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陳友諒在匯口洲頭復興大戰。一首古詩,還原了當年大戰的...

2020-12-17 騰訊網

  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曾是著名的古戰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逐鹿。朱元璋失敗後,趴在一棵楠木上,被洲頭的金姑救起,金姑給他做了一碗魚面,朱元璋很快恢復了元氣。帶著康茂才重整旗鼓,在桑落洲洲上匯口,程營,洲頭,復興等地布下重重圈套,最後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陳友諒兵敗,在洲頭涇江口中箭身亡。朱元璋因此才有了建立大明的資本。至今,洲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又稱套口。後來,洲頭建起了楠木廟,朱元璋的吏部尚書詹同文,在此修建別墅,別墅旁邊停泊官船的港,俗稱詹家港(今天匯口佔港),劉伯溫還數次登臨拜訪。康茂才在這邊修建了一道大堤,俗稱康公堤。至今匯口鎮還有一個村子叫做康公村,康公村就是為紀念康茂才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首尤侗的詩《鄱陽湖》,這首詩,真實的還原了當年那場大戰的情景。

  話說千古,詩歌中的歷史,你我身邊的故事,故事中有宿松洲頭,匯口,復興,古桑落洲,小孤山,江豚。

  朱元璋陳友諒大戰,元末明初亂紛爭,江豚躍起報腥風。桑落洲金姑魚面,鄱陽湖周顛假瘋。

  《鄱陽湖》這首詩的作者是尤侗,在這首詩裡,作者介紹了元末明初,風雲際會,朱元璋陳友諒大戰桑落洲的情況。桑落洲的金姑魚面因此一戰美名揚。詩中還出現了江豚和真人,這真人就是《倚天屠龍記》當中的明教散人周顛,金僕姑就是桑落洲上的金姑,她曾做了一碗魚面救了朱元璋一命,金姑和魚面因此名揚四海,成了帝王口中的美味佳餚。因此得名御金姑。這首詩,全景還原了當時的戰爭畫面。裡面有很多典故,諸如周顛和江豚,金姑與魚面小孤山八裡江等等

  作者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

  康熙譽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號三中子,又號悔庵,晚號艮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蘇州府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於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分撰列傳300餘篇、《藝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歸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晉官號為侍講,享年八十七歲。侗天才富贍,詩多新警之思,雜以諧謔,每一篇出,傳誦遍人口,著述頗豐,有《西堂全集》。

  周顛真人

  周顛這個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對他是非常推崇,曾經親筆為他立傳——《周顛仙傳》,他的事跡也被收錄在《明史》的《方伎傳》裡。

  周顛是南昌人,真實姓名不可考,因為在十四歲的時候,得了瘋病,整天瘋瘋癲癲,胡言亂語,所以大家都叫他周顛。

  每逢新官上任,周顛都要跑到官府裡去求見官員,嘴裡說「告太平」。因為當時天下太平,大家都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直到後來天下大亂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後來,朱元璋攻下南昌以後,周顛站在路邊拜見朱元璋。朱元璋問他想幹什麼,周顛說:「告太平」。朱元璋問左右,他是幹嘛滴,有人說這就是個瘋子。

  朱元璋出行的時候,周顛經常跑到跟前:「告太平」。朱元璋很惱火,就叫人用大缸把他蓋在底下,四周堆上大量柴火點著了燒。燒了好幾個小時,估計已經烤熟了,打開大缸一看,周顛一點事也沒有。

  朱元璋這才真的感覺到周顛不是個普通人,決定再考驗他一下,於是賜給他上好的酒席吃,吃飽後把他關在空屋子中,連續一個月不給他飯吃月,一個月後去看,發現他依然面色紅潤有光澤。

