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2021-01-09 騰訊網

文/花開無田

元朝末年,天災不斷,而統治者卻不斷食民而肥,苛捐雜稅,矛盾激化之下終於導致農民起義叢出不窮。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出身於社會底層。只不過他雖為漁民之子,但相較於朱元璋而言,陳友諒卻實在太過幸福,少時能夠讀書,還在縣衙中擔任過小吏,而這種「學富五車,通曉吏治」顯然也是他能夠被任用的重要資本。

1351年,劉福通埋下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出土,為元王朝的滅亡,點燃了第一把火。徐壽輝、鄒普勝等人也順勢揭竿而起,並建立了天完國,徐壽輝隨即稱帝。

而在元軍的打擊之下,徐壽輝等人節節敗退,倪文俊作為天完國的一支重要力量,卻在1355年大破元朝威順王的水軍,並一舉攻克武昌、漢陽。他也藉由此被任命為天完國的丞相。但是主弱臣強,也為後來的爭端埋下了禍根。

而此時的陳友諒則與張定邊等人投奔在了倪文俊麾下。能夠識文斷字,又通曉吏治,在這群農民起義軍中,顯然陳友諒出類拔萃,他也被倪文俊委任為自己的書記官。而隨著起義軍的徵伐,陳友諒也被進一步重用,成為武漢、漢口以東門戶——黃州元帥。而1357年,功勳卓著的倪文俊與徐壽輝之間為了爭奪權利,徹底鬧翻,最終倪文俊計謀敗露,逃往陳友諒駐守的黃州方向,希冀能夠藉助陳友諒的力量登山再起。

作為陳友諒的伯樂,他自認為陳友諒自然會鼎力相助。卻不成想,在利益面前陳友諒卻輕而易舉的便做出了選擇,將倪文俊斬殺,而陳友諒也趁機吞併了倪文俊的勢力,還獲得了天完國皇帝徐壽輝的信任。

但是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都能尚且如此,更遑論他人?兇狠,唯利是圖,也讓人們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作為競爭者的朱元璋在郭子興處被排擠,而後只得出走滁州,獨自在滁州帶兵,而後眼見郭子興被孫德崖逐出濠州走投無路,朱元璋的做法不是如陳友諒一般的落井下石,卻是設宴款待,還將滁州讓給郭子興。而這也成為朱元璋,能夠吸納良將謀士,實力逐漸強大的重要因素。

如此高下立判的態度,最後的結局也正是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如果說倪文俊事件,乃是幫助徐壽輝鋤奸,乃是國家大於個人,那麼在面對趙普勝之時,則讓他的野心徹底暴露無遺。

在統兵佔領江西之後,他已經成為天完政權的第一大勢力,蠢蠢欲動的他意欲兼併趙普勝所部。而趙普勝手下名將雲集,傅友德、廖永忠等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還佔據淮西一帶。於是,他果斷利用「鴻門宴」趁其毫無戒心,將他伏殺。這樣直接導致天完國內部矛盾四起,大批將領出走,選擇投奔朱元璋。

此消彼長之下,朱元璋實力又有增長。而陳友諒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則是弒殺天完國皇帝徐壽輝。

1359年底,徐壽輝決定遷都龍興(南昌),而這恰恰是自己的勢力範圍陳友諒選擇「伏兵城外」,將徐壽輝左右心腹全部誅殺。此時的天完國皇帝也徹底成為了陳友諒的傀儡。

而陳友諒卻並未學習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早就按訥不住,僭越之心,在討伐朱元璋拿下采石磯時,便派人將徐壽輝錘殺。

在講究「名正言順」的古代,得位不正,必受其累。離心離德之下,陳友諒雖然心滿意足的稱帝,建國號「漢」。而後志得意滿,目空一切的陳友諒,則以為可以輕鬆剿滅朱元璋。

雖然元朝末年,群雄迭起,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但與朱元璋的能容人,能用人的個人素質而言,一個肆意弒殺君王,將領的陳友諒顯然不會是好的歸宿。

