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與讀書》:靈魂或肉體,總有一個在路上

2020-10-07 四夕清禾

一本沒有圖片的旅行遊記,字裡行間卻給人以生動的想像與畫面感。

本書是作者詹宏志抽取的幾段旅行遊記整理而成,每一段旅行都有一段故事,或為美食,或為美景,或為友誼,或為探險和認知。

全書看似平鋪直敘,卻宛若一幀幀生動的畫卷。美景,一覽無餘;美食,一網打盡。

沒有照片,讀者卻能觸摸到每一景的溫度;沒有視頻,讀者卻能嘗到每一餐的羶蘚…

如此輕鬆快意,頗具少年意氣。


全書十篇文章包含了十段頗為奇幻的旅行,如同十篇小說般的精彩。

本書沒提供可以按圖索驥的旅行指南,卻帶有豐富的想像與畫面感。

永不止步的前行者詹宏志,總是在閱讀,始終在路上。他的旅行多由讀書而起,十個推理小說般的精彩故事,猶如一場百科知識的腦內衝浪與日常哲思的馬拉松。被一本託斯卡納食譜指南引路的攤牌考驗;因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無力招架念誦著魯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在災難過後的峇里島矛盾複雜的旅人心境……

十場夢幻旅,別樣新人生。


為什麼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者詹宏志給出了答案:

「我們誕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不孤獨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獨的人在尋找孤獨的方式。



關於旅行:

旅行,是遇見另外一個自己的歷程。

詩人汪國真說:「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險,也是尋寶;是眼淚,也是歌聲。」

余光中說:「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了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這樣,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在路上,你會發現,你的經歷會沉澱了你的氣質,你的眼界會拓寬你的心胸。

去看看別處的夕陽,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心情,去發現不一樣的美。

背上行囊,行山涉水,一路走來,一路花開。即使是一個人去旅行,也不要害怕孤單,因為你會在路上與你志趣相投的人相遇。

一定要去旅行,不受羈絆、沒有約束。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久違的感動。



關於讀書:

作家路易斯·塞普爾維達曾寫過:「當我們閱讀或寫作時,我們正在完成一種逃離行為,那種最純潔、最合法的逃避。從中離開的我們會更強大,會煥然一新,也許還會更好。」通過閱讀我們能跟不同的作家進行對話,超越語言、身份、階層與偏見。

讀書,是最美的遇見。

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著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並不是一位「冒險者」,你只是一位「追隨者」。


關於旅行與讀書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這句話道出了讀書與旅行相通的本質。

閱讀是一場心靈的長途跋涉,而旅行則是用腳步去翻閱遠方,讀的是風景,也是自己的內心。

讀書開啟了一場旅行,我們甚至運用書本「想像一場旅行」。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在探討「讀書與旅行」時說,讀書是一個人踏上的旅程,而旅行則是獨自開始的閱讀。當你開始旅行,你會發現一個新的自己,通過那些平平仄仄的風景,閱讀到自己的從前、現在和未來。

讀書和旅行不等,但二者交集互為因果。讀書開啟了一場旅行,我們甚至運用書本「想像一場旅行」。旅行在踐行讀書,旅行讀懂行路風餐露宿,收穫點點滴滴,發掘人生的極限,放眼大好河山的風情萬種,風土人情,歷史的傳承,幻化未來,並記錄下來,共世人共享。

《旅行與讀書》,就好像一對搭檔,一個叫旅行,一個叫讀書,他們總是一起出發,帶著彼此,去到很遙遠的地方。

有人說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非常快,只有去旅行才能讓時間慢下來,最簡單的體驗另一種生活的方法,一個是旅行,另一個就是讀書——「只有一個人生是令人不滿足的……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旅行窮盡處,幻想啟程時。

旅行就是想像,想像就是旅行。

全書文章新奇有趣!通過讀書豐富自己人生閱歷,讓陌生的地方變得熟悉,用自己的心和視角去審視大自然四季不同的美,在歷史文明中遇見屬於自己的共鳴。

人活著,就應時而靜,時而瘋狂!靜時多讀好書,擴展自己視野,瘋狂時,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只要經濟能承受,千萬不要錯過。人生太短,能不留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

天涼好個秋!

