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說的是什麼意思?

2021-01-20 農民的小幫手

關於「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俗語,看似兩者是完全沒有關聯的事情,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有那麼一些相似,具體內容,小幫手給大家說說。

先說「姑父姨夫不是親」,姑父、姨夫,我們都知道是什麼親戚,一個是爸爸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一個是媽媽姐姐或妹妹的丈夫,不過,在有些時候,還要加上妗子,也就是舅舅的老婆,這就是一些地方常說的的三不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在當時,為什麼要這樣說?主要還是血緣關係,大家可以看一下,姑姑、姨、舅舅,都和爸爸媽媽有直接的關係,而姑父、姨夫、妗子,都是外人(也就是說沒有血緣關係),從這方面來看,在當時的看法,不是那麼親,假如姑姑、姨或舅舅不在的話,基本就斷親了。

不過這種情況放到現在來看,有些家庭是存在的,但大部分家庭是不成立的,一是人們的意識增強,親戚是用來維繫的,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有什麼事,可以互相照應一下;二是姑姑、姨的權利慢慢變大,或者說地位上升(針對以前來說),姑父、姨夫也不得不聽話;三是現在的交通便利,姑姑、姨回娘家不像以前那麼難,以及一些傳統思想的禁錮也會被拋棄(比如以前,結了婚的女子,不能經常回娘家),走動的多了,關係也就近了,再者說,現在很多人,和自己的姑父、姨夫關係很好,有點也會在一起做生意,或者和自己的老表,也非常親,這都是好的現象。

另外,也有一些擔心,隨著現在家庭獨生子女增多,姑姑、姨、姑父、姨夫也都不存在,我們常說的七大姑八大姨,雖然說不多見,但是大姑、大姨這樣的,如果以後也不見了,該怎麼辦呢?在這方面上值得思考。

再來說「牛屎馬屎不是糞」,提起糞,我們腦海中浮現的一般都是豬糞、雞糞,但很少有人把牛屎馬屎當作糞的,這是因為它們有其他的用途,首先從飼養上來說,豬、雞是吃飼料的,它們的排洩物適合當作糞來處理(可以施肥用),而牛、馬,吃草比較多,它們的排洩物中,會夾雜這一些雜草,並不會像豬雞那樣,把它們的糞便曬乾後,可以當柴火用(在以前,很多人都這樣做,比當作糞便用途大),其次,相比起來,它們的糞便也比較幹,不太適合當作糞來處理,所以,有牛屎馬屎不是糞的說法。

如果把上面兩句話放在一起來看,小幫手認為,表達的寓意是這樣的:親戚是需要維護的,但如何維護?那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我們都知道,假如家裡窮,再親的親戚都有可能遠離你,假如自己家有本事,很富有,再偏遠的親戚,也會不斷的上門來,這是一個現狀,所以,只要自己努力拼搏,等到自己成功之時,即使被比喻成牛屎馬屎,也會有不一樣的用途。

關於「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解釋,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其他看法或觀點,可在下面評論中留言。

