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細數德國給小費幾點原則:個位數就好別擺闊

2020-12-1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導 德媒稱,在中國就餐、出門打車等結帳時基本上就是支付消費金額,給小費不是很普遍的情況,更非必需。美國餐飲業給小費似乎更加普遍,且金額佔消費比例不低,因為大部分就職於餐飲業的人沒有底薪或底薪很低,很依賴小費收入。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22日報導,德國的情況介於中國和美國之間,顧客給小費的情況比較普遍,但分行業、分場合且並非"義務"。

德國女性雜誌《布麗吉特》(Brigitte)、餐飲指南和訂餐網頁Bookatable分別就在德國什麼時候給小費和給多少算合適這一話題發表過文章。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黃金準則"值得借鑑:

首先,在德國給小費不是消費者必盡的"義務",而是肯定服務和表達感謝的自願姿態。一些餐飲場所對一切消費加收不同比例的服務費,這裡小費就成了必需,不過顧客同樣可以選擇不去這樣的場所消費。

在德國,餐飲、美容美髮、計程車、酒店、搬家、裝修維修等行業是支付小費比較普遍的行業。一般說來,在德國給小費在消費金額的10%左右,或是記住"補齊"原則。消費了12.20歐元,可以給13或14歐元,表示對服務的滿意。如果消費了12.90歐元,最好不要只給13歐元,因為在此"補齊"略顯吝嗇,而是給13.50或14、15歐元。喝杯咖啡2、3歐元的消費,小費可以給50歐分到1歐元。如果餐飲消費超過100歐元,則不必遵循10%小費原則,而是根據服務和飯菜質量,給5%左右的小費即可。

如果是在快餐廳消費,或是電話或網絡訂餐,顧客自己去店內取餐,一般說來不用再額外支付小費,慷慨地顧客也會給點小費表達感謝。

在髮廊做頭髮可根據總消費金額以及對美髮師手藝的滿意程度適當給消費,酒店裡行李和房間打掃服務也不妨略表心意,小費金額儘量為個位數,以免有"擺闊"之嫌。家裡請搬家幫手、管道維修工等上門服務的人員,根據服務質量,顧客也會酌情以小費表達感謝。

如果是應邀出席宴會酒會,比如包場派對等,即便有侍應生隨時服務,也不必再另附小費。一般來說,活動的東道主會最後結帳時額外支付小費。在醫院、療養院等處如果享受了護理服務,一般不支付現金小費,而是以鮮花、甜點等方式表達感謝之情。