而對康茂才的輕信,則更加彰顯了陳友諒目空一起的自大,一場龍灣之戰,讓漢精銳損失殆盡。而接下來的洪都之戰,舉國之兵60萬大軍圍困只有3萬兵力駐守的洪都,在張定邊的建議之下,他都固執己見,不分兵兩路。倘使他能夠聽從,分兵直取應天,那麼戰略失誤的朱元璋,又怎麼會最終勝利,但是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與必然性。

在隨後的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曾經數次臨危,韓成替其而死,常遇春百步穿楊,搭弓射箭射中張定邊,而陳友諒則中箭身死。勝負之數,似有冥冥。

劉基評價他,劫持君主,脅迫威脅屬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更加之目空一切,可先圖之。朱元璋更是評價他「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一個人如果單純有果決狠厲,驕傲自大,或許能夠成一時之事。但也只有德才兼備,使人心自然歸附,這樣才能夠真正成就大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文|小河對岸 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可以說是行事最為低調,其在渡江攻佔應天(今南京)之後,已然成為雄踞一方的強大勢力,足可稱王稱帝而自立國號。可是,朱元璋卻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養晦方針,在政治上選擇繼續依附韓林兒、劉福通的龍鳳政權,止稱「(吳)國公」。
  • 朱元璋的頂頭上司,元朝末年的義軍領袖,小明王是怎樣一個人?
    小明王韓林兒很像秦末的楚懷王熊心,本身沒什麼實力,但是卻有一個好血統。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是北方白蓮教的領袖。而白蓮教則是元末義軍的主要力量,所以韓林兒的起點很高,算是義軍少主。然而,韓林兒運氣不好,父親韓山童還沒來得及揭竿而起,就因為計劃敗露,遭到元朝官兵的捕殺,韓林兒和母親不得不躲進山林。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韓山童是最早起義反對元朝的起義軍領袖之一,所以他的兒子韓林兒被當時的起義軍推舉為盟主。小明王有點像楚漢之爭前的楚懷王義帝熊心,只是個花架子而已,沒有真正的實權。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這其中比較大的勢力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而三人之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比較強大。陳友諒,湖北仙桃人。少時讀書,兼習武藝,膂力過人。曾加入紅巾軍,後因功升為元帥。
  • 陳漢的末代皇帝,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鮮,他的命運到底如何呢?
    我們對他不熟悉,但對他的父親已應該是非常了解,他的父親就是元末明初的陳友諒。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紛紛揭竿而起,掀起了元末農民起義。陳友諒就是元朝末年群雄之一。陳友諒和朱元璋一樣,早年加入了紅巾軍。不過陳友諒是南方人,加入的是徐壽輝這一支。要說這一支發展的也不錯,實力也是非常龐大,還建立了政權。
  • 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陳友諒擁有了強硬的軍事實力以後開始向南進攻,一路勢如破竹,把整個江西囊括在自己口袋,到了1358年,整個長江以南也就只有陳友諒的軍事實力最強,就連張士誠都不能與之匹敵,朱元璋此時的勢力也是弱於陳友諒的。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將的勸進下,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三個多月前,陳友諒在鄱陽湖身中流矢而死。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 弒主奪位,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大大增強,成為元末群雄中佔地最廣、兵力最強的武裝力量,已經有實力稱王。
  • 陳友諒:性格決定命運(上)
    陳友諒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他曾稱帝四年,史稱陳汗。可惜在潘陽湖與朱元璋的戰役中大敗。一代梟雄,在突圍時被冷箭射中而亡,享年四十四歲。身處亂世,難免會有死亡。原來讀書也無法改變,在長時間的思考後,陳友諒似乎終於找到了一條可以讓別人敬重自己的方法,擁有強大的武器,無上的權利。往上爬,不斷地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頂點,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終要在我的面前低下頭來,這便是陳友諒的信念。
