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農民種下「金疙瘩」期待豐收「果」

2020-12-15 黑龍江新聞網

□張肖李志達本報記者吳利紅劉柏森

三月的春雪還覆蓋著通河大地,走進鄉村,看到不少農民開始忙活,紛紛學種大果榛子。忙碌的村民對記者說,種玉米收入下降,今年已改種銷路好、效益好的「金疙瘩」——大果榛子。

記者來到通河富林鄉康源大果榛子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鄭民正在指導前來購買大榛子果苗的農民如何栽種。鄭民說,合作社的上萬棵大果榛子樹苗,不到正月十五就售罄。「看到種植大果榛子投入少,收入和銷路都不錯,不少玉米種植戶改種大果榛子。」

正在學習種植榛子的李福是富林鄉的農民,去年他家種了30畝玉米,畝產1300斤左右,平均以0.4元/斤銷售的,扣除成本一畝地純收入220元左右。李福說,今年將玉米改種大果榛子,雖然三年後才能有收入,但豐果期能達到50年,有帳可算。

在鄭民的大果榛子基地,記者看到了上萬株大果榛子等待春雪消融發芽。鄭民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豐果期畝產7500斤,平均每畝收入8500元,去掉成本500元,每畝純收入能達到8000元,是種玉米收入三十多倍,也高於水稻的收益。鄭民指著豐果期的大果榛子樹說,榛子是一次性種植,收益時間長,用工量小,也便於管護。鄭民的大果榛子,除了在網上和本地銷售外,還銷往上海、廣東等地,每年榛子能給他帶來百萬元的收入。

富林鄉黨委書記王厚平介紹,今年鄉裡大幅度減種玉米,擴種經濟作物,僅大果榛子面積就擴大到1.5萬畝。據介紹,今年通河全縣8個鄉鎮有1100餘戶農民放棄種植玉米,改種大果榛子,面積達2.2萬餘畝。

通河縣林業局局長孟憲金介紹,大果榛子樹生長習性與其他果樹類似,三年左右才開始結果,4至5年具有經濟產量,7年後進入豐果期。因此,前三年時間種植戶只有投入,沒有收益。為了彌補種植戶前期的收益不足,通河縣採取「以短養長」「林農覆合經營」的方式,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相結合,一地多用,利用大果榛子樹苗間隙套種當年見收益的經濟作物和其他種養殖項目,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僅2016年,全縣林下經濟產值就接近16億元。

三站鄉農民姜偉去年種植了600畝大果榛子,抓住榛子沒有結果的空檔期,在榛子林下套種紅小豆、黃豆、木耳、靈芝等經濟作物400畝,一年下來收入達到了24萬元。還在榛子林下養殖2萬隻雞、5000隻大白鵝。「這個冬天,一隻林下雞賣到了80元,大鵝120元,供不應求。」姜偉說。三站鄉鎮黨委書記孫志國告訴記者,去年全鄉種植大果榛子1705.5畝,套種經濟作物1000畝,純收入87萬元,林下雞2.5萬隻,純收入62萬元,林下菌兩萬袋,純收入2萬元。

洪太林場的15戶下崗職工集中連片大面積種植610畝大果榛子,預計年經濟效益可達732萬元,在林下連片種植赤松茸65畝,預計年收益13萬元以上;養殖了林下驢140頭,每年繁殖40頭,出欄50頭,年可獲利40萬元;養殖了林下牛100頭,每年繁殖30頭,出欄40頭,年可獲利30萬元。通過發展林下產業,不僅使25名下崗職工脫貧,還進一步增加了森林覆被率,提高了林分質量,實現了林下產業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雙贏」。

「未來5年,通河將聚力綠色發展。林下經濟實施『雙百』工程——林下經濟規模突破百萬畝、產值突破百億元,讓通河成為全國知名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中國大果榛子第一縣。」談起大榛子帶動林下經濟發展時,縣委書記劉長河告訴記者說,全縣在大力發展榛子的同時,還要延伸產業鏈,眼下,正在籌備建立大果榛子加工項目,生產榛子粉、榛子油等延伸產品,讓當地榛子就地轉化為高端產品,提升榛子的價值,增加農民的收入。為了積極鼓勵種植大果榛子經濟林,該縣每畝給予政策扶持資金800元,全縣共計補助1040萬元。

