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記者 王緣 朱安龍) 近年來,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國際化傳播不斷推進,其中,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起到了「橋梁」作用。王銀泉在教學之餘,累計翻譯、審校南京大屠殺史實目前已達50萬字。只要有機會與外國人交流,他總會主動說起這段歷史。他說:「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還比較有限,我們學外語的人有責任翻譯、傳播史實,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文字譯文校對、翻譯的任務。為了完成展覽譯文的翻譯,王銀泉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閱了大量史料,尤其是通過網絡查閱了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收藏的南京大屠殺項目的原始檔案,根據原文信息,查找到了原始文獻中的每一個相關文字,確保記述準確,譯文地道。有時為了查詢一個文獻的出處和幾個關鍵詞,王銀泉要耗費幾個小時,找到了對應文字,還要逐個單詞輸入,經常就是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熬夜都是家常便飯。
此後,王銀泉接手了大量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工作,其中既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展品文字翻譯、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的英語語音導覽,還有南京大屠殺主題國外展覽、10集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和中美合拍劇情片《南京之殤》的字幕和臺詞翻譯,《南京之殤》2018年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2019年8月,南京市政府給丹麥奧胡斯市贈送國際友人辛德貝格雕像揭幕活動,王銀泉應邀赴丹麥擔任英語媒體協調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王銀泉說:「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要特別強調史實可靠,不能有一點點差池,甚至不能寫錯一個字。同時必須確保譯文地道。」為此,王銀泉將工作之外的時間都利用起來,每一個人名、地名、機構名稱都去做考證。
不僅如此,王銀泉還把傳播史實落在了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只要遇到外國人,可以與他們交談,王銀泉總會把話題轉到南京大屠殺史實上去。「我幾乎到了逢人必講的地步,只要有可能挑起話題,我拐彎抹角都會拐過去把它講一講。我希望有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
王銀泉與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兒子、兒媳合影
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親身經歷了南京大屠殺慘案並救助過大批中國人,他的兒媳婦曾對王銀泉表示,這段歷史在美國很少有人了解,很敬佩他一直在做這方面翻譯和傳播工作。
王銀泉表示,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和國際傳播工作他此後還會繼續做下去,「跟退不退休沒有關係,哪怕我到70歲,只要有可能我還可以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