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70後,小時候在農村生活過很長時間,驢、牛、馬、騾子這些牲口我都接觸過,而且這些肉都吃過。
在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一,驢肉香
我的老家在河北,那裡的人都喜歡吃驢肉,因此有「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的說法。驢肉可能是現在市場上常見肉類中最貴的,一般市場上賣現在需要40塊錢一斤以上。驢肉館以前有很多,但是近幾年可能主料——驢肉不太好找,所以現在驢肉館也越開越少了。
驢肉確實是我吃過的肉類中最好吃,尤其是驢板腸、手扒驢排、驢腦湯,的確味道鮮美回味無窮,當的起「驢肉香」這句話。
二,馬肉臭
小時候我三叔家養的馬不知道什麼原因死了,當時自然不舍的扔。除了一部分賣給鎮上幹「湯鍋」的以外,剩下的被三叔家烀了一大鍋。馬肉的肉纖維特別粗,而且肌間脂肪含量少,加上養殖的年限長,吃起來肉質太硬。
並且有股草腥味,這個肉有些發酸,老人不讓多吃,因為怕消化不了。以前我家的旁邊就有一個宰馬場,這裡每天都會宰殺一些老弱病殘的馬,大部分都被幹滷肉的收購去。這些馬肉經過燻醬以後,基本都是以醬牛肉的面目出現,不過做好了一般人真吃不出來。
老人說「馬肉臭」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很少養馬來做為肉食用的。一般都是以前家裡用來幹活的馬,因為老了或者生病了,無法再勝任家裡地裡的活,所以都賣給做滷肉的。想一想養了這麼多年的老馬,它們的肉質是可想而知的,不好吃是肯定的。
三,打死不吃騾子肉
小時候有一次過年,那時候肉都是憑票供應的,父親從老家帶回來一大塊黑乎乎的肉。這個肉當時足足烀了三個小時,吃起來還是咬不動。父親當時說是「高畜肉」,後來才說是騾子肉。為這事還叫我媽好頓數落,這騾子肉怎麼能給孩子吃!騾子因為是驢和馬雜交的,它們本身不能繁殖後代。
因此在農村老人眼裡這肉不能給沒成家和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吃,因為「無後」。農村老人所說的「打死不吃騾子肉」,也就是這肉不能給小孩和沒有孩子的年輕夫婦吃,因為騾子「無後」,所以吃它怕「無後」。
現在馬肉在我們這裡很少見,即使有估計也被當牛肉買回家了。驢肉市場上倒是可以看見新鮮的,不過買的人還真不多。騾子肉估計以後不會有多少人會吃到,畢竟騾子做為勞動工具,隨著機械化的普及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