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曾是著名的古戰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逐鹿。朱元璋失敗後,趴在一棵楠木上,被洲頭的金姑救起,金姑給他做了一碗魚面,朱元璋很快恢復了元氣。帶著康茂才重整旗鼓,在桑落洲洲上匯口,程營,洲頭,復興等地布下重重圈套,最後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陳友諒兵敗,在洲頭涇江口中箭身亡。朱元璋因此才有了建立大明的資本。至今,洲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又稱套口。後來,洲頭建起了楠木廟,朱元璋的吏部尚書詹同文,在此修建別墅,別墅旁邊停泊官船的港,俗稱詹家港(今天匯口佔港),劉伯溫還數次登臨拜訪。康茂才在這邊修建了一道大堤,俗稱康公堤。至今匯口鎮還有一個村子叫做康公村,康公村就是為紀念康茂才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首尤侗的詩《鄱陽湖》,這首詩,真實的還原了當年那場大戰的情景。
話說千古,詩歌中的歷史,你我身邊的故事,故事中有宿松洲頭,匯口,復興,古桑落洲,小孤山,江豚。
朱元璋陳友諒大戰,元末明初亂紛爭,江豚躍起報腥風。桑落洲金姑魚面,鄱陽湖周顛假瘋。
《鄱陽湖》這首詩的作者是尤侗,在這首詩裡,作者介紹了元末明初,風雲際會,朱元璋陳友諒大戰桑落洲的情況。桑落洲的金姑魚面因此一戰美名揚。詩中還出現了江豚和真人,這真人就是《倚天屠龍記》當中的明教散人周顛,金僕姑就是桑落洲上的金姑,她曾做了一碗魚面救了朱元璋一命,金姑和魚面因此名揚四海,成了帝王口中的美味佳餚。因此得名御金姑。這首詩,全景還原了當時的戰爭畫面。裡面有很多典故,諸如周顛和江豚,金姑與魚面小孤山八裡江等等
作者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
康熙譽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號三中子,又號悔庵,晚號艮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蘇州府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於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分撰列傳300餘篇、《藝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歸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晉官號為侍講,享年八十七歲。侗天才富贍,詩多新警之思,雜以諧謔,每一篇出,傳誦遍人口,著述頗豐,有《西堂全集》。
周顛真人
周顛這個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對他是非常推崇,曾經親筆為他立傳——《周顛仙傳》,他的事跡也被收錄在《明史》的《方伎傳》裡。
周顛是南昌人,真實姓名不可考,因為在十四歲的時候,得了瘋病,整天瘋瘋癲癲,胡言亂語,所以大家都叫他周顛。
每逢新官上任,周顛都要跑到官府裡去求見官員,嘴裡說「告太平」。因為當時天下太平,大家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直到後來天下大亂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後來,朱元璋攻下南昌以後,周顛站在路邊拜見朱元璋。朱元璋問他想幹什麼,周顛說:「告太平」。朱元璋問左右,他是幹嘛滴,有人說這就是個瘋子。
朱元璋出行的時候,周顛經常跑到跟前:「告太平」。朱元璋很惱火,就叫人用大缸把他蓋在底下,四周堆上大量柴火點著了燒。燒了好幾個小時,估計已經烤熟了,打開大缸一看,周顛一點事也沒有。
朱元璋這才真的感覺到周顛不是個普通人,決定再考驗他一下,於是賜給他上好的酒席吃,吃飽後把他關在空屋子中,連續一個月不給他飯吃月,一個月後去看,發現他依然面色紅潤有光澤。
