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2020-12-09 黎顧百年

元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到最後最有實力的也就三家,一個朱元璋,一個陳友諒,一個張士誠。如果有兩家結盟,就不會出現第三家獨大的局面,在最後的決戰中,而他們兩家都想拉攏張士誠消滅另一家,而張士誠選擇利益卻坐山觀虎鬥,看著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火拼,但結果卻什麼也沒得到的,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從三個人的選擇可以看出,選擇的重要性有多重要。

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底輸在什麼地方呢?

陳友諒的發家致富史,說起來和張士誠,朱元璋都有本質的區別,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陳友諒這個還真是別具一格!

陳友諒,一個世代打魚出身的人,在元末這個社會黑暗的時代為了生活投靠了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的大將倪文俊,只是當了一個小小的簿書掾,因為軍功才升為元帥的。從這裡說明,陳友諒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後面這一件事卻對陳友諒有了不一樣的影響,陳友諒投靠的倪文俊想要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紅巾軍的首領,但結果沒有成功,但是這件事卻成為了陳友諒發家致富的第一步,對於來投奔自己的倪文俊展開了屠殺併吞並了他的軍隊,使陳友諒的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陳友諒擁有了強硬的軍事實力以後開始向南進攻,一路勢如破竹,把整個江西囊括在自己口袋,到了1358年,整個長江以南也就只有陳友諒的軍事實力最強,就連張士誠都不能與之匹敵,朱元璋此時的勢力也是弱於陳友諒的。軍事實力大漲的陳友諒開始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他的大領導徐壽輝,不是一個足以領導眾多軍士的人物,陳友諒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欺騙的手段殲滅了徐壽輝,讓自己的實力變得空前的強大,也正是於此時驕狂的陳友諒建漢稱帝,先選擇了享受與名利。

從上面的一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陳友諒的崛起,是靠著不斷的整合自己領導的力量,雖然他的領導不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人物,但是,陳友諒這種靠著殺戮自己領導上位的做法卻是與道義相違背的,這也是陳友諒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上位,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領導大軍,是極其重要的,陳友諒對比朱元璋就失敗在這個上面。

而張士誠和陳友諒朱元璋又有一點不同,張士誠是靠著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實力(具體見7月26號發布的文章《元末:牽制元朝百萬大軍的人並非紅巾軍首領,而是一個販鹽的苦力》),其中雖然是有運氣的成分,但是是軍事實力的形成卻是靠著正規手段取得的,和陳友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張士誠輸就輸在了見利忘義,頭腦簡單!張士誠的選擇就是利益,也因此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敗將。

相比著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的選擇就相對更好了,雖然朱元璋在自己實力不如陳友諒的時候,用的是自己沉著冷靜的頭腦,用的是自己身邊文臣武將的共同效力!但朱元璋從頭到尾用的都是一種極為正確的選擇,在濠州郭子興與孫德崖產生內訌的時候,朱元璋選擇離開自己組建一支隊伍,這是做大事人該有的選擇;在面對元軍強大,紅巾軍弱小的時候,朱元璋選擇的是隱忍,不惜上表"乞和",以求保存實力;面對陳友諒大軍圍攻的時候,朱元璋選擇的是沉著冷靜應對。不管朱元璋面對什麼樣的選擇,他都能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就是這一個正確的選擇才決定了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的勝負。

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選擇大於努力,一點也不假。不知道你認同這樣說法嗎?你自己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黎顧百年

