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城市附近進行900多次核武器實驗,無數美國居民遭受核輻射

2020-12-10 胖福的小木屋

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利用能自持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時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毀傷破壞效應的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

因為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十分嚴重,所以核武器試驗基地一般都在荒涼、偏遠的地區。

但是美國卻不一樣,美國的內華達地下核試驗場(簡稱NTS),直接選擇在美國內華達州首府拉斯維加斯西北約125千米處,這是目前美國唯一的地下核試驗中心。試驗基地內裝備有各種先進的試驗和檢測設備,其中包括各種試驗豎井,存放核裝置、核材料和高能炸藥用的金屬容器及掩體等。

該試驗場始建於1950年,當時民眾並不知曉核輻射的威力,美軍將自己想在內華達州的某座城市附近進行核彈試驗的消息公之於眾,宣稱殺傷範圍將不會波及城市,目前正在選址。很多城市和市民都積極申請,希望核彈能在自己城市附近爆炸。

1951年1月27日,內華達核試驗場進行第一次核爆,此後,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內華達核試驗場每進行一次核試驗,都會引起民眾聚眾觀看。一些民眾甚至搶佔高地、山峰,架上望遠鏡。不少遊客也慕名而來。如此多的暴露在戶外的人,讓美軍可以收穫最好的試驗效果,而試驗時的風向美軍也是進行了考慮的。

沒有錯,美國想要通過民眾來實驗核輻射的威力,這張地圖上,紅色的點就表示一次核試驗,可以看到密密麻麻遍布的紅點。在這片面積達到1360平方英裡(約352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藉助數據可視化互動地圖工具,數十年來在這裡進行核試驗造成的結果變得一目了然。

從這張照片上可以對比試驗場內的建築與彈坑的大小。從而得到有關彈坑規模大小的直觀感受。

在這裡核試驗最繁忙的1962年,美國一年就進行了50次核試驗。歷史上美國共進行過1054次核試驗,其中有900多次是在這裡進行的。

1962年,威力相當於廣島型原子彈約7倍的氫彈在地下約200米處爆炸,形成的坑洞直徑約390米,深約100米。曾多次參與核試驗的技術人員科勒表示:「當時還有過用核武器開通運河的構想,是和平使用核能的一部分。」

1963年美、英、蘇之間籤署除了地下外禁止一切核試驗的(部分停止核試驗)條約後,美國還是沒有停止核試驗,這裡成為美國唯一的地下核試驗場。

當民眾知曉了核輻射的危害之後,在經過多年的抗議之後,1992年,美國停止在內華達進行核試驗,但地下隧道設備「U1a綜合設施」中的亞臨界核試驗從1997年起一直持續至今。該試驗的目的是模擬老化核彈頭是否能正常起爆

2010年,這裡更名為內華達國家安全區,但相關試驗並未停止。2012年底,這裡還對在小型核彈頭添入鈽,使用以炸藥加以壓縮的「Pollux」的新方法進行過試驗。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總統下令,就能在數年內重啟核試驗。這裡做好了所有準備。」

美國國家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一項未公開研究表明,美國冷戰時期核試驗所引起的放射性落下灰事實上使在美國的每一個人都受到了照射,該項研究是首次研究在 1951~1962 年 間(在這段時間內,禁止地面核試驗)的核爆炸的健康效應(包括其它國家進行的核爆 炸)。它還首次研究了放射性落下灰而不是碘-131的健康效應,大多數對公眾健康的嚴重威脅是由大氣核試驗造成的。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1997 年的評估發現,內華達州試驗場核爆炸產生的碘-131可能已經使1.13萬~2.12萬人患上甲狀腺癌。(另外一個說法是被暴露的美國公民甲狀腺癌數量上升11,000例至212,000例,導致1,100人至21,000人死亡)

科學家對自於國家衛生統計中心提供的3053個縣、在1957~ 1994年間登記的4 602例病例 ,發病數據來自194個縣 ,在1973~1994年間的12657例病例。甲狀腺接受劑量由放射性落下灰測量值及環境轉化數學模型來進行估算。採用 Poisson回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採用線性相對危險模型進行劑量 -響應關係的分析。

對在核試驗時不足1歲的兒童, 碘-131暴露導致了甲狀腺癌死亡率或發病率的顯著增高 , ERR / Gy分別為 10. 6( 95% CI: - 1. 1~ 29)和 2. 4 ( 95% CI: - 0. 5~ 5. 6),除此之外,對 1950~ 1959 年出生的隊列 ,甲狀腺癌死亡率也有顯著增高 , ERR/ Gy為 12. 0( 95% CI: 2. 8~ 31) ,但甲狀腺癌發病率未見增高。

儘管人類進行的核試驗多達2000多次,但是利用本國居民進行核試驗,卻僅有美國一個國家,美國主要在內華達試驗場(NTS)和太平洋核試驗場集中進行核試驗。其中太平洋試驗場的試驗地點又有比基尼環礁,埃尼威託克環礁,強斯頓環礁,而在島嶼附近,生活著馬紹爾人,他們利用馬紹爾人進行惡名昭彰的4.1計劃,也就是「高當量核武器的高強度β和γ射線輻射對人體影響的研究」。至今為止,馬紹爾人還飽受核輻射的折磨。

