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農民起義戰爭中,到最後最有實力的也就三家,一個朱元璋,一個陳友諒,一個張士誠。如果有兩家結盟,就不會出現第三家獨大的局面,在最後的決戰中,而他們兩家都想拉攏張士誠消滅另一家,而張士誠選擇利益卻坐山觀虎鬥,看著朱元璋和陳友諒他們火拼,但結果卻什麼也沒得到的,最後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從三個人的選擇可以看出,選擇的重要性有多重要。
陳友諒和張士誠到底輸在什麼地方呢?
陳友諒的發家致富史,說起來和張士誠,朱元璋都有本質的區別,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陳友諒這個還真是別具一格!
陳友諒,一個世代打魚出身的人,在元末這個社會黑暗的時代為了生活投靠了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的大將倪文俊,只是當了一個小小的簿書掾,因為軍功才升為元帥的。從這裡說明,陳友諒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後面這一件事卻對陳友諒有了不一樣的影響,陳友諒投靠的倪文俊想要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紅巾軍的首領,但結果沒有成功,但是這件事卻成為了陳友諒發家致富的第一步,對於來投奔自己的倪文俊展開了屠殺併吞並了他的軍隊,使陳友諒的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陳友諒擁有了強硬的軍事實力以後開始向南進攻,一路勢如破竹,把整個江西囊括在自己口袋,到了1358年,整個長江以南也就只有陳友諒的軍事實力最強,就連張士誠都不能與之匹敵,朱元璋此時的勢力也是弱於陳友諒的。軍事實力大漲的陳友諒開始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他的大領導徐壽輝,不是一個足以領導眾多軍士的人物,陳友諒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欺騙的手段殲滅了徐壽輝,讓自己的實力變得空前的強大,也正是於此時驕狂的陳友諒建漢稱帝,先選擇了享受與名利。
從上面的一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陳友諒的崛起,是靠著不斷的整合自己領導的力量,雖然他的領導不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人物,但是,陳友諒這種靠著殺戮自己領導上位的做法卻是與道義相違背的,這也是陳友諒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上位,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領導大軍,是極其重要的,陳友諒對比朱元璋就失敗在這個上面。
而張士誠和陳友諒朱元璋又有一點不同,張士誠是靠著自己一點一滴積累的實力(具體見7月26號發布的文章《元末:牽制元朝百萬大軍的人並非紅巾軍首領,而是一個販鹽的苦力》),其中雖然是有運氣的成分,但是是軍事實力的形成卻是靠著正規手段取得的,和陳友諒有很大的區別。但是張士誠輸就輸在了見利忘義,頭腦簡單!張士誠的選擇就是利益,也因此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敗將。
相比著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的選擇就相對更好了,雖然朱元璋在自己實力不如陳友諒的時候,用的是自己沉著冷靜的頭腦,用的是自己身邊文臣武將的共同效力!但朱元璋從頭到尾用的都是一種極為正確的選擇,在濠州郭子興與孫德崖產生內訌的時候,朱元璋選擇離開自己組建一支隊伍,這是做大事人該有的選擇;在面對元軍強大,紅巾軍弱小的時候,朱元璋選擇的是隱忍,不惜上表"乞和",以求保存實力;面對陳友諒大軍圍攻的時候,朱元璋選擇的是沉著冷靜應對。不管朱元璋面對什麼樣的選擇,他都能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方法去處理,就是這一個正確的選擇才決定了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的勝負。
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選擇大於努力,一點也不假。不知道你認同這樣說法嗎?你自己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黎顧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