相關焦點

  • 穆稜:八面通鎮四平村富硒地裡的「金疙瘩」喜獲豐收
    穆稜:八面通鎮四平村富硒地裡的「金疙瘩」喜獲豐收 2020-09-30 2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種下西蘭花,收穫「金疙瘩」
    楚天都市報12月23日訊(記者劉冬莉 通訊員楊靖)位於潛江市高石碑鎮魏棚村的潛江蝦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西蘭花種植基地,蒼翠欲滴、充滿生機的連片西蘭花似一顆顆「金疙瘩」在田間競相綻放。12月23日,公司總經理彭紹斌正忙著和工人們將剛剛採收的西蘭花打包裝車,準備運往湖南。
  • 中草藥變成增收「金疙瘩」
    「農民種地看重的就是效益,買1斤中藥材防風種子要30元,每畝地需6斤種子,種植3年才能成熟賣錢,哪個人願意去冒這個險。」村黨支部原書記鄧貞祥解釋道。「雖然種苞米和大豆沒有幾個錢,但是最起碼年底能夠見效益,」年逾古稀的村民朱紹祥說,「這個東西3年才看到果,萬一賠了可咋整。」村民們說得實在,雖然效益可觀,但是他們保守的思想,束縛住了致富的腳步。
  • 黑龍江通河:「榛」產業給農民帶來真金白銀
    新華社哈爾濱7月6日電 題:黑龍江通河:「榛」產業給農民帶來真金白銀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王春雨、楊思琪「一粒榛子兩毛五,兩粒榛子相當於一斤玉米。」通河縣三站鎮農民宋全說。為了過上好日子,「不安分」的鄭民跑到遼寧、吉林等地學習,經過反覆比較,相中了適合寒地種植、產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榛子。他通過親戚介紹,高息借了7萬元,在承包的荒山上一口氣種上60畝榛子苗。新栽的小苗又矮又細,種慣了玉米、大豆的鄉親們來看熱鬧。人們議論紛紛,「這漫山遍野插筷子,還想掙錢?」
  • 塔城市:五戶村的南瓜豐收了 滿地都是金疙瘩
    中新網新疆新聞10月29日電 (王西龍 張容花)「哇,快看,這滿滿一地都是南瓜,這可都是「金疙瘩」呢,大家一起來採摘吧!」金秋時節,塔城市阿不都拉鄉五戶村村民金光毅家的 80畝地南瓜迎來豐收季。塔城市婦幼保健院駐該村工作隊員和金光毅正在地裡忙碌著,有的忙著採摘,有的忙著裝袋子,有的忙著把裝好的袋子往車上運送,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豐收後喜悅的笑臉,一派火熱的豐收場景。  「經過一個夏天的日照和生長,秋天這個時候的南瓜正是營養最好的時候,謝謝工作隊幫我採摘南瓜,還通過微信,同事和朋友幫我們聯繫銷路真的謝謝你們了。我今年大概能收80噸的南瓜,每公斤2.5元,能收入20萬元。」
  • 棋盤鎮農民慶祝豐收
    紫薯、水蜜桃、山楂等果蔬逐漸品牌化,休閒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模式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十月中旬,棋盤鎮的農民們格外忙碌,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自家最好的產品,迎接即將到來的一場「盛會」。孫守虎介紹,他種山楂40年了,靠著4畝土地養活了一家人,今年這70餘株山楂樹預計能帶來超過6萬元的收入。「過兩天我們鎮就要辦農民豐收節了,我可得提前準備好,趁著熱鬧做好我家山楂的宣傳。」孫守虎充滿期待。 從紅果園向東開車五分鐘,即可抵達棋盤鎮李家桃園。「來嘗一口我家的桃子,不甜不要錢。」桃園門口,種植戶李雲龍已經支起了棚子,向路過的旅客吆喝售賣自家的「映霜紅桃」。
  • 黑龍江富裕縣永豐村:中草藥變成增收「金疙瘩」
    「農民種地看重的就是效益,買1斤中藥材防風種子要30元,每畝地需6斤種子,種植3年才能成熟賣錢,哪個人願意去冒這個險。」村黨支部原書記鄧貞祥解釋道。  「雖然種苞米和大豆沒有幾個錢,但是最起碼年底能夠見效益,」年逾古稀的村民朱紹祥說,「這個東西3年才看到果,萬一賠了可咋整。」村民們說得實在,雖然效益可觀,但是他們保守的思想,束縛住了致富的腳步。  效益是最直觀的證明。
  • 黃金梨成了群眾致富「金疙瘩」
    本報訊(記者巴富強通訊員謝辛凌)9月9日,沈丘縣劉灣鎮朱李莊村一處生態黃金梨果園基地飄來陣陣果香,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採摘樂趣。果農們忙著採摘、運輸訂單新鮮梨果,一派豐收景象。
  • 2020「通河大米」產業發展論壇暨「通河大米」中國行品牌推介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土地是農民的根本,發展農業經濟是富農的第一要務。黑龍江省通河縣作為全國名列前茅的水稻生產大縣,素有『稻穀之鄉』和「水稻王國」的美譽。在品牌勢能的經濟時代,通河縣以綠色有機水稻種植為代表的綠色農業快速發展,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通河大米」品牌價值達88.5億元。
  • 土裡刨出「金疙瘩」
    張萬印說,他以前在開封的建築工地打零工,由於懂設計、能看圖,從小工慢慢幹到大工,後來也承包一些小工程,天長日久攢下了「第一桶金」,日子過得也算殷實,遺憾的是與家人聚少離多。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這引起了張萬印的注意,他決定回鄉發展。
