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他曾稱帝四年,史稱陳汗。
可惜在潘陽湖與朱元璋的戰役中大敗。
一代梟雄,在突圍時被冷箭射中而亡,享年四十四歲。
身處亂世,難免會有死亡。
陳友諒這人的一生從小人物逆襲,到成皇落敗,這般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實在讓人唏噓。
1
陳友諒的崛起
陳友諒和大多農民起義的原因不太一樣,不只是朝堂官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更是因為想獲得尊嚴,受人敬仰。
他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魚腥味。
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也讓他的性格變得陰翳,更加偏激。
他努力讀書,擺脫漁民的身份,在當地縣衙找到了一份寫作文書的工作,但這個工作並沒有給他帶來尊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舊瞧不起他,時常聽見的低語聲和議論聲讓他發瘋。
原來讀書也無法改變,在長時間的思考後,陳友諒似乎終於找到了一條可以讓別人敬重自己的方法,擁有強大的武器,無上的權利。
往上爬,不斷地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頂點,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終要在我的面前低下頭來,這便是陳友諒的信念。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而這個倪文俊就是他的第一塊踏板。
倪文俊造反失敗,跑到黃洲,陳友諒處時,陳友諒友善地接待了他,倪文俊頓感自己沒有看錯人,便把內幕結果和盤託出。
然一天之後,漢陽的徐壽輝便收到了倪文俊的頭顱。
當初陳友諒效忠倪文俊,倪文俊對陳友諒亦有提攜之恩,但如今竟然能砍其頭顱,踩其上位,可見陳友諒其人心狠手辣令人膽寒。
陳友諒殺掉倪文俊,併吞並了他的軍隊,以所謂匡扶之功成為了天完國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現了出來,他知人善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很有帶兵才能的人。
史書說他「剽迅狡猾,出沒匪意。所向必克,歷功為領兵元帥」。
2
陳友諒稱帝
1357年九月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無數戰績,無一不昭示著,他的能力之強大。
但是他的野心不只於此。
他認為徐壽輝既不能文也不能武,不足以擔任皇帝。
但是他雖然自身無能,卻有兄弟相幫。
於是他先是以圖謀不軌的名義殺掉了以兄弟相待他的趙普勝,斬斷其羽翼。
話說陳友諒殺趙普盛不僅僅是因為徐壽輝,當時朱元璋也來摻和了一腳。
有史料記載,趙普勝曾歸附於朱元璋,後又叛歸徐壽輝。
朱元璋忌憚趙普勝的實力,引誘陳友諒的食客,離間趙普勝,離間趙普勝沒成功,卻意外的使陳友諒對趙普勝疑竇叢生,唯恐他將來會背叛自己。
趙普勝死後,徐壽輝的其他兄弟也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對,便去投奔朱元璋。
自此徐壽輝身邊再無一人可用,最後被陳友諒抹殺於採石城的五通廟中。
1360年,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大漢皇帝,國號漢,改元為大義。
這是一個不斷強大的過程,也是他不斷失去人心的過程。
一個殺害兄弟,弒君奪位的人,把年號叫作大義,簡直是既可笑又諷刺。
陳友諒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
他有了強大的武器,高高在上的地位,但是他失去了人心。
一個背信棄義的人可以得到士兵的信服嗎?不!
即使陳友諒偏激的認為,強大就是一切。
當士兵們的信念不再是信義,而是利益的時候,他還會拼命廝殺嗎,也僅僅是為了自保罷了,從此士兵不再為了他們的君主而戰,只有利益的牽扯和驅動。
孫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勝。即上下同心同德者勝。
這看似成功的登基,卻為他最後的失敗打下了深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