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銀行業摸底對大陸貸款風險 8行被要求交材料

2020-12-21 網易新聞

福建索力鞋業老闆父子的「跑路」風波,已然引發海峽對岸銀行監管部門的關注,緣由是該公司8月底剛通過野村證券獲得了6000萬美元貸款,這筆貸款來自國泰世華等七家香港、臺灣銀行,且可能出現違約。

而按照臺灣「金管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不含1年期以內的貿易融資,臺灣全部銀行涉及大陸企業的信貸資產達1.6萬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231億元)。

據路透社10月9日報導,臺灣「財政部」已經要求包括臺灣銀行、彰化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以及合作金庫銀行在內的八家銀行在10月7日前,提交相關材料,說明其對大陸貸款的詳情。

索力鞋業並非個案

其中,臺灣「財政部」特別要求上述銀行提供索力鞋業這家陷入麻煩的大陸企業的借貸細節。

此前,德國法蘭克福上市公司福建索力鞋業公司(Ultrasonic)9月16日發表聲明稱,其執行長(CEO)吳清勇和營運長(COO)吳明鴻已捲款潛逃,儘管此後吳清勇露面澄清「跑路」,稱只是去看病,但該公司負債纍纍,陷入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也使為索力鞋業提供6000萬美元銀團貸款的銀行們陷入焦慮。這筆在今年8月初籤訂的三年期無擔保貸款由野村證券負責統籌,國泰世華銀行為代理行,彰化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香港分行、合作金庫銀行、萬泰銀行和華泰銀行也加入其中。 目前上述銀行已經啟動加速還款條款,債權銀行同意與索力進入進一步協商,避免索力破產。

索力鞋業並非個案。

在中鋼集團陷入「資金面緊張」,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旭光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要求貸方同意其8500萬美元一年期無擔保境外貸款延遲償還等多個風險事件中,臺灣多家銀行均涉及其中。

這並不是臺灣金融監管部門首度為大陸貸款業務敲響警鐘。早在今年初大陸房地產市場風險不斷暴露時,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4月曾稱,臺灣銀行業最大的風險將來自大陸,隨著外國媒體屢提及大陸房地產景氣趨緩,「金管會」已密切注意,並提醒金融業做好大陸不動產授信擔保的風險控管。

臺灣銀行為何願意給大陸企業貸款?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制於大陸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企業向大陸銀行貸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境內貸款成本居高不下,需要貸款的企業不得不另謀出路。繼香港後,在貸款成本上同樣具有優勢的臺灣,也成為不少大陸企業的資金來源地。

有數據顯示,臺灣的淨息差始終徘徊於1.3%~1.4%之間,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銀行業淨收益榜單中位居倒數第二,僅僅高出排名墊底的列支敦斯登,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臺灣銀行也願意給大陸企業貸款——臺灣利差才100個基點,而給大陸企業放貸的利差動輒280-300點。

據介紹,臺灣銀行給大陸企業貸款一般採用銀團貸款模式,也是臺灣所稱的聯貸。聯貸都是由主辦行牽頭,基於策略考量尋求合作銀行,以相同借款條件向企業進行放款。

主要原因是,向臺灣尋求貸款的大陸企業大多有一定的規模,所需貸款的資金數目較大,考慮到單家銀行的資本有限,同時也為了規避過高的貸款風險,銀行通常會選擇與其他幾家銀行共同承擔風險。

