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該地竟有400多座媽祖廟!

2020-12-24 莆田晚報

前幾天網上有一條消息,說是2020年11月21日,龍巖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揭牌儀式在龍巖學院舉行,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贊受邀參加活動並受聘為龍巖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顧問。出席活動的還有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袁錦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顧問、省人大常委會原常委林光大等。

眾所周知,閩西是紅色聖地、客家祖地、著名僑鄉。其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龍巖閩南文化居然和海上女神媽祖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並存交融。

據調查,閩西境內有媽祖廟430餘座,信眾廣泛,影響深遠。

可能有人會問:閩西屬山區,並不臨海,何以出現那麼多座奉祀海神的媽祖廟?

原來,這與一個歷史人物有關,也與一條江有關:這個人就是大宋提刑官宋慈,這條江就是汀江。

宋慈(1186—1249),字惠文,南宋嘉定十年(1217)進士,後為江西贛州信豐主簿,歷任福建長汀知縣、南劍州通判以及廣東、江西、湖南提點刑獄使等職, 63歲在廣東任上病逝。

宋慈在長汀知縣僅僅三年時間,卻做出了澤惠後世千年的不朽業績,那就是疏浚福建四大河之一的汀江,打通汀江與廣東韓江的水路運輸,發展水上航運事業,方便客家人下南洋,使潮州至汀州、贛州運輸通暢,促進了汀、潮、贛的物資交流,鹽商米商往來其間,「鹽上米下」的一派繁榮景象。從此,汀江上百舸爭流,形成「上三千下八百」之盛景。

由於元、明、清三代媽祖均曾庇佑朝廷漕運且屢受皇帝褒封,其漕運包含內河航運和海洋航行,所以,形成了「有水的地方必有海神媽祖」的格局。如今汀江兩岸仍尚存的400多座媽祖廟,正好見證了當年水路交通的繁榮歷史。

這種情況與貴州鎮遠天后宮十分相似。

1999年我有機會去參觀鎮遠天后宮,了解到之所以在我國西南邊陲會出現天后宮,全因天后宮門前那條直通湖南的 陽河。有趣的是天后宮門口就是一個大碼頭,讓人立刻聯想起當年貨船艤聚、人頭攢動的熱鬧場面,於是自然驚嘆「媽祖神力、無遠弗屆」,連遠離大海的鎮遠都建有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后宮。據史料記載, 陽河上有三處天后宮,即湖南芷江、貴州鎮遠和黃平舊州。這說明 陽河與沅水河相通,媽祖信俗就沿江沿河從芷江傳播到了貴州鎮遠,終於成為我國最邊遠地區的一座媽祖廟。正是鎮遠天后宮的存在,見證了歷史上 陽河水運的發達,說明了歷史上鎮遠水運發達、舟船雲集的盛況。

無獨有偶,閩西地區400多座媽祖廟的存在,也見證了歷史上汀江水運的發達,以及閩粵兩省曾經以水為媒、以媽祖信俗為紐帶的密切關係。

據《湄洲媽祖志》載,閩西地區現存比較古老的媽祖廟,如,長汀城關天妃宮(約建於明嘉靖五年)、新羅區大池南燕姑婆庵(天后宮)、武平東鄉袁田村媽祖廟、武平溪東鄉天妃宮、武平萬安鄉下圳村夫人廟、寧化南塔下街天妃廟;此外,還有上登天后宮、廬豐天后宮、赤水天后宮、璧州天后宮,等等。

在閩西400多座媽祖廟中,我想在這裡重點介紹一座「國保級「的媽祖廟——永定西陂天后宮。

西陂天后宮位於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坐南朝北,創始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全部建成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佔地6435平方米。

該宮造型奇特,氣勢恢宏。主體建築為七層塔樓式高閣形狀,通高40米。因地處十裡平川,顯得格外高聳。塔樓的下部一、二、三層為四方形,土木結構;第四層以上轉為八角形,其四、五兩層為磚木結構,六、七兩層為純木結構,第七層中間以一根大圓木為主軸,周圍插以數十根方木向八方輻射成車輪狀,顯得精巧玲瓏,大方美觀。塔樓每層均置木梯供香客和遊人上下;第二層至第三層還有欄杆圍護的走廊,可憑欄環眺四周景色。塔樓頂置葫蘆形塔剎,選用瓷都景德鎮特製的紅、黃、藍、白、青五個色彩不同的圓環疊成,再用八條鐵鏈拴在塔角。

塔的底層即天后正殿,殿門懸掛乾隆皇帝御書「德孚廣濟」匾額及「忠信涉波濤周曆玉洲瑤島,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吳」的對聯。

整座塔殿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這座宮殿總體設計巧妙,工程精緻,穩定固性超強,數百年來歷經多次強烈地震,竟無損壞!

