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20 涼梁夜色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有道理嗎?

說起農村,我們都會想到農村人的樸實、熱情。農村雖然相比城市,地方偏遠、落後,但是卻有一條是城市人所缺失的,那就是注重親情。在農村,只要一個人出事,他的很多親戚都會前來幫忙。一個喜宴上,坐滿的不是同事、領導,而是很多家裡人的親戚。

最明顯的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光是走親戚就要走上好幾天。小編也是農村人出身,對此真的是深有體會。農村人不僅親戚多,還有流傳下來很多的俗語。俗語大多都是語句比較簡短,不過卻蘊含很深刻的寓意。下面小編接下來要給大家說的就是幾句農村俗語,它們其中都是什麼意思呢?大有沒有道理呢?聽小編慢慢為大家道來。

農村人雖然特別注重親情,但會根據血緣關係在心中排列親戚之間的親疏,農村中常說的「三親三不親」就表達了這點。「三親」指的是姑姑,舅舅,還有姨媽,這些人都是與自己的父母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的親人,所以他們也是我們的親人。而「三不親」就是指的姑姑、舅舅、姨媽的配偶,也就是我們的姑父、舅媽和姨夫,這些人雖然和我們也有很多來往,但是卻並沒有血緣關係,是因為和我們的三親結婚才和我們有了親戚關係,一旦三親去世,那這些三不親的人和我們也會很少來往了。

在農村一個女人出嫁的時候,她的兄弟是一定會將她送到婆家的,表示結婚後有娘家人替她撐腰,婆家人不能欺負新娘子,所以就有一個俗語「娘親舅大」。應該很多人都看到過自己的母親在婆家鬧矛盾了,會請娘家兄弟出面調和事情,所以舅舅很有話語權,也很受家裡人尊敬。

「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從字面上我們就能猜出它的意思,雖然我們會經常和姨夫家有來往,但姨夫是和姨媽結了婚才和我們做了親戚,一旦沒有這層關係,那麼自然也不會很親了。而牛屎不能當做地裡的肥料,這是因為牛每天吃的是草,沒有營養,排出的糞便也沒有肥力,不能起到滋養農作物的作用。

「原配夫妻腳挨腳,半路夫妻各顧各」中的原配夫妻是指都是第一次結婚的一對夫妻,原配夫妻是從年輕是就在一起生活的,彼此有感情基礎,相處了這麼多年,感情也會很深厚,就算有小矛盾也不會把他們拆開。而半路夫妻是有過離婚史的兩人湊到一塊過日子,這樣的夫妻沒有感情基礎,生活中不能體諒對方,各顧各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互相猜忌,很難走到最後。