相關焦點

  • 為啥農村有「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話?有道理嗎
    導讀:為啥農村有「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話?有道理嗎?農村裡關於親情的俗語很多,但總有一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就比如在農村裡的老輩人就常常說起「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這樣一句話,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怎麼理解,有道理嗎分享更多農村趣事,關注農村生活習俗。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而有些俗語是關於親情的,其中有一句農村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就特別有意思,雖然這句俗語聽上去特別粗俗,但是卻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正所謂話粗理不粗,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句「粗俗」的農村俗語有什麼樣的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
  • 老人常說「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老人常說「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我們國家裡,過年應該是最大的一個節日,過年的時候是最熱鬧的,不論離家有多遠,都會趕回老家過年。過年除了一家人要在一起吃飯守歲之外,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
  •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是什麼意思?姨夫為何不是親?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是什麼意思?姨夫為何不是親?世界上的俗語千千萬萬,那有多少是你知道意思的俗語呢?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很多人可能常常聽到的都是一些激勵人心的積極向上的俗語,並沒有聽說過這些以前家長裡短之間經常說到的俗語,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這句俗語的意思是有什麼隱藏的意思。在生活中,我們家裡都有很多的親戚,有一些是經常聯絡溝通感情的,有一些是不用經常聯絡但是也始終非常親近的,還有一些就是那些普通的平時並不怎麼聯絡也不是很親近的但是見面知道是自己家裡的親戚的。
  •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有道理嗎?說起農村,我們都會想到農村人的樸實、熱情。農村雖然相比城市,地方偏遠、落後,但是卻有一條是城市人所缺失的,那就是注重親情。在農村,只要一個人出事,他的很多親戚都會前來幫忙。
  •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江南煙雨夜行人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那麼這句話是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姨夫不是親」——這句話很好理解。姨夫,妻子的姐夫或者妹夫,雖然叫起來是挺親切的,但事實上這是依靠婚姻關係來維持的,所以不能算是親戚。這麼說吧,姐妹二人分別嫁人了之後,也各自有了自己生活的重心,這兩人之間還會親密往來,今天你替我家看孩子,明天我帶你家孩子出去玩;想借個錢也是可能的。
  • 農村常說的「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以前的農村,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沿襲,往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的是親疏遠近,即所謂的「三親」、「三不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來疏標準,農村裡就有了「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的俗語。從血緣關係上來說,爸媽,姑舅,姨大爺,這些是有血緣關係的。
  •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三親,三不親」是農村人心中的親情法則,除此之外,在農村還有「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這一俗語,它們是啥意思呢?又有何道理呢?所謂「三親指的是我們要親近姨媽、舅舅和姑姑,這是因為他是我們父母的親生兄弟姐妹,因為血緣關係的緣故,他們待你像親生孩子一般好。
  • 俗話說:「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老農告訴你!
    記得以前在農村的時候,聽過這樣一句俗語「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意思是說一個人有錢的話,即使生活在深山當中,也會有人爭著娶拜訪,但如果沒錢,即使生活在鬧市,也會沒有人搭理。很現實的講出了廣泛存在於這個社會的真實情況,即圍繞金錢和利益的社交網絡和體系。
  • 農村俗語「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啥意思?姨夫到底親不親?
    而俗語作為我國歷史發展中重要文化組成之一,更是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蘊含著文化發展的精粹,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從起源至今幾千年的時間裡影響著每一個人。因俗語起源於農耕文明,它從另一方面又表達出了人們對生活最美好,最真實的嚮往以及寄託。在炎黃子孫的不斷創造及積澱中,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在農村,無論是花甲老人還是黃口小兒總能脫口說上一兩句俗語,比如說「落雨別攀高坡,落難別攀親戚」。
  • 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而且還是當今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農村老人常說:「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嗎
    導語:農村老人常說:「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嗎農村俗語是農村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口口相傳的農村俗語雖然很大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更替出現了斷層,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一些俗語傳了下來,有些話有些事情哪怕到如今也是適用的。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中國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三千年的詩韻。中國的詩詞更是一絕,要求押韻、對偶、詞性相對應。中國的《孫子兵法》是世界奇書,西方國家很多企業單位要求必讀。中國的《易經》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是一部揭秘宇宙的密碼書。
  • 「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是說連襟(俗稱一擔挑,擔挑兒)不算親戚,牛屎可作柴禾,自然脫離了糞的範疇。東北說,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國人說,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所謂內親外戚,此外戚若在皇室,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外戚幹政」,乃是帝國的禍事。
  • 俗語:「姨父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為何姨父這麼不受待見?
    一些大家族都是好幾代人住在一起,這樣子不僅家裡熱鬧,而且不管誰碰到了個什麼麻煩,大家也都能夠集思廣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漸漸發現,其實親戚也分很多種,有的親戚跟你的關係非常好,但有的親戚就不同了。以前的人們總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姨父不是親,牛屎不是糞」,說的就是在我們龐大的親戚網裡,親疏之間的區別。
  • 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八方,女人嘴大吃窮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隨口就能說出幾句,而這些俗語經過歲月的沉澱,更具魅力。每一句俗語都折射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反應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同時還表達了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地域不同,俗語還具有地方特色後和趣味性。
  • 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俗語往往看起來簡單而直觀,但是經過細心的品味,才發現其飽含著深刻的哲理,給後代起到了警示和啟迪的作用。如今,俗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口頭禪。舉個例子,農村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走散了」,這就是典型的俗語。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誰?為什麼不親呢?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誰?為什麼不親呢?轉眼又到年節,各類大大小小的聚會是少不了的,公司有年會,同學之間辦友誼會,而一個大家族裡,不管平時親近或是不親近的親戚們,也都會在新年聚集在一起。
  • 農村人都說:「再涼不烤燈頭火,再餓不吃播種糧」,是什麼意思?
    這些話在農村指引著一代代的人,有許多俗語和老話,都是充滿智慧的農村人,在歷經滄桑乃至在千百年之後,總結出來的一些生活經驗,也可以說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下面就讓小編來和大家講些農村經常說的幾句俗語,你們可以來看一下聽說過沒有!有可能讓你長知識哦!
  • [雜談] 婚禮席上舅舅與姑父座位座席問題
    [題記:本文純屬個人觀點,只單純的闡述在婚宴上舅舅和姑父座位的安排,歡迎討論,不喜勿噴,謝謝!]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中的「首喜」。沒有了人類的繁衍,哪來的金榜題名時?哪裡有他鄉遇故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又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