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妻子,後生下一兒子,晚年朱元璋卻追悔莫及

2020-12-12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元末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豪傑紛紛起義反對暴虐的元朝統治。自古亂世出英雄,在元末到明初的這幾十年裡,出現了許許多多真正的英雄人物,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和陳友諒了,他們無不心狠手辣,足智多謀。無論將他們放到那個亂世都能稱王稱霸,可是當這他們在一起時,卻註定只有一個人登頂,這個人便是朱元璋。

在1363年以前,絕大部分人都認為最後的勝利者應該是陳友諒,因為在決戰之前,佔領了江西、湖廣之地的陳友諒勢力是要遠遠大於朱元璋的。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便率領著他的60萬大軍,還有數百艘樓船南下與朱元璋展開了決戰。

朱元璋雖然人手不及,可是朱元璋是應戰,因此決戰的地盤比陳友諒熟悉,因為船隻小作戰靈活,陳友諒的樓船就成了靶子,很快便潰敗了。

陳友諒兵敗身亡後,朱元璋趁勢攻下了武昌,太子陳理投降,從此陳漢宣告滅亡,而陳友諒的遺孀們都成為了朱元璋的俘虜。其中有一女子還被朱元璋納為了自己的妻子。

朱元璋在《大誥》裡這樣說的:「我自起兵以來,未嘗納人子女,今友諒三犯我金陵,四犯我太平,我甚恨之,其妻闍氏可沒入掖庭。」

意思是陳友諒三番四次的入侵他朱元璋的領地,我非常憎恨他,所以把陳友諒的老婆闍氏納入了自己的後宮,這個藉口找的就很完美。

根據《明史》記載,年輕貌美的闍氏成為了朱元璋的妃子後很受寵,不久後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朱梓。雖然正史上記載,朱梓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

這個記載即可信也不可信,正史雖然權威一些,但畢竟沒有那個史官敢說朱元璋的風涼話,否者以朱元璋的脾氣,恐怕當場就要砍了。

而根據《明朝小史》以及查繼佐的《罪惟錄》的一些記載,朱梓並不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而是陳友諒的遺腹子。

後來,朱梓長大成人,被封為潭王,封地長沙。去往封地之前,闍氏告訴他:「你是漢王陳友諒之子,你父被殺後,我為你忍辱偷生了快20年,你到封國後一定要想辦法替父報仇。」

而朱梓在了解到自己身世後也憤怒不已,他在長沙後便開始謀劃騎兵復仇,甚至在銅牌上寫下了「寧見閻王,不見賊王」八個大字,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復仇。

後來朱元璋聽說了朱梓想要謀反,於是便派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進行討伐,大軍到時朱梓緊閉城門,他把自己所刻「寧見閻王,不見賊王」的銅牌丟下了城,隨即和全家自焚於宮內。這便是一些野史上記載的內容。那麼究竟可不可靠呢?其實我們簡單的分析一些,會發現其實是有可信度的。

