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2020-12-11 弋塵讀史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將的勸進下,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三個多月前,陳友諒在鄱陽湖身中流矢而死。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踐行「緩稱王」的策略,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稱王的時間是最晚的。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徐壽輝在蘄水被擁立為皇帝;七年後,陳友諒在江州自稱漢王。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韓林兒在亳州登基稱帝。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 弒主奪位,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的實力大大增強,成為元末群雄中佔地最廣、兵力最強的武裝力量,已經有實力稱王。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與原先相比,朱元璋控制的地區擴大了很多,所轄的城池、土地、人口也大大增加,每天需要處理的各項行政事務也隨之增加,需要在各地設立分工明確、不同級別的行政機構,需要進一步明確不同事務的處理權限,吳國公的名號已經和當時的形勢不相適應了。

但是,朱元璋仍然很冷靜,也很謹慎,並沒有答應群臣勸他稱帝的請求,而且雖然已自立為王,仍然奉小明王為帝,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以小明王臣屬的身份自居。

從當時的形勢分析,朱元璋剛在鄱陽湖之戰中打敗陳友諒不久,新獲得的地盤,投降過來的陳友諒將士,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轉化為自身的實力。

而且,朱元璋的主力部隊,經過艱苦的鄱陽湖之戰後,也需要進行休整。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如果此時便打出自己的旗號,引起各方勢力的注意,稍有不慎,便有可能招致圍攻和打擊,成為眾矢之地。

1.朱元璋的東面與張士誠接壤。張士誠佔據著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浙西地區,雖然已於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八月再次稱王,但此時仍然和元朝藕斷絲連,幻想著元朝能封他為王。

2.朱元璋佔領的浙東地區與方國珍接壤,方國珍雖然沒明確拒絕朱元璋的招降,卻仍然奉元為正朔,接受元朝的加官進爵,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

3.四川的明玉珍已經在重慶登基稱帝,建立大夏國。

4.元將王保保雖然正與孛羅帖木兒鬥得不可開交,不過一旦王保保在內鬥中快速勝出,元順帝和皇太子很可能令他揮師南下,對付朱元璋。

5.朱元璋攻佔婺州後,與元將陳友定相鄰。陳友定佔據著福建省各路、廣東潮州等地,實力不容小覷。

因此,朱元璋面臨的形勢雖有所好轉,但仍不能過度樂觀。萬一各方武裝力量群起而攻擊,朱元璋沒有勝算,甚至有可能陷入險境。所以,對於此時的朱元璋而言,低調謹慎仍為上策。

