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索力鞋業老闆父子的「跑路」風波,已然引發海峽對岸銀行監管部門的關注,緣由是該公司8月底剛通過野村證券獲得了6000萬美元貸款,這筆貸款來自國泰世華等七家香港、臺灣銀行,且可能出現違約。
而按照臺灣「金管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不含1年期以內的貿易融資,臺灣全部銀行涉及大陸企業的信貸資產達1.6萬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231億元)。
據路透社10月9日報導,臺灣「財政部」已經要求包括臺灣銀行、彰化銀行、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土地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以及合作金庫銀行在內的八家銀行在10月7日前,提交相關材料,說明其對大陸貸款的詳情。
索力鞋業並非個案
其中,臺灣「財政部」特別要求上述銀行提供索力鞋業這家陷入麻煩的大陸企業的借貸細節。
此前,德國法蘭克福上市公司福建索力鞋業公司(Ultrasonic)9月16日發表聲明稱,其執行長(CEO)吳清勇和營運長(COO)吳明鴻已捲款潛逃,儘管此後吳清勇露面澄清「跑路」,稱只是去看病,但該公司負債纍纍,陷入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也使為索力鞋業提供6000萬美元銀團貸款的銀行們陷入焦慮。這筆在今年8月初籤訂的三年期無擔保貸款由野村證券負責統籌,國泰世華銀行為代理行,彰化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香港分行、合作金庫銀行、萬泰銀行和華泰銀行也加入其中。 目前上述銀行已經啟動加速還款條款,債權銀行同意與索力進入進一步協商,避免索力破產。
索力鞋業並非個案。
在中鋼集團陷入「資金面緊張」,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旭光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要求貸方同意其8500萬美元一年期無擔保境外貸款延遲償還等多個風險事件中,臺灣多家銀行均涉及其中。
這並不是臺灣金融監管部門首度為大陸貸款業務敲響警鐘。早在今年初大陸房地產市場風險不斷暴露時,臺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4月曾稱,臺灣銀行業最大的風險將來自大陸,隨著外國媒體屢提及大陸房地產景氣趨緩,「金管會」已密切注意,並提醒金融業做好大陸不動產授信擔保的風險控管。
臺灣銀行為何願意給大陸企業貸款?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制於大陸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企業向大陸銀行貸款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境內貸款成本居高不下,需要貸款的企業不得不另謀出路。繼香港後,在貸款成本上同樣具有優勢的臺灣,也成為不少大陸企業的資金來源地。
有數據顯示,臺灣的淨息差始終徘徊於1.3%~1.4%之間,在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銀行業淨收益榜單中位居倒數第二,僅僅高出排名墊底的列支敦斯登,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臺灣銀行也願意給大陸企業貸款——臺灣利差才100個基點,而給大陸企業放貸的利差動輒280-300點。
據介紹,臺灣銀行給大陸企業貸款一般採用銀團貸款模式,也是臺灣所稱的聯貸。聯貸都是由主辦行牽頭,基於策略考量尋求合作銀行,以相同借款條件向企業進行放款。
主要原因是,向臺灣尋求貸款的大陸企業大多有一定的規模,所需貸款的資金數目較大,考慮到單家銀行的資本有限,同時也為了規避過高的貸款風險,銀行通常會選擇與其他幾家銀行共同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