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發展海軍,日本不甘落後,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
「伊勢」「日向」是舊日本海軍為最早一級」無畏艦「扶桑級第三、四號艦準備的艦名。伊勢,取自日本中部的伊勢國,那裡存有供奉著天皇傳說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日向則取自位於九州東南岸的日向國這裡是天照大神首次降臨日本的地方。
以兩地命名此艦可見日本的期待之高。按照設計,該級艦將裝備當時世界最強的雙聯356毫米口徑主炮6座,排水量高達2.93萬噸。
由於日本當時的造船工業並不能完成如此複雜的戰艦,加上日德蘭海戰的影響,日本決定對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良。於是,1917年12月和1918年4月完工的二艦,形成了新的一級戰列艦——伊勢級。
1942年,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損失4艘航母,伊勢號和日向號無戰績撤退,為了彌補航母數量的不足,日本海軍想方設法改造現有戰艦,伊勢級便成了首選。
即擁有航母的航空力量,又有戰列艦的巨炮堅甲,這是所有海軍人士夢想的事情,而此時,伊勢級就成了日本海軍的夢想之舟,這一想法終於實現。
為了保留戰列艦的屬性,僅拆除了後甲板的五六號主炮,上方鋪設飛行甲板,總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部分飛行甲板向兩側伸出。下方布置為機庫,長40米,前部寬11米,高6米。
改裝後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搭載22架彗星艦載機,平時11架放置於甲板,2架在彈射器上,機庫內9架,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彈射一架飛機。
原5號炮塔的彈藥庫,用來存放全部飛機3次出擊所需的500公斤炸彈44枚,250公斤的22枚。原6號炮塔的彈藥庫則用來儲存3次出擊所需的76噸輕油。
除此之外還增強了防空能力,127毫米高炮增加至8座16門,25毫米高射炮也更改為3聯裝,數量增至19座57門。
1942年12月至次年9月,伊勢號完成改裝,1943年5月至11月,日向號完成改裝。至此,伊勢級成為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航空戰列艦「,成了所有海軍認識的夢想之舟!那效果麼樣呢?
試航在萬眾矚目之下開始了,被拆除了兩座主炮外加所有副炮後,伊勢級的炮戰能力僅為原先的三分之一,主炮射擊產生的震動和氣浪使飛機完全無法起飛,對於各種精密的航空器材也是一種災難。
另一方面,短小的跑道僅能提供放飛任務,完成任務的飛機只能就近降落至航母上或者路基機長,這一點讓這個怪物只能活動在有較多陸上基地的南洋群島一帶活動,徹底淪為」局地航母「。
1944年6月,馬裡亞納大海戰,日軍航空力量遭遇毀滅性打擊,伊勢級陷入無機可用的囧境。後來為了組織盟軍進攻菲律賓。伊勢號和日向號被編為第四航空戰隊,與4艘正規航母充當第一梯隊骨幹。
此戰,伊勢級重新成為戰列艦,在飛行甲板上布置了208門25毫米機炮,6座新式28聯120毫米防空火箭炮,在長達5570公裡的作戰航程中,共遭遇美軍600架次襲擊,兩艦共擊落美軍戰機13架,防空能力僅夠自保,艦隊內其餘4艘航母全部被擊沉。
在隨後的日子裡,伊勢級被充當運輸艦活躍在太平洋上,最終停泊在吳港內,所有燃油被調用,成為兩座防空炮臺,在後來的空襲中被炸沉。日本投降後,二艦被打撈出水,並於1947年7月4日被完全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