惟願我們可以在書中和世界之上暢遊。

願我們永葆青春,活出不一樣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讀書或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記鍾書閣之旅
    人們常說「讀書或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但我不明白身體和靈魂為什麼非要在路上,安靜地休息不好嗎?點上一杯咖啡,一些茶點,就可以在這裡待上一整天,靜靜品味一本書,一個作者,一種情感。放下手機,把自己沉浸在文字的海洋裡,細細感受每翻一紙所發出的細微但真實的感覺。
  •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旅行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我竟沒有那樣歡呼雀躍著,因為當我得知北京沒有鐵環也不會有射板、彈珠子之類的遊戲。這大概是現在我認為比較可惜的一件事,因為現在出發旅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了。
  • 在路上,身體和靈魂總要選擇一個
    有這麼一句流行語: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我喜歡旅行,喜歡看世界,喜歡在未知的途中遇見未知的自己。你只有看過世界,才不會對世界蠢蠢欲動。可能有些人覺得旅遊需要準備很多的時間和金錢,但是我想說,只有你有喜愛旅行的心,即便是沒錢,你也可以在路上。我聽過騎行在旅行的、也聽過徒步旅行和邊旅行邊工作賺錢的。只要你喜歡、有勇氣,總有適合你的方式。我選擇的是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方式,帶上錢、行李和相機即出發,除了熱愛旅行,我也熱愛我的工作。
  • 讓你的靈魂與肉體一起在路上
    如今還有一句話在網上很流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說到旅行,我們總會聯想到讀書——但往往會把旅行和讀書對立起來,似乎旅行的時候就沒法讀書,讀書的時候就沒法旅行。這其實是個天大的錯誤。在我看來,旅行中是最適合讀書的時候,天地之間,就是你的書房。
  •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
    有沒有目標?之前看到過一些文章,有觀點是:當你準備去往一個陌生的國家時(或城市),最好是提前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通過書本上的內容以及你能在網絡上搜尋到的訊息,先對這裡有個初步的認識,至少能知道當地有哪些風俗。
  • 身體與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旅行,嘗試著走出去,你才會發現,世界遠不是你在出生的城市一呆幾十年所看的那樣,你會結識不同的人聽到各種曲折的故事交到一輩子的朋友。老君山,一個旅遊勝地,一個集文化與景點為一體的景區,在這裡遊玩,你會感覺到人生就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在乎的是看風景的心情,旅行不會因為美麗的風景終止。
  • 在旅途 ‖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一個地方沒有一家書店,那就算不上個地方了......」與其說它是一家書店,不妨是它是一個集閱讀、生活、購書、詩意、咖啡的一體化中心。書院佔地1200餘平方米,包括一處可展覽150件書畫作品的多功能展廳,一個四合院,書院免費向市民、遊客提供場地,讀書、茶水都免費。
  • 讀書與旅行,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也許不能算是深度行,但至少大小都有兼顧。你得把地圖、行程、交通等等研究透,實際上在做好攻略之初,許多地方你已經走了好多趟了,一點點推演,估算時間差和容易出紕漏的地方,再反推…… 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裡開篇就講
  • 讀書與旅行,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也許不能算是深度行,但至少大小都有兼顧。你得把地圖、行程、交通等等研究透,實際上在做好攻略之初,許多地方你已經走了好多趟了,一點點推演,估算時間差和容易出紕漏的地方,再反推……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裡開篇就講,「藝術描述帶有極強的簡括性,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還必須承受那些為藝術所忽略的環節。」他說一本遊記裡稱「旅行」了一個下午趕到了某地,而後如何如何,事實上,我們從不可能「旅行」一個下午。
  • 青海湖,心靈和肉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心靈和肉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要麼讀書,要麼旅遊。然後...我一個人踏上了去青海湖的路。茶卡-天空之鏡,來青海的遊客對茶卡都抱有很大的期望,想要留下一張倒影圖,是一件太看運氣的事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能少,晴天陰天無法倒映出藍天白雲,雨天就更不行了,我幸運的遇上了藍天白雲,躲過了狂風大作,天空明朗,藍天籠罩著白色的鹽池,一片純淨。
