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為什麼這麼說?
文/江南煙雨夜行人
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中國悠悠歷史長河中,許多人的許多智慧,化為文字和語言,流傳下來,最終匯集成一個成語、俗語、歇後語。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會聽到一些俗語,比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形象地說明了「好運難長久」這一現實。
俗語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關於「吃」的俗語更是少不了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制度、生存環境的變化,大家的口味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那麼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當時的人們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是否還實用呢?我們來分析分析。
為什麼說「馬肉臭」?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真的有股難聞的味道……就像羊肉羶一樣,很多人接受不了那個味道,就會拒絕吃羊肉。第二個原因是,對於種田的農民來說,馬是一種不常見的動物。氣味什麼的,習慣了就好了,但問題就是沒有條件去習慣啊!馬主要活躍於大草原,出現在農民眼中的時候,那時人家的坐騎,怎麼可能用來當食物?
第三個原因,就是與大家的飲食習慣有關了。農民的胃習慣了稍微精細一點的食物,而馬天天奔跑,肌肉纖維粗,咬起來硬,也很不好消化。所以說「馬肉臭」。當然,對於大草原上的人們來說,就沒有所謂臭不臭了,他們習慣了嘛。
「驢肉香」,那是真香。所謂「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龍肉大家都沒有吃過,但傳說非常美味;而驢肉能夠與之相媲美,可見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
「打死不吃騾子肉」——順著前面兩個小分句的意思來說,這句話似乎是說騾子肉難吃到了極點?要不然怎麼打死不吃呢?騾子肉倒也不至於這麼難吃,只不過相比驢肉,它羶味重了點,口感柴了點,營養價值也差一點。對於廣大勞動人民來說,這點問題不算問題。
說「打死不吃騾子肉」,主要是因為騾子是人們勞動時的助力,非常重要的「運輸工具」。如果把騾子吃了,那誰來幹活呢?如果讓人吃幾頓騾子肉,然後背負那些本該騾子背負的東西,估計很多人寧願不吃肉也會選擇留下騾子的。不過現在的農民用的高科技比較多了,需要騾子的地方也很少了,自然,騾子肉在市面上也常常能見到了。
綜合來看,這句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不過大家可以嘗試 一下驢肉,不僅口感好,營養價值也是很高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