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具體是什麼說法?

2020-12-17 騰訊網

導語: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具體是什麼說法?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你吃飯了嗎?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吃的民族,千百年來對美食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歇。在我國東西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可以直接吃的,一類是好像可以吃的,還有一類是想點辦法才可以吃的。為了吃中國人真的是操碎了心,每天最糾結的事情就是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這樣的富含人生哲理的思考。中國人愛吃真的是從骨子裡面出來的,在古代人們除了家裡養的豬牛羊、雞鴨這些家畜和家禽,就連驢、馬、騾子這種為人民服務的動物也成為了人們的盤中美食,還提出了「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為什麼有的肉就美味非常,有的肉卻不能吃。

驢肉香

自古以來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活法,足以可見驢肉在人們心中美味的排名。早期驢也是作為一種勞作的工具,所以一般家庭也很少吃驢肉,但是等到後來人們發現其實驢肉非常的好吃,首先驢肉不想豬肉一樣太肥膩,也不像兔肉脂肪少,更不像牛羊肉有羶味兒,鹿類動物(鹿、獐、狍等)也有羶味兒或土腥味兒。驢肉無異味兒,肉質好 ,肥瘦均勻,營養也豐富,所以就被視為上品了。於是人們就開發了驢肉火燒、醬驢肉、燉驢肉等種種做法以後,它就不能倖免的變成了一種菜品。到了現代社會,驢的作用也已經退化,基本上不再作為運輸工具和勞作工具了,更多的就是成為了一種食材。

馬肉臭

馬在人類的心目中地位一直都很高,在古代的時候,最早是遊牧民族的人最先馴服了馬,成為了生活的工具,等到中原人們意識到馬的重要性就是打仗時候騎兵對步兵的優勢,所以很長時間內馬都是作為運輸工具和作戰工具在飼養,人們也不願意將它們和吃聯繫到一起。但是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有食用馬肉的習俗,西南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馬幫就成了西南地區重要的物流手段,等到馬幫運輸完貨物之後就會低價處理一些老馬和傷馬,於是,桂林貧民最早開始享用這種廉價肉食。但是吃過馬肉的人都會說馬肉有一種「酸味」,這個據研究說馬肉的「酸味」大部分是來自於進食的鮮草。不僅是酸味,馬肉的肉質還比較粗,所以人們才會覺得馬肉不好吃。不過最重要的是在中國人的心中,馬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所以也很少有人會吃它。

不過現在你會發現其實吃馬肉的地方還是很多的,除了我們熟悉的新疆馬肉,在西南地區的桂林也是食用馬肉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之一,桂林的馬肉米粉還成為了一道特色菜。在東北還有馬肉蒸餃、惠水有乾鍋馬肉等等。

打死不吃騾子肉

至於騾子,我們都知道,它是馬和驢的結合而生,有馬和驢的外觀。驢、馬、騾子這三種動物雖然不是同一個物種,但它們之間卻有一定的「血親關係」。在農村裡騾子有兩種,一種是馬騾,是公驢和母馬雜交的後代,體現較大和馬近似,更容易飼養,抗病能力強,幹活耐力持久,因此在農村裡廣泛的飼養,通常能使用20年左右。另一種是驢騾,是公馬和母驢雜交的產物,驢騾體型更像驢,食量大力量也大。稍嬌小的體型對於崎嶇的山路更有優勢,所以在一些山區農村有廣泛的飼養,一頭驢騾是使用期是30年左右。

由此可見騾子這種動物在農村生活的重要性,騾子結合了刻苦耐勞品質,負重能力很強,脾氣更是很溫和,從來不會犟,因此早年農村的人們都非常喜歡用它幹活。有些騾子在去世以後農民甚至還會將它們慎重的埋葬,可見感情有多深厚。這也是人們不吃騾子肉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的品種,雖然壽命較長但沒有生育能力,所以人們會認為吃了騾子人也會影響人類的生育情況,所以才說「打死不吃騾子肉」。

綜上所述,「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在特定的時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覺得呢?

