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在美劇《權利的遊戲》中,由於物質的匱乏,人們都吃的是馬肉乾。而在我國,人們幾乎是不吃馬肉的,一是馬肉的肉質纖維性對於其它動物的肉質纖維要粗大一些,二是馬肉在煮或炒會有泡沫產生,且會發出惡臭,因此有很多人不喜歡馬肉的味道而敬而遠之。此外,已經有英國、德國的專家認為,如果進入食品鏈的馬肉來自原本並非用於食用的馬,如果是體育項目用馬,那就可能被注射過止痛藥等化學品,那對食用者就有可能造成健康危害。
下文轉載自作者:奶油物語
中國是一個地道的美食大國,對於吃貨來說,只要沒毒,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而且在我們中國吃貨的字典裡,也沒有不能吃的美食一說。然而在我們中國民間,也流傳著許多農村俗語。俗語:「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為何沒有吃馬肉的傳統?
俗語也就是俗話,說起來通俗易懂,不會像做學問那麼麻煩。它不講究什麼對仗工整,也談不上押韻,幾乎是脫口而出,也沒有什麼嚴謹的學術論證,然而卻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這些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就比如今天說的這個美食,就有一句這樣的俗語「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
在我們中國吃貨的字典中,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而為何這麼常見的馬肉卻不受人歡迎呢?馬,驢和騾子在我們中國農村都很常見,而且說起驢肉,許多人都喜歡吃,然後和驢差不多的馬和騾子肉卻千差萬別,遭到許多人的嫌棄,為何我們中國沒有吃馬肉的傳統呢?這裡面到底有何願意呢?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大家也應該都能夠看得懂。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區分馬、驢、騾子這三種動物。在過去的農村,物資很匱乏,而馬在那個時代也很珍貴,許多家根本養不起,能買上一匹就不錯了。而馬肉大多以瘦肉為主,確實不太好吃,所以大家基本上不吃馬肉。
而說起騾子,兼顧驢和馬的兩種優點,沒有驢倔還善於負重,還有馬的靈活和奔跑的能力。一頭好的騾子在農村能用20年,這可代替了不少的人力。在那個時代的農村,沒有先進的機械化,農活都靠這些家畜,自然不捨得吃掉。雖然馬肉比較粗糙還能勉強吃一些,但是騾子的肉,據老一輩 的人說,騾子肉是酸的,不能吃。想來騾子是一種雜交的產物,來源不合理,也不能進行繁殖,也就自然被人們排斥。騾子不能繁殖後代,古人忌諱擔心吃了這個動物的肉,自己也會受到影響導致不能繁殖後代。
所以也就有了這句俗語,看來古代的人的智慧也是很多的,至今吃馬肉的人也不多,而驢肉卻一直是我們餐桌上的美食。對此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