  • 以「讀」抗「疫」: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既然「疫情」困住了腳步大家常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這本散文裡,沒有六六編劇一貫的「大女主」式的霸氣,而是多了「隨意」,畢竟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計劃、沒有目的。書中記敘了他在英國古堡中,體驗純正貴族生活、體驗現在英國人返古式的生活、與陌生老人暢談戶外尋寶/親歷的英式醫療、教育點滴……書中充滿她對歷史文化甚至歷史八卦的獨特思考,都用生動的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
  • 驢友部落格 | 要麼多看書,要麼去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年輕的時候,和大數人一樣,覺得旅遊旅行是離自己非常遙遠的事兒,那時候大家都在為生活而奔忙。記得我剛回到南京,兩手空空,一窮一白的,啥都沒有,感覺很迷茫。後來經過多年打拼,稍稍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才有了想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去體會各種不同的生活。現在的旅行有多種選擇,其中包括窮遊。記得剛開始是跟著戶外俱樂部去玩,西祠社區上很流行拼團自由行。
  • 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森林的誘惑-牙林線《北國紅豆也相思》中,喬雪竹寫道:&34;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有機會一定要走走這些地方。
  • 《49日》李瑤媛&南奎麗 靈魂與肉體對真愛的探索
    這部劇題材新穎,故事構思巧妙,並且通過女主人公由生到死,由復生到復死的短暫人生,與觀眾共同探討了關於靈魂與肉體,死亡與生存,真情與假意的哲學故事。那個渾渾噩噩度日的女人,宋伊景蹲著這條宿命之路的路邊,回憶她的傷心往事,她只想隨死者而去,於是她衝到馬路上,引起了一場車禍,就在這場車禍中,南奎麗飾演的申智賢因為備受閨蜜與未婚夫的打擊,而不幸遇難,她的靈魂脫離了她的肉體,並被死亡使者告知,如果她可以得到三個真心愛她的人的眼淚,她還有復生的機會。
  • 《行者無疆》:要麼旅行,要麼看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一本引人入勝的遊記,一本蕩滌靈魂的聖經!沒有一口氣匆匆讀完,因為有太多值得回味、研讀的細節。畢竟這不僅是一次歐洲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行者無疆,學海無涯。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
  •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 讀書與旅行兼得,身體與心靈同在路上——金禾灣閱讀吧上線啦!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閱讀吧設在金禾灣景區休息觀賞區域,配有閱覽桌、閱覽椅、有制度,有專人管理,各類圖書分類擺放,錯落有致,是一個有著良好閱讀氛圍的讀書場所。在這裡,你可以一邊閱讀美文,一邊欣賞美景,讓靈魂和身體一起在路上。
  • 專題推薦丨5部關於旅行電影推薦,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很多人都會選擇宅在家中度過這個長假我們知道,很多人選擇呆在家裡只是因為少了一個旅行的衝動少了一個旅行的理由或許,這個時候可以去看一些電影因為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1、《林中漫步》3、《親愛的伽利略》豆瓣評分:8.0推薦理由:如果想和閨蜜一起旅行,力薦泰國電影《親愛的伽利略》,講述兩位泰國女孩因不同的目的一起出逃到歐洲,在旅行的過程中認識自我,感悟人生的故事。
  • 令人仰止的那座雪山,靈魂與肉體之中的魔障
    用文字雕刻歲月,用光影凝固腳步,靈魂和肉體一同在路上體會人生——桐語圖文/桐語雪山、聖湖第一次展示在公眾的面前,瞬時轟動了整個世界如果說讀書和旅行能夠使人生變得更加廣闊那麼,有一個地方是會讓靈魂和肉體都在充滿一種無限的未知和艱險的路上前行和探索。
  • 【青·聽】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時間,總是那麼珍貴,用來讀書和旅行哪個更好一點?其實古人早已經給出了答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不是一個先後關係,而是並列關係,讀書和旅行應該相得益彰。如果不讀書,行萬裡路,也只是個郵差。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少了學識的浸潤,沒有了刀光劍影,丹心汗青,它們只是一個個耳中熟悉、眼裡陌生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