在德國,小費最好要親自交給對方,而不是放在桌上起身就走。小費是消費者慷慨地表現,也是謝意的表達,而表達感謝最好讓對方直接感受得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德媒報導12000美軍撤離德國,德國網友喜出望外
    美國從德國撤離1.2萬駐德美軍 報導摘錄:這次駐德美軍的撤離數量比之前宣布的要多。 駐德美軍撤離是他一直期待但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8ball07 祝這批美軍一路順風。
  • 德媒記者邂逅湖南常德「德國小鎮」 冀當地文化走進德國
    德媒記者邂逅湖南常德「德國小鎮」 冀當地文化走進德國 2018-10由於城市以「德」為名,不少常德市民對德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常德與德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也十分頻繁。  「桃花源意味著自由美好的世界,與西方文化中的烏託邦相類似。」常德市武陵區宣傳部長餘習瓊的一席話,拉近了常德與大家的距離。她說,自己對德國人嚴謹務實的精神很敬佩,閒暇時還常去常德穿紫河畔的德國小鎮散步。
  • 德媒又來對臺灣指手畫腳?我駐德使館:「臺獨」分裂註定不會得逞
    德媒也來湊熱鬧,我駐德使館嚴正聲明近來美政府與民進黨當局狼狽為奸串通一氣,近日阿扎訪臺便是最好的說明。不顧中方的勸誡,美部長訪臺在會見民進黨當局的同時,還籤署了那所謂的醫療合作備忘錄,到最後才發現是一紙空文。阿扎前腳剛剛完成訪臺,在接受採訪談及疫苗問題時隻字不提「優先」臺灣。
  • 德媒:不滿瑞典生活艱苦 難民抗議要求回德國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 德媒稱,眼看田野中草木稀疏,天氣也越來越冷,一批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拒絕在瑞典西部走下汽車。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10月27日報導,瑞典移民局27日證實,約20名被暫時安置到瑞典與挪威邊境地區一處偏僻村莊的難民自25日起一直呆在汽車上不下來。
  • 德媒:拉脫維亞二戰老兵為曾效力納粹德國自豪
    德媒:拉脫維亞二戰老兵為曾效力納粹德國自豪 不管怎樣,上周末,納粹德國黨衛軍拉脫維亞軍團的殘餘老兵能夠不受阻撓地在首都裡加遊行,紀念陣亡的同胞和1945年後死去的戰友。  這些今天無一例外都在90歲上下的男人曾與德國國防軍並肩戰鬥,一起打擊蘇聯紅軍。而這足以令許多年輕的拉脫維亞人向他們致敬。這種視角起碼會令外國觀察家感到疑惑。儘管如此,希特勒的這些熱心的拉脫維亞幫手所扮演的角色還是值得詳加探究。
  • 美媒:小費在中國餐館回歸 消失60年
    參考消息網10月6日報導美媒稱,中國的一些年輕饕客願意為更好的服務付費,他們正在引領一種已在中國餐館絕跡數十年的付小費做法的小規模復興。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9月27日報導,「很久以前」烤串坊是北京一家比較時髦的餐館。它的裝潢是高檔的石器時代風格,穴居人的剪影在牆上走來走去。
  • 中國人赴德國旅遊安全嗎?德媒:吃飯噎死概率高
    德媒稱,連續發生的血腥襲擊事件不僅讓德國國內震驚不已,計劃來歐洲旅遊的中國人不禁也要問:來德旅遊是否依舊安全。德國官方和業內人士給出答案。德國之聲電臺網站7月27日報導,一周之內,德國發生多起惡性襲擊事件:四名香港遊客在維爾茨堡被砍傷;慕尼黑購物中心槍擊案造成10人死亡;羅伊特林根市砍人事件導致一死二傷;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爆炸案中1人死亡、多人受傷。報導稱,不絕於耳的血腥事件令人對德國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
  • 出國怎麼給小費?看這一篇就夠了
    年末將至,不想浪費剩餘年假的你,大概已經準備踏上旅途了,要注意的就是各國的小費文化了,雖然在中國小費文化並不流行,但是在一些其他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小費文化,趕快跟小遊一起,學習關於「小費那點事兒」!午餐是付10-15%的小費;晚餐則是15-20%的小費。如果一同用餐的人數超過五人,餐廳有一個名詞叫 Party Over Five,那你必須付18%的小費,否則就算失禮了。計算出的小費四捨五入到「元」就好。調酒師:15%是標準,但如果你要複雜的混合飲料,20%則更適合。酒店內的清潔人員:每晚2到3美元。
  • 德媒:中國探月計劃快趕上咱們了。德國網友:咱啥時候登過月球?
    嫦娥5號順利返航,德國媒體激動之餘開始吹噓自己。 中國嫦娥5號飛行器攜帶月壤成功返航,就在第一時間,德國明鏡周刊馬上刊登了嫦娥5號的新聞。在一系列常規報導時,就出了問題。 比如嫦娥5號降落的地方,德國媒體寫成了「蒙古國。」不過可能是德國人不清楚中國的地理,中國這邊是有內蒙古地區的。
  • 德媒:德國房地產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青睞,首選城市法蘭克福!
    目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購入德國房產主要用來出租,只有少部分供他們到德國度假時自住。中國上層中產階級是典型的買家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原報在以上德媒報導中很多中產階級考慮購置德國房產,很大方面原因是為了孩子在德國上學,因為德國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完全不收學費。目前,中國購房投資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德國法蘭克福和柏林。然而,很多的投資者首選城市是法蘭克福而非首都柏林。據德媒統計,2015年至2016年期間,法蘭克福向中國人出售的住房數量從原來500套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1000套。
