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和朱元璋互戴綠帽子?陳友諒死後,他這兩個兒子結局大不同

2020-12-12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可以稱之絕代雙雄。論出道,陳友諒比朱元璋早,論勢力,陳友諒比朱元璋強。但朱元璋憑著聰明才智,後發制人,風頭直蓋陳友諒,兩梟雄後來歷經了龍虎鬥,譜寫了一曲英雄淚歌。

陳友諒有兩大特點,一是敏而好學,他從小就飽覽群書,精通文義。二是武藝過人。他不但長得姿貌豐偉,而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弱冠仕元任元沔陽總管府「獄吏」。後來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成為一方之王,隨著實力的壯大,陳他在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隨後又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年號為大義,建立了陳漢政權。

為了打敗勁敵朱元璋,陳友諒最開始是走聯合路線,他聯合了另一位佔地為王的梟雄張士誠共同對付朱元璋。結果聰明的朱元璋採取拉攏一個打一個的辦法,通過各種手段,先是「穩住」了張士誠,隨後,集中力量對付勁敵陳友諒。

公元1363年,陳朱在鄱陽湖進行了最後的大決戰。結果很不幸,44歲的陳友諒身中流矢而死。

消滅了最強勁的對手,朱元璋不由感嘆連連,說了這樣9個字:「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可見朱元璋對陳友諒的忌憚。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佔有包括他的地盤在內的所有一切,其中自然也包括陳友諒的嬌妻和兒子,那麼陳友諒的妻兒結局又如何呢?

首先,來看陳友諒的兒子。陳友亮長子也就是太子陳善因為早已成了朱元璋的俘虜,因此,在陳友亮死後,其部將張定邊擁立陳友諒的第二子陳理繼承大位,可是朱元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攻打到了武昌(陳友諒的老巢)城下,陳理出城投降,陳漢政權徹底覆滅。

其次,來看陳友諒的妻子。

陳友諒一共有四個妻子,分別是楊苕華、婁玉貞、陶氏、闍氏。前三位基本上都死於非命,而闍氏因為長得傾國傾城,被好色的朱元璋收入後宮,封為妃。

最開始闍氏不肯「服從」朱元璋,因為她當時已懷了陳友諒的骨肉,後來尋思讓孩子為父報仇,於是選擇了忍辱屈從。

後果得一子——朱梓,野史中都說朱梓是陳友諒的遺腹子。但當時朱元璋並末知曉,於是把這個「意外」之子封為潭王,封地是湖南長沙。

洪武十八年,朱梓在去封地之前,闍氏直接把身世告訴他:「你的父親是陳友諒,是被朱元璋殺掉的。我是為了你才苟且偷生的,你現在長大了記得要為父親報仇。」母親臨行前的教誨,朱梓牢記心中。朱梓來到封地之後,日夜尋思為父報仇,他甚至自製了一塊銅牌,上書8個觸目驚心的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

再後來,朱梓因為日夜練兵被人舉報,結果引起了朱元璋高度重視,朱元璋於是派徐達之子徐輝祖率大軍圍攻長沙城,朱梓自知實力難以抗衡,把 「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仍到城門外,然後舉家自焚。

據說,朱元璋知道後,惱怒之下對長沙城進行了屠城處理,結果弄得血流成河。

當然,這是野史的記載,正史記載朱梓當然是朱元璋的兒子,而且關於朱梓之死,正史給出的原因是因為朱梓的嶽父牽扯胡惟庸案,朱梓害怕自焚而死。

當然,朱元璋也不是對陳友諒所有的妻兒都殘酷無情,比如說他對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就網開一面。

陳理投降後,朱元璋善待了他。朱元璋之所以「饒恕」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當然也是有原因的——據說陳理之母陶氏是朱元璋的初戀女友。

傳說當初朱元璋未起事之前,在河南信陽、安徽阜陽、亳州等地做遊方和尚以及後來參加紅巾軍時,就與陳友諒的妻子陶氏結識,感情還極為深厚。誰知半路殺出個陳友諒,將她強行娶為妻子。婚後,陶氏只好安心的做陳友諒的妻子,但心中對朱元璋的舊情也難以忘懷。所以時常關注著朱元璋的動向,並曾經力勸陳友諒與朱元璋聯合抗敵,且如果有事不要殺朱元璋。

只是時局變化出人意料,朱元璋很快一枝獨大,反過來進攻陳友諒了。

後來,朱元璋以20萬水陸兩路大軍圍攻陳在鄱陽湖地區的陳友諒軍隊。陳友諒戰敗,他在指揮突圍過程中被流箭給射死了。他的兒子陳理得以逃回武昌城,部將張定邊擁立陳理繼承大位。