  朱元璋於是帶著他一起出兵,到了安慶後,因為沒有風,船沒辦法前進,朱元璋找人去問周顛,周顛說:「船跑起來了,風就跑過來了。有膽就有風,無膽就無風。」

  於是朱元璋找人拉縴,船向前走了不久,天就颳起了微風,風越刮越大,直接把部隊的戰船都送到了小孤地區。大敵當前,朱元璋害怕周顛擾亂軍心,就讓人嚴加看管。

  船隊行到八裡江,看見江裡有江豚在遊來遊去,周顛感慨道:「看見了水怪,一定會死很多人。」看守的士兵趕忙報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讓人把周顛扔到了江裡。

  部隊行進到了湖口,周顛又突然出現來見朱元璋,並且要吃飯菜。於是朱元璋給他飯吃,吃完之後,周顛起身整理隨身物品,好像要出遠門的樣子,然後告辭離開了。

  後來,朱元璋得了重病要快死了,周顛又命一個赤腳僧送來了溫良藥兩片,溫良石一塊,朱元璋開始的時候不敢吃啊,但是後來覺得反正就要死了,不妨試試,死馬當活馬醫,結果吃了以後病果然好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親自寫了一篇《周顛仙傳》、《赤腳僧詩》,記錄下關於周顛的故事。並讓工匠鑿刻在石碑上,立碑於廬山之上,至今碑文還在呢。

  桑落洲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得桑落洲者,得天下。桑落洲是大禹治水,疏通九江時造就而成,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島。根據史書記載:

  自公元200年左右。周瑜在此修建九洲八卦陣以來,此地就成了兵家的眾矢之的,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在此設帳,大戰五鬥米教,才有劉宋版圖;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和王僧辯在此結盟,共同出擊侯景,才有陳朝基業;元末明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此大戰。朱元璋依託當年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陣,在此布下口袋陣,陳友諒誤入陣中,因此殞命涇江口。朱元璋在此徵戰,才開創了明朝二百多年的豐功偉業。朱元璋還在桑落洲小孤山寫下了一首詩

  宿小孤山

  明·朱元璋

  龍輿風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

  千林紅葉片時掃,萬裡江山一夜枯。

  蕩蕩乾坤歸聖主,明明日月照皇圖。

  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

  【注釋】朱元璋,即明太祖。他陳友諒激戰鄱陽湖中,多次兵駐小孤。全詩氣勢雄勁,一氣呵成,意新句工。詩中以小喻大,借小孤為題,描寫了出京還師的盛況,描寫了元滅明興,山河改貌的壯景,片時掃,一夜枯,比喻形象,用詞貼切,對仗精工。最後以梅報訊、春滿乾坤作結,充滿了由亂到治的願望和信心。

  朱元璋遵信的一位高僧,釋來復曾在他的《澹遊集》中記載了,他曾經與楊宗瑞繫船桑落洲,可見小孤山,桑落洲當初是朱元璋的發跡之地,王興之地。

  宿松至今還有民謠記載了朱元璋,陳友諒大戰的情景。《奇兵謠》頭戴烏殼帽,身穿瀝水毛。騎的彎角馬,馱著鉤頭刀。陳布迷魂套,奇兵出奇招。陳友諒一到,插翅也難逃。這首民謠就是記載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桑落洲附近大戰的情節,至今八裡江一帶,還有迷魂陣的說法。老一輩當地人把江邊叫做河營頭,把過江叫做過套。小孤山一帶至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今名套口),這裡水文情況複雜,猶如迷魂陣和圈套一般。當年朱元璋陳友諒在此大戰,朱元璋曾落水,被涇江的楠木和金姑所救,最後陳友諒折戟桑落洲洲頭涇江口(今天宿松洲頭鄉涇江一帶),朱元璋因此建立了大明王朝。為此,朱元璋還在洲頭鄉金壩村修建了楠木廟。

  金姑魚面

  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在桑落洲寫過詩詞,尚書詹同文在匯口詹家港(今佔港)修建別墅,還寫了一首詩。大量文人墨客,在此匯聚。吟詩作畫,留下了不朽詩篇。