天后殿前的天井院,連接一座寬敞高大的穿堂廳,名曰「登雲館」,為科舉時代會文講學之所。登雲館前是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院,院前搭蓋一座面朝塔殿的戲棚。棚下以立柱架空,上面則覆蓋半圓型藻井,俗稱「雷公棚」。中堂屏風鑲嵌木板雕鏤圖案及彩繪仕女,上懸「鈞天雅奏」匾額。棚前橫額書「鸞鳳和鳴」四字,柱聯作:「一派是西河潺潺聲雜管弦曲;七層朝北鬥疊疊影隨文武班。」戲棚下面直通山門,門外上掛「天后宮」豎匾。由山門向左右又向南面延伸,組成凹字形的迴廊圍屋建築體,內設大小房舍36間,作為守宮者居住和招待香客之所。

天后宮外院場地寬敞,周圍古木參天,風景十分秀麗。

西陂天后宮於1991年公布為福建省級文保單位;2006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所謂「國保級」文物。

來源:莆田晚報 朱合浦

責編:許伯英

編審:許秋洪

監製:林雙華

相關焦點

  • 世界上3000多座媽祖廟的祖廟,湄洲島媽祖祖廟
    媽祖祖廟景區是去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的一個最重要的景點,媽祖祖廟景區比較大,位於湄洲島北部的山上,有新老兩個祖廟,其裝飾是非常的金壁輝煌,人氣非常的旺。有著「南國蓬萊」之稱的湄洲島,是第一次接觸媽祖文化,在湄洲島參觀了有2億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
  • 在臺灣的媽祖廟
    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在周璽的《彰化縣誌》也有,此志卷十一有記載:「貓兒幹、南社番,有說興化話者,想系興化人入社所傳。」相習到今,「語未嘗考」。由於可知閩臺親緣關係之深厚。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
  • 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媽祖廟
    距媽祖廟僅500米的石頂村,北面有一座石崖上還鑽刻著「天妃故裡」四個大字;不遠處還有一塊一米多高的石碑,上書「天妃祖跡地名上林」。天妃是媽祖封號之一,上林是石頂村的原名。在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島上,也有許多媽祖廟。許多臺灣同胞祖籍福建,他們渡海到臺灣後,把家鄉的媽祖神請去,建廟奉祀。據說,臺灣各地的媽祖廟有八百多座,最早的一座建在鹿港,是400年前移居臺灣的社會人到湄洲島媽祖廟請去分神的。每年農曆3月23日紀念媽祖誕生的這一天,湄洲島媽祖廟內外聚集了近萬人。鑼鼓喧天,香菸繚繞。
  • 臺灣媽祖廟
    據統計,至1930年末,臺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臺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
  • 詔安三溪媽祖廟
    三溪是溪雅村的一個自然村,聽說村裡有座幾百年歷史的媽祖廟,筆者特地前往採風。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林默娘。閩南一帶姓林的本家又親切地喚她「姑婆媽」。媽祖遇難後,從北宋至清朝,共有14位皇帝敕封她36次,諸如「天上聖母」、「海上女神」……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頒給媽祖最高的封號「天后」,這叫法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在民間,媽祖廟又叫「天后宮」。     如今,全世界有5000多座媽祖廟,信眾近2億人。媽祖信仰,不僅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世界各地也廣為盛行。
  • 小島上有座媽祖廟 來歷卻是有幾分蹊蹺
    蜈支洲島上有座媽祖廟,如果沒有指路牌恐怕很難找到。其實蜈支洲島很小,只有1.4平方公裡,無論從天上看抑或是乘快艇環島遊都會感覺很小。但是在裡面一轉就會知道,真是島小乾坤大了!傳說清光緒年,海南有位遊方道人吳華存遍遊海南諸島,尋訪煉丹修身之處,最終看中了蜈支洲島的風水,欲在此結廬面居,煉丹修身。
  • 瀋陽天后宮:中國最北的媽祖廟
    ,卻改變不了它曾經是中國最北媽祖廟的地位。當年(公元987年),鄉親們便在湄州島上建立起一座通賢靈女廟,稱林默姑娘為通賢靈女,以緬懷、紀念。這座通賢靈女廟,即今天的湄州媽祖祖廟,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
  • 世界三大媽祖廟
    中國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都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神,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北起丹東、秦皇島、天津、煙臺,南到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都建有天后宮。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媽祖信仰也帶到世界各地。據統計,如今世界上有媽祖信眾近2億,媽祖廟近5000座,光臺灣島較有規模的媽祖廟就有800多座。
  • 蓋一座媽祖廟