  • 陳友諒和朱元璋互戴綠帽子?陳友諒死後,他這兩個兒子結局大不同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可以稱之絕代雙雄。論出道,陳友諒比朱元璋早,論勢力,陳友諒比朱元璋強。但朱元璋憑著聰明才智,後發制人,風頭直蓋陳友諒,兩梟雄後來歷經了龍虎鬥,譜寫了一曲英雄淚歌。陳友諒有兩大特點,一是敏而好學,他從小就飽覽群書,精通文義。二是武藝過人。他不但長得姿貌豐偉,而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
  • 元朝被朱元璋吊打的時候,四大汗國為何袖手旁觀
    從1352年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開始,到1368年稱帝並攻佔了大都,推翻元朝統治,只用了短短的16年時間,而在這16年裡,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抗其他起義軍身上,元朝被滅亡早已經是註定的事情,事實上也證明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開始逐鹿中原,只用了十個月的時間
  • 元朝到底是怎麼被打敗的?朱元璋出力最少,但卻是最後的獲勝者
    在傳統觀念中,元朝是被朱元璋所推翻的,那麼朱元璋消滅的元軍一定是最多的,然而歷史事實卻和我們的傳統觀念大相逕庭——朱元璋在抗元戰爭中,消滅的元軍只和一些中小起義軍勢力差不多。那麼,朱元璋是怎樣沒出太大的力就取得了抗元戰爭的果實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如何處理後宮的蒙古美女,非常殘忍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是乞丐皇帝,自小在地主家放羊,童年時期吃了許多苦,爹媽全是餓死的。因此朱元璋對元朝的統治十分憎惡,對元朝末年那的社會黑暗腐敗問題,動蕩,十分不滿意。隨著紅巾軍的造反也拉開了人們反抗元朝的序幕。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妻子,後生下一兒子,晚年朱元璋卻追悔莫及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紛起義反對暴虐的元朝統治。自古亂世出英雄,在元末到明初的這幾十年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了,他們無不心狠手辣,足智多謀。無論將他們放到那個亂世都能稱王稱霸,可是當這他們在一起時,卻註定只有一個人登頂,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 朱元璋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朋友說:9個字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比老朱有實力的人,多了去,比如張士誠,比如陳友諒,比如方國珍等,一開始,這些人都比朱元璋有希望成就帝業,但是,最終,他們都輸了,輸得一敗塗地。我說:是的是的!那你知道朱元璋為什麼能成功嗎?朋友笑著說:離不開這9字秘訣!這9字秘訣,是學士朱升獻給朱元璋的,朱元璋貫徹得十分到位。
  • 歷史上的張無忌原型是誰,最後是死於朱元璋之手嗎?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 向小明王稱臣的好處在於,小明王的紅巾軍主力盤踞中原,與元朝的正規軍激戰,屏蔽了身後的江淮,讓朱元璋可以放心發展自己的勢力
  • 元朝並非亡於朱元璋之手,元朝滅亡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朱元璋不愧是有眼光的,他發現元朝的勢力最弱的是在南方,而南方現在還有一塊不大不小的地方在元朝手裡:那就是張士誠和徐壽輝勢力中間的江蘇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長溜地方。這塊地方,人口眾多,物產豐饒,而且其中還有一個虎踞龍盤的歷史名城建康。拿下這塊地方,自己的勢力立刻就能倍增,和人搶天下的資本也就大大增加嘍。
  • 朱元璋殺盡功臣 為何名單裡沒有他
    傳說是元朝末期一場攻打采石磯的戰鬥時留下的。1355年6月,朱元璋率領軍隊渡江南下,想要攻打集慶,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采石磯戰役中,元朝水軍元帥蠻子海牙藉助長江天險和江邊險要的地形嚴密防守。上萬人的元軍精銳部隊迅速土崩瓦解,元朝在浙西地區的統治也從此終結。
  • 從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清軍入山海關,12幅地圖快速看明朝
    圖-南京位置,朱元璋定都南京 一、明軍滅元之戰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義軍風起雲湧,經過一番角逐,就剩下勢力較大的幾方,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
  •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張無忌怎麼樣了
    明教的由來,張無忌的原型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人心浮動,各地大小農民起義不斷;河北欒城有一個紅巾軍領袖叫韓山童 出生貧寒,加入明教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貧寒,家裡排行老八,所以他一開始不叫「朱元璋」,叫「朱重八」;元朝末年自然災害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