  宿松地處皖鄂贛三省八縣交界,古稱松茲侯國,北靠大別山,南臨長江,中間是煙波浩渺的古雷池。經千年滄桑的變遷,雷池在宿松留下84萬畝湖泊。湖泊及周邊溼地無工業汙染,具有世外桃源般的水鄉生態,是舉世聞名的淡水野生魚之都。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且幾百年來流傳著許多浪漫的故事,其中「金姑」的傳說最為盛名。

  元末明初,群雄競起,戰火紛飛,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在長江和鄱陽湖中展開生死決戰。統兵元帥宿松人石良為增援朱元璋,於公元1362年率部3000士卒和宿松民眾,夜以繼日地開挖了從黃湖達長江,長30餘裡的河道——涇江,以運軍備糧草。從此涇江口成了一方水陸之要塞。

  朱陳水戰之初,明軍敗北。陳率部窮追猛殺,朱落水而逃,生死關頭,突然江面浮出一根又長又粗的楠木,使陳的戰船被阻,朱乘機抓抱楠木之梢,順江流漂至涇江口。此時,朱元璋精疲力盡,饑寒交迫,奄奄一息,被住在涇江金壩龍潭邊一位名叫「金姑」的美麗姑娘發現,喊人將他抬到家中,餵湯餵水,朱漸漸甦醒。金姑又精細的做了兩大碗熱騰騰的魚面,讓朱慢慢吃下,一股熱流暖遍全身。朱元璋在這裡休養時日,金姑以魚面調養,身體恢復,神清氣爽,與金姑談及魚面的神奇,金姑便娓娓道來:「魚面的選料十分講究,魚必須是白魚,每條以3-5斤為宜,青魚次之,且都應選天然江湖的野生魚,其他魚類不在其列。粉是野山芋粉。魚面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細,精工細作的魚面色澤光亮,有韌性,味美鮮酥爽口,可滋養人哪!您吃了覺得如何?」朱元璋連連點頭:「美極了!美極了!」

  後來,朱元璋指揮艦隊強攻康山水寨,7隻熊熊燃燒的船隻象遊龍般向漢軍巨艦衝去,當火藥船接近陳友諒的船隊時,風助火威,火仗風勢,烈焰騰空,湖水盡赤,陳友諒的巨艦成了一片火海,60萬人馬損失大半,不得不由康山退守鞋山,又因缺少糧草,準備回到武昌,整飭人馬,伺機再戰。當陳友諒率領殘兵敗將行至安徽省宿松縣洲頭的涇江口,見追兵漸遠,不禁長籲一口氣說:「劉基這牛鼻子老道倘若在此伏下一支隊伍,我們就完蛋了。」語猶未了,一聲炮響,從蘆葦叢中駛出兩隻船隊,朱元璋的兩位部將郭英和廖永忠已持槍挺立船頭。已成驚弓之鳥的陳友諒此時嚇出一身冷汗,暗暗叫苦:「天亡我也」!當他從船艙內伸出頭來準備指揮百十號船突圍時,一支硬箭從他的左眼穿進,一直貫穿腦顱,當場斃命。張定邊拼死護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突破重圍,逃往武昌。至此,相持兩個多月的鄱陽湖水戰,以漢軍60萬人馬全軍覆沒,陳友諒中流矢身亡而告終。

  朱元璋當上明洪武皇帝後,懷感恩之心,封增援他的石良為「田園宰相」,並在涇江設巡檢司署 ;封救他的楠木為「將軍」,且在金壩村賜修「楠木將軍廟」,香火綿延至今。多方尋找金姑未果,於是賜所食魚面為「金姑魚面」,並詔令宿松縣奉為「朝廷貢品」,宿松這一民間傳統美食因此聲名遠播。魚面成了當年軍中傷病員的滋補品。魚面選料的野山芋成了當時的軍糧,後百姓大量種植,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老百姓改稱「山芋」為「洪二」(紅芋),延至今日。