相關焦點

  • 陳友諒和朱元璋互戴綠帽子?陳友諒死後,他這兩個兒子結局大不同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可以稱之絕代雙雄。論出道,陳友諒比朱元璋早,論勢力,陳友諒比朱元璋強。但朱元璋憑著聰明才智,後發制人,風頭直蓋陳友諒,兩梟雄後來歷經了龍虎鬥,譜寫了一曲英雄淚歌。陳友諒有兩大特點,一是敏而好學,他從小就飽覽群書,精通文義。二是武藝過人。他不但長得姿貌豐偉,而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文|小河對岸 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可以說是行事最為低調,其在渡江攻佔應天(今南京)之後,已然成為雄踞一方的強大勢力,足可稱王稱帝而自立國號。可是,朱元璋卻採納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養晦方針,在政治上選擇繼續依附韓林兒、劉福通的龍鳳政權,止稱「(吳)國公」。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這其中比較大的勢力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而三人之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比較強大。陳友諒,湖北仙桃人。少時讀書,兼習武藝,膂力過人。曾加入紅巾軍,後因功升為元帥。1359年於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登基,稱大漢皇帝。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反元隊伍中,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朱元璋,安徽鳳陽人。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妻子,後生下一兒子,晚年朱元璋卻追悔莫及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紛起義反對暴虐的元朝統治。自古亂世出英雄,在元末到明初的這幾十年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了,他們無不心狠手辣,足智多謀。無論將他們放到那個亂世都能稱王稱霸,可是當這他們在一起時,卻註定只有一個人登頂,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朱元璋踐行「緩稱王」的策略,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稱王的時間是最晚的。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 弒主奪位,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大大增強,成為元末群雄中佔地最廣、兵力最強的武裝力量,已經有實力稱王。
  • 朱元璋喜當爹高興不已,沒想到孩子親爹竟是陳友諒
    縱觀元末群雄,只有陳友諒是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曾經有幾次差點滅掉朱元璋,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決戰中失敗,陳友諒自己也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從此天下成了朱元璋的 ,再也沒有人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老婆,還生下個兒子,晚年卻令朱元璋追悔莫及
    朱元璋當年為建立明朝,經歷了不少戰役,其中鄱陽湖之戰十分重要。而在這一戰之中,與朱元璋對決的是陳友諒,一股勢力龐大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出兵圍攻江西洪都(南昌),動用水陸作戰,但始終都攻不下。當時守在這裡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三個月後,朱元璋親自帶著二十萬人來救洪都。
  • 陳友諒:性格決定命運(上)
    陳友諒這人的一生從小人物逆襲,到成皇落敗,這般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實在讓人唏噓。1陳友諒的崛起陳友諒和大多農民起義的原因不太一樣,不只是朝堂官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更是因為想獲得尊嚴,受人敬仰。他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魚腥味。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也讓他的性格變得陰翳,更加偏激。
  •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匯口洲頭復興大戰。一首古詩,還原了當年大戰的...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逐鹿。朱元璋失敗後,趴在一棵楠木上,被洲頭的金姑救起,金姑給他做了一碗魚面,朱元璋很快恢復了元氣。帶著康茂才重整旗鼓,在桑落洲洲上匯口,程營,洲頭,復興等地布下重重圈套,最後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陳友諒兵敗,在洲頭涇江口中箭身亡。朱元璋因此才有了建立大明的資本。至今,洲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又稱套口。
  • 一個元末農民的自述:歪打誤撞的十五年,再現元末各起義軍的興衰
    於是我受命護送使者來到郭天敘等人的駐地和州,正式任命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而因為一場大病,我臥床很久,耽誤了回程,後來索性就留在了這裡,意外開啟了我起義生涯的後半程。(一)高築牆,廣積糧的朱元璋起義軍起初,我並不怎麼看好這支隊伍。首先,他們內部勢力就錯綜複雜,名義上郭天敘是元帥,但實際上做主的都是左副元帥朱元璋。其次,這支隊伍的民間口碑不怎麼樣,被一些地主稱作「淮西寇」。因為起義之初,手頭都比較緊,到了一個新地方,如果不強制徵糧,根本養不活隊伍。
  • 被朱元璋軍隊困在鄱陽湖,有人主戰,有人主退,陳友諒將聽誰的?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二,由於朱元璋軍隊實施火攻,陳友諒軍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損。接下來的兩天,陳友諒軍隊接連戰敗,怎麼辦?陳友諒想率軍退到鞋山。鞋山,又名大孤山,和長江天險小孤山遙遙相對。鞋山是鄱陽湖入江口的天然屏障,位於湖口的南面,距離湖口只有幾公裡。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戰敗陳友諒之前,朱元璋不敢動韓林兒。韓林兒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的兒子,被劉福通迎立為帝,建立了韓宋政權。為什麼國號是宋呢?因為義軍們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子孫後代,所以活該他們家的子孫領導華夏。那麼朱元璋跟他是什麼關係呢?
  •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什麼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最終朱元璋雖然獲得了全勝,但是,這是一場讓朱元璋感到後怕的戰爭。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朱元璋竟白白替陳友諒養了十幾年兒子而不自知?
    故事人物:朱元璋,陳友諒,達定妃,朱元璋之子、大明潭王朱梓。(達定妃,本為陳友諒之妾,後被朱元璋納入後宮,為朱元璋生下兩子)問題就來了,這幾個人壓根就風馬牛不相及,堂堂大明親王怎麼會和陳友諒扯上了關係?這其實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朱梓的母親達定妃。
  • 朱元璋做主把他兩個女兒嫁給朱文正和徐達,謝再興卻叛降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六,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謝再興原是朱元璋長槍軍的將領,能徵善戰,有勇有謀。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六月,中翼右副元帥謝再興、元帥趙德勝、總管劉貞等人帶兵攻打石埭縣,與陳友諒軍隊相遇,打敗對方,擒獲其將領錢清、孟有德、張遵道等人和部眾四百多人。
  • 朱元璋的兒子是陳友諒的遺腹子?真相到底如何?
    朱元璋不但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生孩子方面,也不落後於人。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42位子女,其中26個兒子,14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朱元璋都快70歲了,不能不說,老朱真是能力強悍啊。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俘虜了陳友諒的愛妾闍氏,並將之收入後宮,也就是後來的達定妃。闍氏被俘後不久,就生下一個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兒子朱梓,洪武三年被封為潭王,洪武十八年到封地湖廣長沙府。
  • 陳友諒與陳家老林傳奇
    這是史書上說的,但陳家卻口口相傳此陳友諒就是彼陳友諒,他偽造自己的家世,就和他遷居再悄悄潛入湖北後起義是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不連累自己的族人,因為古代造反是謀逆大罪要株連九族的。並且自明朝以來石樓陳家就有「陳朱不婚」的遺訓,並且著名的京劇保留劇目《九江口》是不允許在陳氏為主的村莊演唱的(因為《九江口》又名《火燒陳友諒》是寫陳朱鄱陽湖之戰的)。
  • 元末打虎英雄,一生傳奇經歷如小說,朱元璋晚年提起他仍聞風喪膽
    在蒙古人統治時期,漁民的兒子自然是漁民,而漁民的朋友同樣也是漁民,這一點,似乎成為了一個死循環,沒有人能輕易跳出它的限制。不過張定邊並不孤獨,因為在他的身邊,還有兩位好友,他們分別是陳友諒與張必先。陳友諒為人沉穩剛毅、鬼點子最多,雖較張定邊小兩歲,卻仍是"三人幫"中的小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