相關焦點

  • 正視臺灣銀行業的殺價競爭
    臺當局一直宣稱要把臺灣建設成「籌資中心」,現在卻變調成「廉價資金提供中心」。     不過,島內銀行業在新臺幣放款上殺價競爭也就算了,這幾年連美元聯貸利率也殺到血流成河。根據報導,近來5到7年期的美元聯貸中長期利率,居然殺到約為倫敦銀行同業拆款利率(LIBOR)加碼1%(目前年利率為1.5%左右)。
  • 停止放貸 臺灣銀行業為何突然撤離大陸市場
    資料圖片:2013年4月2日,客戶在臺灣銀行上海分行櫃檯兌換新臺幣。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境外媒體稱,臺灣銀行業正在停止向中國大陸公司提供貸款。湯森路透貸款定價公司稱,今年第一季度,對大陸公司的離岸貸款數額只有上季度的15%。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4日報導,臺北富邦銀行負責企業金融的副總裁陳恩光說,臺灣銀行業突然撤離大陸市場,將大陸公司離岸借貸的成本推高了大約50個基點,至1%。   報導稱,臺灣的金融機構是大陸公司獲得外幣貸款的主要來源。
  • 大陸龐大市場誘人 臺灣銀行業「登陸」暗潮湧動
    會議透露的種種信息表明:兩岸關係新形勢下,臺灣銀行業界正在醞釀一輪「登陸潮」。  臺灣銀行業過度「擁擠」  「386家總行,4509家分支機構。」這是臺灣「中央銀行」公布的截至2008年6月臺灣存款貨幣機構家數。  臺灣國泰世華銀行副行長饒世湛用「過多」來形容目前臺灣銀行業機構數量。
  • 臺灣銀行業者改用人行利率為離岸人民幣貸款基準
    中國人民銀行基準利率,是中國境內所有貸款的官方指標利率,隨著中國放鬆貨幣限制,這個利率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地位可能更加提高。  英大租賃與臺資銀行籤約完成一筆6億元人民幣(9,400萬美元)三年期 定期貸款,利率為人行基準利率的90%。臺灣銀行、摩根史坦利和元大銀行擔任牽頭行兼簿記行,臺灣銀行還擔任額度代理行。此案在一般銀團階段吸引另外三家臺資銀行加入。
  • 新春伊始 臺灣銀行業抓緊在大陸「布點」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記者 陳鍵興)新春伊始,臺灣銀行業抓緊在大陸布點,擬設分行、支行、子行遍布東西南北,包括上海、天津、廣州、福州、南京、武漢、成都等地。據悉,臺灣國泰世華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去年底分別獲得大陸監管部門核准後,今年將籌建各自在大陸的第二家分行。
  • ECFA與兩岸銀行業的新機遇
    叄、臺灣銀行業西進的策略分析過去臺灣方面基於風險管理之考慮,加上兩岸金融監理合作諒解備忘錄並未籤署,便得臺灣的金融業者遲遲無法前進大陸設立分行、子行甚或參股,相對地也大幅限縮臺灣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空間。而今,無法外拓的問題一一浮現。例如,眾家銀行分食臺泫內這塊金融小餅,造成金融調進競爭激烈異常,削價競爭搶奪聯貸的案件時有所聞,而削價競爭的結果也弱化銀行的獲利能力。
  • 臺灣銀行業在大陸布局 已突破長三角區域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銀行布局大陸圍繞臺商集中區域設點,目前已突破長三角區域,四川、福建、山東等地成為新的目標。以臺灣第一銀行、彰化銀行、華南銀行3家商業銀行為例,各行陸續啟動申請設立大陸第二家分行,包括一銀的成都分行、華銀的上海分行、彰銀的東莞分行等。另外,臺灣國泰世華銀行也準備前往山東設立青島分行。
  • 臺灣的銀行是什麼樣的呢?和大陸有什麼不同?
    寫在前面:古人說以史為鑑,大陸銀行業的發展,很多時候都能從臺灣銀行業的歷程中看到一些影子。股市泡沫在1990年破滅,8個月時間從12000點跌到2800點,實體經濟遭受衝擊,GDP增速逐年下行,投資和融資的需求都十分低迷,存、貸款同比增速僅在1990-1992年銀行業開放的時期有所回升,隨後又掉頭向下,直到2000年前後接近0增速。
  • 2019年銀行業運行形勢分析及2020年展望
    從貸款規模來看,截至2019年9月末,國有六大行合計貸款餘額67.8萬億元。其中,貸款餘額排序依次為工行(16.66萬億元)、建行(14.87萬億元)、農行(13.32萬億元)、中行(12.89萬億元)、交行(5.21萬億元)、郵儲銀行(4.85萬億元)。
  • 大陸與臺灣銀行業:合作日漸深化
    「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實施之後,兩岸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設辦事處和分行的發展速度很快,從大陸銀行方面來看,最初時候只能設立營業辦事處,而現在已經有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兩家大陸銀行在臺灣設立分行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貨幣研究專家李巍表示,從數量上看,還是臺灣地區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的機構更多。
  • 巴基斯坦的銀行業體系
