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相識相知相別,3分鐘讀諾獎得主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女》

2020-12-14 疏影森林

一場結伴的同行,從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到滿是世俗煙火的濱海小城。屈指可數的幾日,可以讓相遇變成相識、相知,卻無法讓相思衝出年少的無奈。相別只是時間所奏起的輓歌,無聲地把相愛的泡影戳破,相憶則化為奔湧而出的淚水。終歸於淡淡地一笑,一聲長長地籲嘆。初戀、友情或是青春,都伴著那無聲的告別,漸漸遠去。 ——記《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的代表作。他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唯美卻滿是遺憾的愛情故事。那是一次不經意的相逢,也是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相逢是首歌,同行的是你和我。

那年我二十歲,因心情苦悶,獨自去伊豆旅行。雖說沿途風景宜人,我卻難免有些孤寂。

圖片摘自電影《伊豆的舞女》

直至遇到了一群流浪藝人,我心裡多了幾分莫名的悸動,暗自打算與她們一同走過這段旅途。

我加快了自己的腳步,在山腰的茶館趕上了她們。

小舞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我坐,而茶館的老婆婆卻對她們滿是嫌棄。

在一番寒暄後,我終於如願以償了。

相識是支舞,現實卻有那麼多束縛。

「我」與舞女一行人的相識,是從結伴同行開始的。

在舊時的日本,流浪舞女地位等同於乞丐,即使是下層普通民眾,也免不了對她們鄙夷嫌棄。她們住的旅館是最差的;會在表演後吃客人吃剩的火鍋;甚至連某些村路的行路權都沒有……

她們所遭受的蔑視與流浪生活的辛酸深深地印在我的腦中,而我卻無能為力。

「我」是一個孤兒,我有著受人尊重的學生身份,可似乎也無法改變什麼。

在與那個叫榮吉的男子的聊天中,我了解了她們的身世。榮吉是年長舞女的丈夫,小舞女是他的妹妹。他跟著她們一起流浪,行路的艱辛已使他的妻子兩度流產……

藝人們的流浪生活已是苦楚,卻仍需面對世人的刻薄。

與她們交往的過程中,我也逐漸體會到她們對自由愜意的追尋與嚮往,雖苦亦甜。

相知是首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與小舞女是相似的。我善於下棋,她絲毫不弱於我。

我有個學生的身份,她也總跟我聊起自己的小學生活,總是纏著我給她讀書。

她是一個舞女,漂泊如萍的流浪生活似是命中注定般難於更改;而我何嘗不是在流浪,身為孤兒的我,心靈何時不是在逃避,怪癖的性情是我與外人間無法除去的隔膜。

小舞女一句無意的「你真正是個好人,為人真好」,卸下了我令自己窒息的防備。我認可了自己,也嘗試著去接納別人。

小舞女的善良,讓我看清了自己的方向。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愛上她了,或者還是單單的友情,畢竟她還只是個十四歲的孩子。

我和小舞女都是在流浪,但卻朝著各自不同的遠方……

相逢何需曾相知,相知總是恨別時。

相別是支曲,曲終人散一場空,愛與離別,是這支曲的主題。

在快到港口的山路上,我知道離別的時候要到了。小舞女還是很開心地和我談著她的故鄉、她的生活,並邀請我寒假去大島看她們。

我想幫小舞女圓一個看電影的願望,可終究沒能達成。

世俗的窠臼無情地隔開了我們,而「我」似乎也默認了種種令人窒息的陳俗,無法理清與小舞女的感情是友情還是愛情。

第二天一大早,小舞女已早早地在港口等我,看到我卻一句話也不說,只是默默地點頭。

無言的別離也許是最令人刻骨難忘的。

多少的再見變成了永遠不見,而相別時的一言不發又飽含著多少青春無以言說的深沉。

是再無餘力說出任何空虛的話語,還是怕那個弱不禁風的詞,會輕而易舉撕破眼睛苦苦設下的防線?

愛情、友情或是青春,都伴著一聲聲未曾喊出的再見:朦朧——清晰——消散。

《伊豆的舞女》這部小說,以「我」滿是淚水的離開結束了。

他們也許這輩子都不會再見了,可回憶不也是一種美好的結局嗎?

