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折磨父親的戰爭記憶——侵華日軍之子在廣島講述南京大屠殺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日本廣島7月23日電 通訊:追尋折磨父親的戰爭記憶——侵華日軍之子在廣島講述南京大屠殺

  新華社記者華義

  1945年8月6日,一顆原子彈從天而降,廣島從此成了一座悲情城市,而在那8年之前,從廣島等地啟程侵略中國的日軍在中國製造了南京大屠殺。22日,在廣島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期間,侵華日軍山本武之子山本敏雄在一次講演會上講述了其父親歷的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歷史,呼籲人們珍惜和平永不再戰。更多的廣島人也意識到,這顆原子彈落在廣島並非飛來橫禍,實乃日本對外侵略種下的惡果。

  南京大屠殺80周年之際,名為「被封存的記憶,不再讓南京悲劇重演」的展覽15日至23日在日本廣島市舉行,展出了50多件南京大屠殺相關圖片、史料和實物。展覽由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與廣島南京大屠殺展主辦委員會聯合舉辦,是第一次由中方參與在廣島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山本敏雄今年68歲,現為福井縣鯖江市議會議員。據他講述,其父山本武生於1913年,於1984年離世。1937年11月,山本武作為步兵上等兵參加了攻佔上海、南京和徐州等地的侵華戰爭。戰爭期間,山本武寫下7冊日記,詳細記述了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侵華日軍罪行,以及自身從一個農民變成殺人惡魔的內心歷程。戰後作為戰爭倖存者的山本武回到日本,但虐殺中國人的戰爭記憶始終折磨著他。為了不讓子孫後代再捲入戰爭,山本武在65歲的時候將戰時日記整理成一本書稿《一個士兵的從軍記錄,寫下我的鯖江36聯隊》。

  山本武離世後,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侵華戰爭歷史,山本敏雄及其兄弟一起自費出版了父親的日記。山本武的日記記錄了日軍在南京虐殺俘虜等種種罪行,他在日軍攻陷南京前兩天的日記中寫道:「抓來了8名俘虜,帶到了砂原君的墓碑前,我和土本君兩個人刺啊刺,不停地刺,瞬間就變成了8具屍體……」在日記裡,「虐殺」「慘殺」「斬首」這樣的血腥詞彙大量出現。

  在日軍攻陷南京後,山本武並沒有直接記述自己所在聯隊參與的大屠殺行為,但他在日記中記述的所見所聞和其他大屠殺相關史料不謀而合。例如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今早聽聞在下關對集結在揚子江邊撤退的數萬敵軍採取機槍掃射、炮擊,或者用坦克和裝甲車等進行了大屠殺,對於舉白旗投降者也一概屠殺。司令官松井大將下令立即處理屍體,第六師團每天焚燒屍體或者向揚子江拋屍。」日記中所稱的松井大將即為松井石根,這名甲級戰犯在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中被判絞刑,其主要罪狀即是縱容部下展開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山本敏雄說,父親跟他講述過戰爭中的殺戮行為,將父親的日記出版也是父親的願望。雖然有很多右翼分子給他和大哥打電話抗議,但他認為要避免戰爭重演,有必要將戰爭史實交代給世人。山本敏雄對安倍政府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等一系列行為非常不滿,他認為日本應該從加害者的立場上反思戰爭,讓年青一代了解戰爭。

  本次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設在曾經的日本銀行廣島支行內,這棟大樓在廣島遭原子彈轟炸時屋頂被毀,戰後被修復用於市民活動等。在這棟歷經滄桑的建築中,參觀者們在展品前靜靜地凝視,在一角的留言板上,「痛心」「震驚」等對和平的渴望和珍惜躍然紙上。一名日本人在留言中寫道:「實話說我之前不知道南京大屠殺,只知道廣島遭原子彈轟炸。時代再變歷史不會改變,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這個事情,不能忘記,不能讓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另外一名廣島市民寫下:「南京大屠殺80周年,作為一個在廣島出生的人,不應僅僅保留被害的記憶,也感受到傳遞加害記憶的責任。」還有一名廣島人的留言非常簡短:「無以言表,希望更多的廣島市民能看到。」

  84歲的笠岡貞江女士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倖存者,而她的父母都死於原子彈爆炸,回憶起72年前父母的慘死,笠岡貞江的聲音還是有些哽咽。她說,廣島絕不只是受害者,日本更是侵略中國和朝鮮等國的加害者,看了這個南京大屠殺的展覽,想去中國看一看,希望任何時候都要通過交流對話解決分歧,再也不要發生戰爭。

  展覽的日方負責人、廣島縣日中友好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長由木榮司說,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作為日本人絕不能忘記。他說:「廣島是日本侵華戰爭的加害據點和侵略基地,因此遭受原子彈轟炸是作為加害者的結果,與南京大屠殺純粹受害者的性質完全不同。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原因在於日本自身,這一點我們必須進行反省。希望日本人能將歷史事實傳遞給後世,帶著謝罪和反省的心情與中國人民友好相處。」