《明太祖實錄》和《明史》記載,朱梓是被捲入胡惟庸案,而且是朱梓嶽父一家涉案,朱梓害怕被朱元璋問罪,所以合家自焚了。這就令人感到很奇怪了,作為皇子僅僅是捲入其中,是不一定被殺的。當初晉王準備謀反,朱元璋都原諒了,更何況是朱梓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只怕永遠都難以證實了。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搶了陳友諒的老婆,還生下個兒子,晚年卻令朱元璋追悔莫及
    朱元璋當年為建立明朝,經歷了不少戰役,其中鄱陽湖之戰十分重要。而在這一戰之中,與朱元璋對決的是陳友諒,一股勢力龐大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出兵圍攻江西洪都(南昌),動用水陸作戰,但始終都攻不下。當時守在這裡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三個月後,朱元璋親自帶著二十萬人來救洪都。
  • 陳友諒和朱元璋互戴綠帽子?陳友諒死後,他這兩個兒子結局大不同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可以稱之絕代雙雄。論出道,陳友諒比朱元璋早,論勢力,陳友諒比朱元璋強。但朱元璋憑著聰明才智,後發制人,風頭直蓋陳友諒,兩梟雄後來歷經了龍虎鬥,譜寫了一曲英雄淚歌。陳友諒有兩大特點,一是敏而好學,他從小就飽覽群書,精通文義。二是武藝過人。他不但長得姿貌豐偉,而且膂力過人,武藝超群。
  • 朱元璋竟白白替陳友諒養了十幾年兒子而不自知?
    看到這題目您肯定嗤之以鼻,朱元璋的兒子和陳友諒有啥關係?真是什麼都敢扯!肯定又是現代哪個神劇作者憑藉著一鱗片爪的史料博眼球。不過這荒唐事兒還真不是咱們現代人提出的,這是晚明文人在筆記中所寫(可見在八卦這方面,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樣),您先別管他褻瀆該朝太祖,咱們來分析分析,看看這文人為什麼敢這麼說。
  • 朱元璋的兒子是陳友諒的遺腹子?真相到底如何?
    朱元璋不但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在生孩子方面,也不落後於人。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42位子女,其中26個兒子,14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朱元璋都快70歲了,不能不說,老朱真是能力強悍啊。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俘虜了陳友諒的愛妾闍氏,並將之收入後宮,也就是後來的達定妃。闍氏被俘後不久,就生下一個孩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八個兒子朱梓,洪武三年被封為潭王,洪武十八年到封地湖廣長沙府。
  •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大戰陳友諒
    這其中比較大的勢力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而三人之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實力比較強大。陳友諒,湖北仙桃人。少時讀書,兼習武藝,膂力過人。曾加入紅巾軍,後因功升為元帥。1359年於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登基,稱大漢皇帝。在長江以南地區的反元隊伍中,陳友諒的實力最強。朱元璋,安徽鳳陽人。
  •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什麼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最終朱元璋雖然獲得了全勝,但是,這是一場讓朱元璋感到後怕的戰爭。朱元璋說的安豐之行,是當時張士誠圍攻小明王韓林兒(韓山童的兒子)的最後一座城池安豐。韓林兒抵擋不住,向朱元璋告急。於是朱元璋率軍渡江救安豐。陳友諒趁這個機會,率領60萬大軍圍攻洪都。
  • 潭王朱梓:究竟是明太祖朱元璋親兒子?還是梟雄陳友諒的遺腹子?
    何況朱元璋是有名的護犢子,當初魯王和魯王妃那樣胡作非為,老朱最終也只是處死了王妃,到底對兒子網開一面。現在漫說潭王的嶽父早已去世,即使遠在寧夏的小舅子被打成胡黨,都未必會連累到王妃,更何況潭王本人。因此潭王之死,顯然另有隱情。
  • 朱元璋喜當爹高興不已,沒想到孩子親爹竟是陳友諒
    縱觀元末群雄,只有陳友諒是朱元璋最大的對手,陳友諒曾經有幾次差點滅掉朱元璋,可惜最後功虧一簣,在公元1363年的鄱陽湖決戰中失敗,陳友諒自己也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從此天下成了朱元璋的 ,再也沒有人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 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最為低調,為何陳友諒卻總想與朱元璋死磕
    而在朱元璋周圍的幾大勢力:張士誠在高郵之時,就已經稱「誠王」、並立國號為「大周」,其後,又遷都平江(今蘇州),改稱「吳王」。陳友諒在弒殺徐壽輝之後,已然稱帝,自立國號為「大漢」。徐壽輝系的另一支力量--明玉珍,因不服陳友諒,而割據巴蜀,自稱「隴蜀王」。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小明王也就是張無忌的原型,他是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韓山童是最早起義反對元朝的起義軍領袖之一,所以他的兒子韓林兒被當時的起義軍推舉為盟主。小明王有點像楚漢之爭前的楚懷王義帝熊心,只是個花架子而已,沒有真正的實權。