小編有話說:常言道:「民以食為天」,為了過春節,中國人發明了水餃;為了過元宵,中國人發明了湯圓;為了過端午,中國人發明了粽子;為了過中秋,中國人發明了月餅;全世界這麼多大學,只有中國的大學門口才會有小吃一條街。中國人愛吃是刻在骨子裡的,不同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善於利用地理條件生存,因循自然,採集不同的美食風味,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以在中國沒有什麼是一頓飯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民間有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
    本文由呂小廚帶你吃獨家發布。為什麼在民間有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說法?當我們走進農村的時候,除了沒有城市的喧囂,可以見到久違的清新空氣以外,我們還能聽到很多的農村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農民們根據生活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包括環境在內的很多社會習俗都在改變,有些俗語已經過時,但是有些依然還是有些道理的。以前總聽人說到這句順口溜,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為何而來呢?
  • 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為什麼這麼說?
    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為什麼這麼說?文/江南煙雨夜行人一個人的生命短暫,最長的也不超過一二百年,但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總結卻可以通過語言文字流傳千年。那麼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農村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當時的人們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是否還實用呢?我們來分析分析。為什麼說「馬肉臭」?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真的有股難聞的味道……就像羊肉羶一樣,很多人接受不了那個味道,就會拒絕吃羊肉。第二個原因是,對於種田的農民來說,馬是一種不常見的動物。
  • 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老祖宗這話說的啥意思?
    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老祖宗這話說的啥意思?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老一輩說過他們小時候的物資是多麼的匱乏,由於家裡兄弟姐妹多,再加上食物短缺,很多人連大米飯都吃不到,不像現在的小孩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
  • 這才是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的真相!
    關於「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個說法,陌上花確實聽村裡的老人念叨過。按說這驢、馬、騾子在體型上都差不多,也都是為老百姓出力幹活的,而且從血緣關係上來論,這騾子還是馬與驢交配所生,三者也算是很親近了。
  • 農村常說的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什麼意思
    文/青山獨往農村常說的俗語:「馬肉臭,驢肉香,打死不吃騾子肉」,什麼意思俗語也就是俗話,說起來通俗易懂,不會像做學問那麼麻煩。它不講究什麼對仗工整,也談不上押韻,幾乎是脫口而出,帶有口語的氣息,沒了文學上的嚴謹反而非常有趣生動。一般俗語都來自於人民群眾,他們在勞動時創造的,大部分勞動經驗和生活常識,都是在勞動中慢慢收穫的,還有的蘊藏著人生哲理以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一種動物肉,你知道嗎
    農村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一種動物肉,你知道嗎?農俗語作為一種民間文化的載體,在農村地區廣為流傳,它所包含的內容很多,有為人處世的道理,有關於天氣變化的原理,還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講究,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
  • 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蘊含老祖宗智慧
    這句俗語,在民間的確流傳的很久,有些是像問題裡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當然,在民間還有說法是,「驢肉好,馬肉差,到死不吃騾子肉。」這些頂多是說法的細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如果肉類有鄙視鏈的話,騾子肉一定是鄙視鏈的最底端。
  • 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騾子肉有啥不同?
    過去農民的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不會像現在一樣天天都能吃肉,那個時候主要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有肉可吃。每當到了年關,村裡邊就會有一些人宰殺豬牛羊等家畜,不過農村這麼多的家畜當中,見過宰驢的,宰豬宰牛的,卻很少有人見到宰騾子的。
  • 「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農村人為什麼這麼說?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啥意思呢?為什麼就不吃騾子肉呢?1、驢肉香驢肉,是指驢的肉,驢肉因為比較細膩,所有口感比較好,吃起來就比較香,營養豐富,它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於豬肉、牛肉。
  • 老農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其中寓意你知道嗎