朱元璋於是帶著他一起出兵,到了安慶後,因為沒有風,船沒辦法前進,朱元璋找人去問周顛,周顛說:「船跑起來了,風就跑過來了。有膽就有風,無膽就無風。」
於是朱元璋找人拉縴,船向前走了不久,天就颳起了微風,風越刮越大,直接把部隊的戰船都送到了小孤地區。大敵當前,朱元璋害怕周顛擾亂軍心,就讓人嚴加看管。
船隊行到八裡江,看見江裡有江豚在遊來遊去,周顛感慨道:「看見了水怪,一定會死很多人。」看守的士兵趕忙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讓人把周顛扔到了江裡。
部隊行進到了湖口,周顛又突然出現來見朱元璋,並且要吃飯菜。於是朱元璋給他飯吃,吃完之後,周顛起身整理隨身物品,好像要出遠門的樣子,然後告辭離開了。
後來,朱元璋得了重病要快死了,周顛又命一個赤腳僧送來了溫良藥兩片,溫良石一塊,朱元璋開始的時候不敢吃啊,但是後來覺得反正就要死了,不妨試試,死馬當活馬醫,結果吃了以後病果然好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親自寫了一篇《周顛仙傳》、《赤腳僧詩》,記錄下關於周顛的故事。並讓工匠鑿刻在石碑上,立碑於廬山之上,至今碑文還在呢。
桑落洲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得桑落洲者,得天下。桑落洲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江時造就而成,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島。根據史書記載:
自公元200年左右。周瑜在此修建九洲八卦陣以來,此地就成了兵家的眾矢之的,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在此設帳,大戰五鬥米教,才有劉宋版圖;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和王僧辯在此結盟,共同出擊侯景,才有陳朝基業;元末明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此大戰。朱元璋依託當年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陣,在此布下口袋陣,陳友諒誤入陣中,因此殞命涇江口。朱元璋在此徵戰,才開創了明朝二百多年的豐功偉業。朱元璋還在桑落洲小孤山寫下了一首詩
宿小孤山
明·朱元璋
龍輿風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
千林紅葉片時掃,萬裡江山一夜枯。
蕩蕩乾坤歸聖主,明明日月照皇圖。
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
【注釋】朱元璋,即明太祖。他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中,多次兵駐小孤。全詩氣勢雄勁,一氣呵成,意新句工。詩中以小喻大,借小孤為題,描寫了出京還師的盛況,描寫了元滅明興,山河改貌的壯景,片時掃,一夜枯,比喻形象,用詞貼切,對仗精工。最後以梅報訊、春滿乾坤作結,充滿了由亂到治的願望和信心。
朱元璋遵信的一位高僧,釋來復曾在他的《澹遊集》中記載了,他曾經與楊宗瑞繫船桑落洲,可見小孤山,桑落洲當初是朱元璋的發跡之地,王興之地。
宿松至今還有民謠記載了朱元璋,陳友諒大戰的情景。《奇兵謠》頭戴烏殼帽,身穿瀝水毛。騎的彎角馬,馱著鉤頭刀。陳布迷魂套,奇兵出奇招。陳友諒一到,插翅也難逃。這首民謠就是記載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桑落洲附近大戰的情節,至今八裡江一帶,還有迷魂陣的說法。老一輩當地人把江邊叫做河營頭,把過江叫做過套。小孤山一帶至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今名套口),這裡水文情況複雜,猶如迷魂陣和圈套一般。當年朱元璋陳友諒在此大戰,朱元璋曾落水,被涇江的楠木和金姑所救,最後陳友諒折戟桑落洲洲頭涇江口(今天宿松洲頭鄉涇江一帶),朱元璋因此建立了大明王朝。為此,朱元璋還在洲頭鄉金壩村修建了楠木廟。
