規模龐大的遠徵,在古代的條件下究竟是如何解決後勤的呢?其實這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但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一個問題——亞歷山大到底是如何解決後勤問題的。 首先一點,亞歷山大的遠徵可非同一般,他是從希臘出發,跨越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了安納託利亞,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主要領土,然後掃蕩強敵再向東進發攻擊波斯。
  • 俄羅斯將在蘇丹建立海軍後勤保障中心 銳評:開闢航路補給中間站...
    據報導,根據俄羅斯與蘇丹籤署的協議,俄羅斯將在蘇丹建立一個海軍後勤保障中心。這個海軍後勤保障中心,最多可容納俄海軍和文職人員300人,最多可容納4艘俄羅斯艦船。那麼,俄羅斯為什麼謀求在蘇丹建立海軍後勤保障中心?俄羅斯下一步在紅海方向的軍力部署是否還會有新動作?
  • 職業自行車手吃啥補給?環廣西後勤服務媲美環法
    補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賽場補給和賽後補給。比賽補給賽場之上的補給主要是各支車隊的後勤工作人員來完成,具體種類包括能量膠和能量飲料等等。公路車多日賽每天動輒上百公裡,比賽強度極高,車手們隨時都在消耗水分電解質以及各種能量,必須定時進行補充,對於車手來說,吃東西跟喝水並非是一種享受,他們吃東西的時候多半不餓,喝水的時候也多半不渴,因為在感覺到飢餓跟口渴時說明身體已經極度缺乏補給,這時候再補充就已經來不及了,聰明的車手都懂的如何在不同強度的比賽過程當中補水和進食。那麼,車手時如何在比賽的過程當中獲得補給?
  • 打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打保障:「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為粉碎美軍的「絞殺戰」,解決戰場運輸問題,我軍採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構築起「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有力支撐了整個戰場運轉,成為我軍後勤建設一切為了打仗的生動寫照。為什麼說後勤建設越來越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 為何羅馬帝國的國王會帶兵打仗,我國朝代後期的皇帝卻並非如此
    為何西方的羅馬帝國在後期,國王可以帶兵打仗,但是我國朝代後期的帝王卻都不上陣殺敵呢?雖說羅馬帝國與我國的皇帝都是帝王,但是同帝不同命。自皇帝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產生了皇權鬥爭。羅馬帝國初建之際,皇權穩固,雖說元老院等勢力試圖篡權,可是羅馬帝國的國王更甚一籌。尼祿之死,代表著羅馬帝國皇權旁落,羅馬軍團們永遠效忠的尤裡烏斯家族絕後之後,導致他們的國王少了一大臂膀。原本傳承的世襲制度,因他們的一夫一妻制導致非常容易絕嗣。
  • 我軍能在高原烤麵包,印軍靠人力運輸補給,後勤能力立判高下
    在戰士們用餐時還特為地介紹了現場烤制的新鮮麵包,這對於調整戰士們的飲食結構和增加食品種類都大有益處。先進的高原食品加工車的內部,均為食品級不鏽鋼製成的專業加工設備。可快速的製作各種麵包、饅頭、包子等主食,該野戰炊事車可能是營級裝備,具備機動靈活,生火做飯迅速,質量衛生有保障這些特點。可以伴隨部隊行軍,部隊到哪它就緊隨可以隨時隨地提供熱的飯菜。
  • 二戰德軍如何保證戰鬥力?後勤是關鍵,看看德軍後勤流程是如何的
    二戰中各國更是注重這一點,其中嚴謹的德國人更是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流程,來保障自己的部隊,在戰鬥中不缺乏物資。那麼今天我們就看一看,二戰中的德軍,是如何保障自己的後勤的。一.後勤運輸流程德軍的後勤運輸流程,如果以筆者的觀點來看。
  • 英國是被羅馬帝國打出來的
    歐洲歷史是建立在希臘文明和羅馬帝國這兩大基礎之上的,隨後的幾乎所有的歐洲帝國,都逃不了這個窠臼。希臘文明不能說是人類的文明之源,但它完全是歐洲的文明之源。直到今天,希臘仍然是歐洲人心裡的聖地;至於羅馬,「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俗語,就是羅馬帝國地位的體現。
  • 大雪封山後勤補給中斷,列城醫院人滿為患,印軍或將開始撐不住了