卡爾頓·阿邦曾是馬紹爾島上最著名的年輕舞者兼歌唱家之一。但是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阿邦的聲音受到甲狀腺癌的嚴重損害不得不放棄歌唱事業。

相關焦點

  • 性感比基尼的背後,竟是美國慘無人道的實驗……
    (圖:廣島核爆)既然造了核武器,那麼就一定要試驗。在核輻射的危害逐漸為人所知的情況下,在本國進行露天的大當量核試驗已經不太合適。國防部急切地想找一個可以讓他們大展拳腳、無所顧忌地測驗核武器的地方。在12年間,一共有66枚原子彈和氫彈在比基尼環礁以及附近的Enewetak環礁爆炸。這些原子彈的當量都遠大於廣島,有學者計算說,在這十二年間馬紹爾群島受到的核打擊,相當於每天都要遭受兩顆美軍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
  • 性感比基尼的背後,竟是美國慘無人道的實驗...
    戰後,一系列新式的核武器被開發了出來。▲圖:廣島核爆既然造了核武器,那麼就一定要試驗。在核輻射的危害逐漸為人所知的情況下,在本國進行露天的大當量核試驗已經不太合適。國防部急切地想找一個可以讓他們大展拳腳、無所顧忌地測驗核武器的地方。
  • 美國專屬核武器「實驗室」,被轟炸67次,馬紹爾群島如今怎樣?
    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彈,讓世界看到了核武器的威力,其實還有一個國家也遭受過原子彈的轟炸,還多達67次,這個國家是誰?除日本外,另一個遭受過核武器轟炸的國家是誰?馬紹爾群島,全名為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位於中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地區,由一千多個島嶼組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島國,陸地面積約181.3平方公裡,總人口甚至不到6萬人,馬紹爾群島是與美國結為自由聯盟的主權共和國,在二戰後成為美國的核武器實驗基地,從1946年到1958年,馬紹爾群島就遭受了多達67次的核武器轟炸。
  • 什麼是「美國核武器基建計劃」?
    你方炸罷我方登場的核試驗密集度(美國最大的核測試爆炸因大量輻射,300英裡外的居民都不得不搬離)(圖片:美國能源部 / Wikipedia)▼當時核能研究不夠深入,關於長期影響與危害的探究還不成熟,在震懾對方的實際需求與對核能樂觀態度的影響下,一舉多得的核武器民用化成為了美蘇兩國的共同選擇
  • 原子雞尾酒,地精計劃——瘋狂的「美國核武器基建計劃」
    通過上世紀50年代在內華達州的一系列核試驗,美國積累了一定的核武器使用經驗。50年代末,某一系列偏向於民用的核武器使用計劃正式出爐,這一系列計劃被統稱為耕犁計劃,目的是為了和平目的利用核爆炸物,前後直接影響了美國二十多年。民用核武的試驗大多也是在內華達州進行的(圖片:美國能源部 / Wikipedia)▼
  • 美國核彈炸過最多的地方,國人喜歡去旅遊,恐成下一個車諾比
    在過去的幾百年裡,該地先後被西班牙、德國、日軍和美國佔領,二戰後長時間都是美國在直接管理當地,1986年才實現獨立。二戰期間,美國率先擁有了核武器,戰後美國也一直致力於各種類型的核武器研發工作。但是擺在美國面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核試驗的輻射汙染,以及過多爆破對地表的破壞。美國並不希望這些實驗在本土進行,於是選擇了距離夏威夷群島尚有幾千公裡的馬紹爾群島作為實驗基地。
  • 冷戰時期,被核武器炸了67次的馬紹爾群島,現在怎麼樣了?
    說到核武器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國,因為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瞬間就把日本打怕了,然後果斷的籤訂了投降的協議,於是二戰也就逐漸停歇。在二戰中,美日兩國的戰場還有太平洋戰場。馬紹爾群島是日軍的作戰基地,後來因為在二戰的失利,日軍也就被趕了出去,喪失了馬紹爾群島的統治權。於是美國就自然而然地接管了群島,並將它作為核試驗基地。
  • 馬紹爾群島被美軍用核武器炸了67次,如今變成什麼樣了?
    很多人可能只聽說過美國向日本投射原子彈,其實還有一個地方遭受過美國原子彈轟炸,這個地方名為馬紹爾群島,美國曾向其轟炸過67次,無疑,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美國為什麼要投射如此多的原子彈呢?在二戰結束後,隨著美國和蘇聯的全球爭霸,兩個國家開始了軍備競賽,而作為有巨大威懾力的核武器,就成了他們競爭的焦點。
  • 冷戰時期,被美軍用核武器炸了67次的馬紹爾群島,現在咋樣了?
    導語:冷戰時期,被美軍用核武器炸了67次的馬紹爾群島,現在咋樣了?說到核武器不得不提的就是美國,因為美國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瞬間就把日本打怕了,然後果斷的籤訂了投降的協議,於是二戰也就逐漸停歇。於是美國就自然而然地接管了群島,並將它作為核試驗基地。既然擁有了核武器,肯定會想要進行研究,於是馬紹爾群島就遭殃了。美國在與蘇聯的冷戰中,多次進行核試驗,瘋狂的12年時間,就在馬紹爾群島進行的核試驗就高達67次,這麼高頻率的核試驗,使得群島周邊地區都變成了無人區,甚至是寸草不生,最嚴重還是核輻射的問題。
  • 美麗的馬紹爾群島,在美國的60餘次核試驗下,簡直如同人間煉獄