    按照巴央行規定,表列銀行享有如下權利:資金清算、自由匯款、向央行申請再貼現貸款、開展外匯類業務等;它必須承擔的義務包括:按照約定定額繳付實付資本、按照監管要求定期向監管機構報送運營情況及數據、按照監管要求繳付存款準備金等),下設13692家分行。這34家銀行中包括4家外資銀行,其中中國銀行是巴基斯坦銀行體系規模最大的外資銀行。
  • 多重因素影響 股份行關注類貸款遷徙率普增
    前述銀行業分析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目前大多數銀行的關注類貸款遷徙率都達到了20%左右的情況下,可以說遷徙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應未來銀行不良貸款率的變化。  另外,在關注類貸款餘額方面,五大行和其他商業銀行之間的差異也較大。截至2013年末,五大行的關注類貸款餘額及其在貸款總額中的佔比均較2012年有所回落或持平,而股份行則增幅較大。
  • 被貸款千萬續:銀行稱貸款材料齊全,當事方要求鑑定指紋筆跡
    ,個人身份證、戶口本,以及個人的質押存單等貸款申請材料齊全,最後一筆貸款本息已於2013年全部結清。其中投資人楊先生之父楊某安出資額為40萬元,佔比8%。變更後楊某安不在該公司投資人之列,新增投資人程女士,出資額為40萬元,佔比8%。律師:相關部門需加強監管,銀行應盡到審查義務「被貸款」事件並非首次出現。
  • 臺當局三領域放寬臺灣銀行對大陸業務的限制
    臺「金管會」說,兩岸已於去年6月籤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雙方金融往來更趨頻繁,「金管會」檢討放寬兩岸金融業務往來相關規範,並參考銀行業者的建議,修正「兩岸金融往來辦法」,重點是調整臺灣銀行進入大陸市場的主體及經營形態、強化風險控管機制及適度放寬兩岸金融業務範圍等3部分,以提升銀行業的競爭力。
  • 北京監管發文要求銀行防控信用風險 關注類客戶的風險排查和貸後管理
    近日,北京銀保監局下發要求銀行機構前瞻性防控信用風險。在疫情之下,銀行新增貸款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高於同期水平。然而對於銀行不良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北京銀保監局表示,隨著疫情影響在全球持續蔓延,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
  • 杭州銀行貸款結構存隱患 業績光鮮但難掩風險瑕疵
    銀行業滲透經濟的權重比例非常大,幾乎參與了所有業態,是其他行業的造血幹細胞,把他看做經濟秩序的基石非常貼切。換言之,維護經濟穩定就相當於保障銀行不出問題,這就要求銀行業在展業過程中,將風險擺在第一位。防範風險發生和化解已有風險比賺錢更重要。再看杭州銀行,其在2020年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但某些指標發生的變化正在放大風險係數。
  • 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評選——盂縣商行
    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運行體系的核心參與者。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對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更好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及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更好服務社會公眾,具有重要意義。
  • 臺灣四家銀行獲準登陸內地
    6月24日,臺灣銀行業一天內收到兩個好消息:其一是四家臺灣銀行—土銀、合庫、彰銀和一銀—已獲臺灣監管當局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的批准,赴大陸設立分行;其二是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第四次協商中,確定金融業納入早期收穫清單,並獲得比香港CEPA更為優惠的條件:臺灣銀行在大陸的分行、子行(即法人銀行)設立滿一年且獲利,即可申請辦理大陸臺資企業人民幣業務。
  • 銀行業2019年罰單1531張、罰款8.08億 轉型陣痛仍在持續
    據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信息統計,2019年全年,銀行罰單數量1531張(銀行系租賃機構罰單未納入在內),處罰總金額達到8.08億。相較於2018年銀保監會對銀行業開出超2000張罰單和超逾20億的處罰金額,2019年的罰單數量和處罰金額整體下滑較為明顯,但期間百萬級罰單出現次數頻仍,甚至出現了不乏千萬元級罰單。
  • 銀行業不良「地圖」:11省市下降 東三省較高
    且截至2018年年末,貴州在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方面均有大幅下降。截至2018年12月底,貴州銀行業貸款餘額24811.37億元,同比增長18.34%;不良貸款餘額為 480.92億元,較 2017年底的550.66億元減少近70億元,比年初下降0.69個百分點。江蘇銀行業不良率也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