  那做魚面的「金姑」經老百姓幾百年來口口相傳,藝術的塑造成為長江絕島——小孤山小姑仙子的化身。「金姑」聰明伶俐,從小愛好讀書學習,做得一手好面,又喜歡唱歌。每當夕陽西下,她坐在龍潭邊大壩上引亢高歌,聲調婉轉動聽,直唱得遊魚昂首,粉蝶舞裙,百鳥和鳴,人們把金姑坐壩而歌的那條壩叫「金壩」,延名至今。

  朱元璋在此徵戰沙場,才有了明朝二百多年基業。這正如清代著名詞人仲恆在此寫的一首詞:桑落洲前,小孤峰下,景物年年在.....公瑾遺蹤,涪翁舊跡,莫問今何代。千秋事業,卷舒氣吞湖海。

相關焦點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這其中比較大的勢力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而三人之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比較強大。陳友諒,湖北仙桃人。少時讀書,兼習武藝,膂力過人。曾加入紅巾軍,後因功升為元帥。1359年於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登基,稱大漢皇帝。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反元隊伍中,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朱元璋,安徽鳳陽人。
  •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什麼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 大戰之前,陳友諒的實力要強於朱元璋。
  • 劇本《鄱陽湖大戰》將搬上銀屏(多圖)
    餘干訊 陳青平報導:5月21日,記者從《鄱陽湖大戰》影視劇+文旅產業項目研討會上獲悉,由余幹作家史俊、史衛城與浙江永嘉作家彭卿巖等擔任編劇的,由九江市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杭州鑫杭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江西永邦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申報的影視劇《鄱陽湖大戰》及衍生文旅項目歷經三年籌備和運作,已正式進入實操階段。
  • 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如果有兩家結盟,就不會出現第三家獨大的局面,在最後的決戰中,而他們兩家都想拉攏張士誠消滅另一家,而張士誠選擇利益卻坐山觀虎鬥,看著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火拼,但結果卻什麼也沒得到的,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從三個人的選擇可以看出,選擇的重要性有多重要。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底輸在什麼地方呢?
  • 朱元璋竟白白替陳友諒養了十幾年兒子而不自知?
    故事人物:朱元璋,陳友諒,達定妃,朱元璋之子、大明潭王朱梓。(達定妃,本為陳友諒之妾,後被朱元璋納入後宮,為朱元璋生下兩子)問題就來了,這幾個人壓根就風馬牛不相及,堂堂大明親王怎麼會和陳友諒扯上了關係?這其實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朱梓的母親達定妃。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
  • 陳友諒與陳家老林傳奇
    這是呈東向走向的三列山脈,西端的巍峨高聳的三座山峰的峰頭,然後陡然下降直達平地,從西面看宛然二虎一龍匍匐於地。順著每座山峰向東看則是綿延山脈,兩邊兩座山脈山勢稍短但雄壯遒勁就像兩頭猛虎,中間的山脈則蒼勁蜿蜒一直向東伸展就像一條巨龍——這就是著名的二虎勤龍之勢。
  • 陳友諒和朱元璋互戴綠帽子?陳友諒死後,他這兩個兒子結局大不同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可以稱之絕代雙雄。論出道,陳友諒比朱元璋早,論勢力,陳友諒比朱元璋強。但朱元璋憑著聰明才智,後發制人,風頭直蓋陳友諒,兩梟雄後來歷經了龍虎鬥,譜寫了一曲英雄淚歌。陳友諒有兩大特點,一是敏而好學,他從小就飽覽群書,精通文義。二是武藝過人。他不但長得姿貌豐偉,而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
  • 朱元璋損失最慘重的一仗,並非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而是……
    這場大戰,就是朱元璋攻打集慶一戰。在影視劇《朱元璋》中,郭天敘和朱元璋不和,被元降將陳野欺騙,從濠州直接出兵攻打金陵。這一戰郭天敘戰死。然而,事實真相併非如此。郭子興死後,雖然韓林兒命令郭天敘接任主帥,但郭天敘卻深知自己能力不如朱元璋,因此主動讓賢,讓朱元璋執掌統帥之權。朱元璋於是從自己的地盤和州等地調集兵馬攻打太平。太平攻陷後,當地鄉紳陶安建議朱元璋攻打集慶,才能成就霸業。朱元璋聽從了這一建議。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妻子,後生下一兒子,晚年朱元璋卻追悔莫及
