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書生,在畫上寫了一首詩,朱元璋看後大喜:封為四品知府

2020-12-10 繡夢論史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臨海(今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有個書生,姓趙,史料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我們姑且稱他為趙某。趙某在京城的太學讀書,此人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是個飽讀詩書的大才子。

有一次,趙某曾經應邀在一個侯爺家中做客,酒足飯飽之後,他在侯爺家中懸掛著的《蠶婦圖》上,題寫了一首詩:「蠶未成時葉已無,鬢雲撩亂粉痕枯。宮中羅綺輕於布,爭得王孫見此圖。」

此詩短短二十八個字,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蠶婦養蠶織布的辛苦,和宮中女子對綾羅綢緞的浪費,並委婉地表示,高官顯貴和皇子皇孫們應該懂得節約民脂民膏,這樣才能做到珍惜民力,讓大明朝長治久安。

幾天之後,朱元璋偶然駕臨侯爺的家,一眼看到了畫上的詩句,於是對侯爺問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侯爺不敢隱瞞,如實回答說是:「皇上,這是太學生趙某寫的。」

朱元璋聽了牢記在心,起駕回宮之後,朱元璋親自召見趙某,並問趙某:「《蠶婦圖》上的題詩是你寫的嗎?」

趙某一開始以為自己寫詩觸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要懲罰自己,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回答說:「回皇上的話,那首詩的確小人寫的。」

朱元璋聽了哈哈大笑,大聲誇獎趙某說:「朕看了你寫的詩,關心民生,有膽有識,不愧為我大明朝的太學生,你日後為官,必然是我大明的棟梁之才。」接著朱元璋當場下旨,任命趙某為廣東肇慶知府(四品官),明日出京赴任。

原本膽戰心驚的趙某,見朱元璋龍顏大喜,這才放下了一顆懸著地心,趕緊再次跪倒在地,叩謝朱元璋的浩蕩皇恩。趙某擔任肇慶知府之後,清廉勤政,深得當地百姓尊敬,朱元璋果然沒有看走眼!