然而,朱元璋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攻打到了武昌城下,陳理出城投降,陳漢政權徹底覆滅。

相傳,陳友諒死後,朱元璋在攻打作了一個夢,夢中他的前女友,陳友諒的妻子陶氏渾身鮮血地來到他的面前,對他哭訴說:「現在,陳友諒戰死,他的國家也滅亡了,我不甘心被辱而被叛將所殺,我生前是陳友諒的妻子,但死後的魂魄願意追隨君,今生我們有情卻又無緣,希望明日,晨時在小孤山的江邊與君告別,切莫負約。」

朱元璋第二天按時來到小孤山的江邊,把祭品擺好,向著鄱陽湖口方向焚香迎拜。祭祀完畢後,只見從江面上吹起一陣寒風,一張很大荷葉上擺著一個女人的頭,慢慢地向朱元璋所在位置漂過來,正是陳友諒的妻子陶氏,朱元璋看著荷葉上的女人頭流著淚說:「你安心地去吧,我不會為難你的兒子,也不會虧待他的。」聽了朱元璋的話後,陳妻的人頭就沉在江底去了。

後來,朱元璋果然沒有食言,他善待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

傳說歸傳說,可信度值得懷疑,但朱元璋善待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卻事實。朱元璋非但沒有殺他,而且封他為歸德侯,晚年聽信讒言,在猜忌中把他發配到了高麗,陳理最後陳理老死於高麗。陳理有個兒子叫陳明善,但陳明善之後沒有後,陳友諒這一脈就此絕跡。

