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底,又到了解放軍老裝備集中上鏡頭的時候。那些「老前輩」的裝備再現雄風,老當益壯,再現當年守衛國土一線的英姿。包括空軍的殲-7戰鬥機,陸軍的59式主戰坦克,有些部隊甚至發布了老式81-1步槍射擊的照片。運輸航空兵也不例外,這是我軍西部戰區空軍,運輸搜救航空兵某團的短距起降運輸機——大名鼎鼎的運-5運輸機。
這款運輸機號稱空中拖拉機,由於採用雙翼結構,具有極強的短距起降能力,是飛行穩定性最好,安全性最好的國產輕型運輸機之一。運-5的標準起飛距離只有170米,在極限條件下的起飛距離只有105米,是目前國內唯一無需彈射器就能在航母起飛的固定翼運輸機。
我國海軍的航母遼寧艦有個三個起飛點,分別位於飛行甲板的前部和後部,前部的1、2號位置為短距起飛點,起飛線長105米。後面的3號位置為遠距起飛點,起飛線長度為195米,這是重載起飛點,可以在攜帶反艦飛彈的重載狀況下滑躍起飛。以運-5的短距起飛性能,完全可以在遼寧艦甲板前部的短距起飛點直接起飛。由此可見運-5的短距起飛性能有多好。
在高速噴氣式飛機大行其道的年代,這種低速雙翼輕型運輸機顯得很異類,但在世界乃至中國航空史上佔有特殊地位,這就是我們在中國常見的運-5運輸機。運-5運輸機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儘管運-5服役已有6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
運-5為中國仿製蘇聯的安-2型運輸機,曾被大量裝備解放軍空軍,用於短途運輸和跳傘訓練。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改性型的運-5B,使用波蘭先進發動機,加裝了翼尖帆片,性能得到很大提升。運-5B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售價只有30萬元人民幣,還不如一臺進口的日本小汽車,簡直便宜到家了。至今還在小批量生產,石家莊飛機製造廠每年還要生產十幾架運-5,供國內採購需求。
該機服役幾十年來,基本都是飛到壽命正常退役拆解,很少有事故墜機的事情發生,能夠實現數百萬飛行小時無事故,不過話又說回來,能把如此皮實抗造的運輸機摔地上,也是需要很高手藝的。該機在碰到發動機空中停車事故都不怕,駕駛艙後面有個摺疊的金屬搖把,拽出來,插入搖把插孔,人力猛搖十幾圈,就能空中再次啟動發動機。
據說,最傳奇的一次,是運-5在一次飛行任務中空中停車,駕駛員和副駕駛員輪流搖杆好幾次,愣是沒發動起來,最後是飄回機場安全降落的。
運-5具備超短起降距離的優勢,低速低空飛行性能極好,能作5米高度超低空飛行。能夠簡易跑道甚至是土坡、草地上起降。在緊急的情況下,隨便找個田埂也能降落。
鑑於運-5運輸機具備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所以中國空軍和海軍還保有一部分現役的運-5運輸機。為了挖掘運-5運輸機遂行軍事運輸的潛力,中國還使用運-5B改裝為貨運無人機。
目前中國至少有三個型號的運-5無人機在同步進行。早在在2017,中航天信通航公司的運-5運輸機無人化改造項目在新疆石河子山丹湖機場啟動。
在2020年1月5日,中航工業石飛與北京天域聯合研製的大型商用無人機——「鴻雁」在新疆某機場成功首飛。這標誌著運五B飛機改裝無人機適航審定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改裝為無人機的運-5B的最大起飛重量為5.25噸,最大任務載荷重量1.5噸,飛行高度可達4500米,巡航速度可達16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560公裡。
此外,中國國防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有個運-5無人機的項目,這款無人運輸機在2019年軍隊無人機運輸投送戰略戰役支援保障演練中首次露面。這架無人機是根據解放軍實際和未來發展研發而來,對戰爭後勤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突出特點是改裝了一個大型側面艙口,採用了先進的自動化投送系統,可實施無人自動空投作業。
運-5改裝為無人機以後,配備了先進的飛控系統和指揮系統,在指控中心即可遙控飛機的自主起降,能夠同時控制多架無人機,徹底擺脫了對飛行員的依賴,極大降低了貨運成本和無人機操作難度。特別是在特殊地形下受困人員的臨時補給,對高原地區的哨所、遠離大陸的海島進行物資保障。解決了高海拔、山區、海島等難以抵達地區的起降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