    永春盛產佛手茶和蘆柑,但很少會有人像他一樣不為販賣,自給自足。60歲後,陳金寨找到了新事業。他騎著一臺摩託車,無比熱情地投入到陳坂宮的工作中,他也是廟首之一,他用新學的時髦詞稱呼自己的工作——義工。但是義工並不好做。廟首們在陳坂宮不僅沒有一分錢收入,還常常往裡貼錢。陳坂宮重建後,每年的香火收入並不多。需要捐款時,廟首們自然排在前列。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媽祖的祖庭是在福建的湄洲島,湄洲島上這座媽祖祖廟已經有千年歷史,世界上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在華人圈子裡的媽祖廟、天后宮裡的媽祖都會從湄洲島走一遍,或者直接從湄洲島請一尊媽祖供奉,全世界有將近萬餘座媽祖廟,其中福建、臺灣以及海外的華人佔大多數。
  • 澳門媽祖廟的由來
    由於早期澳門居民多以打魚為生了故對漁民的守護神媽祖特別崇敬。在這塊面積僅23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居然建有20多座媽祖廟,其中最古老的己有 500多年歷史,也是當今澳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相傳宋代孝女27歲的林默娘,福建省莆田縣人。
  • 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到底藏著怎樣的風景?
    湄洲祖廟建築群航拍圖寢殿原為正殿,位於祖廟山的西北角,建於宋雍熙四年(987年),為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最初只是「落落數椽」的神女廟。湄洲島迎媽祖的習俗但作為祖廟,每天來此朝拜媽祖的海內外香客非常多。如果他們來朝拜時,剛好媽祖金身出巡,那該怎麼辦呢?
  • 【媽祖】汕尾鳳山媽祖廟——歷史縱橫
    一、香火傳入宋雍熙四年(987),福建莆田湄洲島傳奇漁家姑娘林默羽化之後,建立了第一座媽祖廟,人們把林默當作海之女神來供奉。後因朝廷賜封和文人學者的宣傳,其慈愛之心、聰慧睿智和濟世救人的事跡廣泛傳播開來,媽祖成了統領四海的最高海神。
  • 中國最大媽祖廟,雕像由365塊石頭構成,有座塔卻「多修了一層」
    廣州也是很多年輕人追夢的地方,每年都會有很多有抱負滿懷熱血的年輕人隻身來到廣州,開啟他們的追夢之旅,廣州不但有著發達的經濟和交通,這裡旅遊業的發展也是很好的,廣州每年都會吸引不少的遊客前去參觀遊玩。在廣州,有一個我國最大的媽祖廟,它就是南沙天后宮,南沙天后宮又叫做媽祖廟,這裡是為了紀念一個海上女神而建的,到目前為止,南沙天后宮是我國最大的媽祖廟。
  • 彰化古蹟南瑤宮 有鼓無鐘的媽祖廟
    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位於縣政府對面的永樂街形象商圈內;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為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  有「彰化媽蔭外方」之稱的南瑤宮媽祖廟,因其特別靈驗而香火鼎盛;傳說該廟香火鼎盛乃因地理風水極佳之故,其地穴為「日月鍾地理」,地理師謂除非日月俱失才會衰敗;又說此一地理若用中則敗之傳說,所以至今宮內長久以來都只有鼓沒有鍾,是臺灣唯一「有鼓無鍾」的媽祖廟。
  • 蓋一座媽祖廟 正午
    永春盛產佛手茶和蘆柑,但很少會有人像他一樣不為販賣,自給自足。 60歲後,陳金寨找到了新事業。他騎著一臺摩託車,無比熱情地投入到陳坂宮的工作中,他也是廟首之一,他用新學的時髦詞稱呼自己的工作——義工。 但是義工並不好做。廟首們在陳坂宮不僅沒有一分錢收入,還常常往裡貼錢。陳坂宮重建後,每年的香火收入並不多。需要捐款時,廟首們自然排在前列。
  • 地區巡禮| 鳳山媽祖廟元宵燈會的魅力
    晚上七時,由理事會組織「誦媽祖平安經開燈儀式」。自1998底在天后閣安放一對平安燈塔以來,信眾誠心拜媽祖以祈一年四季平安,他們在新年前後就爭先到媽祖廟登記點平安燈交添油善款,許多旅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外地信眾也託親人或郵款交點平安燈善款。自1999年春節開啟以點平安燈誦媽祖經為主題的平安燈開燈圓經民俗系列活動,既隆重有序又熱烈莊重。
  • 中國這座媽祖廟,建的非常豪華,卻長達20年沒有香火
    開門見山,有話說話,沒有套路。大家都知道福建閩南一帶,包括香港、臺灣等地的漁民都會把媽祖(林默娘)當成保護神,每年媽祖誕辰都會祭海,以求保佑。特別是福建,大大小小的媽祖廟,天后宮不計其數,少說也有千餘座。而放眼過去,我們來到江蘇江南一帶,各大城市中難以尋到媽祖廟。
  • 民俗溯源:源自福建莆田的媽祖廟,為什麼在湛江如此之多?
    大部分湛江人是福建莆田的移民,這一個史實,從信奉媽祖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媽祖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後代。北宋時期,默娘出生在海邊,具體的事跡已經無法得知。傳說她能預測天氣,熟悉水性,在海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和商船,終身未嫁,做了一輩子善事。
  • 大美莆田:不僅有風景秀麗的湄洲島,也有傳承媽祖文化的媽祖廟
    在我國地圖上的一處地方,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裡有著海外僑胞一百多萬人,是著名的僑鄉,這個地方屬於福建省的一個下轄地級市,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那裡還包括著三大海灣,更何況那裡還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整座城市的美食更是多不勝數,文化底蘊頗深,小編介紹了這個地方這個多的內容,我也該給大家把謎底透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