  • 被朱元璋軍隊困在鄱陽湖,有人主戰,有人主退,陳友諒將聽誰的?
    可是,陳友諒沒想到,朱元璋搶在他前面到達了罌子口,罌子口是鄱陽湖流入長江的咽喉要道,易守難攻。朱元璋決定採用他們的建議。當時水路狹窄,船隻無法同時通行,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趁機突襲,決定趁夜移師左蠡。陳友諒被困在鄱陽湖,進退兩難,和部下商量下一步的對策。
  • 朱元璋心狠手辣,屠殺舊友功臣,朱元璋是怎麼對待朱守謙的?
    而就在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迎來了決戰生死的時刻。利用朱元璋圖謀張士誠後方空虛的契機,陳友諒領兵六十萬直指朱元璋的大本營。  此時的朱文正,鎮守洪都,兵力為不足三萬。以三萬防守六十萬大軍,這即便是翻閱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史,也難尋二例。但就是在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之下,朱文正指揮泰然,洪都城堅守85天,直至朱元璋引領援軍趕到。
  •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百艘戰艦攻打朱元璋為啥全軍覆沒?
    1360年,取得天完政權的陳友諒對「釘子戶」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陳友諒來說,朱元璋是最大的勁敵,從起兵到攻佔應天,朱元璋的速度實在太快,而早有勢力的張士誠並沒有入得陳友諒的法眼,用當時的話來說,張士誠不過是個隨時可滅的小丑,朱元璋才配得上當世之雄,必須讓朱元璋長眠地下他才安心。
  •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匯口洲頭復興大戰。一首古詩,還原了當年大戰的...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此逐鹿。朱元璋失敗後,趴在一棵楠木上,被洲頭的金姑救起,金姑給他做了一碗魚面,朱元璋很快恢復了元氣。帶著康茂才重整旗鼓,在桑落洲洲上匯口,程營,洲頭,復興等地布下重重圈套,最後與陳友諒決一死戰。陳友諒兵敗,在洲頭涇江口中箭身亡。朱元璋因此才有了建立大明的資本。至今,洲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陳君套,又稱套口。
  • 元末打虎英雄,一生傳奇經歷如小說,朱元璋晚年提起他仍聞風喪膽
    殺聲已沒歸沉寂,只伴青燈了後生。——現代詩人源山居導語:朱元璋立於船頭,睥睨著漢軍凌亂的船陣,嘴角帶著一絲鄙夷的微笑。連日來的血戰,桀驁的陳友諒遭遇重挫,鄱陽湖上的形勢開始有所扭轉,勝利的天平也逐漸傾斜,統一荊楚即在眼前。
  • 朱元璋稱他為兄,為建立大明立下不朽功勳,卻因兒子荒唐導致被殺
    在朱元璋成為紅巾軍將領的時候,他最先考慮的就是建立一支忠誠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於是,他就回到了自己的老鄉淮西地區徵召兵馬,而周德興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中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帶領的軍隊對滁州以及和州發動了進攻,而周德興在這次的戰爭中就表現的相當的不俗。
  • 元朝末年,陳友諒實力最為強大,為何卻敗在了朱元璋手裡?
    而在眾多的反元農民起義軍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莫過於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 1360年,陳友諒已經佔據江西、武昌一帶,事實上他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實力最為強大的勢力,又有兵精馬壯,似乎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是為何如此強大的陳友諒,卻敗給了朱元璋呢?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正月,在文臣武將的勸進下,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三個多月前,陳友諒在鄱陽湖身中流矢而死。影視劇中的朱元璋朱元璋踐行「緩稱王」的策略,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稱王的時間是最晚的。
  • 朱元璋臨死囑託要善待此功臣後人,建文帝朱棣:將此人兒子殺掉
    徐達從山後刨出一兜地瓜,他把地瓜分成兩袋,一大袋給了朱元璋,自己只剩下一小袋。由於這件事,朱元璋非常感動,兩人的友誼也更深了。朱棣長大成人後,一度迫於生計出家當和尚,徐達則仍留在家鄉務農。之後朱元璋從軍,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並被重用。郭子興命朱元璋去徵兵,朱元璋回到了家鄉,發現徐達仍以務農為生,非常貧困。所以他說服徐達,把徐達納入軍隊。
  • 陳友諒被殺後,其後代下場如何?唯一兒子被送到了朝鮮,悽慘暴亡
    其中最為強悍了除了貧民朱元璋,那就是漁民陳友諒了。那麼陳友諒死後,其後代下場如何?他的兒子最後被送到了朝鮮,還被封王,但是悽慘而死,現在再韓國還有很多後裔。我們知道陳友諒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漁民,生活十分的困難,後來投奔徐壽輝的軍隊,很快憑藉自己的能力和爾虞我詐,幹掉徐壽輝,自己做了老大。而且在武漢建立了大漢政權,最強盛的時候擁有雄兵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