相關焦點

  • 戴了綠帽子?朱元璋竟白白替陳友諒養了十幾年兒子而不自知?
    看到這題目您肯定嗤之以鼻,朱元璋的兒子和陳友諒有啥關係?真是什麼都敢扯!肯定又是現代哪個神劇作者憑藉著一鱗片爪的史料博眼球。不過這荒唐事兒還真不是咱們現代人提出的,這是晚明文人在筆記中所寫(可見在八卦這方面,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樣),您先別管他褻瀆該朝太祖,咱們來分析分析,看看這文人為什麼敢這麼說。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戰敗陳友諒之前,朱元璋不敢動韓林兒。韓林兒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的兒子,被劉福通迎立為帝,建立了韓宋政權。為什麼國號是宋呢?因為義軍們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子孫後代,所以活該他們家的子孫領導華夏。那麼朱元璋跟他是什麼關係呢?
  • 朱元璋的兒子是陳友諒的遺腹子?真相到底如何?
    朱元璋不但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生孩子方面,也不落後於人。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42位子女,其中26個兒子,14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朱元璋都快70歲了,不能不說,老朱真是能力強悍啊。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俘虜了陳友諒的愛妾闍氏,並將之收入後宮,也就是後來的達定妃。闍氏被俘後不久,就生下一個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兒子朱梓,洪武三年被封為潭王,洪武十八年到封地湖廣長沙府。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妻子,後生下一兒子,晚年朱元璋卻追悔莫及
    自古亂世出英雄,在元末到明初的這幾十年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了,他們無不心狠手辣,足智多謀。無論將他們放到那個亂世都能稱王稱霸,可是當這他們在一起時,卻註定只有一個人登頂,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這其中比較大的勢力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而三人之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比較強大。陳友諒,湖北仙桃人。少時讀書,兼習武藝,膂力過人。曾加入紅巾軍,後因功升為元帥。1359年於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登基,稱大漢皇帝。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反元隊伍中,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朱元璋,安徽鳳陽人。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老婆,還生下個兒子,晚年卻令朱元璋追悔莫及
    朱元璋當年為建立明朝,經歷了不少戰役,其中鄱陽湖之戰十分重要。而在這一戰之中,與朱元璋對決的是陳友諒,一股勢力龐大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出兵圍攻江西洪都(南昌),動用水陸作戰,但始終都攻不下。當時守在這裡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三個月後,朱元璋親自帶著二十萬人來救洪都。
  • 潭王朱梓:究竟是明太祖朱元璋親兒子?還是梟雄陳友諒的遺腹子?
    皇帝朱元璋派來的使臣正在王府門外等著潭王殿下啟程回京,突然一團濃濃的黑煙從承運殿頂上升起。龐大的王府內隨即響起哭喊聲,腳步聲,令使臣震驚的是王府的主人,皇帝陛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和他的王妃于氏一起在大火之中灰飛煙滅。使臣彷佛已經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潭王和王妃一起自焚,自己回京之後如何向朱元璋交代?
  • 陳友諒後人結局如何?男的不準結婚,女的更慘,卻印證了一個成語
    明朝未建立之前,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陳友諒,甚至以當時的情況看來,陳友諒奪得天下的概率似乎要更大一些, 可是公元1363年,陳友諒60萬大軍進攻朱元璋卻在鄱陽湖遭遇大敗,他本人也被鋪天蓋地的劍雨射中,44歲就含恨而終了,目送自己的對手登上了皇位,說來也是挺悲劇的一個人物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朱元璋喜當爹高興不已,沒想到孩子親爹竟是陳友諒
    縱觀元末群雄,只有陳友諒是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曾經有幾次差點滅掉朱元璋,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決戰中失敗,陳友諒自己也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從此天下成了朱元璋的 ,再也沒有人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 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卻因為一個選擇決定勝負
    從這裡說明,陳友諒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後面這一件事卻對陳友諒有了不一樣的影響,陳友諒投靠的倪文俊想要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紅巾軍的首領,但結果沒有成功,但是這件事卻成為了陳友諒發家致富的第一步,對於來投奔自己的倪文俊展開了屠殺併吞並了他的軍隊,使陳友諒的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 陳友諒還有後人嗎?專家:有,而數量龐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姓陳
    二十來歲的時候,陳友諒一次偶遇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到他爺爺墓地後,笑著對陳友諒說:「你祖父的墳地風水很好,你以後前途不可限量。」陳友諒聽了很高興,當時他經過各種關係才在衙門裡做了一個小官,他儘管勤勞敬業,但卻一直沒有升遷。漸漸地他看清了朝廷的黑暗和官場的腐敗。為此,他一直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
  •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什麼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最終朱元璋雖然獲得了全勝,但是,這是一場讓朱元璋感到後怕的戰爭。後來他曾經對劉伯溫感嘆道:「不聽先生的話,而有安豐之行,假如友諒趁我軍之出,應天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勢去矣。」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 陳友諒被殺後,其後代下場如何?唯一兒子被送到了朝鮮,悽慘暴亡
    其中最為強悍了除了貧民朱元璋,那就是漁民陳友諒了。那麼陳友諒死後,其後代下場如何?他的兒子最後被送到了朝鮮,還被封王,但是悽慘而死,現在再韓國還有很多後裔。我們知道陳友諒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漁民,生活十分的困難,後來投奔徐壽輝的軍隊,很快憑藉自己的能力和爾虞我詐,幹掉徐壽輝,自己做了老大。而且在武漢建立了大漢政權,最強盛的時候擁有雄兵百萬。
  • 陳友諒:性格決定命運(上)
    陳友諒這人的一生從小人物逆襲,到成皇落敗,這般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實在讓人唏噓。1陳友諒的崛起陳友諒和大多農民起義的原因不太一樣,不只是朝堂官員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更是因為想獲得尊嚴,受人敬仰。他本是漁民,而且還是那種最低等的漁民,這種漁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身上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魚腥味。陳友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飽受別人的歧視、唾罵,以及那種看見他就躲得遠遠的行動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著深厚的自卑感,也讓他的性格變得陰翳,更加偏激。
  • 陳友諒與陳家老林傳奇
    這是史書上說的,但陳家卻口口相傳此陳友諒就是彼陳友諒,他偽造自己的家世,就和他遷居再悄悄潛入湖北後起義是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不連累自己的族人,因為古代造反是謀逆大罪要株連九族的。並且自明朝以來石樓陳家就有「陳朱不婚」的遺訓,並且著名的京劇保留劇目《九江口》是不允許在陳氏為主的村莊演唱的(因為《九江口》又名《火燒陳友諒》是寫陳朱鄱陽湖之戰的)。
  • 被朱元璋軍隊困在鄱陽湖,有人主戰,有人主退,陳友諒將聽誰的?
    可是,陳友諒沒想到,朱元璋搶在他前面到達了罌子口,罌子口是鄱陽湖流入長江的咽喉要道,易守難攻。陳友諒萬般無奈,只得聚攏舟師,進行防守,不敢出來和朱元璋交戰。鄱陽湖當時深淺不一,漲水的時候,大小船隻都能通航,但水少的時候,巨型船隻通行很不方便。俞通海對朱元璋說,現在湖水淺,不如移動舟師,去扼守上遊,這與劉伯溫的看法不謀而合。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而在朱元璋周圍的幾大勢力:張士誠在高郵之時,就已經稱「誠王」、並立國號為「大周」,其後,又遷都平江(今蘇州),改稱「吳王」。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與原先相比,朱元璋控制的地區擴大了很多,所轄的城池、土地、人口也大大增加,每天需要處理的各項行政事務也隨之增加,需要在各地設立分工明確、不同級別的行政機構,需要進一步明確不同事務的處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