多少年後,他記起伊豆,那裡有一個純真善良的小舞女,她治癒了他內心的孤苦;多少年後,她夢見大島,來了個學生,他竟在冬天遊泳,他是個好人……

或許,初戀的美好與珍貴,就在於它會永遠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即使歲月慢慢褪去大多數記憶的光彩,而在記憶的某個位置,始終有著一個不褪色的他/她。

相關焦點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
    今天,林主將向大家推薦的是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的泰鬥級人物,這次是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溼漉漉的伊豆舞女,徒勞的美麗與哀愁。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傳承自漢唐文化,後經自身孕育蛻變而成的 「物哀」精神。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的》藝術特色等。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屆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世界文學巨匠,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伊豆的舞女》是其成名作,《雪國》是其代表作。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梅雨季節很合適讀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全篇多次描寫下雨的場景,將青年學生「我」和舞女小薰那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渲染的格外悽美。今年是川端康成誕辰120周年,讓我們重新去細細感受,他這樣一位憂鬱固執、有著幼苦的作家是如何書寫這篇純美愛情小說的?一起去重溫那些第一次閱讀時往往被忽略的細節。
  • 2018年讀書筆記第103本·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娘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好在哪裡?既浪漫又現實,既美好又悲哀
    引言:1924年,川端康成與橫光利一、片岡鐵兵等人一起發起了新感覺派運動,當時川端康成在《發刊詞》中雄心萬丈地宣稱:我們的責任是革新文藝,從而從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學和藝術觀念。兩年之後川端康成在新感覺派的主陣地《文藝時代》上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這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川端康成回歸傳統的一次重要嘗試。《伊豆的舞女》兼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重風格,始終瀰漫於其中的淡淡哀愁容易使人將之與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傳統聯繫起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和「物哀」的起源之作《源氏物語》相比,《伊豆的舞女》無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大差別。
  • 川端康成與"伊豆的舞女":邂逅在日本箱根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獨自旅行到伊豆來,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杭州的斷橋和雷鋒塔始終讓人想到悽美的白娘子的愛情故事,而箱根也有故事,這故事與川端康成有關,這個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因寫《伊豆的舞女》而成名,他講述的是青年時期,在箱根這個地方與一位十來歲的舞伎相遇的故事。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溫柔融化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的傑出代表,他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中,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經常流露出獨特的玄美學,《伊豆的舞女》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柔情蜜意消解在伊豆的旅程中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中很出眾的代表人物,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鑑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形成了對日本國民文化性的獨特表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流露出一種獨特的物哀、幽玄美學,《伊豆的舞女》就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 川端康成:追隨伊豆舞女當年的足跡