  • 千萬別亂給小費,酒店小費潛規則
    新加坡同樣是東南亞國家,新加坡酒店並不需要給小費,付小費會讓人誤以為服務差。德國不用給。但如果你要求工作人員提供了額外的服務,比如拿行李,送餐什麼的,就需要給一點了。德國的紙幣是從5歐元起印的,給兩三塊錢的鋼鏰兒是打發乞丐的,有點兒不好意思,要給還真就是得給五塊錢。
  • 小龍蝦「橫行」德國柏林 德媒:「吃貨」要坐不住了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導 德媒稱,在柏林,野生動物組織近日不斷接到人們來電,稱在該市蒂爾加滕區發現小龍蝦上街情況,其中最密集的是在西班牙駐德國大使館門前。不知道聽聞這一消息,會不會有人坐不住了呢?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8月21日報導,德國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NABU)8月17日稱,在柏林部分地區,小龍蝦(學名淡水龍蝦,也稱螯蝦)上街、橫行佔道。它們似乎在試圖擴展「地盤」。報導稱,有人在蒂爾加滕公園周圍的小道上看到它們,也有人在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館外門前看到它們。在蒂爾加滕公園裡看到小龍蝦並不奇怪,然而這次的數量之多,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關注。
  • 德國外交部官網撤臺灣地區旗幟,稱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綠媒哭訴
    不顧島內民眾仍需實名限購口罩的窘境,民進黨當局近來大打所謂「口罩外交」,4月向德國捐贈100萬片口罩,結果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近日有臺媒發現,德國外交部網站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悄然消失,德國外交部副發言人對此回應「我們的立場就是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島內網友嘲諷民進黨當局:「『口罩外交』,可笑!」
  • 在德國,怎麼給小費?給多少?
    在德國,只要接受人工服務就要給小費:吃飯、打車、酒店服務……聖誕節和新年即將到來,對於新移民來說,遇到付小費這件事時難免有些手忙腳亂,給多了割肉,給少了怕遭白眼。但在德國給小費不是消費者必盡的義務,而是肯定服務和表達感謝的自願姿態。所以給或不給都可以。
  • 德媒:中國網絡「神話」德國 下水道等故事不實
    德媒:中國網絡「神話」德國 下水道等故事不實 2015-01-11 11:23:07   《南德意志報》2015年1月1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完美的德國神話》,配以兩個穿德國傳統巴伐利亞服裝的年輕女孩在中國山寨「啤酒節」上的照片。全文內容皆在指出目前流傳在中國網絡上的各種「德吹」文章的不真實性。  文章指出,中國人將青島下水道神話的故事,是不準確的。
  • 德媒:德國飛機噪音問題日益嚴重 影響居民健康
    德媒:德國飛機噪音問題日益嚴重 影響居民健康 2014-09-01 13:26:5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王忠會     在德國,因乘客數量增加,地區新建機場和新開闢航線
  • 德媒十分不滿 理由非常荒謬
    但德媒卻對於歐盟機構選擇海康威視十分不滿,甚至有部分德國政客直接要求歐盟「與海康威視斷絕任何業務往來」。他們給出的理由卻十分荒謬:因為海康威視被美國政府列入「黑名單」,那我們歐盟就不能用。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視及其歐洲子公司都沒有被歐盟列入「黑名單」,並不存在任何違法行為。
  • 德媒:包機把德國企業人員帶到中國 其他歐洲國家可借鑑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德媒:歐洲的「中國包機」需求巨大德國《商報》5月27日文章,原題:包機把德國企業高管帶到中國 儘管有入境限制,但面向德國企業高管的兩架包機即將飛往中國。該行動有望成為歐洲模式。而且,首架載有200名德國高管的飛機不再飛往上海,而是天津。下一班約200名乘客的包機航班也已確定,將於6月3日飛往上海。乘客除了德企高管及家屬,還有技術專家及一些滯留在德國的記者和外交官。對歐洲企業來說,包機行動是一種首創。 自3月28日起,中國暫停持有效中國籤證、居留許可的外國人入境。從那以後,歐洲公司的員工只有極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入境中國。
  • 各國小費文化大不同 臺媒提醒民眾出遊千萬別給錯
    小費該怎麼給,該給還是不該給,各國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禮儀和做法,在離臺前事先了解小費文化,才不會讓旅程出現尷尬窘境。據報導,在有小費文化的國家,要給予多少金額,通常取決於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好不好,如果服務極差,可能一毛都沒有。
  • 基辛格:若美國敗,誰也別好過,德法意回應,或叫停黃金美元,有進展
    例如,自2020年3月以來,美國在口罩短缺的背景下,在美國衛生部向俄羅斯求購口罩被拒絕後,美國經濟的傳統盟友-德國甚至展開了扣留並沒收美國口罩等醫療物資的行動。據德媒當時報導,德國海關當時沒收了一批運往美國的幾卡車口罩等防護用品。也就是說,德國經濟不計後果地扣留和沒收了原本應該運往美國的口罩等醫療物資。這被稱之為醫療物資經貿領域發生的「珍珠港」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