相關焦點

  • 侵華日軍之子在廣島講述南京大屠殺
    追尋折磨父親的戰爭記憶——侵華日軍之子在廣島講述南京大屠殺新華社記者華義22日,在廣島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期間,侵華日軍山本武之子山本敏雄在一次講演會上講述了其父親歷的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歷史,呼籲人們珍惜和平永不再戰。更多的廣島人也意識到,這顆原子彈落在廣島並非飛來橫禍,實乃日本對外侵略種下的惡果。南京大屠殺80周年之際,名為「被封存的記憶,不再讓南京悲劇重演」的展覽15日至23日在日本廣島市舉行,展出了50多件南京大屠殺相關圖片、史料和實物。
  • 廣島舉行南京大屠殺展覽
    新華社日本廣島7月22日電  (記者華義)正在此間舉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主辦方22日邀請侵華日軍士兵後代山本敏雄進行演講。他為當地市民講述了其父參與侵華戰爭的經歷,呼籲人們永不再戰。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
  • 日本廣島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系近20年來首次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張瑜 文/攝  紀念  開幕式上,全場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城,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血腥屠殺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與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
    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 12月10日,「血與淚的控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展覽由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青年志願者團隊與江蘇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曉莊學院圖書館主辦,以20餘幅版面,向觀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前後10餘個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狀況。
  • 國家公祭日,寫下親子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記憶
    2015年7月28日,這是我和孩子出遊南京的第二天,我在前一天晚上預訂了鐘山風景區的套票,感覺這一趟南京之行,我原本是要刻意去迴避這個紀錄著沉重痛苦的紀念。我在20年前來過南京,那還是我小學時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在為期7天的旅程中,我們幾乎到過了南京的每個著名景點,獨獨我的記憶故事沒有被輸入過這個最為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現在想來,想必也是當時老師們細密的心思,怕我們尚小的心靈,無法擔負起這種歷史創傷的沉痛烙印。
  • 貴陽老人講述南京大屠殺記憶——穿上最破爛衣服 母親躲過一劫
    今年3月28日,本報轉載新華社相關報導稱:3月27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倖存者牆上,又有兩位老人的照片由亮變暗。2019年以來,已有6位倖存老人去世,登記在冊的倖存者僅存85人。 5月14日下午,83歲的貴陽老人錢震元來到報社講述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竟變「休閒娛樂好去處」?
    1月2日,美團門票被爆出在其APP內檢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相關條目標籤被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引發熱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博對此評論道,「我館是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承擔著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責任。放鬆身心、休閒娛樂可它處去!」
  • 江東門紀念館: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
    而在從前那處滿布痛楚和血淚的地方,如今屹立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止的建築作品,更是歷史的講述者和平的宣講師。從戰爭到和平,用建築的語言訴說歷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名江東門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
  • 血證:揭秘36年前中國首次關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全面普查詳情
    1984年春,全南京開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倖存者、目睹者普查,這也是1937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發生後,中國第一次展開關於這一歷史事件的詳細普查。僅楊新華所在雨花臺一區就普查出活見證人1138位,有採訪和記錄在案價值的365位。
  • 南京晨報小記者尋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12月初,凜冽冬日的早晨,南京晨報的大記者和小記者一起,來到8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在叢葬地,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直面、感受這段悲壯的過往,我們希望,時殊勢異,我們的未來仍能不忘前事,仍能接續奮鬥。
  • 兩精日南京紫金山留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怒了!
    還敢上南京紫金山!」的文章, 驚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發微博稱:#我們是官微#,絕不會暴躁「人肉丫的!」;#我們是官微#,絕不會罵街「幾個腦殘!」。21日晚19:33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微博發文嚴厲譴責兩青年著侵華日軍軍裝在南京紫金山抗戰遺址留影行徑!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1988年8月,松岡環第一次登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廣島舉辦日本首次南京大屠殺展,規模雖小,卻是日本人最應該參觀的...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城,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血腥屠殺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與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為了讓日本民眾了解這段歷史,經過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團隊與日本廣島當地友好團體無數努力下,終於,在日本廣島市中心的舊日本銀行廣島支店,舉辦了名為「被封存的記憶不再讓南京悲劇重演」的展覽。
  • 河村隆之受父親參與侵華戰爭的經歷影響很大
    河村隆之之父 這樣受到善待  河村隆之的父親河村鈊男在二戰時參與過侵華戰爭,1945年戰敗投降後,他和其他日本士兵得到了南京民眾的善待,然而這種善待卻被河村隆之視為「大屠殺不存在」的證據。對此,南京的歷史專家21日表示,當年南京方面並沒有特別善待河村鈊男,只不過是本著寬容的心態來安置戰俘。
  •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
  • 「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
  • ...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 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  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  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2700餘件(套)史料文物
  • 侵華日軍後代光井安子專程來哈替父還願祈願和平
    ,日本廣島和平演奏會主席光井安子寢食難安。  昨天,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內參觀者絡繹不絕,在載滿殉難者名錄的玻璃牆前,光井安子將自己和廣島數千日本和平人士親手摺疊的萬餘只千紙鶴敬獻給了「731」陳列館,當摺疊得整整齊齊、被穿成一串串的五彩紙鶴掛滿了殉難者名錄墓碑後,光井安子神情凝重,雙手合十低首默哀。
  • 在廣島展覽南京大屠殺史:把日本歷史的痛點與我們的結合起來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和1945年的廣島原子彈爆炸,使得南京和廣島背負起極其沉重的歷史記憶。這兩座城市都是二戰中的「悲情城市」,但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看來,二者悲情的內核卻不一樣,「南京的悲情是日本軍國主義強加在我們頭上的,而廣島的悲情是他們的加害行為所招致的。」
  • 一位日軍老兵的南京記憶:恐怖的電影院!
    上世紀90年代末,許多侵華日軍士兵們已經成為七八十歲的老人們,在他們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時候,老兵們向世人揭開了心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其中一位叫井上益男的日軍老兵口述的南京記憶,格外引人注目。侵華日軍老兵這位日軍老兵在1998年3月,接受日本女作家松岡環採訪時,說起了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南京記憶:恐怖的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