    三農:老農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其中的寓意你知道嗎生活在農村,清新的空氣,淳樸的人情,垂涎欲滴的美食,讓人無比懷念,農村不比城市,也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真的是「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可在農村每到逢年過節時,在村頭就會宰上一兩頭豬
  • 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做為一個70後,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很長時間,驢、牛、馬、騾子這些牲口我都接觸過,而且這些肉都吃過。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一,驢肉香我的老家在河北,那裡的人都喜歡吃驢肉,因此有「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的說法。驢肉可能是現在市場上常見肉類中最貴的,一般市場上賣現在需要40塊錢一斤以上。驢肉館以前有很多,但是近幾年可能主料——驢肉不太好找,所以現在驢肉館也越開越少了。
  • 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為啥,有啥原因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為啥,有啥原因這幾年,農村生活的條件越來越好,農村在人們的關注下,走向了繁榮的道路。在以前的農村。人們通常都是在過節或者是比較重大的節日才會做上一桌大魚大肉。
  • 老話說: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古人為何不吃騾子肉?
    這在一時之間提高了驢肉好幾個檔次,但是問題的關鍵來了,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個古代的俚語俗語。那就是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句話,換句話來說,這句話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 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有什麼講究,為啥不能吃馬肉?
    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有什麼講究,為啥不能吃馬肉?在農村是有很多的俗語的,大多都是老一輩們的經驗之談,有關於天氣的、關於風水的、關與身體健康的、還有很多的土方法,所以流傳至今的也是很多的,作為老一輩的智慧結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小編要說的一個俗語聽起來是非常有意思的,驢肉香,馬肉臭,為什麼驢肉是香的馬肉是臭的呢?到底有什麼講究?
  • 民間俗語:「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古人為什麼這麼說?
    小時候,曾聽村裡老人說過: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 這句話很通俗,意思是說驢肉好吃非常香,馬肉不好吃帶點騷臭,騾子肉不能吃,即使再餓都不能吃。 其實,還有一句俗語跟上面那句話意思差不多,「香驢肉,爛馬肉,寧死不吃騾子肉」。
  • 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在農村老人們聊天中間,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帶著這句話,小農莊的思緒穿越到了去過的很多地方的大街小巷,腦子們遍布著各種以驢、馬、騾命名的小酒館、大酒店,想來想去,驢肉館是遍地開花,馬肉館偶爾有那麼幾家,這騾肉館倒是一家也沒有見過。
  • 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農民為何不吃騾子肉
    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農民為何不吃騾子肉?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好了,只要你想吃的話,基本上天天都能吃肉。但是在以前一年也吃不上幾頓肉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說我們的工資水平實在是太低了,但是不得不說相比以前我們的社會確實進步了太多,從工資上可能看不出來太大的變化,但是從衣食住行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你們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俗話說:「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為何是臭的?
    人們常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雖然龍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動物,但是它的地位一直都是很高大上的,而驢肉能與龍肉齊名,足見驢肉也很高大上。不過農村有句俗語叫:「驢肉香馬肉臭,餓死不吃騾子肉」,其實這三樣動物基本相似,為何馬肉和騾子肉不能吃呢?
  • 農村諺語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為啥騾子肉不能吃?
    每次到農村去的時候,就覺得農村環境變好了,每次看到農村地裡的莊稼,一副勃勃生機的景象,就覺得心裡特別高興,我願意去農村去看一看,還特別喜歡農村那裡比較有特色的文化,在農村我聽到過這樣一句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話,你有沒有吃到過驢肉呢?
  • 俗語:「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為何沒有吃馬肉的傳統?
    俗語:「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為何沒有吃馬肉的傳統?俗語也就是俗話,說起來通俗易懂,不會像做學問那麼麻煩。它不講究什麼對仗工整,也談不上押韻,幾乎是脫口而出,也沒有什麼嚴謹的學術論證,然而卻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為這些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就比如今天說的這個美食,就有一句這樣的俗語「驢肉香馬肉臭,寧死不吃騾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