金姑魚面
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在桑落洲寫過詩詞,尚書詹同文在匯口詹家港(今佔港)修建別墅,還寫了一首詩。大量文人墨客,在此匯聚。吟詩作畫,留下了不朽詩篇。
宿松地處皖鄂贛三省八縣交界,古稱松茲侯國,北靠大別山,南臨長江,中間是煙波浩渺的古雷池。經千年滄桑的變遷,雷池在宿松留下84萬畝湖泊。湖泊及周邊溼地無工業汙染,具有世外桃源般的水鄉生態,是舉世聞名的淡水野生魚之都。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且幾百年來流傳著許多浪漫的故事,其中「金姑」的傳說最為盛名。
元末明初,群雄競起,戰火紛飛,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在長江和鄱陽湖中展開生死決戰。統兵元帥宿松人石良為增援朱元璋,於公元1362年率部3000士卒和宿松民眾,夜以繼日地開挖了從黃湖達長江,長30餘裡的河道——涇江,以運軍備糧草。從此涇江口成了一方水陸之要塞。
朱陳水戰之初,明軍敗北。陳率部窮追猛殺,朱落水而逃,生死關頭,突然江面浮出一根又長又粗的楠木,使陳的戰船被阻,朱乘機抓抱楠木之梢,順江流漂至涇江口。此時,朱元璋精疲力盡,饑寒交迫,奄奄一息,被住在涇江金壩龍潭邊一位名叫「金姑」的美麗姑娘發現,喊人將他抬到家中,餵湯餵水,朱漸漸甦醒。金姑又精細的做了兩大碗熱騰騰的魚面,讓朱慢慢吃下,一股熱流暖遍全身。朱元璋在這裡休養時日,金姑以魚面調養,身體恢復,神清氣爽,與金姑談及魚面的神奇,金姑便娓娓道來:「魚面的選料十分講究,魚必須是白魚,每條以3-5斤為宜,青魚次之,且都應選天然江湖的野生魚,其他魚類不在其列。粉是野山芋粉。魚面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精工細作的魚面色澤光亮,有韌性,味美鮮酥爽口,可滋養人哪!您吃了覺得如何?」朱元璋連連點頭:「美極了!美極了!」
後來,朱元璋指揮艦隊強攻康山水寨,7隻熊熊燃燒的船隻象遊龍般向漢軍巨艦衝去,當火藥船接近陳友諒的船隊時,風助火威,火仗風勢,烈焰騰空,湖水盡赤,陳友諒的巨艦成了一片火海,60萬人馬損失大半,不得不由康山退守鞋山,又因缺少糧草,準備回到武昌,整飭人馬,伺機再戰。當陳友諒率領殘兵敗將行至安徽省宿松縣洲頭的涇江口,見追兵漸遠,不禁長籲一口氣說:「劉基這牛鼻子老道倘若在此伏下一支隊伍,我們就完蛋了。」語猶未了,一聲炮響,從蘆葦叢中駛出兩隻船隊,朱元璋的兩位部將郭英和廖永忠已持槍挺立船頭。已成驚弓之鳥的陳友諒此時嚇出一身冷汗,暗暗叫苦:「天亡我也」!當他從船艙內伸出頭來準備指揮百十號船突圍時,一支硬箭從他的左眼穿進,一直貫穿腦顱,當場斃命。張定邊拼死護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突破重圍,逃往武昌。至此,相持兩個多月的鄱陽湖水戰,以漢軍60萬人馬全軍覆沒,陳友諒中流矢身亡而告終。
朱元璋當上明洪武皇帝後,懷感恩之心,封增援他的石良為「田園宰相」,並在涇江設巡檢司署 ;封救他的楠木為「將軍」,且在金壩村賜修「楠木將軍廟」,香火綿延至今。多方尋找金姑未果,於是賜所食魚面為「金姑魚面」,並詔令宿松縣奉為「朝廷貢品」,宿松這一民間傳統美食因此聲名遠播。魚面成了當年軍中傷病員的滋補品。魚面選料的野山芋成了當時的軍糧,後百姓大量種植,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老百姓改稱「山芋」為「洪二」(紅芋),延至今日。
那做魚面的「金姑」經老百姓幾百年來口口相傳,藝術的塑造成為長江絕島——小孤山小姑仙子的化身。「金姑」聰明伶俐,從小愛好讀書學習,做得一手好面,又喜歡唱歌。每當夕陽西下,她坐在龍潭邊大壩上引亢高歌,聲調婉轉動聽,直唱得遊魚昂首,粉蝶舞裙,百鳥和鳴,人們把金姑坐壩而歌的那條壩叫「金壩」,延名至今。
朱元璋在此徵戰沙場,才有了明朝二百多年基業。這正如清代著名詞人仲恆在此寫的一首詞:桑落洲前,小孤峰下,景物年年在.....公瑾遺蹤,涪翁舊跡,莫問今何代。千秋事業,卷舒氣吞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