    大雪封山後勤補給中斷 天氣寒冷的地區必然會經常出現大雪,這就給軍隊的物資補給帶來了一個巨大難題。大雪封路,卡車無法前行;能見度低,飛機更是無法進行補給作業。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稱,拉達克地區從14日開始大雪封山,印度氣象部門已經預測此後兩天該地區將會有惡劣天氣來襲。當溫度下降到零下四五十度時,戰士的能源消耗可是成倍的增加,如果沒有充足的供給,不要提打仗,巡邏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 羅馬帝國連這點都做不到,憑什麼和我大漢朝比?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還有就是漢朝對大規模軍隊遠程補給方面,遠勝羅馬。漢朝曾幾次深入漠北,遠程作戰經驗豐富,組織過數十萬人和大量牲畜的大規模後勤補給人員,而羅馬軍團在遠徵的時候只能對不超過3萬軍隊進行持續補給。
  • 二戰日本陸軍的後勤怎麼樣?飯菜一般就算了,吃不飽卻是個常態
    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一、日本陸軍的後勤要說日本陸軍的後勤工作,那可是一個在軍隊裡相當年輕的存在了。此時日軍內部忽視後勤的情況更嚴重了,後勤學是日本陸軍大學裡最不受待見的學科,等於沒有這個學科。軍隊裡後勤部門也是沒人要的地方,誰要是讓上級不待見,那多半就被踢到後勤部門去了。而這些不受待見的人多半也是不太懂後勤的,到了打仗的時候也是兩眼一摸瞎,根本就不想好好搞後勤。基本上就是打仗將軍只管蠻勇豬突,參謀們制訂計劃也是不講後勤,那日本陸軍的士兵們呢?那就倒大黴了。
  • 此上將不會打仗,被調到後勤部隊,後來名聲大噪
    這位將軍不會打仗,被調到後勤部隊去了,後來這位主席急著和他一起吃飯,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人,都要吃,吃是第一件大事。有一位革命先烈,他曾經管過毛澤東和朱德這些中國共產黨高層的飯菜。叫楊至成,當了兵,楊至成出生在貴州的一個貧困家庭裡,雙親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
  • 印防長:邊境無戰果,主要是後勤保障不給力
    如今前線印軍面臨的不是冬季物資補給不足的問題,而是下個月的士兵們的月餉還有沒有著落。 正所謂打仗就是花錢,拼軍力也是拼財力,辛格這番發言,也是變相證實了莫迪政府此前在海外武器的軍購上,確實存在過於鋪張浪費的問題。如果不及時作出調整,將會有影響前線印軍正常作戰的風險。而邊境地區自10月起入冬期的來臨,也大幅增加了軍隊在邊境駐防上的軍費成本。
  • 衣食住行學問多,後勤保障真能決定冠軍歸屬?
    每當國足出徵世預賽等大型賽事時,都會有媒體發出一系列關於後勤保障的現場報導,比如入住的酒店多麼豪華、準備的餐點多麼豐盛等等。這樣的報導最初或許是為了介紹國足的細節動態,但發布之後往往會得到另一種結果:輸球了有人噴這有什麼卵用,就算贏球還會被人吐槽鋪張浪費。業內對於後勤保障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2015年,廣州恆大拿到了中超和亞冠的雙冠王。
  • 陸軍探索無人機運輸投送保障新模式:物資補給有了空中「快遞員」
    作者提供「前方遭『敵』火力阻斷,補給運輸分隊車輛、人員無法前行。」「無人機投送分隊迅速行動,向目標地域投送補給物資!」入冬前夕,在陸軍後勤部、西藏軍區保障部指導下,一場旨在探索空地立體投送補給新模式的戰時物資立體前送演練,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腹地展開。
  • 二戰時,這位日軍大將「不務正業」,不打仗,天天研究如何種好旱稻...
    自從他與手底下的兩個師團來到東印度,他就知道遲早有這麼一天,因為日軍的戰線拉得太長了,如果按照這樣的局勢持續下去,用不了多久,他手底下的幾萬人,將會因為被孤立,沒有補給,而餓死。」
  • 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20℃,後勤分隊戰風雪
    近日,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組織所屬後勤分隊,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條件下開展實兵綜合保障演練。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20℃,後勤分隊戰風雪——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嚴寒條件下實兵綜合保障演練目擊■張東丹 解放軍報記者 宋子洵
  • 中印邊境20萬大軍需補給,印軟肋暴露:後勤乏力
    然而當局卻不這麼想,為了所謂的大國顏面,莫迪政府硬是在達拉克不足百裡的戰線上「塞入了」近20萬的部隊,這導致後勤與前線的矛盾更為地突出,直至影響到了一線士兵的戰力。 印媒推算,按照目前的推進速度,要滿足一線士兵的生存需要,印度後勤部門至少需要半年的準備時間。也就是說,只有當前一批物資抵達,待運輸車輛後撤至補給口,印軍才算完成了一個周期的運輸任務。無疑,印度的戰線拉得過長,後勤運力不足的短板悉數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