相關焦點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將的勸進下,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三個多月前,陳友諒在鄱陽湖身中流矢而死。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十月,徐壽輝在蘄水被擁立為皇帝;七年後,陳友諒在江州自稱漢王。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韓林兒在亳州登基稱帝。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成為這支隊伍的統帥,並逐漸建立起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朱元璋陳友諒對峙之時,中原紅巾軍內部發生變故,力量受到削弱。劉福通被迫帶小明王韓林兒駐守安豐。這時張士誠見到有機可乘,於1363年二月派兵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往,救出小明王等人。
  •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設立百官,設置中書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八月二十六,陳友諒在鄱陽湖身中流矢而死。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被群臣勸進為吳王。影視劇中的徐達和常遇春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 )十二月,小明王韓林兒去世;於是朱元璋停止使用龍鳳年號,以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為吳元年。
  •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為什麼戰勝陳友諒,從此掌握戰爭主動權?
    而朱元璋和陳友諒為了爭奪南方起義軍的霸主,就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戰。這場戰役史稱鄱陽湖大戰,在近700年前的中國是一場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其總共經歷了37天之久,它的時間之長、兵力與戰艦之多、戰鬥之激烈,在古代歷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那麼鄱陽湖大戰因何而發生?其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什麼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最終朱元璋雖然獲得了全勝,但是,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
  • 如果陳友諒不在洪都死磕,直取金陵,朱元璋還能贏嗎?
    朱元璋不能贏,甚至會陷入被動。陳友諒錯就錯在選擇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決一死戰,對自己的水軍盲目自信,實際上,在當時朱元璋的實力要大大強於朱元璋,溯長江而下直取金陵才是取勝之道。元朝末年的兩股最強農民軍力量非朱元璋和陳友諒莫屬,特別是陳友諒,自殺害徐壽輝之後,便稱霸長江中下遊,據有江西大部、湖北湖南安徽局部,手握近百萬大軍,並自稱皇帝建立漢國。當時在整個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他是元末眾梟雄中第一個稱帝的,朱元璋要想平定天下,消滅各方割據勢力,陳友諒成了他心頭之患,最大的絆腳石。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身死,朱元璋曾感慨地說到:「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 朱元璋稱帝前既已稱吳王,卻為何最終定國號為大明
    故而,朱元璋早期並沒有像張士誠、陳友諒那樣稱王稱帝,在政治上仍依附韓林兒的龍鳳政權,而被封為吳國公。在戰勝其爭奪天下最大的勁敵--陳友諒,確立自己一統天下的絕對優勢之後,朱元璋才接受百官的勸進而改稱為吳王,民間稱朱元璋建立的吳政權為西吳,張士誠在蘇州建立的吳政權為東吳。那麼,朱元璋既然在稱帝前,使用過吳國公、吳王的稱號。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而在朱元璋周圍的幾大勢力:張士誠在高郵之時,就已經稱「誠王」、並立國號為「大周」,其後,又遷都平江(今蘇州),改稱「吳王」。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 被朱元璋軍隊困在鄱陽湖,有人主戰,有人主退,陳友諒將聽誰的?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二十二,由於朱元璋軍隊實施火攻,陳友諒軍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損。接下來的兩天,陳友諒軍隊接連戰敗,怎麼辦?陳友諒想率軍退到鞋山。鞋山,又名大孤山,和長江天險小孤山遙遙相對。鞋山是鄱陽湖入江口的天然屏障,位於湖口的南面,距離湖口只有幾公裡。
  •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有60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學者:天意
    陳友諒性格強勢而疑神疑鬼,喜歡以權謀操縱屬下。他已自稱為皇上,並且盡佔江西、湖廣的地方,便自視軍力強勁,想往東攻佔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朱元璋擔憂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在劉基的提議下,遣胡大海直砍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斷之後路,又設計方案命陳友諒的老友康茂才寄信誘惑他,使他快速趕到。
  • 鄱陽湖水戰陳友諒戰死,朱元璋在他墓碑上寫了四個字,比掘墳還狠
    在元朝末年,在長江流域爆發了一場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水戰—鄱陽湖水戰,交戰雙方為朱元璋、陳友諒。結局是朱元璋以20萬人戰勝了陳友諒的65萬軍隊,也是自赤壁之戰之後,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水戰。在元朝末年,因為蒙古人的暴政,導致民間起義四起,其中就以陳友諒和朱元璋二人的實力最為強大。陳友諒這個人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和勃勃野心,他一介漁夫,投靠到徐壽輝的麾下之後,在數次戰爭之中顯示出他的卓越才能,在1357年,陳友諒殺了徐壽輝麾下的大將倪文俊,開始了自立之路。後陳友諒又設計殺掉了徐壽輝,自立為漢王,改國號為漢。到這時陳友諒已經是南方最大的一支起義隊伍了。
  • 朱元璋在與陳友諒的鄱陽湖決戰中險遭不測
    朱元璋所乘的指揮船是白色海船,比一般戰船大,很快成為陳友諒軍隊攻擊的目標。常遇春、俞通海等人所率舟師被陳友諒軍隊衝散。陳友諒的大小船隻迅速朝朱元璋這邊圍攏,攻勢益急。韓成體型、樣貌與朱元璋頗為相似,陳友諒軍隊以為落水的是朱元璋,攻勢稍緩。
  • 一代梟雄陳友諒是怎麼敗給朱元璋的你們知道嗎?
    陳友諒生於1320年,湖北人,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農民起義爆發後,他參加以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以功升元帥。陳友諒是一個心狠手黑,膽大妄為的人,但這個性格也註定了他最後打不過朱元璋,當倪文俊暗殺徐壽輝失敗後跑去投奔陳友諒。陳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
  • 鄱陽湖之戰,元末規模最大的水戰,朱元璋如何打敗陳友諒?
    元末農民起義軍的形勢陳友諒的名聲不好,戰略目標不明確陳友諒從第一次殺倪文俊後 ,名聲已經臭了,他後面反而沒有瞻前顧後而且在陳友諒直面朱元璋之前他需要考慮整體戰略布局嗎? 不需要,他能不能頂層權力圈都是未知呢,他不願操那個心。陳友諒主動挑起與朱元璋的決戰,時機是對的,但其戰略目標不明確,既然決戰,必是集中優勢兵力直搗敵軍老巢,何以在邊境上遷延不進,讓朱回師救援?
  • 朱元璋策劃了翻船
    朱元璋也是起義軍之一,在名義上也要依附於小明王,後來大明朝的明,也是出自於此。 可是等到朱元璋徹底擊敗對手陳友諒以後,這個小明王的作用就逐漸變小了。不光作用消失了,反倒是成為了朱元璋走上皇位的障礙。 為此朱元璋命令廖永忠去接小明王來應天,可是小明王的船在到達瓜洲之前就翻了,小明王韓林兒也因此溺水而亡。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 歷史上的張無忌原型是誰,最後是死於朱元璋之手嗎?
    這位小明王,他的死還真和朱元璋有說不清的關係。 朱元璋參加反元起義後,他從郭子興麾下的親兵一步一步坐起。郭子興則歸屬於紅巾軍一系,紅巾軍的精神領袖正是小明王。後來朱元璋統領了郭子興的部眾,也繼續了表面上向小明王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