    像是小津安二郎之於鎌倉、水木茂之於境港、川端康成之於茂木、小泉八雲之於堀川、武者小路實篤之於仙川……如此往下說開去,恐怕能做出一張日本的名人地圖。通過斯人或者其作品,重新閱讀一座城市,使其更立體多面,這是豐盈旅行的好方法。《雪國》· 川端康成「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 躲不過的「千代劫」:川端康成未婚妻因在寺廟被性侵,撕毀婚約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這樣描述:「有閃動的、亮晶晶的眼珠,雙眼皮的線條優美得無以復加。」最初康成不知此舞女名喚千代,在得知後,對舞女千代更為留意。這個事件後來被川端康成在自己的小說作品中反覆使用。沒想到,最終讓川端一舉成名的卻是以千代薰子為原型的小說《伊豆的舞女》。甚至有讀者慕名前去伊豆半島,尋找伊豆舞女的原型,伊豆半島也成了熱門景區。
  • 思川端康成的舞女 南伊豆半島看櫻花
    讀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的人,一定想去看看伊豆半島。有些人去那裡,是為了尋找那段甜美惆悵的愛情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但是對於我們,選擇在這個春天造訪伊豆,不僅僅是為了懷念往事,而更是為了去看那裡梅與櫻的如潮花海。一到日本,每個角落都可以看見粉紅色、白色的櫻花樹,每隔幾米便有一株。在這個櫻花盛開的季節,許多地方更成了一個櫻花海,當清風吹過,櫻花便紛紛散落,像是下了一場紛紛揚揚的小雪。
  • 伊豆:和川端康成一起旅行
    伊豆,是川端康成最喜愛的山鄉,它象一首詩,精緻的,閒散的、安逸的,掩映在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中。   去讀這首詩只能獨處,所以我這次旅行這隻邀請了一個同伴,就是「他」。雖然絕大多數時間他只是害羞地躲在我行李裡的川端康成文集裡,懷念著伊豆舞女的絳唇雙袖,以及蓬勃而短暫,鮮豔而悽傷的初戀。   但我,還有無數人都會記得他出場時說的第一句話:   「那年我二十歲,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獨自旅行到伊豆來,有一個期望催我匆忙趕路。」
  • 這裡是川端康成筆下伊豆舞女的起源地,也是一個微觀的大唐盛世
    每次說起伊豆島,總會有很多小夥伴給我回復川端康成筆下《伊豆的舞女》,但可說到書中作家旅行第一站的修善寺有幾人知道呢?伊豆半島很大,但是大家在春天前往日本看櫻花都會去到伊豆高原。作為去過N次日本的人,無尾象和二喵的日本行直接跟著作者書中的路線去了伊豆修善寺,去感受普通人的盛會,是享受另一種味道的日本。修善寺位於伊豆半島北部的中央,從熱海城開車過去需要整整一個小時。修善寺是被天城、巢雲、達磨山群環抱的丘陵地帶。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學者、藝術家和文學家的喜愛。傳說是弘法大師年輕時修行用的修禪寺的深院。
  • 日本的伊豆半島,在川端康成筆下比初戀還美!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川端康成用一篇小說描繪了一段青澀而美好的初戀,同時也當了回導遊,帶著讀者遊歷了日本的伊豆半島。那麼,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真實中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地圖上看,伊豆半島在東京和大阪之間,屬於日本本州的靜岡縣,島的南部伸向太平洋。
  •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一個不痛不癢的故事,一個女孩的悲苦人生
    但是日本卻有一種文風,根本不以情節來引人注目,而是注重用緩慢的節奏,隱晦地寫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加上大量的情景渲染,川端康成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川端康成名聲很大,但是如果要看他的作品,非要靜下心來不可,而且看完了後,問你,這小說說了什麼呀?
  • 川端康成:諾貝爾獎得主,但卻有錢就花到一貧如洗
    川端康成的作品集「浪漫的物哀、幽玄、風雅」於一體,還熱愛寫死亡,悲觀又虛無。據統計,他在開頭五行裡含有死或與死直接相關的作品,佔所有作品的三成。受他作品的影響,在大家心中,川端康成本人給我們的印象也帶了些陰鬱、難以相處和不愛社交。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你找到初戀了嗎
    在1926年的1月,《伊豆的舞女》終於發表了,這部作品的書寫長達8年之久,已經發表他的盛名就已經超過了之前唯美主義代表的一部作品《雪國》。從此以後,這部作品,就已經成為了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而且當時《雪國》可是在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到的三部作品之一。
  •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一晃百年,我們還是那個傷感的少年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一晃百年,我們還是那個傷感的少年藏青碎白花紋上衣,學生帽,一次排解壓抑的旅行。川端康成筆下的燦爛年華,給了一次山明水秀的跋涉;遇到了生活,遇到了舞娘,也遇到了最沒有疑惑的別離。還未開始愛情就已經逼近了終結。
  • 《伊豆的舞女》川島與阿薰雲泥之別的身份,註定是無疾而終的相遇
    前言:初讀川端康成的作品是他的《雪國》,它和《千隻鶴》、《古都》,因「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而於196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無時無刻不透露出物哀觀,即所謂的「真情流露」。《雪國》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
  • 川端康成筆下的危情少女和風情熟女
    常有人說,川端文學是一種描寫女性與愛情的文學。《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山口百惠飾演的舞女燻子,一直是小印心裡純潔的初戀的象徵;獲諾貝爾獎的三部曲《雪國》《古都》《千隻鶴》中,女人也是最重要的描寫對象。01川端筆下的少女和熟女分別有何特點?