  • 稻熟·果香·人歡笑——寫在第三屆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廣大農民進入忙碌而幸福的豐收季。鏡頭一科技護航 果壓枝彎採果、分揀、包裝……東豐縣金紅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近百名農民正忙碌著。「這是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候了,559戶農戶家家豐收!」「這蘋果可不是誰都能種好的,除了自然條件好,這裡還有技術呢!」顧亞輝的語氣帶著自豪。他告訴記者,小四平鎮是省農科院金紅蘋果首個示範基地,建於1974年。從上世紀70年代,就一直是優質蘋果生產的排頭兵。省農科院的專家不僅到樹下指導,每年全鎮每個村子至少有一名本地技術員到省農科院參加技術培訓。每一年的豐收,都與科學管理分不開。
  • 【你笑起來真好看】「青疙瘩」成了脫貧致富「金疙瘩」
    從田間地頭裡的青菜頭,到一碟碟美味的「國民下飯菜」,如今,這些不起眼的「青疙瘩」,卻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重慶南川區西城街道會峰村是一個以種植青菜頭為主要產業的貧困村,以往村民種植出來的青菜頭自己加工成老鹽菜後,不僅價格低廉,還常常滯銷。
  • 《湖北衛視》記者蹲點調查:竹溪高山土豆「土疙瘩」變成「金疙瘩」
    長江雲報導 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竹溪因地制宜,改良土豆的品種和種法,成為帶動貧困戶致富的「金疙瘩」。來看記者的蹲點調查。眼下,正是土豆上市的季節。竹谿縣泉溪鎮塘坪村的馮天林,挖出今年的第一茬土豆,送到了村裡的專業合作社。銷售的事,就交給他們了。馮天林是貧困戶,腿有殘疾,以前,只能種點小土豆。但是,產量一直都不高。
  • 網紅貝貝南瓜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網紅貝貝南瓜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連日來,鐵嶺縣平頂堡鎮椴木嶺子、高箭溝等村莊特別熱鬧,20餘戶農民忙著採收地裡的貝貝南瓜,天天都有貨車等待在地頭,湊夠一車直接拉走銷往山東、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場。
  • 安徽碭山:把梨種成金疙瘩 水果也能當奢侈品
    種梨,成了當地老百姓最「拿手」的生存之道。  碭山人是怎麼把小梨子種出大名堂?碭山梨未來的發展前景又會怎樣?  深秋的上午,一大早,一輛載重二十多噸的大貨車就停在了安徽省碭山縣鑫泰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門口。十來個農家婦女手腳麻利地裝著梨子,工人們來回用鏟車運送裝好的紙箱。合作社理事長魏永說,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每天都有好幾輛大車來村裡拉梨子。
  • 通河縣大果榛子第一鎮 產業強縣富民
    「種一畝榛子可獲得水稻的6.6倍、玉米的28倍效益」,通河縣發揮政府引領作用,組織農民算效益帳,成立縣「榛子產業發展辦公室」和「榛子產業協會」,制定《通河縣榛子產業發展規劃》,為種植戶提供政策、技術、信息服務。邀請早期種植大戶以身說教,介紹自己「淘第一桶金」的經驗做法,發揮黨員幹部正向激勵作用,鼓勵他們先行先試。
  • 看稻田聽蛙聲 品藍莓賞玫瑰 通河的夏沒有酷熱只有斑斕
    插秧開始,大家低著頭顱,弓著腰肢,一聲不語,只管退步前進,唯能聽到的只有水裡「噼噼啪啪」的砸水聲。圖片來自人民網黑龍江站在田埂上,看著藍天、白雲倒映在稻田的水中,小魚和泥鰍來回遊蕩,黑色的小蝌蚪搖著小尾巴撒著歡潛入秧苗下。
  • 龍吟鎮吟塘村舉辦農民豐收節共享豐收喜悅
    11月2日,普安縣龍吟鎮吟塘村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全村男女老幼齊聚一堂,載歌載舞,共享豐收喜悅,共話鄉村發展。「我們今年調整種植的優質水稻取得巨大成功,畝產達到900斤以上,價格也比往年高,老百姓都很高興。」龍吟鎮吟塘村黨支部書記黃政達在活動現場跟客人介紹產業結構調整後的生產情況。
  • 金堆鄉下洋芋疙瘩
    金堆鄉下洋芋疙瘩金堆鎮是渭南市華州區一個純山區鄉鎮。山高日照短,溫差大,耕地大部分是沙土地,是適宜於種植洋芋和玉米及各種雜糧作物,舊時,種植的洋芋當做著糧食充飢,吃的多了就得想法子改變吃法,在長期生活中摸索出多種吃法,大約有十多種加工的方法,洋芋疙瘩的作法是細作的一種,改變了洋芋原本的口感。加工好的洋芋疙瘩入口光滑,筋道,湯味濃香,稱得上是金堆鄉下特有的美食。
  • 「通河大米」中國行品牌推介會在京舉辦
    12月6日,由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指導,通河縣人民政府、中國國家品牌網共同主辦,慧眼食珍集團協辦的2020「通河大米」產業發展論壇暨「通河大米」中國行品牌推介會在北京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