這些俗語都是農村裡對親戚之間關係的表述。在農村十分注重親戚的親疏,血緣連接著我們的親情,也是用來判斷親戚之間親不親的標準。其中有很多都是很有意義的,說的也都是比較準確的,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如果聽到過一些類似的俗語,應該要多多了解。我們應該讓老一輩們留下來的俗語文化,長久的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江南煙雨夜行人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中國悠悠歷史長河中,許多人的許多智慧,化為文字和語言,流傳下來,最終匯集成一個成語、俗語、歇後語。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聽到一些俗語,比如「百聞不如一見」,直截了當地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不過因為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都在變化,有很多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所作的俗語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但是無論怎麼變,主體都是「人」,所以與人情世故相關的俗語,還是可以套用的。
  •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是什麼意思?姨夫為何不是親?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是什麼意思?姨夫為何不是親?世界上的俗語千千萬萬,那有多少是你知道意思的俗語呢?農村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很多人可能常常聽到的都是一些激勵人心的積極向上的俗語,並沒有聽說過這些以前家長裡短之間經常說到的俗語,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這句俗語的意思是有什麼隱藏的意思。在生活中,我們家裡都有很多的親戚,有一些是經常聯絡溝通感情的,有一些是不用經常聯絡但是也始終非常親近的,還有一些就是那些普通的平時並不怎麼聯絡也不是很親近的但是見面知道是自己家裡的親戚的。
  • 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怎麼理解,有道理嗎分享更多農村趣事,關注農村生活習俗。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而有些俗語是關於親情的,其中有一句農村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就特別有意思,雖然這句俗語聽上去特別粗俗,但是卻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正所謂話粗理不粗,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這句「粗俗」的農村俗語有什麼樣的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
  •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三親,三不親」是農村人心中的親情法則,除此之外,在農村還有「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這一俗語,它們是啥意思呢?又有何道理呢?所謂「三親指的是我們要親近姨媽、舅舅和姑姑,這是因為他是我們父母的親生兄弟姐妹,因為血緣關係的緣故,他們待你像親生孩子一般好。
  • 為啥農村有「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話?有道理嗎
    導讀:為啥農村有「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話?有道理嗎?農村裡關於親情的俗語很多,但總有一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就比如在農村裡的老輩人就常常說起「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這樣一句話,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啥意思?姨夫到底親不親?
    而俗語作為我國歷史發展中重要文化組成之一,更是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蘊含著文化發展的精粹,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從起源至今幾千年的時間裡影響著每一個人。因俗語起源於農耕文明,它從另一方面又表達出了人們對生活最美好,最真實的嚮往以及寄託。在炎黃子孫的不斷創造及積澱中,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在農村,無論是花甲老人還是黃口小兒總能脫口說上一兩句俗語,比如說「落雨別攀高坡,落難別攀親戚」。
  • 俗話說:「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什麼意思?老農告訴你!
    記得以前在農村的時候,聽過這樣一句俗語「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意思是說一個人有錢的話,即使生活在深山當中,也會有人爭著娶拜訪,但如果沒錢,即使生活在鬧市,也會沒有人搭理。很現實的講出了廣泛存在於這個社會的真實情況,即圍繞金錢和利益的社交網絡和體系。
  • 農村俗語「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這句俗語,看似兩者是完全沒有關聯的事情,但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有那麼一些相似,具體內容,小幫手給大家說說。主要還是血緣關係,大家可以看一下,姑姑、姨、舅舅,都和爸爸媽媽有直接的關係,而姑父、姨夫、妗子,都是外人(也就是說沒有血緣關係),從這方面來看,在當時的看法,不是那麼親,假如姑姑、姨或舅舅不在的話,基本就斷親了。
  • 農村常說的「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以前的農村,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的沿襲,往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的是親疏遠近,即所謂的「三親」、「三不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來疏標準,農村裡就有了「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的俗語。從血緣關係上來說,爸媽,姑舅,姨大爺,這些是有血緣關係的。
  • 老人常說「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老人常說「牛屎馬屎不是糞,姑父姨夫不是親」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我們國家裡,過年應該是最大的一個節日,過年的時候是最熱鬧的,不論離家有多遠,都會趕回老家過年。過年除了一家人要在一起吃飯守歲之外,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
  • 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話說「姨夫不算親,牛屎不算糞」,大家說姨夫到底親不親?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而且還是當今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 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八方,女人嘴大吃窮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隨口就能說出幾句,而這些俗語經過歲月的沉澱,更具魅力。每一句俗語都折射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反應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同時還表達了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地域不同,俗語還具有地方特色後和趣味性。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中國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三千年的詩韻。中國的詩詞更是一絕,要求押韻、對偶、詞性相對應。中國的《孫子兵法》是世界奇書,西方國家很多企業單位要求必讀。中國的《易經》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是一部揭秘宇宙的密碼書。
  • 「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姨夫不是親戚,牛屎不是糞。是說連襟(俗稱一擔挑,擔挑兒)不算親戚,牛屎可作柴禾,自然脫離了糞的範疇。東北說,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國人說,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所謂內親外戚,此外戚若在皇室,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外戚幹政」,乃是帝國的禍事。
  • 俗語:「姨父不是親,牛屎不是糞」,為何姨父這麼不受待見?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這句話其實說的非常有道理,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一直都是依靠著群居生活的,從先秦時期的部落到封建社會的王國,再到我們現在的社會。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並且有一番作為的話,身後肯定是要有強大的力量支撐的。
  • 農村老人常說:「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嗎
    導語:農村老人常說:「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嗎農村俗語是農村傳統文化的濃縮精華,口口相傳的農村俗語雖然很大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更替出現了斷層,但還是有相當多的一些俗語傳了下來,有些話有些事情哪怕到如今也是適用的。
  • 俗語:「有千年的本家,沒有百年的親戚」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有千年的本家,沒有百年的親戚」是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常見的俗語老話之中,其中對於親戚和本家的描述也有很多,在農村其實本家是平時走動和見面最多的,而親戚有很多時候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見到一面,作為本家和親戚都是和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啥只有千年的本家,而沒有百年的親戚呢?
  • 農村人都說:「再涼不烤燈頭火,再餓不吃播種糧」,是什麼意思?
    這些話在農村指引著一代代的人,有許多俗語和老話,都是充滿智慧的農村人,在歷經滄桑乃至在千百年之後,總結出來的一些生活經驗,也可以說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下面就讓小編來和大家講些農村經常說的幾句俗語,你們可以來看一下聽說過沒有!有可能讓你長知識哦!
  • 農村俗語:「麵條不是飯,女人不是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我國舊時一些農村俗語,從空間上來說,因具有地域習慣的特點,放到其他地方就不好理解,「麵條不是飯」就是這樣。還有一些農村俗語,從時間上來說,具有時代特點,不同時代的人,對不同時代產生的俗語,也不容易理解,「女人不是人」就是如此。不過,這句農村俗語整體意思還不是字面意思,是傳統俗語中慣用的比喻的手法。
  • 農村俗語「人憑飯食長,地憑糞打糧」是啥意思?這樣理解對嗎
    在農村社會,一直流傳著一些關於生活、節氣和莊稼種植類的諺語。這些諺語雖然不是官方的文學作品,但因為是古代老百姓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的,通俗易懂又便於記憶,還能指導人們種田生產和處世生活,所以是世代口口相傳,在今天的農村也能聽到,非常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