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俗語,在民間的確流傳的很久,有些是像問題裡說的,「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當然,在民間還有說法是,「驢肉好,馬肉差,到死不吃騾子肉。」這些頂多是說法的細節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如果肉類有鄙視鏈的話,騾子肉一定是鄙視鏈的最底端。
說到驢肉,在民間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其中龍肉指的是東北特有的一種野味,名叫飛龍鳥,而驢肉,當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叫驢了。河北人民對驢肉的情有獨鍾,小到驢肉火燒,大到全驢宴,民間通過智慧和高超的烹飪技巧,把驢肉烹飪成各種美味佳餚,成了一種風味。
而驢肉本身的營養價值,也是相當高,而且口感也很好,在中醫認為,驢肉不僅有美容養顏,還有壯陽功效,這兩點非常重要,足夠讓男性女性都對驢肉發生極大興趣。當然,不光中醫這麼認為,在通過長久實踐以及現代醫學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容養顏功效是真的。
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河北呆過幾年,深刻領略了河北人民對驢肉的喜愛,但河北隔壁山西,反而驢肉很少見,到了陝西,羊肉成了主流,東北的大骨頭殺豬菜絕對是硬菜中的硬菜。可見,這句俗話的流傳,還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認為,源於河北,而出了河北,這句話的認同感就會大打折扣。
馬肉臭又是從何而來,我沒有吃過馬肉,而在中國歷史上,早在周朝,就已經對六畜有過界定,其中,馬就是六畜之一。但六畜的分工卻不相同,馬、牛作為工具來飼養,用於農業生產以及軍事方面,豬、羊、雞,主要是食用價值,狗比較特殊,主要用處是看家護院,而一般來說,狗肉雖然大補,但很少當成食物。
馬,作為六畜之一,它的用處,無疑是最全面的,可以當成交通工具,也可以當成戰略物資。從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看,春秋時期的車戰,主要就是依靠戰馬、車兵、以及步兵的配合,產生巨大威力,其中馬扮演極為重要角色。
車戰淘汰後,騎兵成為歷朝歷代絕對不能或缺的強大軍事力量。漢唐之所以強盛,一個最重要的依據是,騎兵的強悍。在漢朝的史料記載,養一個騎兵,需要五戶人家的賦稅。這就是為什麼,漢武帝漠北之戰,戰士傷亡並不大,戰馬損失數萬匹,就導致無力繼續徵戰。因為國家財力根本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戰馬的重要性,是一個方面,對於戰馬的喜愛,讓大部分騎兵,將戰馬當成自己的戰友,就好像緝毒警察和緝毒犬的關係一樣,雖然一個是人,一個是牲畜,但從戰場上形成的戰友情感,讓絕大多數人,拒絕食用馬肉。而國家,也不希望人們把馬肉當成食物,從而失去戰略資源。久而久之,馬肉不好的這種說法就會流傳下來。
至於說騾子肉,我知道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騾子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一種神奇生物,對於這種雜交品種,民間對於這種來路不明的生物,心裡其實是沒有底的。也很少有人會嘗試吃騾子的肉。畢竟,豬肉雞肉羊肉都很不錯,也就沒有必要去吃騾子肉。
騾子雖然出身並不尊貴,但民間在和騾子長期接觸過程中,發現了騾子的諸多好處,第一,騾子的幹活速度快,耐力強,這一點超過了牛,牛的優勢是力氣大,但速度和耐力卻遠不如騾子。
第二,騾子體格小而且靈活,善於走遠路,作為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比馬更好用。尤其遇到崎嶇山路,騾子的優勢就變得更加明顯。第三,騾子養起來很便宜,家家戶戶都可以養,而且不會擔心被吃窮。於是,在民間,騾子成了老百姓的最愛。
騾子通過自己的強大優勢,洗清了出身不清白的劣勢地位。得到了民間的普遍認可。對於這樣一個物美價廉的牲畜,民間高興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捨得殺了吃肉呢。也正是如此,騾子成為和牛、馬齊名的生產生活型牲畜。
最後,我還需要總結一句,那就是,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食用生產型或者戰略型牲畜的,但凡是無絕對,在不同地區,不同情況,該吃還得吃。那只能說生活習慣和風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