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隨著美國新聞周刊終止紙版發行,傳統媒體逐漸走向衰落,然而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形式強勢進擊,卻宣告著新媒體時代拂曉而來。在全新的媒體時代,企業的對外傳播或固守陳規自說自話,或轉變方式鶴立雞群,都面臨著勢必發生的重大轉折。
2014年1月21日,由中新網攜手國內多家權威媒體共同舉辦的「中新網2013年度盤點」在京頒布了涵蓋創新營銷領域的多項年度大獎,為媒體環境巨變下的中國企業新型營銷方式加冕。伊利集團憑藉一年來,以紀實性圖片故事形式對企業5位不同崗位草根員工故事的挖掘、傳播,柔性切入伊利產業鏈各個環節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一舉摘得 「2013年度創新營銷經典案例」大獎,開創了以員工故事溝通消費者的全新模式。
以「員工」為主體進行的傳播其實並不少見,比如肯德基向消費者傳達「食材均選用無激素良品雞種」而發布的一系列「員工證言」式的廣告片,通過員工之口,向公眾表達肯德基的食材選擇標準極高,打消消費者疑慮,再配合一些專家證言、家庭聚餐式的溫情廣告,基本撇清了廣大消費者對各大快餐品牌使用「激素雞」作為食材的質疑。
此外,2013年五一小長假,國美圍繞不同崗位員工,藉助官方微博以長假倒計時的形式,每天介紹一個員工為在五一小長假為消費者以貼心服務,所做的一系列準備工作。雖然這組圖片並沒有引爆像加多寶的「對不起體」那樣轟動的效果,不過早已被各種「低價」「折扣」「滿減」等「偽低價」營銷淹沒的我們,顯然更容易接受國美這種主打「服務牌」的溝通方式。
不同於肯德基的平鋪直抒和國美的短線傳播,伊利顯然為傳遞「員工形象」、轉變溝通形式,做了更加深入的布局,從年初的「中國牛仔」趙國梁到年末的「90後辣媽」於山丹,5名崗位各異的員工,幾乎涵蓋了從奶源基地源頭控制,到生產質量嚴格把控的整條產業鏈。以圖片故事的方式記錄5名員工一天的工作流程,並通過對員工個人故事的挖掘,使消費者首先在潛意識中對員工「個人」產生好感及信任,再通過細節的展示,突出伊利在乳品生產過程中對於品質的苛求和科學的管理方式。
2013年,伊利率先開放了「參觀工廠」活動,並引領了各大食品、乳製品行業開放工廠參觀的熱潮。然而,獲取消費者的信任,本就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工程,伊利著手草根文化,呈現幕後員工的故事,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是伊利落地企業文化、鮮活企業形象的點睛之筆。
2014年,新的傳播平臺必定會進一步更新,「高大上」的傳播手段也必定青出於藍,然而企業在追求更新、更炫的路上,是否也改回歸本源,接接地氣兒了?
(責任編輯:胡永明 H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