    二戰時期,馬紹爾群島被日軍佔領,日本戰敗之後這裡則受美國管轄,而僅僅在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便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這無疑給該地居民帶來了無邊災難。從1946年至1958年,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美國在比基尼環礁和附近的埃內韋塔克環礁,進行了多達67次核試驗,這些核彈不僅爆炸當量遠大於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而且包括了最新研發的氫彈。
  • 馬紹爾群島:被美國當作核試驗場67次,為何終成美國棄子?
    ▲馬紹爾群島核試驗爆炸僅一年之後,蘇聯的第一顆氫彈也實驗成功,這刺激著美國軍方實驗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在此次核爆之後,僅在核爆附近居住,並且接受調查的200名漁民中,就有近半數在短短幾年內死於核汙染導致的肝硬化、白血病和癌症。而在附近作業的各國漁船,也多有因核輻射而最終喪命的船員。
  • 上世紀美國「核試驗」爆炸當量估計錯誤,波及3000日本漁民
    自從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核武器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核威懾由此而來。大國爭相研究核武器,在廣島和長崎被夷為平地4年後,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蘇聯核爆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引起了美國的震驚和不安。
  • 被美軍核武器轟炸67次的馬紹爾群島,如今成了這樣,很意外!
    等到二戰結束後,為了和前蘇聯在冷戰中開展軍備競賽,於是馬紹爾群島又被美軍當作試驗核武器威力的軍事基地。雖然當時的馬紹爾群島並不願意成為美軍試驗核武器的軍事基地,但是由於實力差距懸殊,馬紹爾群島並沒有選擇權,只能任由美軍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核試驗。
  • 美國最嚴格景區,參觀需提前1年申請,100個人只有3人能進入參觀
    在內華達沙漠中有一些居民,美國能源部在與這些居民進行一定溝通之後,並給予了他們一些補償,就讓他們從這裡遷移至100km外的衛星城居住。在美國能源部的催促與幫助下,內華達沙漠中的居民很快就搬出去了,而美國能源部在這裡進行核試驗的工作也立馬開始了。
  • 馬紹爾群島在哪,美國為何在這裡進行60多次核爆?
    日本戰敗後,戰勝國美國控制了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在美國的地位比較特殊,不是美國的州,有自己的內政、外交處理權,這一點比關島更進一步。直到1990年12月,馬紹爾群島不再由美國控制,宣布獨立。馬紹爾群島在國際上很有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馬紹爾群島曾作為美國的核武器試驗場而存在。
  • 美國扔原子彈的地方,竟成為日本最宜居城市!
    美軍當時估算了一下,如果強行登陸佔領日本,估計要傷亡100萬個美國大兵,於是美軍決定用他們新研究的原子彈讓日本「嘗嘗鮮」,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幾天後日本就投降了。這次原子彈襲擊讓世界看到了核武器的可怕。
  • 核輻射可留存百年?比基尼環礁為何在1997年就符合人類居住標準?
    遭受核爆後的廣島長崎迅速重建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美國空軍三架B29轟炸機飛入了廣島市上空,這對廣島民眾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因為從1945年開始,從太平洋塞班島起飛的美軍轟炸機已經多次對這座城市進行過轟炸,並且此前的幾天,B29轟炸機也多次現身,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次飛來的三架
  • 馬紹爾群島,被美國核爆67次的島國,如今比基尼島成不毛之地
    1944年,美軍驅逐日軍佔領馬紹爾群島,美國對其實行軍管。1947年7月,馬紹爾群島被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1986年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獨立,但防務由美國全權負責。一個偏遠的島嶼;馬紹爾群島千百年來,馬紹爾群島的居民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當第一個美國人來到這裡的時候,比基尼島變成了人間地獄。
  • 韓戰,美國多次用核武器威脅中國,為什麼到最後都沒用?
    在1950—1953年的三年韓戰期間,面對英勇善戰的志願軍,美國人發現在很難達成參與韓戰的目的,為此多次動過使用原子彈對付中國人民志願軍甚至中國大陸的心思。根據資料,他們積極制定過相關計劃,進行了模擬實驗,甚至把核彈頭秘密運送到了衝繩美軍基地。
  • 66年前只因美國要進行核試驗,這個島上的居民差點被滅族
    而原子彈和氫彈的實驗也同樣要在地廣人稀的地方進行,我們中國的核試驗也是在羅布泊進行的,下面這張圖是全球進行過核爆試驗的地點。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開始,人類總計進行了至少2000次的核試驗活動,其中美國和蘇聯合起來就進行了至少1600次。而在美國一次又一次的核試驗背後,隱含著太平洋一座群島上一個民族的血淚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