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具體是什麼說法?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你吃飯了嗎?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吃的民族,千百年來對美食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歇。在我國東西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可以直接吃的,一類是好像可以吃的,還有一類是想點辦法才可以吃的。為了吃中國人真的是操碎了心,每天最糾結的事情就是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這樣的富含人生哲理的思考。中國人愛吃真的是從骨子裡面出來的,在古代人們除了家裡養的豬牛羊、雞鴨這些家畜和家禽,就連驢、馬、騾子這種為人民服務的動物也成為了人們的盤中美食,還提出了「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為什麼有的肉就美味非常,有的肉卻不能吃。
驢肉香
自古以來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活法,足以可見驢肉在人們心中美味的排名。早期驢也是作為一種勞作的工具,所以一般家庭也很少吃驢肉,但是等到後來人們發現其實驢肉非常的好吃,首先驢肉不想豬肉一樣太肥膩,也不像兔肉脂肪少,更不像牛羊肉有羶味兒,鹿類動物(鹿、獐、狍等)也有羶味兒或土腥味兒。驢肉無異味兒,肉質好 ,肥瘦均勻,營養也豐富,所以就被視為上品了。於是人們就開發了驢肉火燒、醬驢肉、燉驢肉等種種做法以後,它就不能倖免的變成了一種菜品。到了現代社會,驢的作用也已經退化,基本上不再作為運輸工具和勞作工具了,更多的就是成為了一種食材。
馬肉臭
馬在人類的心目中地位一直都很高,在古代的時候,最早是遊牧民族的人最先馴服了馬,成為了生活的工具,等到中原人們意識到馬的重要性就是打仗時候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所以很長時間內馬都是作為運輸工具和作戰工具在飼養,人們也不願意將它們和吃聯繫到一起。但是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有食用馬肉的習俗,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馬幫就成了西南地區重要的物流手段,等到馬幫運輸完貨物之後就會低價處理一些老馬和傷馬,於是,桂林貧民最早開始享用這種廉價肉食。但是吃過馬肉的人都會說馬肉有一種「酸味」,這個據研究說馬肉的「酸味」大部分是來自於進食的鮮草。不僅是酸味,馬肉的肉質還比較粗,所以人們才會覺得馬肉不好吃。不過最重要的是在中國人的心中,馬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所以也很少有人會吃它。
不過現在你會發現其實吃馬肉的地方還是很多的,除了我們熟悉的新疆馬肉,在西南地區的桂林也是食用馬肉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之一,桂林的馬肉米粉還成為了一道特色菜。在東北還有馬肉蒸餃、惠水有乾鍋馬肉等等。
打死不吃騾子肉
至於騾子,我們都知道,它是馬和驢的結合而生,有馬和驢的外觀。驢、馬、騾子這三種動物雖然不是同一個物種,但它們之間卻有一定的「血親關係」。在農村裡騾子有兩種,一種是馬騾,是公驢和母馬雜交的後代,體現較大和馬近似,更容易飼養,抗病能力強,幹活耐力持久,因此在農村裡廣泛的飼養,通常能使用20年左右。另一種是驢騾,是公馬和母驢雜交的產物,驢騾體型更像驢,食量大力量也大。稍嬌小的體型對於崎嶇的山路更有優勢,所以在一些山區農村有廣泛的飼養,一頭驢騾是使用期是30年左右。
由此可見騾子這種動物在農村生活的重要性,騾子結合了刻苦耐勞品質,負重能力很強,脾氣更是很溫和,從來不會犟,因此早年農村的人們都非常喜歡用它幹活。有些騾子在去世以後農民甚至還會將它們慎重的埋葬,可見感情有多深厚。這也是人們不吃騾子肉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品種,雖然壽命較長但沒有生育能力,所以人們會認為吃了騾子人也會影響人類的生育情況,所以才說「打死不吃騾子肉」。
綜上所述,「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在特定的時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覺得呢?
小編有話說:常言道:「民以食為天」,為了過春節,中國人發明了水餃;為了過元宵,中國人發明了湯圓;為了過端午,中國人發明了粽子;為了過中秋,中國人發明了月餅;全世界這麼多大學,只有中國的大學門口才會有小吃一條街。中國人愛吃是刻在骨子裡的,不同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善於利用地理條件生存,因循自然,採集不同的美食風味,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以在中國沒有什麼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