    自古亂世出英雄,在元末到明初的這幾十年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了,他們無不心狠手辣,足智多謀。無論將他們放到那個亂世都能稱王稱霸,可是當這他們在一起時,卻註定只有一個人登頂,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老婆,還生下個兒子,晚年卻令朱元璋追悔莫及
    朱元璋當年為建立明朝,經歷了不少戰役,其中鄱陽湖之戰十分重要。而在這一戰之中,與朱元璋對決的是陳友諒,一股勢力龐大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出兵圍攻江西洪都(南昌),動用水陸作戰,但始終都攻不下。當時守在這裡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三個月後,朱元璋親自帶著二十萬人來救洪都。
  • 陳友諒被殺後,其後代下場如何?唯一兒子被送到了朝鮮,悽慘暴亡
    其中最為強悍了除了貧民朱元璋,那就是漁民陳友諒了。那麼陳友諒死後,其後代下場如何?他的兒子最後被送到了朝鮮,還被封王,但是悽慘而死,現在再韓國還有很多後裔。我們知道陳友諒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漁民,生活十分的困難,後來投奔徐壽輝的軍隊,很快憑藉自己的能力和爾虞我詐,幹掉徐壽輝,自己做了老大。而且在武漢建立了大漢政權,最強盛的時候擁有雄兵百萬。
  • 朱元璋得天下,除了天命使然,還有人品過硬天下歸心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結局出乎包括朱元璋的意料:處於優勢是陳友諒居然兵敗於朱元璋,陳友諒身死,朱元璋大勝,為什麼?一.鄱陽湖大戰勝利與兩軍軍事實力分不開後來朱元璋與劉伯溫及諸將回顧鄱陽湖大戰時,提出了這個困惑。他說:「自古水戰,得天時地利者勝。三國時周瑜赤壁大破曹操,因得了天時,東風相助。陳友諒兵據鄱陽湖,先處上遊,以逸待勞,佔盡天時地利,且其舟師強大數倍於我,為什麼居然落敗呢?」
  • 朱元璋的兒子是陳友諒的遺腹子?真相到底如何?
    朱元璋不但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生孩子方面,也不落後於人。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42位子女,其中26個兒子,14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朱元璋都快70歲了,不能不說,老朱真是能力強悍啊。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俘虜了陳友諒的愛妾闍氏,並將之收入後宮,也就是後來的達定妃。闍氏被俘後不久,就生下一個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兒子朱梓,洪武三年被封為潭王,洪武十八年到封地湖廣長沙府。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而在朱元璋周圍的幾大勢力:張士誠在高郵之時,就已經稱「誠王」、並立國號為「大周」,其後,又遷都平江(今蘇州),改稱「吳王」。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 朱元璋私訪禪寺,遭主持追問姓名,遂題壁而去,和尚:這詩太嚇人
    朱元璋私訪禪寺,遭主持追問姓名,遂題壁而去,和尚:這詩太嚇人!和尚看罷朱元璋的霸氣:「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朱元璋是草根皇帝,出身貧寒,讀書不多,頂多算個文半盲。但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及情感,朱元璋有時也會提筆賦詩。
  • 朱元璋喜當爹高興不已,沒想到孩子親爹竟是陳友諒
    縱觀元末群雄,只有陳友諒是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曾經有幾次差點滅掉朱元璋,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決戰中失敗,陳友諒自己也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從此天下成了朱元璋的 ,再也沒有人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 朱元璋軍中的奇人異士,除劉伯溫外,還有一位道人,一位仙人
    1362年正月,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在鎮守南昌時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到南昌視察,遇見了守將鄧愈所推薦的鐵冠子,便與這位奇人進行了一次談話。朱元璋首先問道: 「我軍兵不血刃地取得南昌,這個地方的平民百姓從此可以休養生息了吧? 」鐵冠子回答道: 「不能。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