參考資料:《明代筆記小說大觀》《汝登雜言》

相關焦點

  • 明朝官員背後,永遠有著一雙朱元璋的眼睛
    大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某一天,散朝之後,時年已七十九歲的博士錢宰在回家的路上吟詩一首:「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這首詩明顯是在發牢騷,埋怨早朝起得太早,自己得不到好好休息。
  • 書生作出一句詩,朱元璋隨口接續下去,霸氣十足!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出身貧寒,卻志向高遠。據說,在他還沒有做皇帝的時候,就展現出的心懷大志,君王之威。有一次,他看見一隻青蛙蹲在一片荷葉山,圓睜雙眼,虎視眈眈,頓時詩興大發,寫出一首《詠青蛙》:「獨坐池塘似虎蹲,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 和尚做了一首讚美詩向朱元璋示好,卻為何落得個人頭落地
    一位文人,閒情偶致,看到微風徐來,吹亂了桌上的書卷,於是書生墨客的悶騷勁兒大發,隨口就吟了一句:「春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首詩不脛而走,被別有用心者拿去匯報給了皇帝。結果龍顏大怒,滿門抄斬。誰讓你帶清字兒了?
  • 兩首最具霸氣的詠月詩,一首兩位帝王合作完成,一首落魄書生寫就
    詩寫得最好的也不會是趙匡胤,至少劉邦的《大風歌》要出名得多。但說到「詠月」詩,可能就非說趙匡胤不可了。但很遺憾,趙匡胤的這首「詠月」詩卻只有「半首」。據說趙匡胤一生只寫過一首半詩,其中一首是「詠日」詩。據《庚溪詩話》記載,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有一天晚上和一幫弟兄在靈山寺聚會,眾人觥籌交錯,興致很高,不知不覺已經天亮。當朝日升起時,金色的光芒灑向大地,讓人頓時心生萬丈豪情。
  • 道員正四品,知府從四品,他們是不是上下級的關係呢?
    明朝道從隸屬關係上看,屬於布政使、按察使的屬官,守道和巡道的管轄範圍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有一個府,有的只有三四個府。另外,道上也有不管轄某一地區的人,如糧儲道、鹽法道、管河道、驛道等,正如現在的農業部、水利部等都是專職道員。
  • 明朝在湖北封了10個藩王,結局都怎麼樣?
    朱元璋劇照(用心寫明史,請勿侵權)明朝在湖北一共封了10位藩王,害苦了湖北的老百姓。來看看都是那些人封在湖北:第一位:楚王朱楨。張獻忠下令將抓到的楚王宗室子弟全部扔進長江,一時間哀嚎震天,朱楨子孫的屍體餵飽了長江的魚。楚王以閹割童男登場,沉屍長江謝幕。第二位:湘王朱柏。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為湘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14歲的朱柏赴封地荊州就藩。
  • 這一首詩,將朱元璋氣吞山河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是朱元璋一方巧用火攻,且斷了陳友諒的退路,殲滅陳友諒主力,陳友諒戰死,此戰為朱元璋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戰後朱元璋心潮澎湃,微服遊金陵,到了暮色四合之時,路過一個叫般若寺的寺廟,就準備在此睡一覺。寺廟主持看朱元璋煞氣很重,以為他是個殺人越貨的匪徒。
  • 朱元璋警告「此國不除必成大患」,五百年後,此國讓中國吃盡苦頭
    朱元璋出生貧寒,但一生好學,還寫了不少詩詞。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朱元璋一首詩的故事,先看這首詩的內容,「 滄溟之中有奇甸,人風俗禮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規,列陣健兒首投獻。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浮辭嘗雲弁服多,捕賊觀來王無辯。
  • 白居易邀請朋友喝酒,寫下了冬季最暖的一首詩,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翻開唐詩宋詞,我們細細品讀,發現裡面有關寫酒的詩句不在少數。歷代文人墨客對酒文化一直是情有獨鍾,他們有的以酒寫送別的惆悵、有的以酒寫思想的深切、還有的以酒寫愛情的五味陳雜,每次觀看之餘,我們似乎也隨著詩人的心情波動,感受他們詩詞背後的情懷。
  • 民間故事:宋朝一窮書生在麵館打工,請人吃了一碗麵後,成了知府
    南宋宋孝宗在位的時候,四川有一個書生名叫許志仁,他為了混出個名堂,就來到南宋的行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尋找機會。到了臨安之後,許志仁住在了袁老闆開的袁家麵館裡面,這一住就是三年。宋孝宗見許志仁文質彬彬又如此客氣,也對許志仁有了好感,於是送給了許志仁一把扇子留念,並問許志仁:「你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地方的人,看你也是個讀書人,為何在這裡做店小二?」許志仁如實地回答說:「我叫許志仁,是四川人,在這裡是想找一份好差事,但是沒有人肯賞識,錢財也花完了,只好做店小二混口飯吃。讓客官您見笑了。」
  •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匯口洲頭復興大戰。一首古詩,還原了當年大戰的...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逐鹿。朱元璋失敗後,趴在一棵楠木上,被洲頭的金姑救起,金姑給他做了一碗魚面,朱元璋很快恢復了元氣。帶著康茂才重整旗鼓,在桑落洲洲上匯口,程營,洲頭,復興等地布下重重圈套,最後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陳友諒兵敗,在洲頭涇江口中箭身亡。朱元璋因此才有了建立大明的資本。至今,洲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又稱套口。
  • 冷兵器時代,有哪些殺氣很重的詩?讓人一讀便感到不寒而慄?
    唐代早期國力強盛,開疆擴土成為了每個帝王熱衷的事情,因此,邊塞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文人,為了有個好前途,也紛紛將眼光望向邊塞,希望能在行伍中混個封妻蔭子,「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似乎成為了當時的「時尚」,甚至以山水田園詩聞名的王維,也有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朱元璋吟詩一首,嚇得富豪散盡家財拔腿就跑,卻因此保住一命
    富豪聽到朱元璋吟了一首詩後,連忙逃跑,保住了性命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討口飯吃,朱元璋只能進寺廟做了和尚,四處流浪化緣才得以保住性命。朱元璋在位時期,一直強調他是農家出來的孩子,所以他十分同情貧苦百姓的生活,對待地主富豪等十分嚴厲。朱元璋不久十分仇視地主富豪,對待貪官汙吏也是絕不姑息。明朝時期官吏如果貪汙了十兩銀子以上,就會被判處死刑,由此可見明朝時期對於貪官汙吏的管理十分嚴苛。
  • 劉伯溫死後留下一部奇書,預言了朱元璋後500年的大事,分毫不差
    劉基於學問無所不通,儒、道都是經過名家指點,更特殊的是劉伯溫還懂得天文之學,懂得術數之學,在22歲在元朝參加科考,23歲就高中了進士,從此有了為官的資格。26歲到為朱元璋效力,四次宦海沉浮,對元朝是心灰意冷,從此發誓再不做元朝的官。劉伯溫在家鄉發憤而著《鬱離子》,以此著書明智。
  •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帝王詩」,朱元璋一首詩讓人膽戰心驚!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帝王詩」,朱元璋一首詩讓人膽戰心驚!】漢高祖劉邦寫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三句,卻氣勢磅礴盡顯英雄氣概!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一首高度文化化的辭職詩,幽默風趣,出自明朝的一頭牛
    職場上,人員流動是很正常的事情。當你不想在一個單位繼續幹了,就要寫一封辭職信。在網上,我們常可以看到一些另類的辭職信,有的讓人哭笑不得,有的讓人對作者的才華讚不絕口。劉伯溫是朱元璋的重臣,明代的開國元勳,他在民間極富傳奇色彩,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他晚年告老還鄉時,寫了一首幽默的《辭職自遣》,向朱元璋請辭。
  • 南朝吳均寫下一首千古絕詩,四句詩就像四幅畫,令人嘆為觀止
    南朝梁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吳均曾寫過一首經典古詩,風格自成一格,四句詩就像是四幅畫,讀來令人嘆為觀止,將古詩中寫景的高度提升了一個層次,也影響了千年以後的後人,在詩歌創作時其後也有類似的寫法,可謂將山水景致和人文底蘊融為一體,今天我們便要來一起品讀這首千古絕詩。
  • 考官讓寫一首60字詩,才子寫20字後硬是不肯再寫,成一首千古名作
    就像柳宗元當年寫了一首《漁翁》,只因三、四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已然登峰造極,所以蘇軾在評價這首詩的時候直言最後兩句「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可以刪除。由此不難看出,在詩詞中其實有些時候恰到好處是比長篇大論更合適的。本期我要分享的這首詩,是唐代的一首應試詩,作者名為祖詠。
  • 明朝開國,朱元璋大封功臣,比肩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只是個伯爵?
    劉伯溫(本名劉基,字伯溫),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能和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齊名的歷史人物,據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知曉古今前後五百年,都說他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而且,劉伯溫還是明朝開國時江南士紳在朱元璋集團中的代表人物。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們都被封在哪裡?
    朱元璋在決定封藩時,他有10個兒子。皇太子朱標是肯定要留在南京的,以便將來繼承皇位。皇次子是朱樉,封秦王,不用說,封地在關中。因為年齡小,朱樉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去西安就藩。朱元璋對定都南京一直不太滿意,他認為西安比較合適成為新國都。關中有四塞之固,西有黃河,南有秦嶺,易守難攻,朱元璋把皇次子封於西安也暗含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