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控水質
在養殖微生態系統中,TAN 的去除主要是通過藻類的自養作用、亞硝酸細菌、硝酸細菌等自養細菌的能量轉化和異養細菌的同化作用來實現的。
當環境 C/N 低於細菌生長需求時,碳元素成為細菌生長的瓶頸,異養菌的同化作用受到限制,養殖環境中的氮代謝產物主要依靠藻類和自養細菌的吸收利用。
當通過添加碳源增加養殖系統內的碳氮比時,細菌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氮元素,將環境中的有機氮或無機氮同化為菌體成分,減少有毒氮代謝產物的累積,改善養殖系統環境。
通過向凡納濱對蝦育苗池中添加糖蜜,提高養殖系統的碳氮比,結果發現碳源的添加有效減少了 TAN 和 NO2-N 的含量,從而減少有毒氮代謝產物的產生。
通過向對蝦養殖水體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可以顯著降低水體氨氮的含量。葡萄糖的添加加速了水中異養菌的繁殖,從而降低了氨氮濃度;且葡萄糖的濃度越高,活性磷的消耗就越快。
2·降低餌料蛋白需求含量
對蝦生長對蛋白質的要求較高,市面上出售的飼料蛋白質含量往往在 40%左右,而能夠被對蝦利用的氮元素卻非常有限。
大量的氮排放到水體和沉積在池底,使水質惡化和底質發黑髮臭,通過換水排到外界環境的氮又會導致水域的富營養化,對資源和環境產生浪費和破壞。碳源的添加,不僅可以促進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且可以形成絮狀物被對蝦攝食,從而降低餌料中蛋白含量的要求。
在斑節對蝦養殖中設置了不同餌料蛋白含量(25%和 40%)和是否添加碳源的雙因子變量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在對蝦的存活率沒有顯著性差異的情況下,碳源的添加促進了水體和底泥中細菌的生物量,氮的去除率和蛋白質的利用率在添加碳源、餌料蛋白為 25%的處理組最高,碳源的添加減少了對蝦對餌料蛋白含量的需求,降低了養殖成本。
3·促進有益菌生長,降低致病菌感染
碳源的添加可以為菌體提供碳元素,利於異養菌的增殖代謝,一旦異養菌形成優勢種群,通過拮抗或競爭等手段會對致病菌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通過設置 5 個不同水平的碳氮比,研究了芽孢桿菌、乳酸菌與弧菌的生長、拮抗作用,較高的碳氮比比較適合芽孢桿菌和乳酸菌的生長,較低的碳氮比比較適合弧菌的生長;且碳氮比高時,芽孢桿菌和乳酸菌可以顯著抑制弧菌的生長。
4·培育生物絮團,降低餌料係數
養殖生態系統內,在合適的水溫 25℃-31℃,p H 7.8-9.2,曝氣增氧和一定的水體混合強度下,碳源的添加可以使水體形成一種肉眼可見的微小絮狀物質研究發現該絮狀物是以菌膠團細菌與絲狀細菌為核心,依靠分泌的胞內及胞外產物將細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粘連在一起的活性微生態群落等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實了生物絮團可以被對蝦攝食。
研究表明,以蔗糖作為碳源的生物絮團養殖系統內,凡納濱對蝦胃、肝胰腺和腸道內部澱粉酶和蛋白酶都顯著高於非絮團處理養殖組。
生物絮團在集約化對蝦養殖中蛋白質利用率可以達到 65%,遠遠高於傳統養殖的 25% 。蛋白質利用率的提高,降低了養殖系統內養殖生物的餌料係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