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永春蓬壺觀山
無論靠山、靠水還是靠海,都有自己專屬的鄉味:媽媽的臘腸、奶奶的豆腐乳、山上的野菜,逢年過節才有的糕點...或是一碗酸味十足的醋豬腳;味蕾就像是舌尖的記憶,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今天探一家,隱匿在街邊的永春土菜館子;
如果你路過,恐怕很難想到——這是一家地道的永春私房菜館;因為它名字讓人猶豫:極食網?這到底是一個餐廳?網站?還是一個有機食材體驗中心?幸好咱是朋友帶的,往裡走。
店內裝修比較簡單,就像是家附近的一家店。一樓是長方桌,二樓圓桌,抬頭就能看到幾個字:家的味道!這種不那麼精緻的「粗糙」反倒多了點質樸的親切感,就像椅子上的笑臉一樣。店內還有賣各種食材,難怪叫這名。
其實小編對這種小館子有好感,因為它們一般都勝在味道,話不多說,點菜開吃!
這道是朋點的,說是永春的傳統名菜,已有二百多年歷史。鴨湯剛喝第一口會覺得有點鹹,是很家常那種長時間熬煮的香味。鴨肉細嫩、鴨血綿綿的,趁熱吃很不錯。雖然吃得清淡的人第一口不大習慣,但是再喝覺得不錯。
店員說這道鴨湯是只用鹽來提味的,沒有加任何其他的東西。用的是永春石鼓農家散養的的白鴨,加配以當歸、故紙等10多味合成的佐藥。也許在外打拼的人,饞的就是這一口家裡的鹹鮮吧。
這個醋豬手,真是每桌必點,實在是太太太下飯了。豬皮Q彈爽口,肉嫩而不澀,一塊吃完接著一塊,根本停不下來,現在想起都忍不住咽口水。還有個熟客老大爺,70幾歲了自己能吃完一盤,面前的骨頭都疊成一個小堆;雖然知道永春老醋有四大名醋之稱,但還第一次嘗到醋與豬手這麼和諧的搭配,酸得開胃,油而不膩,配上東北大米:香!
炒白粿份量很足,完全夠兩三個妹紙吃飽。白果切得很厚實,口感也特別:QQ的但比一般的白粿更糯,柔潤而有筋道,吃得出糧的香味。這是因為永春白粿是用純正的冬米,煮沸,放到石臼中進行不斷地捶打,搗成團狀,撕成細片後再放入大鍋中進行蒸煮。
米粿蒸煮至熟時,再重新進行捶打至米粿均勻柔潤。再放置到竹匾上,製成不同形狀、規格的米粿。如此柔潤筋道的口感就是通過繁瑣的程序和人工的千錘百鍊才得以成就。好料君偷偷看了下,一般來店裡的桌上都要一盤炒白粿,嘗的是家鄉味也是家鄉情。
春雨打落葉,現在正是筍兒冒尖的季節;這盤炒筍乾一點兒也不硬,五花肉的鹹香與蘆筍的清新交融,讓筍的口感更嫩滑脆爽。永春筍乾是煙燻過的筍乾,煙燻的筍更好保存,這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
很受女生歡迎的一道菜,我們把剩下的蛋黃渣都掃得乾乾淨淨。山藥本身是脆脆,鹹蛋黃讓它口感更加豐富但是也不會太鹹,不過個人覺得店家蛋黃如果處理得更幹、貼合就好了
苦菜很新鮮,吃得出野生而的那股苦味,用一個不雅的說就是一股臭腳丫子的味道,這也是很多人吃不慣苦菜的原因。上湯的做法加了皮蛋和瘦肉,適當地中和了一些苦味,雖然同桌的妹子都表示太苦了,但是山城出來的好料君表示,愛的就是這個味道;其實苦菜也有製成幹的,浸泡後用來熬骨頭或是小腸湯,濃烈鮮美!
好料君是第一次吃這道菜,豬肚是脆的,白色塊狀物一開始我以為是豆腐呢,可一吃有雞蛋味也有淡淡的藥膳味。朋友說是永春特色菜,永春人家每1、2周都會吃上一次,自己家做用料很實在,像豆腐形狀的東西是雞蛋和養脾散凝固而成的,健脾養胃又好喝。
好奇問了下做法:雞蛋打勻,開口一邊先用針線縫起來,然後加入少量水、雞蛋和養脾散一起打散放入洗好的豬肚,另一個開口縫起。放鍋加清水煮,要吃的時候加鹽,再把豬肚拿出來放涼切開來,養脾散切塊配湯。
說實話,一開始讓吃這個我是拒絕的,吃過太多傳統食物都是雷~所以請店家切成了小塊,意外還不錯:外殼是脆的,好像有油炸了一下,內陷也不會很甜。不過吃不出裡面是什麼,知道的朋友可以訴我。
好料菌一行6人吃了8道菜,人均大40元左右,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實惠的,味道尚可;有興趣朋友可參考下方信息。
極食網私房菜
人均:40元左右
推薦:醋豬腳、白鴨湯、炒白粿
地址:湖濱北路金龍花園底商
電話:18659290998
營業時間:
11:00-23:30 周一至周日
如果你也有想念味道,快留言告訴我,說不定好料菌探的下一家就是你的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